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化肥生产线肥料粉尘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9337发布日期:2019-02-15 22:55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化肥生产线肥料粉尘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肥料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粉尘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农用化肥在生产完成或者原材料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而这些粉尘中大部分是化肥微粒,若不进行处理,会严重影响生产车间的工作环境,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如果通过抽风排出,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还会造成原材料的损失。

经过专利检索,现有专利号为cn201410038313.6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粉尘回收系统,包括粉尘收集罩,该粉尘收集罩通过管道连通抽风机,该抽风机通过管道连通粉尘回收室,该粉尘回收室通过管道连通离心通风机,该离心通风机通过拱形管道连接密封水池,密封水池上设有淋水塔。本系统粉尘进入粉尘回收室,粉尘在粉尘回收室的通道内弯折流动,利用低温气流和粉尘自重进行多次初级沉淀,并借助离心通风机产生的气流,带动粉尘进入密封水池,一部分粉尘落入密封水池的水中进行次级沉淀,剩余粉尘由气流带上淋水塔,由水管输入淋水塔内的水雾进行洗涤,最终也流入密封水池内的水中,从而在密封水池内形成液体肥料,最终实现原料回收再利用,且保护了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上述描述,以及结合现有技术中的设备发现,现有的装置在肥料进行运输时,有些收集装置的设计并不合理,有些过滤效果差,不能有些的将气流中的粉尘滤出,而有些虽说可以对肥料的粉尘进行收集,但是直接将肥料粉尘引入水中,若对水中的肥料进行再次回收利用时,可能需要将水蒸干,若直接倾倒的话,肥料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不能有效的对肥料运输过程中的粉尘进行收集再利用,因此本设计针对于上述问题,设计出一款结构合理的,及功能性好的送料装置,以提高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化肥生产线肥料粉尘收集装置,以解决肥料粉尘收集装置的设计不够合理,对粉尘的过滤效果差,不能有效的对肥料运输过程中的粉尘进行收集再利用的问题。

本发明复合化肥生产线肥料粉尘收集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复合化肥生产线肥料粉尘收集装置,该种复合化肥生产线肥料粉尘收集装置,包括机身,管道,除尘滤网,导向板,滑槽,气流收集口,第一挡板,第二挡板,隔离网,集料板,储物箱,引风机,所述机身的内部通过螺母固定安装有管道,所述管道的左侧和右侧均嵌入设置有除尘滤网,所述管道的左侧和右侧均无缝焊接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底端均开口设置有滑槽,所述机身的底端通过螺母固定安装有气流收集口,所述气流收集口的左侧无缝焊接有两个第一挡板,所述气流收集口的右侧无缝焊接有两个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嵌入设置有隔离网,所述气流收集口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集料板,所述气流收集口的左侧和右侧均通过螺母固定连接有储物箱,所述机身的顶部通过螺母固定连接有引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管道左侧和右侧的除尘滤网数量均为三个,左侧的除尘滤网与右侧的除尘滤网围绕管道的中部呈对称设置,且除尘滤网之间均等距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三个除尘滤网从内至外孔径依次变小,且除尘滤网与管道顶部之间的夹角均为11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与气流收集口之间的夹角均为80°,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相互交叉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均位于除尘滤网与导向板之间,所述储物箱的顶部和内侧均开口设置有粉尘收集口,且滑槽与储物箱的粉尘收集口相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集料板均位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底端外侧,所述集料板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底端相导通,且集料板的另一侧嵌入设置在储物箱中。

进一步的,所述引风机的左侧和右侧均贯穿设置有导管,所述导管的另一侧均嵌入设置在管道的最外侧,所述引风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

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有除尘滤网,管道左侧和右侧的除尘滤网数量均为三个,三个除尘滤网从内至外孔径依次变小,使得当引风机将输送带上方带有粉尘的气流吸入装置中后,隔离网首先对气流中的粉尘进行过滤,之后依次穿过不同孔径大小的除尘滤网,使得除尘滤网可依次将气流中的粉尘滤出,过滤效率更高,设有滑槽,滑槽均位于除尘滤网与导向板之间,储物箱的顶部和内侧均开口设置有粉尘收集口,且滑槽与储物箱的粉尘收集口相导通,使得当气流中的粉尘被除尘滤网滤出,当引风机不产生吸引力时,粉尘会经导向板的导向,由于重力穿过滑槽掉落在储物箱中储存,而被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隔离网滤出的粉尘会由于重力依次沿着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掉落在储物箱中储存,从而实现化肥粉尘粉尘的回收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正面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a处放大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2b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机身,101-管道,102-除尘滤网,103-导向板,104-滑槽,2-气流收集口,201-第一挡板,202-第二挡板,203-隔离网,204-集料板,3-储物箱,4-引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化肥生产线肥料粉尘收集装置:该种复合化肥生产线肥料粉尘收集装置,包括机身1,管道101,除尘滤网102,导向板103,滑槽104,气流收集口2,第一挡板201,第二挡板202,隔离网203,集料板204,储物箱3,引风机4,机身1的内部通过螺母固定安装有管道101,管道101的左侧和右侧均嵌入设置有除尘滤网102,管道101的左侧和右侧均无缝焊接有导向板103,导向板103的底端均开口设置有滑槽104,机身1的底端通过螺母固定安装有气流收集口2,气流收集口2的左侧无缝焊接有两个第一挡板201,气流收集口2的右侧无缝焊接有两个第二挡板202,第一挡板201与第二挡板202之间嵌入设置有隔离网203,气流收集口2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集料板204,气流收集口2的左侧和右侧均通过螺母固定连接有储物箱3,机身1的顶部通过螺母固定连接有引风机4。

其中,管道101左侧和右侧的除尘滤网102数量均为三个,左侧的除尘滤网102与右侧的除尘滤网102围绕管道101的中部呈对称设置,且除尘滤网102之间均等距排列,使得除尘滤网102可依次对不同大小的粉尘进行过滤,可防止较大的粉尘将装置堵塞,过滤效果更好

其中,三个除尘滤网102从内至外孔径依次变小,且除尘滤网102与管道101顶部之间的夹角均为110°,使得除尘滤网102可依次对不同大小的粉尘进行过滤,可防止较大的粉尘将装置堵塞,同时当由于吸引力灰尘附着在除尘滤网102上时,若解除吸引力,粉尘会依次沿着除尘滤网102掉落在储物箱3中。

其中,第一挡板201、第二挡板202与气流收集口2之间的夹角均为80°,第一挡板201与第二挡板202之间相互交叉设置。

其中,滑槽104均位于除尘滤网102与导向板103之间,储物箱3的顶部和内侧均开口设置有粉尘收集口,且滑槽104与储物箱3的粉尘收集口相导通,使得被除尘滤网102所滤出的粉尘会会经导向板103的导向,最后由于重力会穿过滑槽104掉落在储物箱3中储存。

其中,集料板204均位于第一挡板201、第二挡板202的底端外侧,集料板204与第一挡板201、第二挡板202的底端相导通,且集料板204的另一侧嵌入设置在储物箱3中,使得第一挡板201与第二挡板202之间的隔离网203滤出的粉尘,会由于重力依次沿着第一挡板201第二挡板202穿过集料板204,最后掉落在储物箱中储存。

其中,引风机4的左侧和右侧均贯穿设置有导管,导管的另一侧均嵌入设置在管道101的最外侧,引风机4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使得引风机4可通过导管,对装置下方带粉尘的气流进行吸引,过滤完之后气体会从引风机4的出气口排出。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发明中,首先保证装置功能的完整性,接着,将装置安装在肥料运输线上,并将装置与电源接通,通过引风机4的控制开关打开,引风机4产生吸引力,使得气流收集口2将生产线上方带粉尘的气流吸入装置内部,气流首先穿过第一挡板201与第二挡板202的隔离网203,隔离网203首先对气流中的粉尘进行过滤,之后依次穿过不同孔径大小的除尘滤网102,使得装置将气流中的粉尘滤出,当关闭引风机4之后,第一挡板201与第二挡板202之间的隔离网203滤出的粉尘会由于重力依次沿着第一挡板201第二挡板202穿过集料板204掉落在储物箱中储存,而被除尘滤网102所滤出的粉尘会会经导向板103的导向,由于重力穿过滑槽104掉落在储物箱3中储存。

综上所述,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