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0593发布日期:2019-04-13 01:10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淀池,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它的型式很多,按池内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离的构筑物,多为分离颗粒较细的污泥。在生化之前的称为初沉池,位于生化之后的沉淀池一般称为二沉池,现有的平流式沉淀池存在无法清除漂浮于水面上废渣。

目前需要研发一种能有效清除漂浮于水面上废渣的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清除漂浮于水面上废渣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清除漂浮于水面上废渣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清除漂浮于水面上废渣的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

本实用新型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包括有沉淀池本体、进水管、排泥管、固定板、第一固定杆、除渣机构、第一挡板和排水管;沉淀池本体一侧部设有进水管,且进水管与沉淀池本体内连通;沉淀池本体一侧部设有排泥管,且排泥管位于沉淀池本体最下方;第一挡板固接于沉淀池本体内底部;沉淀池本体另一侧部设有排水管,且排水管与沉淀池本体内连通;固定板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内前壁,另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内后壁;多个第一固定杆等间距安装于固定板一侧部,除渣机构固接于第一固定杆一侧部。

进一步的,除渣机构包括有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安装桶、连接板、防水水泵、连接管、收集桶、第一L形连接杆和第二L形连接杆;安装桶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固接于第一固定杆一侧部;连接板固接于固定板一侧部,且位于安装桶下方;防水水泵固接于连接板顶部,连接管一端贯穿安装桶底部与防水水泵输出端固接,收集桶位于安装桶内,安装桶顶部开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一L形连接杆底部固接于收集桶顶部,另一端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二L形连接杆底部固接于收集桶顶部,另一端位于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的,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内前壁,另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内后壁。

进一步的,第二挡板为过滤板。

进一步的,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第一网板和铁链;第一网板位于沉淀池本体内,且位于第二挡板左方;多条铁链一端固接于第一网板顶部,另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顶部。

进一步的,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第一L形固定杆;固定板顶部开有第三凹槽,第一L形固定杆一端固接于第一固定杆一侧部,另一端位于第三凹槽内。

进一步的,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U形连接杆;U形连接杆一端固接于收集桶内一侧壁,另一端固接于收集筒捏另一侧壁。

进一步的,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第二网板;第二网板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内一侧部,另一端固接于第二挡板一侧部。

进一步的,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把手;把手固接于第一L形固定杆顶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除渣机构完成处理污水中漂浮物的工作,通过第一挡板,便于沉淀、除渣好了的污水通过排水管排出,由于沉淀池本体底部存在倾斜呈漏斗状,便于沉淀池本体底部污泥的排除,通过固定板不仅便于第一固定杆的安装,还便于工作人员收集除渣机构内的废渣,达到了能有效清除漂浮于水面上废渣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除渣机构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图9中C的第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除渣机构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图9中C的第二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沉淀池本体,2-进水管,3-排泥管,4-固定板,5-第一固定杆,6-除渣机构,61-第一连接杆,62-第二连接杆,63-安装桶,64-连接板,65-防水水泵,66-连接管,67-收集桶,68-第一凹槽,69-第一L形连接杆,610-第二凹槽,611-第二L形连接杆,7-第一挡板,8-排水管,9-第二挡板,10-第一网板,11-铁链,12-第三凹槽,13-第一L形固定杆,14-U形连接杆,15-第二网板,1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一种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如图1-13所示,包括有沉淀池本体1、进水管2、排泥管3、固定板4、第一固定杆5、除渣机构6、第一挡板7和排水管8;沉淀池本体1一侧部设有进水管2,且进水管2与沉淀池本体1内连通;沉淀池本体1一侧部设有排泥管3,且排泥管3位于沉淀池本体1最下方;第一挡板7固接于沉淀池本体1内底部;沉淀池本体1另一侧部设有排水管8,且排水管8与沉淀池本体1内连通;固定板4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1内前壁,另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1内后壁;多个第一固定杆5等间距安装于固定板4一侧部,除渣机构6固接于第一固定杆5一侧部。

污水通过进水管2排入到沉淀池本体1内部,沉淀池本体1中能完成污水中污泥的沉淀工作,污泥沉淀完成后,污水中还漂浮着悬浮物,因此需要启动除渣机构6进行除渣。

由于除渣机构6位于水面下方,当除渣机构6启动时,会使得四周的水涌入除渣机构6内进行除渣,由于第一挡板7作用,使得沉淀、除渣好了的污水用过第一挡板7顶部向右流动,从而通过排水管8将一次净化的污水排出,由于沉淀池本体1底部存在倾斜呈漏斗状,便于沉淀池本体1底部污泥的堆积,通过排泥管3将沉淀池本体1地底部的污泥排出,固定板4不仅便于第一固定杆5的安装,还便于工作人员走动,以便收集除渣机构6内的废渣,如此,达到了能有效清除漂浮于水面上废渣的效果。

其中,除渣机构6包括有第一连接杆61、第二连接杆62、安装桶63、连接板64、防水水泵65、连接管66、收集桶67、第一L形连接杆69和第二L形连接杆611;安装桶63通过第一连接杆61和第二连接杆62固接于第一固定杆5一侧部;连接板64固接于固定板4由此恶不,且位于安装桶63下方;防水水泵65固接于连接板64顶部,连接管66一端贯穿安装桶63底部与防水水泵65输出端固接,收集桶67位于安装桶63内,安装桶63顶部开有第一凹槽68、第二凹槽610;第一L形连接杆69底部固接于收集桶67顶部,另一端位于第一凹槽68内;第二L形连接杆611底部固接于收集桶67顶部,另一端位于第二凹槽610内;需要对沉淀池内漂浮的废渣进行处理时,防水水泵65启动工作,防水水泵65输出端控制连接管66对安装桶63进行抽水,通过连接管66、防水水泵65输出端将水排入到沉淀池本体1内,由于收集桶67位于水面下方,使得四周的水源源不断涌入收集桶67内,收集桶67再对污水进行过滤,将废渣留在收集桶67内,使得污水流入安装筒内底部,如此,能持续对污水中的废渣进行处理。

其中,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第二挡板9;第二挡板9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1内前壁,另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1内后壁;能防止进水管2将污水排入沉淀池本体1内时,由于水流冲力的作用,对沉淀池本体1内进行沉淀的污泥造成破坏,提高沉淀时间,降低效率。

其中,第二挡板9为过滤板;过滤板能对排进沉淀池本体1内的污水进行过滤,使得污泥沿过滤板高度方向向下移动,加快污泥的沉淀。

其中,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第一网板10和铁链11;第一网板10位于沉淀池本体1内,且位于第二挡板9左方;多条铁链11一端固接于第一网板10顶部,另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1顶部;通过第一网板10能有效的对污水中大型垃圾的过滤,通过铁链11便于将第一网板10抬起,从而对第一网板10顶部进行清理。

其中,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第一L形固定杆13;固定板4顶部开有第三凹槽12,第一L形固定杆13一端固接于第一固定杆5一侧部,另一端位于第三凹槽12内;通过第一L形固定杆13与第三凹槽12配合,便于对第一固定杆5进行固定,还便于提起第一固定杆5及除渣机构6,以便对除渣机构6进行维修。

其中,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U形连接杆14;U形连接杆14一端固接于收集桶67内一侧壁,另一端固接于收集桶67内另一侧壁;通过U形连接杆14,便于将收集桶67取出,以便对收集桶67内的废渣进行清理。

其中,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第二网板15;第二网板15一端固接于沉淀池本体1内一侧部,另一端固接于第二挡板9一侧部;通过第二网板15,能提高沉淀池对污水的沉淀及除渣作用。

其中,该污水处理用平流式沉淀池还包括有把手16;把手16固接于第一L形固定杆13顶部;通过把手16便于控制第一固定杆5及第一L形固定板4上升。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电源的提供也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