吸取管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1179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吸取管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吸取管,尤其是关于一种装设于微量移液器或生化反应装置中的移液接头,而用以吸取或排放溶液的吸取管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一般生医、化学或样本检验的实验过程中,液态溶液的添加通常是利用移液器来达成,借由其所产生的空气压力差吸取预定体积的溶液后,将移液器移至另一容器或试剂中,再利用空气推力,将所吸取的溶液排出,达到分注固定体积溶液的目的。

移液器有传统橡胶球、手动空气压力差移液器或电动空气压力差移液器。传统橡胶球移液器连接一长管型吸取管,通常用于吸取数毫升(ml)至数十毫升溶液时的分注,而空气压力差移液器也有针对数毫升溶液分注设计的类型,但较常见者为针对数微升(μl)至数百微升间等较微量体积设计的微量移液器(micropipette,又称微量分注器)。由于微量移液器所操作的溶液体积非常小,所以其吸放溶液体积的精确度,决定了该微量移液器的优劣。

操作微量移液器时,首先须于其移液接头上装设一吸取管(Tip,或称滴管尖、吸管头、吸管尖),使微量移液器吸取溶液后,让该溶液暂时容置承载于该吸取管中,在须加入另一试剂或容器中时,再使微量移液器以空气推压排出该吸取管中的溶液。为使每次所吸取的溶液间不会产生混合的污染情形,在操作每一种溶液或样本前,皆会先拔除已使用的吸取管,并更换上新的吸取管,因此该些微量移液器所使用的吸取管常以可丢弃的形式存在。

一般操作微量移液器于吸取溶液时,主要是利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材质的吸取管,然而,聚丙烯的杨氏系数仅约为1.14~1.55GPa,当用于吸取密封容器所盛装的溶液时,其强度通常不容易或不足以刺穿其密封层而产生变形,而在许多自动化的生化反应装置中,例如:自动核酸萃取装置、自动聚合酶链锁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装置、核酸定序装置、免疫杂交反应装置等,其所使用的套组多半已将所需的反应溶液密封于特定规格的容器中,因此,若在该装置装设以一般市面常用的PP吸取管时,并无法使该装置顺利的进行溶液吸取,因而影响反应的进行,更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吸取管套接的过程中,常有装设不当所导致吸取溶液体积不准确的问题。首先,一般微量移液器的移液接头与所装设的吸取管间,多仅为相对应略呈圆锥管状的管体与套接腔,当将吸取管套上移液接头后通常需施以一挤压力,利用紧配的夹持力,将移液接头紧紧插在吸取管的套接腔中,使移液接头与吸取管的连接处形成密封状态。倘若,连接时施力不足或不平均,而使吸取管无法密封连接于移液接头上,则微量移液器吸取溶液时会因为漏气,而无法吸取足够的预定溶液体积,造成反应溶液体积的误差,而使反应结果失准,若此情形发生在检测或定量时,实验结果将产生严重误差或错误。另一方面,若吸取管无法牢靠的连接在移液接头上,则也常发生吸取管掉落的情形,若其中已吸取并承载溶液,更会造成该溶液撒出,造成危险或是与其他溶液意外混合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吸取头与管体分别为二种材质所制成的吸取管的结构,借由吸取头不容易变形的特性,使该吸取管可应用于吸取开口封闭或密封以铝片容器所盛装的溶液。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让吸取管方便置放于吸取管架上并容易退管的吸取管的结构,借由置放部(例如凸肋)的设置,避免吸取管放置时意外卡入置放孔,且可应用于不同的退管机构,而可轻易便利地将吸取管由移液接头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紧密且轻易地将吸取管连接至微量移液器或自动移液器的移液接头上的吸取管的结构,借由环凹槽的卡掣以及移液接头与吸取管套接部间的紧配连接,可让吸取管牢固且便利地套接于移液接头上,无须施以较大推力即可使其在预定位置与移液接头紧密套接,而在退管时也可在推离卡掣区域后轻易将该吸取管移出,大幅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为了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取管的结构,该吸取管借由可分离方式与一移液接头相连接而用以吸取或排放一液体,包括:一管体,该管体由一套接端依序包括一套接部、一容置部与一连接部,该套接部内设有一套接腔,供以与该移液接头相套接,该容置部内设有一容置腔,用以容置所吸取的该液体,而该连接部内则设有一连接道,该套接腔、该容置腔与该连接道相互连通,其中,该管体于该套接部与该容置部相连接的外缘处可设有一置放部;以及一吸取头,该吸取头内部设有一吸取道,该吸取头的一端与该连接部相连接,使该吸取道与该管体的内部相连通,且该吸取头以不同于该管体的材质所制成,该吸取头的杨氏系数介于5至250GPa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取管的结构,其中该置放部可为一凸肋,该凸肋外缘所形成的外径大于该容置部、该连接部与该吸取头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取管的结构,其中该套接部所设的一套接管壁内缘设置有一环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取管的结构,其中该吸取头的一端插设连接于该连接道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取管的结构,其中该套接部所设的一套接管壁其内缘直径由该套接端往该容置部方向逐渐缩小,以供该移液接头紧配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取管的结构,其中该套接管壁的内缘逐渐缩小至一抵接部,该抵接部内缘直径更为缩小而与该套接管壁形成一段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取管的结构,其中该容置部于接近该连接部的一端形成一斜管部,该斜管部内形成的一聚集腔,该聚集腔的内径往该连接部方向逐渐缩小形成一倒锥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取管的结构,其中该聚集腔所形成倒锥状结构的底部恰与该吸取头的该吸取道的一端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取管的结构,其中该容置腔于接近该套接部处装设有一过滤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取管的结构,其中该过滤件的外径大于该容置腔的内缘直径,以使该过滤件得塞设其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取管的结构,其中该凸肋是以环设方式设置于该管体外缘。

借由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取管的结构,可应于许多为避免污染而事先加以密封的容器内的溶液的吸取,并可借由凸肋的设置,增加吸取管置放与退管的操作便利性。

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下述所列举的实施例是用以阐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吸取管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取管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吸取管实施例与移液接头连接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吸取管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吸取管实施例与移液接头连接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吸取管实施例装设过滤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吸取管实施例的凸肋的放大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管体;110-容置部;111-容置管壁;112-容置腔;1121-聚集腔;113-斜管部;120-连接部;121-接合管壁;122-连接道;130-套接部;1301-套接端;131-套接管壁;132-套接腔;133-抵接部;134-置放部/凸肋;1341-下抵部;135-环凹槽;1342-上抵部;200-吸取头;201-吸取道;300-过滤件;A、B-移液接头;A1-移液端;B1-卡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该图是本实用新型吸取管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取管的结构,包括一管体100与一吸取头200,吸取头200连接于管体10的一端,用以吸取或排放溶液,管体100的外缘并设有一置放部/凸肋134,用以置放该吸取管或退管。

请参阅图2,该图是本实用新型吸取管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管体100由套接端1301依序包括:套接部130、容置部110与连接部120。套接部130、容置部110与连接部120三者内部相互连通。

套接部130,可包括套接管壁131、由套接管壁131所围绕形成的套接腔132、以及套接管壁131相对于套接端1301另一端所形成的抵接部133。为使将来与移液接头相套接时能紧配连接,套接管壁131其内缘直径可由该套接端1301往容置部110方向逐渐缩小。套接管壁131内缘直径可逐渐缩小至该抵接部133。抵接部133在本实施例中,其内缘直径迅速缩小,而与先前的套接管壁131形成一段差,然此结构并未设有特别的限制,抵接部133内缘的直径也可直接缩小,使该抵接部133形成一阶梯状段差(图中未示),而不同于本实施例所形成的斜面段差。

容置部110,则包括容置管壁111以及由容置管壁111所围绕形成的容置腔112。容置管壁111其内缘直径可为上下端相同的筒状,也可如本实施例,其内缘直径往连接部120方向逐渐缩小的结构,该容置腔112用以容置所吸取的溶液。为使容置的溶液排出时能顺利流出而不易残留,容置管壁111于接近连接部120的一端可形成一斜管部113,而于该斜管部113内形成一聚集腔1121,而该聚集腔1121的内径往该连接部120方向逐渐缩小形成一倒锥状结构。借此,溶液在排放过程中,能沿着容置管壁111稍倾斜的表面移动至倾斜度较大的斜管部113表面,因而可减少溶液沾黏于管壁上,降低排放溶液体积的误差。

连接部120,其包括接合管壁121,以及由该接合管壁121围绕所形成的连接道122,连接道122并与容置腔112、套接腔132相互连通。

吸取头200,其内部设有一吸取道201,在本实施例中,该吸取头200的一端穿伸于该连接道122并连接其中,使吸取道201一端恰与聚集腔1121所形成倒锥状结构的底部相连通。吸取头200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此,其也可包覆该接合管壁121而连接于其外缘,此时吸取道201与连接道122相连通。

吸取头200在本实施例中与管体100是由二种不同材质所制成,且吸取头200具有较小的变形特性,以使于吸取具有保护层密封的容器内的溶液时,能轻易刺穿而不产生弯曲变形。吸取头200所使用的材质其杨氏系数可介于5至250GPa之间,较佳为杨氏系数约200GPa的不锈钢,但并不以此为限。

当以不锈钢作为吸取头200的材质,而以聚丙烯作为管体100的材质时,可利用射出成形、模具灌注等方式,于不锈钢吸取头200的一端形成连接的聚丙烯管体100,其也可透过硅胶胶水等不易产生化学反应的黏着剂,将不锈钢吸取头200黏着于聚丙烯管体100上。

请同时参阅图2与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吸取管实施例的凸肋的放大剖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为达到吸取管可便利置放与轻易退管的目的,管体100于套接部130与容置部110相连接的外缘处可设有一凸肋134作为置放部。凸肋134外缘所形成的外径大于容置部110、连接部120与吸取头200的外径,因此在置放吸取管于吸取管架时,能将整个吸取管顺利插入口径小于凸肋134外缘的孔洞(图中未示)中,并借由突出的凸肋134结构,由其下抵部1341顶靠在吸取管架孔洞旁的上表面上,而避免因无此卡抵结构使该吸取管穿伸进入该孔洞而不易拔出的问题。此外,该凸肋134的相对另一表面所形成的上抵部1342,则可作为退管时推压的受力点,而得轻易地由该上抵部1342下压,将吸取管脱离移液接头,完成退管的步骤。

请参阅图3,该图是本实用新型吸取管实施例与移液接头连接时的剖视示意图。与移液接头A相连接时,将吸取管由套接端1301以套接腔132套住移液接头A即可,由于吸取管的套接部130具可变形的特性,在稍加用力的情况下,移液接头A即可紧配连接于套接腔132中,而抵接部133的设置可作为一限位结构,使移液接头A的移液端A1可受该抵接部133卡抵,避免套接时用力过度使移液接头A伸入套接腔132过深,反而造成密封性不足以及退管不易的问题。

请参阅图4与图5,该二图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吸取管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以及其与移液接头连接时的剖视示意图。为使吸取管与移液接头的连接更为方便,无须斟酌套接力道的大小,可进一步于该套接管壁131的内缘上形成一环凹槽135,而于移液接头B设置有相对应而可相互卡接的的卡凸块B1,卡凸块B1可为环状突出结构或圆凸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卡合结构,在将吸取管套接于移液接头B上时,可感觉吸取管是否已卡接而停止施力,不但可控制吸取管套接的紧密程度,更可迅速套接,而具有方便装设的优点。

请参阅图6,该图是本实用新型吸取管实施例装设过滤件的剖视示意图。为避免吸管所吸取的溶液或其蒸气碰触到移液接头,造成样本间的污染,在该容置腔112接近套接部130处张可设有一过滤件300。过滤件300的外径可略大于该容置腔112的内缘直径,以使该过滤件300得塞设其中。此外,也可于该处的容置腔112内设置一嵌槽(图中未示),而将过滤件300卡接其上,因此,过滤件300的装设并未设有特别的限制。过滤件300具孔洞的材质,装设后使移液器仍能借由空气压力吸取或排放溶液,但其必须形成溶液阻隔,因此其孔洞大小可约为不影响吸放压力的20~50μm之间。过滤件300的材质也未设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为具有前述物理特性的化学纤维所组成。

借由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取管的结构,可应于例如自动生化反应装置中密封容器内溶液的吸取,降低污染发生的机率,并可借由凸肋的设置,增加吸取管置放与退管的操作便利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