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学实验用的冷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0512发布日期:2018-07-07 09:37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化学实验用的冷凝装置。



背景技术: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中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

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实验我们常常需要使用到冷凝管,目前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冷凝管多为玻璃冷凝管,并采用自来水进行冷却,由于玻璃的导热系数不高,因此要求自来水具有足够的水压和流量,才能到达较好的冷凝效果,形成很大的水资源浪费,也增加了实验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化学实验用的冷凝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化学实验用的冷凝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表面两侧分别安装有杯座和水箱,所述杯座上放置有烧杯,所述水箱靠近杯座的一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进水孔处安装有进水管,所述出水孔处安装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连接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且进气口靠近出水管,出气口靠近进水管,所述基座上表面安装有水泵支座,且水泵支座位于杯座和水箱之间,所述水泵支座上安装有水泵,且水泵与冷凝管通过软管连接,所述冷凝管上分别安装有逆止阀和截止阀,且逆止阀安装于水泵与水箱的一侧,截止阀安装于另一侧。

优选的,所述冷凝管为螺旋管道,且螺栓管道的直径大于烧杯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设有间隙,且间隙为0.3-0.6厘米。

优选的,所述内管为钛管。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与水箱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橡胶圈,且橡胶圈的直径略小于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水箱内放置有冷却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水泵、水箱以及冷凝管,形成一个冷凝回路,采用螺旋设计,不仅可以对气体实验中的气体进行冷却,还可以对加热的烧杯进行冷却,一举两得,且利用水循环,降温速度快,减少了水资源,降低了实验费用,本装置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化学实验用的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化学实验用的冷凝装置的冷凝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化学实验用的冷凝装置的冷凝管的剖视图。

图中:1基座、2杯座、3水箱、4烧杯、5进水管、6出水管、7冷凝管、71外管、72内管、8水泵、9逆止阀、10截止阀、11水泵支座、12进气口、13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化学实验用的冷凝装置,包括基座1,基座1上表面两侧分别安装有杯座2和水箱3,杯座2上放置有烧杯4,水箱3靠近杯座2的一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孔处安装有进水管5,出水孔处安装有出水管6,进水管5和出水管6与水箱3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橡胶圈,且橡胶圈的直径略小于进水管5和出水管6的直径,进水管5和出水管6之间连接有冷凝管7,冷凝管7包括外管71和内管72,冷凝管7为螺旋管道,且螺栓管道的直径大于烧杯4的直径,外管71和内管72之间设有间隙,且间隙为0.3-0.6厘米,内管72为钛管,水箱3内放置有冷却水,外管7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气口12和出气口13,且进气口12靠近出水管6,出气口13靠近进水管5,基座1上表面安装有水泵支座11,且水泵支座11位于杯座2和水箱3之间,水泵支座11上安装有水泵8,且水泵8与冷凝管7通过软管连接,冷凝管7上分别安装有逆止阀9和截止阀10,且逆止阀9安装于水泵8与水箱3的一侧,截止阀10安装于另一侧,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水泵8、水箱3以及冷凝管7,形成一个冷凝回路,采用螺旋设计,不仅可以对气体实验中的气体进行冷却,还可以对加热的烧杯进行冷却,一举两得,且利用水循环,降温速度快,减少了水资源,降低了实验费用,本装置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值得推广。

工作原理:将需冷却的气体从进气口12内注入,然后打开逆止阀9和截止阀10,启动水泵,将水箱3的冷却水抽出,通过内管72,内管72采用钛管,耐腐蚀性好,使用时间长,对流经外管71内的气体冷却降温,由出气口13收集冷却后的气体,同时也可以对烧杯4内的液体进行冷却,节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