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装置的过滤器元件、过滤器壳体和过滤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5566发布日期:2019-01-05 09:0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过滤器装置的过滤器元件、过滤器壳体和过滤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特别是机动车辆的特别是内燃机的过滤器装置的过滤器元件,用于流体,特别是空气、气体、燃料、油、水、尿素水溶液或类似物,该过滤器元件可以可更换地布置在过滤器壳体中在用于流体的至少一个入口和至少一个出口之间,其中,过滤器元件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器波纹管,该过滤器波纹管具有至少一个过滤器介质和至少一个密封件,该密封件相对于过滤器元件的轴线周向地布置在过滤器波纹管的端部面边缘处,其中,至少一个密封件包括周向紧固区域和周向密封件区域,该周向紧固区域具有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延伸的径向紧固部段和利用至少一个方向分量平行于轴线延伸的轴向紧固部段,其中,紧固区域借助于径向紧固部段和轴向紧固部段围绕过滤器波纹管的边缘接合,其中,径向紧固部段的背离过滤器波纹管的后侧形成用于与壳体相关的压力施加部段的保持表面,该与壳体相关的压力施加部段相对于轴线处于径向内部,其中,轴向紧固部段的背离过滤器波纹管的后侧在密封件区域中形成至少部分周向的凹槽的径向内部边界,用于接收径向外部的与壳体相关的压力施加部段,其中,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凹槽在相对于轴向紧固部段相对地定位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处由周向密封件凸起界定,在轴向方向上观察,该周向密封件凸起突出超过轴向紧固部段,其中,在密封件区域的与凹槽轴向相对地定位的外侧处布置周向密封表面,该周向密封表面相对于轴线至少在轴向方向上作用,该周向密封表面相对于过滤器波纹管的端部面处于比径向紧固部段的保持表面更大的轴向间隔处。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特别是机动车辆的特别是内燃机的过滤器装置的过滤器壳体,该过滤器装置用于流体,特别是空气、气体、燃料、油、水、尿素水溶液或类似物,该过滤器壳体具有用于待过滤流体的至少一个入口和用于已过滤流体的至少一个出口,其中,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可更换地布置或可以可更换地布置在过滤器壳体中,使得其将至少一个入口从至少一个出口分离,其中,过滤器壳体包括至少部分地可从彼此分离以用于打开过滤器壳体的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和一个第二壳体部件,并且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壳体部件界定密封件腔室,该密封件腔室相对于过滤器壳体的轴线周向地延伸,用于接收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密封件,其中,至少一个第二壳体部件包括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周向的密封表面,该密封表面以部段地平行于轴线定向,用于紧密密封地接触至少一个密封件,并且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包括至少部分周向的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该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相对于轴线与至少一个密封表面轴向相对地定位,该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具有用于将至少一个密封件按压抵靠至少一个密封表面的至少部分周向的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至少一个第二壳体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相对于轴线的部分周向的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该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在至少一个密封表面的径向内部具有用于在轴向方向上按压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的至少部分周向的径向内部压力施加表面,并且其中,至少一个第二壳体部件在至少一个密封表面和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相对于轴线的径向外部包括周向壁,该周向壁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界定密封件腔室。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过滤器壳体的过滤器装置,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布置在该过滤器壳体中。



背景技术:

wo2013139901a2公开一种用于过滤器装置的过滤器插入部件,该过滤器装置优选地用于气体过滤,例如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空气的过滤。过滤器插入部件包括过滤器元件以及优选地包括周向延伸的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布置在过滤器元件处。过滤器插入部件插入到过滤器装置的过滤器壳体中,其中,密封部件将过滤器元件的原始侧从清洁侧分离,并且在安装状态下紧密密封地抵靠过滤器壳体的壁放置。例如,可能的是密封部件的密封部段被接收在壳体的接收通道中,并且由另一壳体部件(例如盖部)利用力负载。在此情况下,负载方向平行于过滤器元件的流通方向(即轴向)或横向于流动方向(即径向)。

本发明具有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上述类型的过滤器元件、过滤器壳体和过滤器装置,至少一个密封件可以节省空间和稳定的方式安全地布置在该过滤器装置中,特别是在过滤器壳体的密封件腔室中。



技术实现要素:

此目的根据本发明得到解决,因为在凹槽的基部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大于在凹槽的基部到轴向紧固部段中的过渡部和保持表面到密封件区域中的过渡部之间的间隔。

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密封件在密封表面和保持表面之间包括锥形部段,该锥形部段可布置在相应的与壳体相关的间隙中。在锥形部段的两侧处,至少一个密封件可在安装状态下突出超过相应的与壳体相关的间隙。以此方式,可防止在安装状态下密封件可从相应的与壳体相关的密封件腔室中拉出。

有利地,一方面在凹槽的基部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在凹槽的基部到轴向紧固部段中的过渡部和保持表面到密封件区域中的过渡部之间的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0.5和1比0.9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0.66。

有利地,在凹槽的基部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可大于在凹槽的基部和密封件凸起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密封件凸起的轴向延伸范围可小于密封件区域的在凹槽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延伸范围。以此方式,至少一个密封件作为整体可设计成更稳定和更紧凑的。至少一个密封件的空间要求(特别是在轴向方向上)可因此减少。

在凹槽中,可接收与壳体相关的压力施加部段。以此方式,至少一个密封件可保持在与壳体相关的压力施加部段上。至少一个密封件可被安全地接收在至少一个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上。至少一个密封件的滑落可借助于凹槽而避免。

利用至少一个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可防止的是至少一个密封件可从由压力施加部段界定的密封件腔室中拉出。以此方式,即使当利用液体(特别是水)负载过滤器元件(特别是空气过滤器元件)时或在压力脉动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密封件也可保持在特别是至少一个密封件腔室中。通过一方面至少一个密封件和另一方面与壳体相关的部件(特别是与壳体相关的压力施加部段、周向壁和密封件腔室)的比例的针对性选择,密封件的和/或过滤器元件的定位、定心和保持特别是在过滤器装置的操作中可得到改善。

至少一个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和至少一个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可从相对定位侧接合至少一个密封件。以此方式,至少一个密封件可保持在至少一个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和至少一个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之间。有利地,至少一个密封件的截面可在至少一个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后面特别是在密封件区域中拓宽。以此方式,可防止滑动通过。

有利地,与壳体相关的至少一个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和/或至少一个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每个以肋部的形状)可得到实现。肋部也可以简单的方式实现。

有利地,至少一个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和/或至少一个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可相对于轴线至少以部段地周向延伸。以此方式,至少一个密封件可周向地(特别是均匀地)保持和/或按压。

有利地,至少一个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可实现为密封唇。以此方式,可能利用其改善密封功能。

有利地,至少一个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可实现为保持肋部。以此方式,可利用其实现用于保持至少一个密封件的保持功能。

有利地,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可设计成壳体罐。在壳体罐中,可布置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

有利地,至少一个第二壳体部件可设计成壳体罩。利用壳体罩,可简单地封闭壳体罐。

有利地,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壳体部件可相对于轴线在轴向方向上连接到彼此,并且相应地从彼此分离。以此方式,壳体部件可由线性运动连接。有利地,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可相对于轴线在轴向方向上插入到至少一个壳体部件(特别是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优选地为壳体罐)中,并且相应地移除。

有利地,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壳体部件每个可包括用于流体的至少一个通道,特别是入口或出口。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可布置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使得至少一个入口从至少一个出口分离。

有利地,当相对于轴线轴向观察时,至少一个密封件的至少一部分可邻近过滤器波纹管布置。以此方式,过滤器介质作为整体在轴向方向上所要求的安装空间可减少。以此方式,在轴向方向上观察,至少一个轴向作用的密封表面也可布置得更靠近过滤器波纹管的相应端部面。密封平面作为整体可朝向过滤器波纹管更深地布置。以此方式,利用相当的所要求安装空间可实现更多的过滤器表面。在过滤器波纹管具有折叠的过滤器介质的情况下,更大的折叠高度可因此实现。附加地或可选地,压力损失可减少,因为对于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要求更小的安装空间。

有利地,一方面凹槽的基部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凹槽的基部和密封件凸起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0.1和1比0.4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0.28。以此方式,可允许密封件凸起和密封部段之间的显著的轴向尺寸差。

有利地,至少一个密封件可被发泡,特别是发泡在过滤器波纹管处和/或过滤器波纹管上。有利地,密封件可包括自由发泡材料或由自由发泡材料构成,该自由发泡材料特别是聚氨酯(pur)。有利地,至少一个密封件可为至少部分弹性的。以此方式,公差和/或振动可更好地得到补偿。

有利地,过滤器元件(特别是至少一个密封件)在相对于轴线在轴向方向上观察时可包括有角的(特别是矩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或不同类型的周界。当提及径向间隔或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的间隔或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的间隔时,这涉及在垂直于从彼此间隔开的线或表面的方向上的相应的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或反之亦然)。在过滤器元件(特别是密封件)包括圆形周界的情况下,此方向可对应于相对于轴线的半径,使得相应的间隔也可称为径向间隔。

有利地,过滤器元件和过滤器装置可用于清洁空气、气体、燃料、油、水、尿素水溶液或类似物。过滤器元件和过滤器装置可和机动车辆的内燃机结合使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机动车辆的内燃机。相反,其也可用于机动车辆或其它机械(特别是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其它种类的流体系统,特别是气体系统、空气系统、清洁空气系统、液压系统、冷却系统,具有尿素水溶液的流体系统或类似物。过滤器元件和过滤器装置也可在汽车技术之外使用,特别是在工业马达中使用。

有利地,过滤器装置可为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可有利地是内燃机的进气歧管的一部分。其可用于净化供应到内燃机的燃烧空气。空气过滤器也可为舱室过滤器。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在保持表面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可大于径向紧固部段的轴向厚度。以此方式,在远离过滤器波纹管的边缘的方向上观察,至少一个密封件可被拓宽。以此方式,密封件可滑动通过自由空间的风险可减少,该自由空间在与壳体相关的内部压力施加部段和与壳体相关的外部压力施加部段之间。

有利地,一方面在保持表面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径向紧固部段的轴向厚度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0.3和1比0.5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0.4。

在另一有利实施例中,轴向紧固部段的轴向长度和在过滤器波纹管的边缘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1.2和1比1.7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1.5。以此方式,在保持表面和密封表面之间可实现相应的大的阶梯,其可进一步使得至少一个密封件滑动通过自由区域更加困难,该自由区域在与壳体相关的内部压力施加部段和与壳体相关的外部压力施加部段之间。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例中,在过滤器波纹管的边缘和凹槽的基部之间的轴向间隔可小于在过滤器波纹管的边缘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以此方式,外部压力施加部段可相应地深入地接合到凹槽中。

有利地,一方面在过滤器波纹管的边缘和凹槽的基部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在过滤器波纹管的边缘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1.5和1比2.2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1.9。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例中,凹槽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可小于凹槽在其基部的区域中的宽度(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和/或在凹槽的基部和过滤器波纹管的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和/或轴向紧固部段的厚度(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和/或径向紧固部段的轴向厚度、和/或在过滤器元件的边缘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以此方式,至少一个密封件的紧凑配置可作为整体得到改善。在此情况下,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得到满足。

有利地,凹槽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和在凹槽的基部和轴向密封件凸起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2.7和1比3.2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3。

有利地,凹槽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和凹槽在其基部的区域中的宽度(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2.7和1比3.2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3。

有利地,凹槽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和在凹槽的基部和过滤器波纹管的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3.5和1比4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3.7。

有利地,凹槽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和轴向紧固部段的轴向长度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4.5和1比5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4.7。

有利地,凹槽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和径向紧固部段的轴向厚度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1.7和1比2.2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2。

有利地,凹槽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和在过滤器元件的边缘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6和1比8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7。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壳体的情况下该技术目的得到解决,因为在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至少一个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大于在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径向内部压力施加表面之间的间隔。

根据本发明,在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径向内部压力施加表面之间实现有间隙,至少一个密封件可突出通过该间隙。间隙倾斜于轴线并且倾斜于垂直于轴线的平面延伸。密封件腔室在轴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间隙。以此方式,密封件的具有比在间隙中更大延伸范围的部分可布置在密封件腔室中。以此方式,可防止的是当安装过滤器元件时密封件可从密封件腔室中拉出。

有利地,一方面在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至少一个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在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径向内部压力施加表面之间的间隔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0.7和1比0.9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0.82。

有利地,周向壁可突出超过密封件腔室的至少一部分,该至少一部分提供用于相对于轴线在轴向方向上接收至少一个密封件。周向壁可至少突出超过密封件腔室的用于密封件(即至少一个密封件)的接收区域。以此方式,至少一个密封件和密封件腔室可相对于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此外,周向壁可以此方式抵靠第一壳体部件的相应部段(特别是相应边界部段)放置,从而可增加过滤器壳体作为整体的稳定性。

有利地,周向壁可在径向方向上在外部环绕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的轴向界定密封件腔室的周向边界部段。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壳体部件(特别是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可包括至少一个定心部段。利用至少一个定心部段,相应的另一壳体部件(特别是至少一个第二壳体部件)和/或至少一个密封件和/或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可被定心和/或定位。

利用至少一个定心部段,壳体部件特别是在组装时可相对于彼此定位、定心并且保持在此位置。以此方式,作用在至少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力可更好地被处理和/或引入。以此方式,至少一个密封件暴露于两个壳体部件之间的可能相对运动的风险可减少。由于此类相对运动,至少一个密封件可被损坏或甚至被破坏,特别是可撕裂。

此外,利用至少一个定心部段,可实现至少一个壳体部件(特别是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和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之间的定心。利用定心作用,相应的另一壳体部件(特别是第二壳体部件)可和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更加可再现地定位,特别是总是同样地定位。以此方式,在可能的空气质量测量的情况下,并且借助于安装在壳体部件中的一个(特别是至少一个第二壳体部件)中的传感器,特别是空气质量计(hfm),误差容限可减少。

有利地,多个定心部段可相对于轴线周向分布地布置。以此方式,可实现更均匀的定心作用、保持和/或定位。

有利地,至少一个定心部段可实现为定心肋部。定心肋部可以简单的和/或节省空间的方式构造。至少一个定心肋部可有利地相对于轴线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并且轴向地延伸。

有利地,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件可包括至少一个定心部段,特别是定心肋部,该定心部段布置在径向外部周向侧处的外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

有利地,至少一个定心部段可被支撑在至少一个第二壳体部件的周向壁的径向内部周向侧处。

有利地,至少一个定心部段可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密封件腔室外和/或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密封件腔室内。至少一个定心部段可仅位于密封件腔室内,仅位于密封件腔室外,或部分地密封件腔室内和部分地在密封件腔室外。

在另一有利实施例中,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密封表面的之间的轴向间隔可小于在密封表面和周向壁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以此方式,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周向壁的自由边缘之间可实现自由空间,该自由空间可用于接收至少一个密封件的密封件凸起和/或可能的定心部段。

有利地,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相对于在密封表面和周向壁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2.5和1比3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2.8。

有利地,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最小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1.1和1比1.3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1.2。

在另一有利实施例中,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外部压力施加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1和1比1.2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1.1。

在另一有利实施例中,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外部压力施加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内部周向侧和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之间的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0.7和1比0.9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0.8。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例中,在外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最小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和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外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可具有大约相同的尺寸。

有利地,周向壁的在其自由边缘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相对于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的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可大于周向壁的在密封表面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相对于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的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以此方式,周向壁可以漏斗形状在轴向方向上朝向其自由边缘拓宽。以此方式,可助于将第二壳体部件推动到第一壳体部件上。

有利地,一方面在周向壁的在其自由边缘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相对于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的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和另一方面周向壁的在密封表面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相对于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的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0.7和1比0.8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0.75。

有利地,在至少一个可能的定心部段的面向密封表面的一侧和周向壁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可小于在至少一个定心部段的相应侧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

有利地,一方面在至少一个定心部段的面向密封表面的一侧和周向壁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在至少一个定心部段的相应侧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1.3和1比1.7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1.5。

有利地,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周向壁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可大于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的在其自由边缘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

有利地,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周向壁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的在其自由边缘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0.6和1比0.8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0.7。

有利地,在相对于轴线径向内部最远定位的位置和周向壁的径向外部最远定位的位置之间的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和密封表面和周向壁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15和1比17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16。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例中,在至少一个定心部段和外部压力施加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可小于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

有利地,一方面在至少一个定心部段和外部压力施加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1.4和1比1.6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1.5。

有利地,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最小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可小于在密封表面和至少一个定心部段之间的轴向间隔。

有利地,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最小间隔(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和另一方面在密封表面和至少一个定心部段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为1比1.3和1比1.5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1.4。

有利地,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密封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和周向壁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之间的比率可达到大约1比1.6和1比2之间,特别是大约1比1.8。

此外,技术目的根据本发明利用过滤器装置由过滤器壳体得到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布置在过滤器壳体中,使得其将至少一个入口从至少一个出口分离,并且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密封件布置在过滤器壳体的密封件腔室中。

在其它方面,与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元件、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壳体和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结合讨论的特征和优点和其各自的有利实施例相应地在彼此之中应用,并且反之亦然。当然,单独的特征和优点可在彼此之中组合,其中,可导致超过单独效果的总和的进一步有利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细节从以下描述得出,其中将借助于附图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将有利地单独地考虑在附图、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组合公开的特征,并且将其组合成进一步有意义的组合。在附图中示意性地显示:

图1具有过滤器壳体的空气过滤器的等距局部剖面视图,过滤器元件布置在该过滤器壳体中;

图2图1的空气过滤器通过在壳体罐和壳体罩之间的密封件腔室沿着图4的剖面线ii-ii的截面视图;

图3图1的空气过滤器的平面视图;

图4图1和3的空气过滤器沿着图3的剖面线iv-iv的第一纵向剖面;

图5图1和3的空气过滤器沿着图3的剖面线v-v的第二纵向剖面,此处没有过滤器元件;

图6在密封件的区域中空气过滤器的过滤器元件的纵向剖面的真实比例的详细视图;

图7在密封件腔室的区域中空气过滤器的纵向截面的真实比例的详细视图,其中没有图5的过滤器元件。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提供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7中,以空气过滤器10的形式的过滤器装置在不同的透视图、剖面视图和详细视图示出。空气过滤器10可布置在机动车辆的内燃机的进气歧管中,用于净化燃烧空气。

空气过滤器10包括空气过滤器壳体12,该空气过滤器壳体12具有用于待净化空气的入口14和用于已净化空气的出口16。在空气过滤器壳体12中,过滤器元件16可更换地布置,使得其将入口14从出口16分离。在轴向于轴线20观察的平面视图中,空气过滤器壳体12具有例如大约矩形的周界。

在实施例中,轴线20与空气过滤器壳体12的壳体轴线、过滤器元件18在空气过滤器壳体12的壳体罐22中的安装/移除轴线、空气过滤器壳体12的壳体罩24和壳体罐22的连接轴线和过滤器元件18的元件轴线重合。为了更好的清晰性,在下文中,元件轴线、壳体轴线、连接轴线和安装/移除轴线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20标识,并且简称为轴线20。应理解的是,当移除过滤器元件18时,根据上下文,可参考壳体轴线、元件轴线和/或安装/移除轴线。当在下文中参考径向、同轴、轴向、切向、周向、同心、偏心或类似物时,如果没有相反声明,则其涉及轴线20。

在图1、4和5的底部处中,空气过滤器壳体12包括壳体罐22,该壳体罐22在顶部处由壳体罩24封闭。壳体罩24可分离地连接到壳体罐22。壳体罩24利用其自由边缘在轴向方向上放置在壳体罐22的开口侧上。

在其各自的开口侧的区域中,壳体罐22和壳体罩24界定周向延伸的密封件腔室26。密封件腔室26用于接收过滤器元件18的周向密封件28。密封件28布置在密封件腔室26中在壳体罐22和壳体罩24之间。

入口14布置在壳体罐22的侧壁中。出口16位于壳体罩24的相应的侧壁中。入口14和出口16也可布置在壳体罐22和壳体罩24的其它位置处。在流动方向反转的情况下,入口14也可用作出口,并且出口16用作入口。

在其开口侧的区域中,壳体罐22包括截面拓宽的区域,该区域形成用于过滤器元件18的接收腔室30。

壳体罐22在其自由侧的周向边缘形成用于密封件28的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该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以密封肋部的形式。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周向地平行于轴线20(即轴向地)延伸。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在径向方向上在内部界定密封件腔室26。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的轴向端部面形成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周向地并且径向地延伸。

在轴向地背离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的一侧处,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作为一体件穿到周向边界部段36中。边界部段36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两次成阶梯状。边界部段36在相应的轴向端部面处界定密封件腔室26。

邻近其第二阶梯,边界部段36穿到周向项圈38中。项圈38周向地并且轴向地远离壳体罩24延伸。

在边界部段36的面向壳体罩34的轴向端部面处,多个定心部段40以定心肋部的形式布置在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处。定心部段40周向分布地布置。其分别大约垂直于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延伸。

壳体罩24在其开口侧的区域中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成阶梯状。周向地并且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延伸的部段用作密封部段42。周向壁44作为一体件在径向方向上在外部邻接密封部段42。周向壁44周向地并且相对于轴线20略微倾斜地延伸。周向壁44位于密封部段42的轴向面向壳体罐22的一侧处。周向壁44略微呈漏斗状朝向其自由边缘开口。当空气过滤器壳体12关闭时,周向壁44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界定密封件腔室26。

密封部段42的轴向内部侧形成密封表面46。密封表面46周向地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向外部延伸。密封件28可在轴向方向上紧密密封地抵靠密封表面46放置。

径向地在密封部段42内以保持肋部的形式提供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周向地并且大约平行于轴线20(即平行于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延伸。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在壳体罩24处在径向方向上在内部界定密封件腔室26。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面向壳体罐22的端部面形成径向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

径向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位于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的径向内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和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轴向地以及径向地从彼此间隔开。

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和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之间的间隙123形成用于密封件28的一部分的通道。密封件腔室26在间隙123的外部由密封部段42、周向壁44、边界部段36、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和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界定。

周向壁44在为密封件28提供的空间的区域中和在具有定心部段40的区域中突出超过密封件腔室26。此外,周向壁44突出超过壳体部件22的边界部段36的一部分。

当安装空气过滤器壳体12时,周向壁44分别地利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抵靠定心肋部40的径向外部侧放置。以此方式,壳体罩24在壳体罐22上定心。

此外,壳体罩24在相对地定位的侧壁中分别提供有三个径向向内突出的轴向延伸的细长凹陷51。

密封件28将在下文中借助于图5更详细地解释。密封件28是聚氨酯密封件,其发泡到过滤器元件18的过滤器波纹管54的端部面边缘52上。作为整体,密封件28构造成一体件。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过滤器波纹管54的端部面72与密封件28形成过滤器元件18的原始侧。轴向相对地定位的端部面形成清洁侧。在反转的流动方向上,密封件28也可可选地位于清洁侧处。

过滤器波纹管52以示例性的方式包括z字形折叠的过滤器介质,例如过滤器非织造材料。过滤器波纹管52具有大约四边形的配置。其可设计成例如所谓的扁平过滤器元件。

在轴向方向上以及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密封件28突出超过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

密封件28包括周向紧固区域56,其利用该周向紧固区域56紧固到过滤器波纹管54。紧固区域56包括周向径向紧固部段58和周向轴向紧固部段60。

径向紧固部段58周向地并且基本上横向于轴线20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延伸。在其轴向地背离过滤器波纹管54的一侧处,径向紧固部段58包括保持表面59。轴向紧固部段60周向地并且基本上平行(即轴向)于轴线20延伸。紧固区域56借助于径向紧固部段58和轴向紧固部段60围绕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接合。

周向密封件区域62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邻接紧固区域56。轴向紧固部段60的背离过滤器波纹管54的后侧形成周向凹槽64的径向内部边界,用于接收壳体罐22的径向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

在其径向外部周向侧,凹槽64由密封件28的周向密封件凸起66界定。密封件凸起66大约轴向地、相对于轴线20略微倾斜地延伸。密封件凸起66在轴向方向上突出超过轴向紧固部段60。

当安装空气过滤器10时,密封件凸起66的自由边缘68大约在定心部段40的水平处终止。

在密封件28的密封件区域62的与凹槽64轴向相对定位的外部侧处,布置有轴向作用的周向密封表面70。与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相比,密封表面70位于距过滤器波纹管54的端部面72的更大的轴向间隔处。

当安装空气过滤器元件10时,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周向地接合凹槽64。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在轴向方向上将密封件区域62按压抵靠壳体罩24的密封部段42,并且以此方式确保密封表面70在密封表面46处的轴向紧密密封的接触。此外,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在轴向方向上按压抵靠密封件28的径向紧固部段58,并且以此方式与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相对地夹紧密封件28。

在下文中,空气过滤器壳体12和密封件28中的一些比例以示例性的方式借助于图6和7示出。其它比例可从图6和7的图示获取,该图示是按真实比例的。

在凹槽64的基部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74大于在凹槽64的基部到轴向紧固部段60中的过渡部和保持表面59到密封件区域62中的过渡部之间的间隔124。

一方面在凹槽64的基部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74和另一方面在凹槽64的基部到轴向紧固部段60中的过渡部和保持表面59到密封件区域62中的过渡部之间的间隔124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0.66。

在凹槽64的基部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74大于在凹槽64的基部和密封件凸起66的自由边缘68之间的轴向间隔76。一方面在凹槽64的基部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74和另一方面在凹槽64的基部和密封件凸起66的自由边缘68之间的轴向间隔76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0.28。

在保持表面59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78大于径向紧固部段58的轴向厚度80。一方面在保持表面59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78和另一方面径向紧固部段58的轴向厚度80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0.4。

轴向紧固部段60的轴向长度82和在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84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1.5。

在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和凹槽64的基部之间的轴向间隔86小于在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84。一方面在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和凹槽64的基部之间的轴向间隔86和另一方面在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84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1.9。

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小于凹槽64在其基部的区域中的宽度90(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小于在凹槽64的基部和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之间的轴向间隔86。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小于轴向紧固部段60的厚度92(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小于径向紧固部段58的轴向厚度80。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小于在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84。

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和在凹槽64的基部和轴向密封件凸起66的自由边缘68之间的轴向间隔76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3。

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和凹槽64在其基部的区域中的宽度90(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3。

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和在凹槽64的基部和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之间的轴向间隔86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3.7。

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相对于轴向紧固部段60的轴向长度82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4.7。

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和径向紧固部段58的轴向厚度80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2。

一方面凹槽64在其径向内部周向侧的轴向高度88和另一方面在过滤器波纹管54的边缘52和密封表面70之间的轴向间隔84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7。

在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94大于在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径向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之间的间隔122。

一方面在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94和另一方面在径向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径向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之间的间隔122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0.82。

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94小于在密封表面46和周向壁44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96。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94相对于另一方面在密封表面46和周向壁44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96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2.8。

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94和另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44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最小间隔98(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1.2。

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100和另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和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之间的轴向间隔102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1.1。

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和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之间的轴向间隔102和另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的径向内部周向侧和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之间的间隔104(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0.8。

在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44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最小间隔106(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和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间隔104(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具有大约相同的尺寸。

周向壁44在其自由边缘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相对于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的间隔108(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大于周向壁44在其密封表面46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相对于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的间隔98(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一方面周向壁44在其自由边缘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相对于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的间隔108(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和另一方面周向壁44在密封表面46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相对于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的间隔98(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0.75。

在定心部段40的分别面向密封表面46的侧和周向壁44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110小于在定心部段40的相应侧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112。一方面在定心部段40的面向密封表面46的侧和周向壁44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110和另一方面在定心部段40的相应侧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112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1.5。

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和周向壁44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114大于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44在其自由边缘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间隔108(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表面50和周向壁44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114和另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44在其自由边缘的区域中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间隔108(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0.7。

在周向壁的相对于轴线20径向内部最远定位的位置和径向外部最远定位的位置之间的间隔116(在径向方向上从外部到内部观察)和在密封表面46和周向壁44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96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16。

在定心部段40和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之间的轴向间隔小于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94。一方面在定心部段40和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之间的轴向间隔和另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94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1.5。

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44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最小间隔98(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小于在密封表面46和定心部段40之间的轴向间隔112。

一方面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的径向外部周向侧和周向壁44的径向内部周向侧之间的最小间隔98(在径向方向上从内部到外部观察)和另一方面在密封表面46和定心部段40之间的轴向间隔112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1.4。

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密封表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94和另一方面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和周向壁44的自由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隔120之间的比率达到大约1比1.8。

为了组装,过滤器元件18在其过滤器波纹管54在前的情况下轴向地插入到壳体罐22中。这样做时,密封件28放置在外部压力施加表面34上。随后,壳体罩24在轴向方向上放置在壳体罐22上,使得周向壁44几乎坐落在边界部段36上。这样做时,壳体罩24的周向壁44沿着定心部段40被引导,并且因此移动到壳体罐42上的正确的位置中。此外,过滤器元件18在壳体罐22中定心。在最终位置中,密封件28的密封件区域62在轴向方向上在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和密封部段42之间被夹紧。此外,密封件28的径向紧固部段58利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在轴向方向上被推动到接收腔室30中。由于截面拓宽的紧固区域56,因此防止密封件28(例如在操作导致的压力脉动的情况下)可滑动通过在内部压力施加部段48和外部压力施加部段32之间的间隙123而离开密封件腔室26。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