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胶辊砻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6108发布日期:2018-11-23 19:21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自动胶辊砻谷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胶辊砻谷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自动胶辊砻谷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胶辊砻谷机在工作过程中常常需要操作者进行调节,这样很费时费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自动胶辊砻谷机,能够有效的起到半自动操作,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半自动胶辊砻谷机,包括机体、进料口、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传动轮、第一胶辊、第二胶辊、第三胶辊、突出部、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滑轨、第二滑轨、感应控制装置;所述机体上部设有进料口,所述第一胶辊、第二胶辊以及第三胶辊均位于进料口的正下方,所述第二胶辊与第一胶辊圆心的连线向机体下部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三胶辊位于第一胶辊的正下方,所述第二胶辊与第一胶辊之间设有缝隙,所述第三胶辊与第二胶辊之间设有缝隙,所述第三胶辊与第一胶辊之间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为三角形结构,并且靠近第一胶辊的侧面上设有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胶辊与第三胶辊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一滑轨内以及第二滑轨内,所述第一胶辊和第三胶辊分别与传动轮之间通过链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轮与第一电机之间通过链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胶辊与第二电机之间通过链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胶辊的下方设有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以及第二传感器均为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胶辊、第二胶辊以及第三胶辊均与感应控制装置通过线路相连,所述第一胶辊、第二胶辊以及第三胶辊均可进行转动,并且第一胶辊与第三胶辊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二胶辊与第一胶辊的转动放向相反。

进一步的,第一滑轨以及第二滑轨内表面设有若干滚轮。

进一步的,传动轮为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传动轮。

进一步的,第三胶辊的直径大于第二胶辊的直径,所述第二胶辊的直径大于第一胶辊的直。

进一步的,第二胶辊的转动速度小于第一胶辊的转动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线传感器的设计,使得稻谷由第一胶辊以及第二胶辊时,经过突出部,被突出部上的传感器进行感应,当谷物数量减少时,传感器感应到不同的变化,并且将信号传送至感应控制装置,使得感应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胶辊在其滑轨上的移动,使其向第一胶辊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即使谷物数量减少依然能够充分碾压的效果,当第二传感器感应到谷物数量减少时,同样使第三胶辊向上移动,达到与第二胶辊的碾压效果更好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滑轨以及第二滑轨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为机体、2为进料口、3为第一电机、4为第二电机、5为传动轮、6为第一胶辊、7为第二胶辊、8为第三胶辊、9为突出部、10为第一传感器、11为第二传感器、12为第一滑轨、13为第二滑轨、14为感应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和说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半自动胶辊砻谷机,包括机体1、进料口2、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4、传动轮5、第一胶辊6、第二胶辊7、第三胶辊8、突出部9、第一传感器10、第二传感器11、第一滑轨12、第二滑轨13、感应控制装置14;所述机体1上部设有进料口2,所述第一胶辊6、第二胶辊7以及第三胶辊8均位于进料口2的正下方,所述第二胶辊7与第一胶辊6圆心的连线向机体1下部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三胶辊8位于第一胶辊6的正下方,所述第二胶辊7与第一胶辊6之间设有缝隙,所述第三胶辊8与第二胶辊7之间设有缝隙,所述第三胶辊8与第一胶辊6之间设有突出部9,所述突出部9为三角形结构,并且靠近第一胶辊6的侧面上设有第一传感器10,所述第二胶辊7与第三胶辊8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一滑轨12内以及第二滑轨13内,所述第一胶辊7和第三胶辊8分别与传动轮5之间通过链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轮5与第一电机3之间通过链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胶辊7与第二电机4之间通过链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胶辊7的下方设有第二传感器11,所述第一传感器10以及第二传感器11均为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10、第二传感器11、第一胶辊6、第二胶辊7以及第三胶辊8均与感应控制装置14通过线路相连,所述第一胶辊6、第二胶辊7以及第三胶辊8均可进行转动,并且第一胶辊6与第三胶辊8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二胶辊7与第一胶辊6的转动放向相反。

第一滑轨112以及第二滑轨内13表面设有若干滚轮,能够减小滑动的摩擦力。

传动轮5为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传动轮5,不锈钢材料能够提高装置强度。

第三胶辊8的直径大于第二胶辊7的直径,所述第二胶辊7的直径大于第一胶辊6的直径。

第二胶辊7的转动速度小于第一胶辊6的转动速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