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点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1173发布日期:2018-08-21 17:29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胶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点胶装置。



背景技术:

点胶机是一种广泛应用在产品生产领域的工艺设备,其使用范围覆盖了产品的粘接、灌封、涂层、密封、填充、点滴、划线涂胶等工艺。传统的硅胶点胶装置,一般采用以气压推动硅胶筒的方式,通过在硅胶筒的出胶口转接各种不同孔径的点胶针头进行点胶,再通过控制气压通断时长和气压大小来控制点胶量的大小。

然而,由于单纯的以气压作为硅胶流动的动力,其排出来的硅胶的胶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气压的气压通断时长和气压大小以及点胶针头孔径的大小,但在同一个产品的批量作业过程中,随着点胶的进行,硅胶筒内胶水逐渐减少、而胶筒内部空腔逐渐增大,因此会产出开胶和关胶有延迟的现象,而且延迟的时间现象随着胶水的逐渐减少而变化,而自动点胶机无法对这种变化的延迟时间进行准确的补偿,从而导致点胶机不能正常稳定的点胶。

其次,硅胶是放入到一个金属压力筒中进行作业,在实际生产中不能准确判断胶水是否已经用完,换胶的时间由人工把控,不利于自动化生产。

最后,硅胶筒与点胶针头是通过塑胶管道转接,对胶水的密封性和遮光性不好,在生产间隙,管道中的硅胶容易产生固化的现象。从而需要频繁的清理或者更换塑胶管道,影响生产效率。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点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点胶装置,用于将胶筒内的胶挤压出,包括:

安装板,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并能在所述动力装置的作用下靠近或远离所述工件,所述安装板具有安装侧;

压力筒,设于所述安装侧上,所述压力筒一端设有出胶口,另一端贯通,所述胶筒从所述压力筒贯通的一端置入,且胶筒的出胶口穿设于所述压力筒的出胶口,压力筒贯通的一端还内置有活塞抵住胶筒;

密封盖,与所述压力筒贯通的一端扣合,形成一密闭空间,所述密封盖上设有气管接口,用于连接气管,所述密封盖与压力筒之间还设有密封垫圈,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压力筒扣合时将所述密封垫圈抵在所述压力筒的边缘上;

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压力筒的出胶口,并与所述压力筒的出胶口连通,用于承接所述压力筒的出胶;

点胶阀,设置于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压力筒的出胶口连通,用于控制整个点胶装置的出胶;

感应组件,包括磁感应器与磁铁,所述磁铁设置在所述活塞上,所述磁感应器设置于所述压力筒靠近连接组件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新型点胶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臂、翻转臂和锁扣,所述固定臂设于所述安装侧,所述固定臂的一端部和所述翻转臂的一端部水平翻转连接,所述翻转臂的另一端部为自由端,所述翻转臂的自由端水平翻转后靠近固定臂的另一端部,并与固定臂一起围合在压力筒的四周,所述固定臂靠近翻转臂的自由端的端部设有锁扣,所述锁扣与翻转臂的自由端扣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转臂的自由端设有水平贯通的卡槽,所述锁扣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臂水平翻转连接,另一端卡接在所述翻转臂自由端的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竖直转接管和直角转接管,所述竖直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压力筒的出胶口连接,另一端连接直角转接管连接,所述直角转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点胶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竖直转接管和直角转接管均为铜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侧上还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设置于点胶阀与安装侧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点胶阀为气动点胶阀。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点胶装置,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使用点胶阀控制压力筒出胶口的打开和关闭,消除了开胶和关胶延迟的现象,以及随着胶筒内胶量的减少压力筒出胶延迟的现象;

2、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臂、翻转臂和锁扣,采用夹扣的方式固定压力筒,不需使用工具徒手即可快速的拆装压力筒;

3、本实用新型中的活塞上放置有磁铁,随着胶筒内的胶被使用,磁铁随活塞逐渐向下移动,当胶用尽之后,磁铁随活塞到达最低位置,触发安装于压力筒外壁的磁感应器,从而对机器发出换胶信号;

4、本实用新型采用铜管作为胶输送管道,可有效防止生产间隙中胶在管道中固化,造成管道阻塞,方便清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点胶装置,用于将胶筒10内的胶挤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点胶装置竖直放置,动力装置主要为电机与皮带轮,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点胶装置能够上下、左右移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实现点胶装置还可以水平放置,动力装置还可以为齿轮传动机构,或者还可以加上旋转机构使得点胶装置能够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新型点胶装置包括:安装板100、压力筒200、密封盖300、连接组件400、点胶阀700和感应组件500。

其中,安装板100,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并能在所述动力装置的作用下靠近或远离所述工件,所述安装板100具有安装侧110。

压力筒200,设于所述安装侧110上,所述压力筒200一端设有出胶口,另一端贯通,所述胶筒10从所述压力筒200贯通的一端置入,且胶筒10的出胶口穿设于所述压力筒200的出胶口,压力筒200贯通的一端还内置有活塞210抵住胶筒1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筒200沿竖直放置,压力筒200的出胶口朝下放置,胶筒10从压筒的上端置入。

密封盖300,与所述压力筒200贯通的一端扣合,形成一密闭空间,所述密封盖300上设有气管接口310,用于连接气管,所述密封盖300与压力筒200之间还设有密封垫圈320,所述密封盖300与所述压力筒200扣合时将所述密封垫圈320抵在所述压力筒200的边缘上。气管通过气管接口310向压力筒200内通气时,在密闭环境中的气压的作用下,活塞210下压,将胶筒10内的胶挤出。

连接组件400,设置于所述压力筒200的出胶口,并与所述压力筒200的出胶口连通,用于承接所述压力筒200的出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400包括竖直转接管410和直角转接管420,所述竖直转接管410的一端与所述压力筒200的出胶口连接,另一端连接直角转接管420连接,所述直角转接管4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点胶阀700。所述竖直转接管410和直角转接管420均为铜管,可防止生产间隙间胶在管道中固化。

点胶阀700,设置于所述连接组件400的另一端,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400与所述压力筒200的出胶口连通,用于控制整个点胶装置的出胶。在本实施例中,点胶阀700选用气动点胶阀,所述点胶阀700上设有进胶口、出胶口和进气口710,所述点胶阀700的进胶口与直角转接管420连接,点胶阀700的进气口710与气管连接,点胶阀700通过气压控制点胶阀700的通断,控制胶从点胶阀700的进胶口流出点胶阀700的出胶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侧110上还设有安装块800,所述安装块800设置于点胶阀700与安装侧110之间,将点胶阀700固定在安装侧110。

感应组件500,包括磁感应器510与磁铁520,所述磁铁520设置在所述活塞210上,所述磁感应器510设置于所述压力筒200靠近连接组件400的一端。点胶装置使用时,磁铁520的位置随压力筒200内胶筒10的胶量的下降而下降,当磁铁520下降到接近压力筒200出胶口的位置,设置在压力筒200外壁的磁感应器510就会感应到磁铁,从而发出警报信息,进而提醒加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新型点胶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600,所述固定组件600包括固定臂610、翻转臂620和锁扣630,所述固定臂610设于所述安装侧110,所述固定臂610的一端部和所述翻转臂620的一端部水平翻转连接,所述翻转臂620的另一端部为自由端,所述翻转臂620的自由端水平翻转后靠近固定臂610的另一端部,并与固定臂610一起围合在压力筒200的四周,所述固定臂610靠近翻转臂620的自由端的端部设有锁扣630,所述锁扣630与翻转臂620的自由端扣合。具体而言,所述翻转臂620的自由端设有水平贯通的卡槽,所述锁扣630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臂610水平翻转连接,另一端卡接在所述翻转臂620自由端的卡槽。固定组件600能方便压力筒200的拆装,当需要更换压力筒200时,依次打开锁扣630和翻转翻转臂620,就可将压力筒200取出。

以下为本实施方式的实现新型点胶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

新型点胶装置工作时,首先,动力装置驱动新型点胶装置运动至待加工工件的正上方,并驱动安装板100向下运动,点胶阀700贴近工件后,先打开点胶阀700,接着,再通过密封盖300上的气管接头向压力筒200内通气。压力筒200内的气压推动活塞210下移,将压力筒200内的胶挤出。

值得一提的是,将点胶阀700打开并向压力筒200施压能促进压力筒200内胶筒10两端的压力平衡,消除了随着胶筒10内的胶量减少而造成的出胶延迟的现象。当压力筒200内的胶量下降,活塞210下降到磁传感器510附近,即磁铁520下降到磁传感器510附近时,磁传感器510发出警报,提醒更换胶筒10。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