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尘颗粒物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1887发布日期:2018-08-10 08:50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粉尘颗粒物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雾霾现象的逐渐加重,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磨削加工、矿山开采、金属铸造及冶炼、建筑材料的加工等行业,工作环境中往往含有较多的粉尘。如果不能对粉尘及时回收,控制空气的清洁度,不仅会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粉尘排出后还会污染大气,进而威胁整个生态环境。

现有技术中,粉尘颗粒物回收装置的结构通常较为简单,仅能对某一浓度或某一直径范围的粉尘颗粒物进行回收。当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粉尘颗粒物的直径和浓度也会相应变化,但这种回收装置的回收净化能力却不能适应性调整,导致设备的购置和维护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粉尘颗粒物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高对空气的净化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粉尘颗粒物回收装置,包括分离罐、沉淀池、循环水泵和粉尘检测仪,所述分离罐的内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水管、多孔板和撞击板,所述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撞击板为多个且与所述分离罐的轴向垂直,相邻两个所述撞击板交错设置,所述分离罐顶部连通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吸气泵相连通,所述粉尘检测仪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上,所述分离罐的侧壁上连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撞击板与所述分离罐的底部之间,所述分离罐的底部设置有排渣口,所述分离罐的底部通过排泥管与所述沉淀池连通,所述排泥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沉淀池上设置有补水管,所述沉淀池的池底设置有排泥口,所述循环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沉淀池连通,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水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分离罐的底部为倒锥形。

优选地,所述水管为多个,且沿所述分离罐的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分离罐、所述多孔板和所述撞击板均为不锈钢材料。

优选地,所述撞击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分离罐的内壁上,所述撞击板的另一端悬空,相邻所述撞击板关于所述分离罐的轴线中心对称。

优选地,所述撞击板的两端均固定于所述分离罐的内壁上,所述撞击板的两侧与所述分离罐的内壁间留有空隙,相邻两个所述撞击板沿圆周方向呈90°交错设置。

优选地,所述分离罐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位于所述多孔板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分离罐的顶部为锥形。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具有干式除尘和湿法除尘两种除尘方式,对于粉尘颗粒直径不同的情况,或粉尘浓度不同的情况,本发明提供的粉尘颗粒物回收装置能灵活选择除尘方式,以调整除尘能力,提高装置的适应性。其中干式除尘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小水流的湿法除尘不仅能提高除尘效率,还能起到清洗分离罐的作用;大水流的湿法除尘既能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又能够对水资源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粉尘颗粒物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撞击板的某一分布方式俯视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分离罐;11、罐体;111、水管;112、多孔板;113、撞击板;114、进气管;12、罐顶;121、排气管;13、罐底;131、排渣口;132、排泥管;2、吸气泵;3、粉尘检测仪;4、沉淀池;41、补水管;42、排泥口;5、循环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粉尘颗粒物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高对空气的净化能力。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粉尘颗粒物回收装置,包括分离罐1、沉淀池4、循环水泵5和粉尘检测仪3。分离罐1包括筒状的罐体11、锥形的罐顶12和倒锥形的罐底13,罐顶12和罐底13均与罐体11螺纹连接。罐体11的内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水管111、多孔板112和撞击板113,水管11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撞击板113为多个且与分离罐1的轴向垂直,相邻两个撞击板113交错设置。交错设置撞击板113的目的在于使气体曲折上升,一方面延长上升路径,另一方面增加粉尘颗粒与撞击板113的碰撞次数,以便粉尘的沉淀。

分离罐1顶部连通有排气管121,排气管121与吸气泵2连通。分离罐1的侧壁上连通有进气管114,进气管114位于最下方的撞击板113与罐底13之间。粉尘检测仪3设置于排气管121上,根据粉尘检测仪3的检测数据,可以适时调整回收装置的工作方式,其工作方式分为干式除尘和湿法除尘两种。

分离罐1的底部设置有排渣口131,当采用干式除尘时,粉尘可以从排渣口131处排出。分离罐1的底部还通过排泥管132与沉淀池4连通,当采用湿法除尘时,混有粉尘的泥浆沿着排泥管132流入沉淀池4。排泥管132上设置有第二阀门,采用干式除尘时,保持第二阀门关闭即可。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在图中未画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其具体安装位置。

循环水泵5的进水端与沉淀池4连通,循环水泵5的出水端与水管111连通。沉淀池4的池底设置有排泥口42,粉尘经过沉淀后,沉淀池4内液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清液在循环水泵5的作用下被抽吸至水管111处喷出,形成循环,下层浊液通过排泥口42排出。沉淀池4上设置有补水管41,从而及时补水,对从排泥口42处流失的液体提供补充。

水管111为多个,且沿分离罐1的周向均匀分布。从水管111内流出的水流一方面能对撞击板113上的粉尘进行冲刷,另一方面能为撞击板113提供一定的黏度,从而通过撞击和黏附两种方式消耗粉尘的上升动能。

当水管111内水流较大时,多孔板112上将形成水层,此时气体将以气泡的形式穿过多孔板112上的孔道,气体中残余的粉尘被水流过滤。多孔板112上孔道的数量和分布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须使水管111内的水流最大时多孔板112上能形成水层。为了防止水流过大时从排气管121处流出,使吸气泵2发生故障、造成安全隐患,分离罐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导流槽,导流槽位于多孔板112的上方,当液体达到一定高度后即从导流槽处流出。

分离罐1、多孔板112和撞击板113均为不锈钢材料,以防止生锈。

撞击板113可采用多种设置方式,只要能达到使气体曲折上升的效果即可。如图1所示,撞击板113的一端固定于分离罐1的内壁上,撞击板113的另一端悬空,相邻撞击板113关于分离罐1的轴线中心对称。如图2所示,撞击板113的两端也可均固定于分离罐1的内壁上,撞击板113的两侧与分离罐1的内壁间留有空隙,相邻两个撞击板113沿圆周方向呈90°交错设置。

上述粉尘颗粒物回收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将各部件连接好后,将沉淀池4内的水面高度保持在合适位置,保持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关闭,将进气管114伸入需要净化的区域,启动吸气泵2,通过粉尘检测仪3对气体净化情况进行检测,若净化情况达标,可继续净化,并定期打开排渣口131进行排渣;

若净化情况未达标,则启动循环水泵5,打开第一阀门,此时水流以小流量流出,多孔板112上未形成水层,水流一方面能对撞击板113上的粉尘进行冲刷,另一方面能为撞击板113提供一定的黏度,一定时间后,罐底13处形成溶液,此时打开第二阀门,泥浆从排泥管132排出,根据沉淀池4内水面高度进行补水,之后再查看粉尘检测仪3的数据,若净化情况达标,可继续净化,并定期打开排泥口42;

若净化情况未达标,则增大循环水泵5的功率,加大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的开启程度,增加补水管41的水流供应,此时多孔板112上将形成水层,气体将以气泡的方式穿过多孔板112上的孔道,气体中残余的粉尘被水流过滤。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还可增设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分别与吸气泵2、循环水泵5、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电连接,控制其开闭情况。为了提高补水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可在沉淀池4内设置液位感应器,在补水管41上设置第三阀门,液位感应器和第三阀门分别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