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力颗粒分离池的预制组件和水力颗粒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52503发布日期:2018-07-04 00:40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力颗粒分离池的预制组件和水力颗粒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力颗粒分离池的预制组件和水力颗粒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雨水降到地面形成径流,会夹杂大量泥沙等颗粒以及垃圾等漂浮物,如果不进行预处理,这些雨水直接进入自然水体会造成自然水体的污染。目前采用分离池配合滤网进行处理。这些分离池通常都是在现场进行浇筑施工。这种方式浇筑成的分离池虽然可以满足雨水预处理要求,但是存在以下缺陷:

(1)现场施工需要较大的施工空间,对场地空间要求较高,如果空间小了,施工非常不方便。

(2)现场施工周期太长,且现场施工不方便控制分离池尺寸精度。

(3)施工受天气影响较大,雨雪天气施工困难。

(4)后期分离池的养护不便,如果有损坏,维修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力颗粒分离池的预制组件,将预制组件模块化组装成分离池,安装方便快捷,施工周期短,施工受现场天气影响较小。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力颗粒分离池的预制组件,其包括:

下预制节段,所述下预制节段包括预制的池体和隔墙,所述池体上有预制的两预留孔,所述池体内有预制的卡槽,所述卡槽位于两所述预留孔之间,所述隔墙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卡槽内;

上预制节段,所述上预制节段包括预制的盖板,所述盖板用于封盖所述池体。

进一步地,所述池体池底设有所述卡槽,所述隔墙底部嵌合于所述卡槽内;或,

所述池体两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卡槽,所述隔墙两端分别嵌合于所述卡槽内;或,

所述池体池底以及两侧壁上均开设有所述卡槽,所述隔墙两端及底部分别嵌合于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上开设有观测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预制节段还包括与所述池体可拆卸连接的中间节段;所述中间节段由所述盖板四周向下延伸而成,或所述中间节段与所述盖板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节段和所述池体互相连接的端面均设有互相配合的企口。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节段和所述池体通过对拉螺杆或对拉锚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分离颗粒分离池的预制组件,其包括:

下预制节段,所述下预制节段包括预制的池体和隔墙,所述池体内有预制的卡槽,所述隔墙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卡槽内;

上预制节段,所述上预制节段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四周向下延伸有与所述池体可拆卸连接的中间节段,所述中间节段两壁面上均开设有预制的预留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水力颗粒分离装置,其包括:

由如上任一所述的水力颗粒分离池的预制组件拼装成的水力颗粒分离池;所述盖板封盖于所述池体的顶部,所述隔墙固定于所述池体内壁,所述隔墙的顶部的水平高度靠近所述预留孔最低过水位置的水平高度,所述隔墙与所述池体侧壁之间均形成用于沉淀泥沙的腔室;

滤网组件,所述滤网组件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池体内的斜滤网和滤网,所述斜滤网与其所在侧的预留孔所在侧壁的连接处不高于该预留孔的最低位置,所述滤网位于所述隔墙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斜滤网上设置有消能分流器,所述消能分流器呈四面体型。

进一步地,所述池体的内部竖直设置有四个支撑杆,四个所述支撑杆在所述池体底部的固定点位置呈四边形,四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连接有一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隔墙上方,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在厂内进行预制分离池各个预制组件,并将预制组件进行模块化组装,避免在现场狭小空间立模板、布钢筋或砌筑的难度;相对于整体砌筑分离池,做成各个预制组件,可以满足运输对轮廓尺寸的要求,便于装运;在厂内预先预制各预制组件,可以定制各种尺寸结构以及规格,满足不同颗粒分离池的需求;各预制组件可以在厂内装配好后运至现场或者在现场进行组装,选择空间大;与现浇的分离池相比,可大大减少现场的工作量以及养护周期,安装简便高效,后期维修也方便,只需要将损坏的部分更换,不需要更换整体分离池,节省成本,减少浪费;各预制组件可以在当地进行生产,可节约运输成本;同时,相对于现浇,采用模块化组装,受现场天气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预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预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预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预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力颗粒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预制节段;10-池体;100-预留孔;101-卡槽;11-隔墙;12-支撑杆;13-支撑架;2-上预制节段;20-盖板;200-观测孔;201-中间节段;3-滤网组件;30-斜滤网;31-滤网;32-消能分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块化组装的水力颗粒分离池,其包括下预制节段1和上预制节段2;所述下预制节段1包括池体10和隔墙11,本实施例中隔墙11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池体10和所述隔墙11均在厂内预制好,在运往现场,所述池体10两侧壁上均预制有连接管道的预留孔100,两所述预留孔100一个连接进水管道,一个连接出水管道,所述池体10内有预制的卡槽101,所述卡槽101位于两所述预留孔100之间,所述隔墙11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卡槽101内;设置两个隔墙11时,卡槽101也设置两个,两所述隔墙11间隔布置于两所述预留孔100之间,两所述隔墙11之间以及所述隔墙11与靠近该隔墙11的所述池体10侧壁之间均形成用于沉淀泥沙的腔室,优选地,两隔墙11均与池体10两侧壁平行;所述上预制节段2包括盖板20,所述盖板20盖合于所述池体10上。

本实用新型在厂内进行预制分离池各个预制组件,并将预制组件进行模块化组装,避免在现场狭小空间立模板、布钢筋或砌筑的难度;相对于整体砌筑分离池,做成各个预制组件,可以满足运输对轮廓尺寸的要求,便于装运;在厂内预先预制各预制组件,可以定制各种尺寸结构以及规格,满足不同颗粒分离池的需求;各预制组件可以在厂内装配好后运至现场或者在现场进行组装,选择空间大;与现浇的分离池相比,可大大减少现场的工作量以及养护周期,安装简便高效,后期维修也方便,只需要将损坏的部分更换,不需要更换整体分离池,节省成本,减少浪费;各预制组件可以在当地进行生产,可节约运输成本;同时,相对于现浇,采用模块化组装,受现场天气影响较小。

参见图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池体10池底设有所述卡槽101,所述隔墙11底部嵌合于所述卡槽101内;或,所述池体10两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卡槽101,所述隔墙11两端分别嵌合于所述卡槽101内;或,所述池体10池底以及两侧壁上均开设有所述卡槽101,所述隔墙11两端及底部分别嵌合于所述卡槽101内。

优选地,设置两个卡槽101和两个隔墙11,也就是,在所述池体10底部开设间隔设置的卡槽101,将两隔墙11嵌合固定住,或者在池体10两个侧壁上,每一个侧壁上都开设两个卡槽101,隔墙11两侧分别卡在池体10两侧壁的卡槽101内,最好在在池体10底部和两侧壁上都开设两个卡槽101,这样隔墙11的底部和两侧均卡合在卡槽101内,可以抗住雨水的冲击。此外,还可以使用直角状的加强肋进行固定,比如,加强肋一直角边与池体10底部贴合,另一直角边与隔墙11贴合,在通过螺栓连接,或者加强肋一直角边与池体10侧壁贴合,另一直角边与隔墙11贴合,在通过螺栓连接。当然了,可以在预制时打上相应的螺栓孔。

参见图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盖板20上开设有观测孔200。所述观测孔200开设于所述盖板20上。用于观察腔室内的泥沙或雨水水位等情况。

参见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上预制节段2还包括与所述池体10可拆卸连接的中间节段201;所述中间节段201由所述盖板20四周向下延伸而成,或所述中间节段201与所述盖板20可拆卸连接。将中间节段201与盖板20再一次拆卸,使得模块更加小,更方便运输,以及后期的维护更换。

参见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节段201和所述池体10互相连接的端面均设有互相配合的企口。采用企口,在组装时,可以确保平面位置之间无位移或者减小错位,企口之间垫有密封材料,并用防水连接剂填塞企口配合连接的缝隙,防止漏水。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节段201和所述池体10通过对拉螺杆或对拉锚杆连接。具体的,在中间节段201和池体10靠近连接的端面的壁面上开设若干螺栓孔,在中间节段201和池体10内外壁面贴上钢板,钢板上预先开有若干孔,该孔与前述的螺栓孔对应布置,钢板上的孔与螺栓孔对好后,插入对拉螺杆,进行固定,即可。当然了,还可以采用加强肋的方式进行连接,在此不赘述。对拉锚杆的连接方式与对拉螺杆连接方式类似,都是现有悉知的,在此不赘述。

参见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离颗粒分离池的预制组件,其包括下预制节段1和上预制节段2,所述下预制节段1包括预制的池体10和隔墙11,所述池体内有预制的卡槽101,所述隔墙11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卡槽101内;所述上预制节段2包括盖板20,所述盖板20四周向下延伸有与所述池体10可拆卸连接的中间节段201,所述中间节段201两壁面上均开设有预制的预留孔100。

参见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水力颗粒分离装置,其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水力颗粒分离池的预制组件拼装成的水力颗粒分离池和滤网组件3;所述盖板20封盖于所述池体10的顶部,所述隔墙11固定于所述池体10内壁,所述隔墙11的顶部的水平高度靠近所述预留孔100最低过水位置的水平高度,所述隔墙11与所述池体10侧壁之间均形成用于沉淀泥沙的腔室;所述滤网组件3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池体10内的斜滤网30和滤网31,所述斜滤网31与其所在侧的预留孔100所在侧壁的连接处不高于该预留孔100的最低位置,所述滤网31位于所述隔墙11上方。在本实施例中,隔墙11设置有两个,将所述池体10分隔为三个沉淀泥沙的腔室,隔墙11的高度不高于预留孔100最低位置的高度。所述观测孔200设有三个,分配在三个腔室上,观测孔200上盖有井盖。

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滤网30与侧壁的连接处低于斜滤网30与滤网31的连接处,斜滤网30可绕与侧壁的连接处上下转动。所述滤网31和斜滤网30两侧延伸至池体10前后侧壁上。

参见图5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斜滤网30上设置有消能分流器32,所述消能分流器32呈四面体型。优选地,所述消能分流器32设置在所述斜滤网30的中心位置,并与进水口相对应,即所述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与进水口中间位置相对。

参见图5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池体10的内部竖直设置有四个支撑杆12,四个所述支撑杆12在所述池体10底部的固定点位置呈四边形,四个所述支撑杆12之间连接有一支撑架13,所述支撑架13位于所述隔墙11上方,所述滤网31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3上。

降雨时,路面携带有颗粒物、漂浮物等污染物的初期雨水通过进水口进入本分离装置,雨水遇到消能分流器后会往两侧分散开来,同时雨水的流速会减缓。在斜滤网的作用下,漂浮物会被拦截在斜滤网上方,大的颗粒物会往下沉降,雨水流速在遇到靠近进水口的隔墙后还会减小,更多的颗粒物会沉降到池体底部。在另一道隔墙和出水口所在的池体的侧壁的作用下,雨水中小的颗粒物也会沉降到池体底部,雨水会经过出水口流出池体。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