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8111发布日期:2018-09-28 18:57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精细化工领域,涉及一种微流控制乳液制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乳液制备装置如中国专利库公开的一种乳液制备装置【申请号:201620445033.1;授权公告号:CN 205650199U】,包括反应釜主体,与反应釜主体相连的原料输送主管,与原料输送主管相连的第一原料输送管、第二原料输送管和第三原料输送管,反应釜主体内安装有搅拌桨和温度检测器,反应釜主体与真空泵和氮气输入管相连;所述的反应釜主体为带中空夹层的双壁罐,双壁罐的中空夹层内安装有蒸汽加热管和冷却水输送管;反应釜主体顶部设有人孔和观察窗,反应釜主体低部设有排液阀。

上述的装置通过往反应釜主体中的夹层内输入高温蒸汽,以为各原料的反应提供热量,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但该装置还是存在一个问题:高温蒸汽处于反应釜主体内腔外侧,会导致加热不均匀,影响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加工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包括外釜体和固定在外釜体内的内釜体,且内釜体的外壁和外釜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蒸汽腔,所述的外釜体的上端和下端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蒸汽腔连通的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所述的内釜体的顶壁上开设有原料入口,所述的蒸汽腔内竖直固设有排液管,排液管的上端与内釜体的内腔连通,且排液管的下端伸出外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釜体内竖直设有转轴,且转轴和内釜体轴向固连,所述的转轴呈中空状,且转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呈封闭状和敞开状,所述的内釜体的顶壁和底壁上均开设有与转轴正对的通孔,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通孔,且两通孔的孔壁均通过密封圈与转轴之间形成密封,所述的转轴的下端与上述的蒸汽腔连通,所述的转轴外套设并固定有呈环状的搅拌叶片,且搅拌叶片位于内釜体内,所述的转轴和搅拌叶片均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的内釜体的顶部固连有减速电机,且减速电机通过传动机构能驱动所述的转轴转动。

使用时,高温蒸汽通过蒸汽入口进入到蒸汽腔内,然后部分蒸汽流入到转轴内;各种原料均通过原料入口进入到内釜体内,减速电机驱动转轴转动以带动搅拌叶片搅拌处于内釜体内的原料,使各原料充分混合反应形成乳液,且乳液最终通过排液管排出。

通过设置转轴呈中空状且转轴的内腔与蒸汽腔连通,使转轴和搅拌叶片外表面均能够产生高温,促使内釜体内的原料的内部和外部均能够充分与高温接触,来有效提高加热的均匀性,从而提高成品的质量。

在上述的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中,所述的内釜体的底壁向下延伸形成呈筒状的连接部,且连接部套在转轴的下端外,所述的连接部内设有轴承,且轴承的内圈和外圈分别与转轴和连接部相固连。采用上述的设计,可稳定实现转轴和内釜体轴向固连,来提高本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在上述的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中,所述的转轴的两端外侧壁上均开设有环形凹槽,两所述的密封圈分别设于两环形凹槽内,且密封圈的外侧壁与通孔的孔壁相抵。

在上述的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中,所述的减速电机位于转轴一侧,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套设并固定在减速电机的主轴外的主动轮和套设并固定在转轴上端外的从动轮,且主动轮和从动轮通过同步带相连。减速电机通过同步带传动方式驱动转轴转动,具有工作稳定性好的优点。

在上述的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中,所述的内釜体的顶壁上垂直固连有保温板,保温板有多片且沿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布置方向均布,每块所述的保温板的上端均插在同步带内。通过在同步带内侧设置多块保温板,以有效阻止转轴上的热量向减速电机方向传播,来确保减速电机工作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本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作为另一种方案,在上述的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中,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与减速电机的主轴固连的主齿轮和与转轴的上端固连的副齿轮,且主齿轮和副齿轮相啮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转轴呈中空状且转轴的内腔与蒸汽腔连通,使转轴和搅拌叶片外表面均能够产生高温,促使内釜体内的原料的内部和外部均能够充分与高温接触,来有效提高加热的均匀性,从而提高成品的质量。

2、通过在同步带内侧设置多块保温板,以有效阻止转轴上的热量向减速电机方向传播,来确保减速电机工作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本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釜体;1a、蒸汽入口;1b、蒸汽出口;2、内釜体;2a、原料入口;2b、连接部;3、减速电机;4、排液管;5、转轴;6、搅拌叶片;7、蒸汽腔;8、密封圈;9、轴承;10、主动轮;11、从动轮;12、同步带;13、保温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微流控制乳液制备装置由外釜体1、内釜体2、减速电机3、排液管4、转轴5、搅拌叶片6等组成。其中,转轴5和搅拌叶片6均由导热材料制成,导热材料可以为黄铜、不锈钢、含铁合金等。

具体来说,内釜体2固定在外釜体1内部,此时,内釜体2的外壁和外釜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蒸汽腔7。外釜体1的上端和下端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蒸汽腔7连通的蒸汽入口1a和蒸汽出口1b,且蒸汽入口1a与蒸汽出口1b分别位于外釜体1的两侧。内釜体2的顶壁上开设有原料入口2a,且在实际安装时,内釜体2顶部安装有四通阀,四通阀具有三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且出口与原料入口2a连通。蒸汽腔7内竖直固设有排液管4,排液管4的上端与内釜体2的内腔连通,且排液管4的下端伸出外釜体1。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排液管4的两端均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内釜体2和外釜体1固连,以稳定实现三者的密封连接。

转轴5竖直设置在内釜体2内,且转轴5与内釜体2轴向固连。转轴5呈中空状,且转轴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呈封闭状和敞开状。内釜体2的顶壁和底壁上均开设有与转轴5正对的通孔,转轴5的两端分别穿过两通孔,且两通孔的孔壁均通过密封圈8与转轴5之间形成密封,此时,转轴5的下端与蒸汽腔7连通。具体来说,内釜体2的底壁向下延伸形成呈筒状的连接部2b,连接部2b和内釜体2为一体式结构,且连接部2b套在转轴5的下端外。连接部2b内设有轴承9,且轴承9的内圈和外圈分别与转轴5和连接部2b相固连,以稳定实现转轴5和内釜体2轴向固连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轴承9的内圈和外圈均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转轴5和连接部2b固连。转轴5的两端外侧壁上均开设有环形凹槽,两密封圈8分别设于两环形凹槽内,且密封圈8的外侧壁与通孔的孔壁相抵。

转轴5外套设并固定有呈环状的搅拌叶片6,且搅拌叶片6位于内釜体2内。内釜体2的顶部固连有减速电机3,且减速电机3通过传动机构能驱动转轴5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减速电机3位于转轴5一侧,传动机构包括套设并固定在减速电机3的主轴外的主动轮10和套设并固定在转轴5上端外的从动轮11,且主动轮10和从动轮11通过同步带12相连。进一步说明,如图3所示,内釜体2的顶壁上垂直固连有保温板13,保温板13有多片且沿主动轮10和从动轮11的布置方向均布,每块保温板13的上端均插在同步带12内。实际应用时,保温板13的宽度应小于同步带12内径,以避免保温板13对同步带12的运动造成影响。

使用时,高温蒸汽通过蒸汽入口1a进入到蒸汽腔7内,然后部分蒸汽流入到转轴5内;各种原料分别通过四通阀的三个进口进入到内釜体2内,减速电机3驱动转轴5转动以带动搅拌叶片6搅拌处于内釜体2内的原料,使各原料充分混合反应形成乳液,且乳液最终通过排液管4排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传动机构包括与减速电机3的主轴固连的主齿轮和与转轴5的上端固连的副齿轮,且主齿轮和副齿轮相啮合。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