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化装置和流体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7307发布日期:2018-11-02 22:46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净化装置和流体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大气污染(泛指:污染大气、小液粒、小颗粒固体等气溶胶)形式的雾霾,危害着人类健康。世界各国投入巨资研究雾霾净化问题。雾霾成份比较复杂,有有机化学危害物,物理小颗粒的液粒、尘土。目前采用的是:1静电集尘式;2电子集尘式;3臭氧式;4负离子式;5滤芯式;6活性碳吸附式;7紫外线灭菌式;8综合式等种类。

现有的大气或者其他流体收集器系釆用轴流型短行程涡扇,压力小、耗能大、净化效率较差。

可见,现有的流体处理装置存在净化效率较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净化装置和流体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流体处理装置存在净化效率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化装置,包括:第一旋转筒体,所述第一旋转筒体内设置有第一叶片,所述第一旋转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

第二旋转筒体,所述第二旋转筒体内设置有第二叶片,所述第二旋转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和,

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筒体与所述第二旋转筒体之间的净化器,所述净化器设置有化学净化腔,所述净化器的输入口与所述第一旋转筒体的输出口连通,所述净化器的输出口与所述第二旋转筒体的输入口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叶片沿所述第一旋转筒体的内圆周呈螺旋状延伸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叶片沿所述第二旋转筒体的内圆周呈螺旋状延伸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叶片沿所述第一旋转筒体的内圆周呈螺旋状延伸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叶片沿所述第二旋转筒体的内圆周呈螺旋状延伸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叶片和/或第二叶片呈向心式螺旋状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叶片和/或第二叶片为三维涡旋式叶片。

可选的,所述净化器内设置有电热丝和热反射镜面,所述热反射镜面环绕所述电热丝形成所述化学净化腔。

可选的,所述化学净化腔的端口设置有用于控制端口通过流体的流量的电控阀片;

所述电控阀片包括固定片和调节片,所述固定片和所述调节片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固定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化学净化腔的端口上,所述调节片活动盖合在所述固定片上;

所述调节片转动至标定位置时,所述调节片上的通孔与所述固定片上的通孔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旋转筒体为圆锥形筒体;

所述第一旋转筒体的锥度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的,所述第二旋转筒体的侧壁为过滤网;

所述第二旋转筒体外套设有外罩,所述外罩上设置有喷水单元,所述喷水单元的喷头朝向所述过滤网。

可选的,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偏向旋转发动机,所述偏向旋转发动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旋转筒体和/或第二旋转筒体。

可选的,所述净化器设置有物理净化腔;

所述物理净化腔的输入口与所述第一旋转筒体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物理净化腔的输出口与所述化学净化腔的输入口连通,所述化学净化器的输出口与所述第二旋转筒体的输入口连通。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流体处理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净化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净化装置包括第一旋转筒体、第二旋转筒体和净化器,第一旋转筒体内设置的第一叶片随着第一旋转筒体旋转时,吸收环境中的流体,并输送至净化器的化学净化腔内净化处理,然后再传输至第二旋转筒体,第二旋转筒体内的第二叶片随第二旋转筒体旋转,将净化后的流体输出。这样,净化装置的流体吸收、净化和输出操作前后高效承接,净化处理的效率较高。此外,通过第一旋转筒体带动内部第一叶片的旋转实现流体的高效吸收,以及第二旋转筒体带动内部第二叶片的旋转实现流体的高效输出,不需要单独设置吸收部件及动力组件,耗能较少,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的第一旋转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的净化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的第二旋转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的电控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净化装置10,包括:

第一旋转筒体100,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内设置有第一叶片110,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

第二旋转筒体200,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内设置有第二叶片210,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和,

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与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之间的净化器300,所述净化器300设置有化学净化腔310,所述净化器300的输入口与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出口140连通,所述净化器300的输出口与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连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用于所处环境中流体的净化操作,所用于净化的流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空气中雾霾、工业污染气体、液体、粉状固体颗粒的净化装置。所提供的净化装置,可以直接设置于开放环境中,对周围环境进行净化处理。

所述净化装置主要可以包括第一旋转筒体100、第二旋转筒体200和净化装置,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入口用作环境中流体的流入口。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出口与净化器300的输入口连通,净化器300的输出口与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连通,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出端作为净化后的流体的流出口。其中,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入口与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出口均可以直接与环境连通,用于与环境中的流体交换,即可达到净化环境中流体的目的。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为净化装置的起始部件,执行净化装置的净化操作的起始吸收步骤。第一旋转筒体100内设置有第一叶片110,第一旋转筒体100旋转,第一叶片110随之旋转,形成由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入口外进入第一旋转筒体100的涡流。这样,位于第一旋转筒体100输入口外围的流体,即为顺着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入口的涡流,进入第一旋转筒体100,被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吸收,且随着涡流被压缩。随着第一叶片110在第一旋转筒体100内的延伸,所形成的涡流由输入口指向输出口,则进入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内的流体即可经由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到达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出口,进入净化器300。此外,还可以在第一筒体的输入口位置设置流体收集网罩120,以提高吸收效率。

如图1和图3所示,净化器300为净化装置的中间功能部件,执行净化装置的净化功能。所述净化器300内设置有化学净化腔310,用于对吸收的流体执行化学反应的净化操作。所述净化器300的输入口与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出口连通,净化装置的输出口与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连通,以引入吸收的流体,进行净化,并将净化处理后的流体排出到第二旋转筒体200内,以通过第二旋转筒体200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设置于净化装置的流体走向的末端,用于执行净化作用后的流体排出操作。第二旋转筒体200内设置第二叶片210,第二旋转筒体200旋转时,第二叶片210也随之旋转,形成由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出口内输出至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出口外的涡流。随着第二叶片210在第二旋转筒体200内的延伸,所形成的涡流由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指向输出口,则进入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的流体即可顺着涡流从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流出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出口,以实现净化后流体的排出操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其净化过程可以为:第一旋转筒体100及该筒体内部的第一叶片110旋转,吸收第一旋转筒体100输入口外的流体,经由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出口流入到净化器300内,由净化器300内的化学净化腔310对吸收的流体进行化学净化处理,并通过旋转的第二旋转筒体200及第二叶片210,将净化处理后的流体输出,即为完成了流体的净化处理操作。所提供的净化装置,可以实现持续的流体进行作业,即从第一旋转筒体100吸收的流体随机进入净化器300净化,并从第二旋转筒体200排出,即可实现持续净化。

上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净化装置的流体吸收、净化和输出操作前后高效承接,净化处理的效率较高。此外,通过第一旋转筒体带动内部第一叶片的旋转实现流体的高效吸收,以及第二旋转筒体带动内部第二叶片的旋转实现流体的高效输出,不需要单独设置吸收部件及动力组件,耗能较少,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由于叶片在旋转筒体内的整体涡旋状延伸,使得流体吸收压缩维持在完整的周期内,工作效率高、耗能少且噪声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旋转筒体100内的第一叶片110的具体实现方案,以及第二旋转筒体200内的第二叶片210的具体实现方案,辅助实现流体的吸收和排出功能。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叶片110沿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的内圆周呈螺旋状延伸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叶片210沿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的内圆周呈螺旋状延伸设置。

第一旋转筒体100内的第一叶片110,为无轴连续多周期延伸的叶片,且沿内圆周呈螺旋状延伸设置,以形成连通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入口和输出口的螺旋状延伸通道。这样,第一旋转筒体100旋转时,螺旋状延伸的第一叶片110带动流体沿螺旋状延伸通道,从输入口流入第一旋转筒体100内,并经由输出口从第一旋转筒体100流出。第一叶片11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长条形叶片,每个叶片可以形成一个螺旋周期,叶片沿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轴向,与第一旋转筒体100的筒壁连接。这样,可以减少叶片与流体的摩擦,减少噪音,并且可以广泛适用于不同质量、密度的流体,例如气体、液体、粉状颗粒固体等。

所述第二叶片210在第一旋转筒体100的内圆周上呈螺旋状延伸设置,以形成连通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和输出口的螺旋状延伸通道。这样,第二旋转筒体200旋转时,螺旋状延伸的第二叶片210带动流体沿螺旋状延伸通道,从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出口流出。第二叶片21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长条形叶片,每个叶片可以形成一个螺旋周期,叶片沿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轴向,与第二旋转筒体200的筒壁连接。

此叶片设置方式,设置叶片在筒体的内圆周上呈螺旋状延伸,这样,随着筒体旋转自然形成螺旋状延伸的通道,可以提高流体的流动速度,也就提高了流体的吸收速度或者排出速度,进而提高了流体的净化效率。本实施方式的叶片设置方式,可以适用于第一旋转筒体100内的第一叶片110,也可以适用于第二旋转筒体200内的第二叶片210,不作限定。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入口至输出口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叶片110的螺距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减小;和/或

以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至输出口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叶片210的螺距,沿所述第二方向逐渐增大。

此外,所述第一叶片110和/或第二叶片210呈向心式螺旋状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叶片110和/或第二叶片210为三维涡旋式叶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也可以为圆锥形筒体,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的锥度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

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限定叶片的具体结构,主要包括叶片螺距的长度变化趋势以及叶片延伸形状。

将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从输入口至输出口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将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从输入口至输出口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的内圆周上设置的第一叶片110,在筒体的内圆周上呈螺旋状延伸,且该第一叶片110沿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轴向呈向心式螺旋状设置,第一叶片110的螺距,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即第一叶片110的螺距从输入口至输出口逐渐减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叶片110也可以为三维涡旋式叶片。

所述的第二旋转筒体200的内圆周上设置的第二叶片210,在筒体的内圆周上呈螺旋状延伸,且该第二叶片210可以沿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轴向呈向心式螺旋状设置,第二叶片210的螺距,沿第二方向逐渐增大,即第二叶片210的螺距从输入口至输出口逐渐增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叶片210也可以为三维涡旋式叶片。第二叶片210为反向三维涡旋叶片,以产生强离心力,促使进入第二旋转筒体200的流体分离,分离出的比重较轻的达标流体可以直接排出,比重较大的未达标流体可以继续参与净化操作、例如水净化和过滤网筛尘等处理等,以实现高效、连贯、彻底的雾霾净化方案。

设置所述第一叶片110,和/或,第二叶片210的具体结构,沿所在筒体的输入口至输出口呈向心式螺旋状延伸,且螺距呈渐变趋势。这样,流通从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入口流动至输出口的过程中,第一叶片110的螺距逐渐减小,这就使得第一旋转筒体100的向心力逐渐减小,以较大的吸引力将流体吸入第一旋转筒体100内,并能较大程度的经验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出口流入净化器300的输入口。

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为圆锥形筒体,且设置第一旋转筒体100的锥度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旋转筒体100的向心力的变化趋势,提升流体所经由的第一叶片110形成的延伸通道的流通性。

由净化器300净化后的流体沿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流动至输出口的过程中,第二叶片210的螺距逐渐增大,这就使得第二旋转筒体200的向心力逐渐增大,以较大的吸引力将流体集中在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出口部分靠近中轴的中部,并集中输出。

上述叶片设置方案,通过向心力的变化趋势,可以使得流体能顺利、快速的沿螺旋状通道流入或者流出,提高了流体的流动速度。此外,螺旋状延伸的叶片在第一旋转筒体100内可以提高筒体内的向心压力,以高效地压缩空气。若是反方向延伸的叶片,则可以提高叶片在筒体内的离心斥力,提高流体中气体与固体的分离效果。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净化器300内可以设置有电热丝330和热反射镜面320,所述热反射镜面320环绕所述电热丝330形成所述化学净化腔310。

净化器300用于将第一旋转筒体100吸收的流体做净化处理,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消除流体中的大多数有害物质的含量。净化器300净化处理后的流体通过第二旋转筒体200排出。所述净化器300内设置有电热丝330和热反射镜面320,电热丝330设置在净化器300内,热反射镜面320环绕所述电热丝330设置,形成封闭的净化腔室,即为化学净化腔,以提供流体净化的化学反应所需要的热环境。

此外,净化器300还可以包括壳体,热反射镜面320贴合于壳体的内壁设置,电热丝330设置于热反射镜面320的围合区域内,且热反射镜面320的工作面朝向电热丝330设置,以使得电热丝330产生的热量可以集中在该化学净化腔内,提供化学净化反应所需要的稳定热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可以为圆形球壳,在该圆形球壳的内壁设置多个热反射镜面320,以形成圆形的热化学净化腔室,可以增大化学反应空间和热量反射效力。化学净化腔310内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吸收的流体内所包含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分解,即可实现化学净化效果。

另外,如图5a至图5d所示,所述化学净化腔310的端口还可以设置有用于控制端口通过流体的流量的电控阀片340;

所述电控阀片340包括固定片341和调节片342,所述固定片341和所述调节片342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343,所述固定片341固定设置在所述化学净化腔310的端口上,所述调节片342活动盖合在所述固定片341上;

所述调节片342转动至标定位置时,所述调节片342上的通孔343与所述固定片341上的通孔343连通。

化学净化腔310的输入口与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出口连通,以接收第一旋转筒体100吸收的流体。化学净化腔310的输出口与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连通,以通过第二旋转筒体200排出净化处理后的流体。为了防止第一旋转筒体100内吸收的尚未处理后的流体,以及第二旋转筒体200内已经处理后的流体流入化学净化腔310内,影响化学净化腔310内的正常处理操作,可以在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出口与化学净化腔310的输入口之间,以及化学净化腔310的输出口与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之间,均设置一个电控阀片340,以控制对应端口的流体的流量以及连通状态。

具体的,所述电控阀片340可以包括固定片341和调节片342,固定片341和调节片342上均开设至少一个通孔343,且固定片341和调节片342之间可以相对运动,即可通过固定片341上的通孔343与调节片342上的通孔343之间是否对准来实现电控阀片340的连通与阻挡状态。

电控阀片340的固定片341固定设置在化学净化腔310的端口上,调节片342活动盖合在固定片341上,可以旋转调节片342以改变调节片342盖合在固定片341上的角度,进而控制调节片342上开设的通孔343是否对准固定片341上开设的通孔343。

在具体实现方案中,可以将固定片341焊接在化学净化腔310的端口上,或者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固定在化学净化腔310的端口上。可以在化学净化腔310的端口上伸出对应端口的转轴,其他可嵌套在调节片342上,使得调节片342可以旋转盖合角度的连接件。这样,调节片342盖合在固定片341上,且调节片342可以在对应固定片341的盖合区域内旋转,以调整调节片342上开设的通孔343的角度。

固定片341上开设的通孔343与调节片342上开设的通孔343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且通孔343的尺寸、形状等也可以不作限定。只要能使得调节片342旋转过程中,调节片342上开设的通孔343可以与固定片341上开设的至少一个通孔343连通与隔绝,以实现电控阀片340的打开与阻挡即可在。

在需要控制筒体与化学净化腔310连通时,旋转调节片342一定角度,使得调节片342上的通孔343与固定片341上的通孔343连通,以实现筒体与化学净化腔310之间的流体交互。在需要控制筒体与化学净化腔310之间不连通时,旋转调节片342一定角度,使得调节片342上开设的通孔343与固定片341上的通孔343不连通,以实现筒体与净化腔之间不能发生流体交互,以起到较好的隔绝作用。

所述电控阀片340还可以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可以与净化装置的总控制端连接或者集成设置,可以由净化装置的总控制端实现对筒体旋转,以及筒体与化学净化腔310之间的连通状态等的自动控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周期性地调整调节片342以控制电控阀片340的启闭,以实现持续、自动的流体吸收、净化和输出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的侧壁可以为过滤网;

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外套设有外罩230,所述外罩230上设置有喷水单元220,所述喷水单元220的喷头朝向所述过滤网。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流体净化效果,增设水净化相关部件。设置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的侧壁为过滤网,并在第二旋转筒体200外设置喷水单元220。具体的,在第二旋转筒体200外套设外罩230,在外罩230上设置至少两个喷水单元220,并且使得喷水单元220的喷头朝向过滤网,即可形成环绕第二旋转筒体200的外侧壁的水净化层。为保证流体净化场地的整洁,还可以设置水收集池240、进水管250和出水管260,以保证喷水单元220的水净化功能,以及水回收循环利用。

这样,第二旋转筒体200在旋转过程中,流体受离心斥力分离,比重较轻的部分表示净化达标,可以直接通过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出口排出,比重较大的部分表示净化尚未达标,该部分流体受离心斥力作用透过过滤网达到第二旋转筒体200的外壁附近,此时,外罩230上设置的喷水单元220朝向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外侧壁附近的流体喷水作水净化处理,并且有效清洗过滤网。增设水净化过程,可以进一步净化流体,尤其是气体中所含的无机中颗粒及粉尘,进一步提高流体的净化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偏心旋转发动机,所述偏心旋转发动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和/或第二旋转筒体200。

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使用偏心旋转发动机作为带动第一旋转筒体100和第二旋转筒体200进行旋转的动力部件,不需要传统燃料、能量作为动力源。具体的,所述偏心旋转发动机的的输出功率可以为14千瓦,依赖重力作用提供动力,而非传动能源,绿色环保,可持续利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净化器300还可以设置物理净化腔;

所述物理净化腔的输入口与所述第一旋转筒体100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物理净化腔的输出口与所述化学净化腔310的输入口连通,所述化学净化器300的输出口与所述第二旋转筒体200的输入口连通。

考虑到流体中可能含有较多油类杂质,仅靠化学净化腔310的净化压力较大,因此还可以在化学净化腔310之前增设物理净化腔。设置所述物理净化腔位于第一旋转筒体100与化学净化腔310之间,这样,经由第一旋转筒体100吸收的流体,先进入物理净化腔进行物理净化,再进入化学净化腔310进行化学净化处理,最后进入第二旋转筒体200进行水净化或者直接排出。

物理净化室可以主要针对流体中的油类杂质进行进化处理、例如大分子过滤、蒸馏过滤处理等,可以一定程度少减少杂质含量,减轻化学净化腔310的净化压力,以进一步提升进化效率。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净化装置净化雾霾的具体流程可以为:

首先,在第一旋转筒体100外装有传动齿轮130,由偏心旋转发动机带动旋转。第一旋转筒体100内有正向三维涡叶,对空气产生向心式高压压缩,高压压缩空气通过电控阀片340,压缩空气进入净化过程。正向三维涡叶是多条长条形梯形叶片,沿轴向有向心式弯曲,螺距自大而小,多周期性环绕与筒体壁连接,加上叶片在圆锥形内半径的变化,可以产生高效高静音的压力。

其次,第一旋转筒体100压缩后的空气进入化学净化腔310,化学净化腔310内的高温燃烧反应消除有机杂质,高温、高压力差的化学反应高效促进有机危害物的化学分解,进入第二旋转筒体200。化学净化腔310的两端封闭时,腔内达到高温与高压力差,即可实施高效的化学净化。

接着,气体通过程序控制进入第二旋转筒体200,第二筒体内壁设置的反向涡叶旋转离心式分离尘土。其分离结果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以涡旋转方式进动,纵向轴中心处为轻型达标的净化空气;另一部分横向边界处离心的重空气含高密度尘土粒子,到第二旋转筒体200边缘的过滤网,空气到筒体外侧壁的喷水单元220。

最后,第二旋转筒体200的侧壁外设置的高压喷水单元220朝向过滤网喷水,以最后净化空气,水净化后的空气排出至环境中。

本发明提供的净化装置,兼有化学净化与物理净化为一体的高效地高容量低噪音,达到超高的空气净化率。净化元素广,适应领域范围大,高效地实现净化消除氢硫化合物、坤化合物、硫化合物、部份重金属污染等有害的有机化合物与无机颗粒的净化,达到排放标准。

此外,所提供的净化装置的净化范围较广,可以有效净化10公里范围内的污染空气达到标准率。具有强劲、高工效、高净化率、不用电力、不用传统能源、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布局紧凑灵活,适宜布置于雾霾城市广场、绿化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或城市高楼屋顶,以及交通、电力不便的边缘地区等地方。是一个不用电力与传统能源、绿色、低成本、低噪音、高效率、高容量、长期使用、安全监控、灵活设置、场地布置小等优净化大气污染的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流体处理系统,包括如上述图1所示的净化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流体处理系统,用于净化流体的净化装置包括第一旋转筒体、第二旋转筒体和净化器,第一旋转筒体内设置的第一叶片随着第一旋转筒体旋转时,吸收环境中的流体,并输送至净化器的化学净化腔内净化处理,然后再传输至第二旋转筒体,第二旋转筒体内的第二叶片随第二旋转筒体旋转,将净化后的流体输出。这样,净化装置的流体吸收、净化和输出操作前后高效承接,净化处理的效率较高。此外,通过第一旋转筒体带动内部第一叶片的旋转实现流体的高效吸收,以及第二旋转筒体带动内部第二叶片的旋转实现流体的高效输出,不需要单独设置吸收部件及动力组件,耗能较少,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流体处理系统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的具体实施过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