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系统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8626发布日期:2019-05-07 21:5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水处理系统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处理系统及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净饮机是集净化、加热、制冷一体的水处理设备。

目前,现有技术的大多数净饮机通过将净化后的水装在一个专门供加热的水壶中,进而实现对水壶中的水加热,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喝热水的时候,先操作将水注入水壶,等到水壶中的水接满之后,再继续操作实现净饮机对水壶中的水加热,进而造成加热操作前需要等待水注满水壶的时间,现有技术的净饮机设置复合按键,一键操作实现水壶中的水注满后自动对所述水壶中的水加热。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当水壶中有水时,但使用时不知道或者误操作继续注水加热时,水壶中的水会溢出,造成漏水问题。

现有技术的净饮机、饮水机、管线机包括出水口,出水口流出的水为净化后直接饮用的水,在出水口下方设置接水盒,当出水口滴水或接水时水花溅出水杯时,溅出水杯的水珠或出水口滴的水可以滴到接水盒中,防止漏水。但是,接水盒水满后不易发现,容易造成漏水,且接水盒水满后需要人为小心翼翼取出倒掉,极易出现在将所述接水盒中的水倒掉时,撒出水的情况,尤其是在接水时习惯将原来水杯中的水直接倒在接水盒的使用情况下,接水盒水满的频率增加,增加了接水盒漏水的概率。

现有技术的净饮机,在首次使用前、日常清理、更换滤芯后、长期不使用等情况下,需要排空整机内部的水,为此,所述净饮机上设置用于排空整机内部的水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在不使用的时候,采用软胶塞堵住。上述排水过程存在如下问题:软胶塞不易拔出;若排水不完全再将所述软胶塞塞回时,易造成溅水;排水口通常设置在整机中下部位,且排水口高度较高,出水量较大,排水过程中易产生水花进而使得水溅出接水容器,同时,手动接水,操作不便,尤其是在排水口的出水量减小后,需要较长时间移动装有水的接水容器,以确保水完全接到接水容器而不溅湿地面,操作更加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排水的水处理系统及净水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处理系统,包括加热单元、被加热容器、接水容器和第一排放管道,所述加热单元能够对所述被加热容器中的水加热,所述接水容器用于承接从所述被加热容器内溢出的水,所述接水容器与所述第一排放管道连通,所述接水容器中的水能够经所述第一排放管道排至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

优选地,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阀或单向导通元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放管道内流体的流通,所述单向导通元件设置成仅允许所述接水容器中的水经所述第一排放管道排放至所述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

优选地,所述水处理系统包括出水组件,所述接水容器设置在所述出水组件的下方,用于承接所述出水组件的出水。

优选地,所述出水组件包括外接水管和开关,所述开关连接在所述外接水管的端部,所述接水容器设置在所述开关的下方,用于承接所述开关处的漏水或开关处接水时溅出的水。

优选地,所述被加热容器与所述接水容器经第二排放管道连通;或者,

所述被加热容器和所述出水组件靠近设置,所述接水容器设置在所述出水组件和被加热容器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冷水单元和净水单元、第一支路管道和第二支路管道,所述第一支路管道和第二支路管道并列设置,所述冷水单元包括冷水箱,所述净水单元产生的净水经第一支路管道进入所述被加热容器,所述净水单元产生的净水经所述第二支路管道进入所述冷水箱。

优选地,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三排放管道,所述冷水箱中的水能够经所述第三排放管道排放至所述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和/或,

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原水单元和第四排放管道,所述原水单元用于向所述净水单元提供原水,所述原水单元中的水能够经所述第四排放管道排放至所述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

优选地,所述第三排放管道上设置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排放管道内流体的流通;和/或,

所述第四排放管道上设置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排放管道内流体的流通。

优选地,所述净水单元包括浓水口,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浓水口相连的第五排放管道,所述净水单元产生的浓水能够经所述第五排放管道排至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放管道、第三排放管道、第四排放管道和/或第五排放管道中至少两个先汇总后再排至所述下水道;或者,

所述第一排放管道、第三排放管道、第四排放管道和/或第五排放管道中至少两个先汇总后再排至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净水设备,包括上述所述水处理系统。

优选地,所述净水设备为净饮机。

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系统及净水设备,所述接水容器用于承接从所述被加热容器内溢出的水,且所述接水容器中的水能够经所述第一排放管道排至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避免了所述被加热容器中的水溢出所述被加热容器,进而防止了漏水的发生,同时,使得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排水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

1、第二排放管道;2、被加热容器;3、接水容器;4、第一排放管道;5、原水单元;51、盛水容器;6、净水单元;61、前置处理单元;62、反渗透处理单元;63、后置处理单元;7、进水管道;8、纯水容器;9、第五排放管道;10、冷水单元;101、冷水箱;102出水组件;1021、外接水管;1022、开关;20、第一支路管道;30、第二支路管道;40、单向导通元件;50、所述第三排放管道;501、第二控制阀;60、所述第四排放管道;601、第三控制阀;70、增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系统包括加热单元(图中未示出)、被加热容器2、接水容器3和第一排放管道4,所述加热单元能够对所述被加热容器2中的水加热,所述接水容器3用于承接从所述被加热容器2内溢出的水,所述接水容器3与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连通,所述接水容器3中的水能够经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排至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图中未示出),避免了所述被加热容器2中的水溢出所述被加热容器2,进而防止了漏水的发生,同时,使得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排水更加方便。

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原水单元5和净水单元6,所述原水单元5用于向所述净水单元6提供原水,所述原水单元5包括盛水容器51,所述净水单元6包括前置处理单元61、反渗透处理单元62及后置处理单元63,所述前置处理单元61包括两级处理,原水经进水管道7进入盛水容器51后进入所述前置处理单元61处理,经所述前置处理单元61处理的水进入所述反渗透处理单元62,所述反渗透处理单元62包括浓水口和纯水口,所述反渗透处理单元62产生的纯水进入所述后置处理单元63处理,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纯水容器8,经所述后置处理单元63处理的水进入所述纯水容器8中储存,以避免接纯水时净水单元才处理水,造成接水时等待处理水的时间,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浓水口相连的第五排放管道9,所述反渗透处理单元62产生的浓水经所述第五排放管道9排至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

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增压泵70,所述增压泵70用于提供所述反渗透处理单元62中反渗透的进水一侧的压力。

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冷水单元10、第一支路管道20和第二支路管道30,所述冷水单元10包括冷水箱101,所述第一支路管道20和第二支路管道30并列设置,储存在所述纯水容器8中的水能够经第一支路管道20进入所述被加热容器2,或者,经所述第二支路管道30进入所述冷水箱101,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制冷单元(图中未示出),所述制冷单元可以对进入所述冷水箱101中的水进行制冷,如此,使得所述水处理系统可以出冷水、常温水和热水。

储存在所述纯水容器8中的纯水能够在人们操作注水加热时,进入被加热容器2,所述加热单元对所述被加热容器2中的水进行加热,以使得接到加热后的纯水,当所述被加热容器2中的水注满后,当所述纯水容器8中的水没有及时停止对所述被加热容器2注水时,从所述被加热容器2中溢出的水能够进入所述接水容器3中,进而经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排放至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中。

所述水处理系统包括出水组件102,所述出水组件102包括外接水管1021和开关1022。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接水管1021包括两支,其中一支所述外接水管1021与所述冷水箱101连通,另外一支所述外接水管1021与所述被加热容器2连通,所述开关1022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开关1022靠近设置,每个所述开关1022连接在一个所述外接水管1021的端部,其中一个所述开关1022中能够排出冷水、常温水,另外一个所述开关1022中能够排出热水。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接水管1021包括一支,所述外接水管1021与所述冷水箱101连通,所述开关1022连接在所述外接水管1021的端部。所述接水容器3设置在所述开关1022的下方,用于承接所述开关1022处的漏水或开关处接水时溅出的水,进入所述接水容器3的水经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排至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

所述被加热容器2与所述接水容器3经第二排放管道1连通,从所述被加热容器2中溢出的水能够经所述第二排放管道1顺利进入所述接水容器3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放管道1与所述被加热容器2在所述被加热容器2的底部连通,以使得需要将所述被加热容器2中的水排空时,例如,日常清理、更换滤芯、长期不用等情况下,将所述被加热容器2中的水排空。当然,可替换地,可以将所述被加热容器2和所述冷水单元10的出水组件102靠近设置,所述接水容器3设置在所述出水组件102和被加热容器2的下方。

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单向导通元件40,所述单向导通元件40例如可以为单向阀或逆止阀,所述单向导通元件4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内流体的流通,所述单向导通元件40设置成仅允许所述接水容器3中的水经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排放至所述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由于所述接水容器3中的水经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排放至所述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所述反渗透处理单元62产生的浓水经所述第五排放管道9排至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所述反渗透处理单元62的浓水口和所述接水容器3连通,且当所述水处理系统处于冲洗模式上,即,对所述反渗透处理单元62中的反渗透膜冲洗时,反渗透膜的浓水一侧压力很大,所以,所述单向导通元件40的设置可以避免反渗透处理单元62产生的浓水回流至接水容器3,甚至回流至被加热容器2。同时,当所述接水容器3中的水经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排放至所述下水道时,所述单向导通元件40的设置可以避免下水道的气味回流至所述接水容器3中,甚至回流到被加热容器2中。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单向导通元件40也可以采用第一控制阀代替,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可以实现和所述第一单向导通元件40一样的效果。

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三排放管道50,所述第三排放管道50上设置第二控制阀501,所述第二控制阀501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排放管道50内流体的流通,所述冷水箱101中的水能够经所述第三排放管道50排放至所述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可以理解,在所述第一支路管道20和第二支路管道30的连接位置和所述纯水容器8之间的流道上有第四控制阀(图中未示出),以控制所述纯水容器8中的水的流出,当然,也可以在所述第一支路管道20和所述第二支路管道30上分别设置一个控制阀,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四排放管道60,所述第四排放管道60上设置第三控制阀601,所述第三控制阀601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排放管道60内流体的流通,所述原水单元5中的水能够经所述第四排放管道60排放至所述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如此,使得需要将所述冷水箱101和盛水容器51中的水排空时,例如,日常清理、更换滤芯、长期不用等情况下,将所述冷水箱101和盛水容器51中的水排空。

所述第二控制阀501和所述第三控制阀601优选为电磁阀,所述水处理系统包括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当所述控制装置接收排水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501将所述第三排放管道50打开,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601将所述第四排放管道60打开,以将所述冷水箱101、和盛水容器51中的水排放至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控制方便。

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第三排放管道50、第四排放管道60和/或第五排放管道9中至少两个先汇总后再排至所述下水道,或者,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第三排放管道50、第四排放管道60和/或第五排放管道9中至少两个先汇总后再排至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如此,可以简化管道的长度,使得成本降低,且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系统,也可以将所述被加热容器2中水直接排放至所述下水道或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即,所述被加热容器2中的水经所述第二排放管道1排至所述下水道或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此时,所述被加热容器2不是水壶,优选地,将所述第二排放管道1、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第三排放管道50、第四排放管道60和/或第五排放管道9中至少两个先汇总后再排至所述下水道,或者,所述第二排放管道1、所述第一排放管道4、第三排放管道50、第四排放管道60和/或第五排放管道9中至少两个先汇总后再排至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浓水箱。

本实用新型的净水设备,所述净水设备例如可以为净饮机,所述净水设备包括上述水处理系统,避免了漏水的发生,同时,排水更加方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