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3450发布日期:2019-03-02 05:0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粉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



背景技术:

矿渣微粉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新型掺合料,等量替代各种用途混凝土及水泥制品中的水泥用量,可以明显改善混凝土和水泥制品的综合性能。具体表现为:能够大幅度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能配制出超高强水泥混凝土;能有效抑制水泥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显著提高水泥混凝土的抗碱骨料反应性能,提高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显著减少水泥混凝土的泌水量,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等,因此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

矿渣微粉的加工质量是其优异性能的保障前提,因此微粉加工制作完成后均需要进行一定的性能检测,如强度测试、流动度测试等,其中微粉强度是衡量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微粉的强度测试是需要将微粉搅拌制作试块,然后将微粉试块养护至规定的时间后再进行检测。微粉的搅拌过程也是质量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行业内对于微粉搅拌装置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其使用的便捷性也是不断改进的目标。

经检索,关于搅拌装置的设计已有大量专利公开,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431397X,申请日:2014年8月27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鳞片状金属软磁微粉的强力分散搅拌装置,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鳞片状金属软磁微粉的强力分散搅拌装置,通过减速器连接电机的搅拌轴竖直伸入罐体中,搅拌轴上由上至下设有三组桨叶,在罐体底部每隔120°设有一个高速分散器,桨叶与高速分散器的旋转方向相反;该申请案旨在针对比重大、沉积速度快的金属粉末与研磨介质之间进行均匀快速混合,防止因沉积过快导致泵与管路堵塞,以达到快速分散满足循环流通进行连续生产、批量生产的需求,但该申请案并不适用于对矿渣微粉的单纯搅拌。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矿渣微粉的搅拌操作便捷性仍需提升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能够对矿渣微粉进行充分均匀搅拌,且操作便捷,适宜推广。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包括基座,基座一侧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下部设置有活动支撑单元,搅拌盒放置于活动支撑单元上,固定座上部设置有搅拌叶,搅拌叶与动力单元相连并由其驱动转动。

更进一步地,活动支撑单元包括呈L形分布的支撑立板和支撑底板,支撑底板的端部设有用于支撑搅拌盒的支撑座,固定座上设置有与支撑立板相卡合的固定板,支撑立板与调节单元相连并由其驱动沿固定板高度方向运动。

更进一步地,支撑座内开设有通孔,搅拌盒底部设置有与该通孔相配合的底座。

更进一步地,支撑立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护板,侧护板沿远离支撑立板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并与支撑座相连,且侧护板的上端面为向内凹陷的弧形面。

更进一步地,固定板上开设有与固定座内部相通的通槽,该通槽内设置有动力齿轮,动力齿轮与调节单元相连并由其驱动转动,支撑立板上沿高度方向设置有与该动力齿轮相啮合的齿条。

更进一步地,调节单元包括设置于固定座上的调节座,调节座与固定座内部的动力齿轮相连,调节座内开设有安装槽,调节块嵌于该安装槽内,且调节块外侧设置有操作杆,操作杆端部设置有扶手。

更进一步地,固定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配合卡槽,支撑立板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与配合卡槽相嵌合的卡合侧壁。

更进一步地,搅拌叶包括中心叶,中心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多组侧支叶,侧支叶沿远离中心叶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

更进一步地,搅拌叶还包括包围在侧支叶外侧的边缘叶,边缘叶呈U形分布,且侧支叶的端部分别与边缘叶的内侧相连。

更进一步地,搅拌盒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把手。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固定座下部设置有活动支撑单元,搅拌盒放置于活动支撑单元上,该活动支撑单元能够沿固定座高度方向上下调节,从而能够灵活调节搅拌盒的高度,不仅便于搅拌盒的灵活取放,还有助于控制搅拌叶伸入搅拌盒的深度,从而保障对微粉的充分均匀搅拌,保障搅拌质量。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固定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配合卡槽,支撑立板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与配合卡槽相嵌合的卡合侧壁,使支撑立板上下移动时,卡合侧壁即在配合卡槽内上下移动,从而能有效定位导向,保障支撑立板的运动平稳性和准确性,防止搅拌盒出现晃动问题。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支撑座内开设有通孔,搅拌盒底部设置有与该通孔相配合的底座,放置搅拌盒时其底座恰嵌入该通孔内,对放置位置进行有效定位,并有助于提高搅拌盒的放置稳定性,防止在搅拌盒上移/下降/搅拌过程中出现晃动偏移,搅拌安全性明显提高。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支撑立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护板,侧护板沿远离支撑立板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且侧护板的上端面为向内凹陷的弧形面,与搅拌盒的弧形外壁相适应,侧护板能贴合在搅拌盒的外周进行有效支撑,进一步保证了搅拌盒的放置稳定性,搅拌操作的安全性有所提升。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搅拌叶包括中心叶、侧支叶和边缘叶,多组侧支叶的对称设置有助于提高搅拌均匀性,且侧支叶的下斜设计有助于避免微粉上扬,而边缘叶的U形设计则与搅拌盒的内壁及底壁结构相适应,使其能够深入搅拌盒底部进行充分搅拌,有助于提高搅拌均匀性,保障搅拌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活动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搅拌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调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搅拌盒的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00、基座;110、凹槽;200、固定座;210、固定板;211、通槽;212、配合卡槽;

300、活动支撑单元;310、支撑立板;311、卡合侧壁;320、侧护板;330、支撑座;331、通孔;340、支撑底板;

400、送液斗;410、送液架;420、导液溜槽;

500、搅拌叶;510、中心架;520、侧支架;530、边缘架;

600、动力单元;700、调节单元;710、调节座;720、调节块;730、操作杆;740、扶手;

800、搅拌盒;810、底座;820、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包括基座100,基座100一侧设置有固定座200,固定座200下部设置有活动支撑单元300,搅拌盒800放置于活动支撑单元300上,该活动支撑单元300能够沿固定座200高度方向上下调节;固定座200上部设置有搅拌叶500,搅拌叶500与动力单元600相连并由其驱动转动,从而对下方搅拌盒800内的微粉进行充分搅拌;本实施例中固定座200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盛放液体的送液架410,送液架410底部设有向下倾斜的导液溜槽420,导液溜槽420向靠近搅拌叶500的方向延伸,具体地,送液架410为固连在固定座200侧边的空腔盒体,送液架410顶部设置有呈漏斗形的送液斗400,该送液斗400的底部开口与送液架410内部空腔相通,送液架410底部设置有与内部相通的导液溜槽420,导液溜槽420能够对液流进行有效导向,使其准确流入到搅拌叶500下方的搅拌盒800中。

本实施例中动力单元600(具体可采用电机等常规动力机构)可设置在固定座200顶端,搅拌叶500由动力单元600驱动转动从而进行搅拌动作,实际使用时,活动支撑单元300位置较低,先将盛放有微粉的搅拌盒800放置在活动支撑单元300上,然后调节活动支撑单元300使其上移至到达搅拌叶500位置,使搅拌叶500伸入至搅拌盒800内部,此时向送液斗400添加搅拌液,使其依次经送液斗400、送液架410和导液溜槽420准确流至搅拌盒800内,与传统的操作人员直接向搅拌盒800添加搅拌液相比,操作更为准确稳定,并能防止水花溅出;搅拌叶500启动旋转并开始充分搅拌,搅拌结束后,调节活动支撑单元300使其下移,搅拌叶500移出搅拌盒800之外,将搅拌盒800取下即可。

本实施例中活动支撑单元300的活动设置能够灵活调节搅拌盒800的高度,不仅便于搅拌盒800的灵活取放,还有助于控制搅拌叶500伸入搅拌盒800的深度,从而保障对微粉的充分均匀搅拌;送液架410的配合设置,有助于搅拌液的定向稳定添加,导液溜槽420的倾斜导向设置更有助于控制液流方向,防止出现液流溅出搅拌盒800之外的情况,全面保障了微粉搅拌质量,且整体操作便捷。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活动支撑单元300包括呈L形分布的支撑立板310和支撑底板340,支撑底板340的端部设有用于支撑搅拌盒800的支撑座330,固定座200上设置有与支撑立板310相卡合的固定板210,支撑立板310与调节单元700相连并由其驱动沿固定板210高度方向运动。具体如图3所示,固定板210上开设有与固定座200内部相通的通槽211,该通槽211内设置有动力齿轮,动力齿轮与调节单元700相连并由其驱动转动,支撑立板310上沿高度方向设置有与该动力齿轮相啮合的齿条,通过调节单元700驱动动力齿轮旋转,使动力齿轮的周向旋转运动驱动支撑立板310进行高度方向的上下移动。

具体如图5所示,调节单元700包括设置于固定座200上的调节座710,调节座710与固定座200内部的动力齿轮相连,调节座710内开设有安装槽,调节块720嵌于该安装槽内,具体地说,调节座710可采用杆状结构,该杆穿过固定座200并通过转动轴承配合连接,杆的内部段与固定座200内的动力齿轮相连,杆的外部段上开设有安装槽,该安装槽内嵌有调节块720,且调节块720外侧设置有操作杆730,操作杆730端部设置有球形的扶手740。使用时,操作人员手握扶手740转动操作杆730,调节块720即驱动调节座710转动,即同步驱动动力齿轮转动,从而使支撑立板310发生上/下移动,能够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调节其高度位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板210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配合卡槽212,支撑立板310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与配合卡槽212相嵌合的卡合侧壁311,具体可采用如燕尾槽的卡合结构,使支撑立板310上下移动时,卡合侧壁311即在配合卡槽212内上下移动,从而能有效定位导向,保障支撑立板310的运动平稳性和准确性,防止搅拌盒800出现晃动问题。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基本结构同实施例2,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搅拌盒800两侧分别设置有把手820,便于操作人员取放,且支撑座330内开设有通孔331,搅拌盒800底部设置有与该通孔331相配合的底座810,放置搅拌盒800时其底座810恰嵌入该通孔331内,对放置位置进行有效定位,并有助于提高搅拌盒800的放置稳定性,防止在搅拌盒800上移/下降/搅拌过程中出现晃动偏移,搅拌安全性明显提高。

本实施例中支撑立板310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护板320,侧护板320沿远离支撑立板310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并与支撑座330相连,侧护板320的设置有助于增强支撑座330的结构强度,保障其稳定支撑,且侧护板320的上端面为向内凹陷的弧形面,侧护板320的弧面设计与搅拌盒800的弧形外壁相适应,使得搅拌盒800放置在支撑座330上时,侧护板320能贴合在搅拌盒800的外周进行有效支撑,进一步保证了搅拌盒800的放置稳定性,搅拌操作的安全性有所提升。

本实施例中基座100上还设有凹槽110,该凹槽110位于支撑座330下方并与通孔331同心,凹槽110的设置使得支撑立板310能够下降至最低位置,即支撑座330位置最低时,支撑座330底部与凹槽110底壁仍有一定间隙,保障搅拌盒800始终处于悬放状态,即使其底部的底座810延伸出通孔331之外也不会被基座100阻挡。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搅拌矿渣微粉的装置,基本结构同实施例3,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搅拌叶500包括中心叶510,如图4所示,中心叶510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多组侧支叶520,侧支叶520沿远离中心叶510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搅拌叶500还包括包围在侧支叶520外侧的边缘叶530,边缘叶530呈U形分布,且侧支叶520的端部分别与边缘叶530的内侧相连。多组侧支叶520的对称设置有助于提高搅拌均匀性,且侧支叶520的下斜设计有助于避免微粉上扬,而边缘叶530的U形设计则与搅拌盒800的内壁及底壁结构相适应,使其能够深入搅拌盒800底部进行充分搅拌,且不会对搅拌盒800内部造成杂乱划痕,有助于提高搅拌均匀性,保障搅拌质量。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