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用单口烧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8492发布日期:2018-09-28 19:02阅读:9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仪器,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用单口烧瓶。



背景技术:

单口烧瓶是化学实验过程中常用的容器,单口烧瓶多为圆底磨口烧瓶,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单口烧瓶通常用于反应周期较长的实验或是用于进行减压蒸馏,但是在进行减压蒸馏的过程中,单口烧瓶不断旋转烧瓶中的液体容易进入瓶口,不仅会污染仪器,也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而且由于单口烧瓶的圆底结构十分不利于固定,在进行搅拌或加热过程中容易摇晃,而且。因此,设计一种适用于搅拌、加热和减压蒸馏的单口烧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实验室用单口烧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实验室用单口烧瓶,它包括圆底烧瓶本体和沿所述圆底烧瓶本体向上伸出的瓶口,所述圆底烧瓶本体由上瓶体和下瓶体构成,所述上瓶体和所述下瓶体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瓶口位于所述上瓶体的上端,所述下瓶体的上端内壁设有可拆卸的环形挡板。

基于上述,所述上瓶体的内壁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下瓶体的外壁上端外螺纹,所述下瓶体的内壁上端对应所述环形挡板设有卡槽,所述环形挡板为柔性挡板。

基于上述,所述下瓶体的高度大于所述圆底烧瓶本体直径的2/3。

基于上述实验室用单口烧瓶,它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包括凹槽和设于所述凹槽上的弹性网兜,所述凹槽的内凹轮廓与所述圆底烧瓶本体的下端外壁相适应,所述凹槽的底面为平面,所述弹性网兜的下端与所述凹槽的边缘连接,所述弹性网兜的上端开口。

基于上述,该实验室用单口烧瓶还包括对应所述瓶口设置的瓶塞,所述瓶塞的中心设有可容纳温度计穿过的通孔,且该瓶塞的下端连接有与所述通孔连接的测温管,所述测温管的下端封口。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验室用单口烧瓶,它包括圆底烧瓶本体和沿所述圆底烧瓶本体向上伸出的瓶口,所述圆底烧瓶本体由上瓶体和下瓶体构成,下瓶体的上端设有环形挡板,避免在进行减压蒸馏时,单口烧瓶旋转烧瓶中的液体进入瓶口,造成仪器污染,实验数据不准确;进一步,所述实验室用单口烧瓶还设有基座,在进行搅拌或加热时该单口烧瓶和基座配套使用,避免烧瓶圆底造成加热或搅拌过程的不稳定;进一步,所述单口烧瓶的瓶口设有带测温管的瓶塞,由于所述测温管伸入所述单口烧瓶的内部,加热时该测温管同样会被加热,所以将温度计插入所述测温管中就可以测量所述单口烧瓶中的液体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中实验室用单口烧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下瓶体的俯视图。

图中:1. 圆底烧瓶本体;2. 瓶口;3. 瓶塞;4. 环形挡板;5. 基座;6. 弹性网兜;7.下瓶体;8. 卡槽;9. 测温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实验室用单口烧瓶,它包括圆底烧瓶本体1和沿所述圆底烧瓶本体1向上伸出的瓶口2,所述圆底烧瓶本体1由上瓶体和下瓶体7构成,所述上瓶体和所述下瓶体7通过螺纹连接,清洗时可将所述上瓶体和所述下瓶体分开进行清洗,清洗更加方便,所述瓶口2位于所述上瓶体的上端,所述下瓶体7的上端内壁设有可拆卸的环形挡板4,避免在进行减压蒸馏时,该单口烧瓶中液体流向瓶口污染仪器,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进一步,所述上瓶体的内壁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下瓶体7的外壁上端外螺纹,所述下瓶体7的内壁上端对应所述环形挡板4设有卡槽8,所述环形挡板9为柔性挡板。

进一步,所述下瓶体的高度大于所述圆底烧瓶本体直径的2/3。

进一步,对应该实验室用单口烧瓶还设有基座5,所述基座5包括凹槽和设于所述凹槽上的弹性网兜6,所述凹槽的内凹轮廓与所述圆底烧瓶本体1的下端外壁相适应,所述凹槽的底面为平面,所述弹性网兜6的下端与所述凹槽的边缘连接,所述弹性网兜的上端开口,在进行加热或搅拌时,先将该单口烧瓶的下端装入所述弹性网兜6中使其下端落入所述凹槽内再和搅拌或加热装置相连接,提高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瓶口设置有瓶塞3,所述瓶塞3的中心设有可容纳温度计穿过的通孔且该瓶塞3的下端连接有测温管9,所述测温管9的上端和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测温管9的下端封口。由于所述测温管9伸入所述单口烧瓶的内部,加热时该测温管9同样会被加热,所以将温度计插入所述测温管中就可以测量所述单口烧瓶中的液体的温度。可以理解,当所述单口烧瓶不需要加热时,设置在所述瓶口上的瓶塞也可以选用普通瓶塞。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