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2379发布日期:2019-07-06 12:1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益生菌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益生菌是一种对动物有益的细菌,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其主要含有乳酸杆菌类、双歧杆菌类、革兰式阳性球菌,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可以归入益生菌的范畴。

在以益生菌原粉为活性成分的保健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益生菌原粉与辅料进行有效的混合,由于益生菌原粉与辅料配方比例相差悬殊,采用目前的混合设备进行混合,不易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使用寿命短、混合时间长、混合效率低、不可连续操作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具有使用寿命长、混合时间短、混合效率高、可连续操作的特点。

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混合总成,其包括:第一壳体、旋转盘和拨片,所述旋转盘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拨片设置在旋转盘上,所述第一壳体一端对称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料口;

进料总成,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合总成的上方,包括:第二壳体、总料管、第一进料装置和第二进料装置,所述总料管、第一进料装置和第二进料装置设置在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一进料装置包括:第三壳体、第一进料挡球、第一顶针、第一密封盖、第一摇杆、第一曲柄,所述第三壳体包括第二进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曲柄中部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内,所述第一摇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曲柄铰接,所述第一摇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盖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密封盖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顶针,所述第一进料挡球设置在第二进料口内,所述第一顶针与所述第一进料挡球相配合,所述总料管的第一端与第二出料口相连接,所述第二进料装置与所述第一进料装置结构相同,所述第四壳体包括第三进料口和第三出料口,所述总料管的第二端与第三出料口相连接;

推料装置,其设置在第一混合总成下部,所述推料装置包括:第五壳体、定块、滑块、推杆、摆杆和连杆,所述第五壳体包括第四进料口和第四出料口,所述总料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四进料口相连接,所述定块固定在第五壳体内,所述定块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推杆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滑块的一端,所述第五壳体内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摆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摆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定块的一端铰接;

第二混合总成,其设置在所述第四出料口处,所述第二混合总成包括:第六壳体、第一搅拌件、第二搅拌件,所述第六壳体包括第五进料口和第五出料口,所述第五进料口与所述第四出料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搅拌件可旋转的设置在第六壳体内,所述第二搅拌件可旋转的设置在第六壳体内,所述第一搅拌件与第二搅拌件相配合。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进料装置包括:第四壳体、第二进料挡球、第二顶针、第二密封盖、第二摇杆、第二曲柄,所述第二曲柄中部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第四壳体内,所述第二摇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曲柄铰接,所述第二摇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密封盖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密封盖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二顶针,所述第二进料挡球设置在第三进料口内,所述第二顶针与所述第二进料挡球相配合,所述第二顶针234与第一顶针长度224不同。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混合总成还包括第三搅拌件和第四搅拌件,所述第三搅拌件和第四搅拌件分别可旋转的设置在第六壳体内,所述第三搅拌件和第四搅拌件相配合,所述第三搅拌件与第二搅拌件相配合。

优选的是,所述旋转盘、拨片、第一进料挡球、第一顶针、第一密封盖、第一摇杆、第一曲柄、定块、滑块、推杆、摆杆、连杆、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均采用铝合金材质。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进料挡球、第二顶针、第二密封盖、第二摇杆、第二曲柄采用铝合金材质。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搅拌件和第四搅拌件采用铝合金材质。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第四壳体、第五壳体和第六壳体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混合时间短,采用两次混合,故混合效率高,可连续操作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进料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第一混合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推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第二混合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所示,一种益生菌固体的粉末混合装置,包括:

装料桶1,装料桶1分别为益生菌原粉桶11和辅料桶12,益生菌原粉桶11从上面益生菌原粉进料口把益生菌原粉放入桶内,使用时益生菌原粉从益生菌原粉桶11下面的益生菌原粉出料口出去进行加工。辅料桶12从上面辅料进料口把辅料放入桶内,使用时,辅料从辅料桶下面的辅料出料口出去进行加工。

如图2所示进料总成2,其设置在装料桶1的下方,包括:第二壳体21、总料管24、第一进料装置22和第二进料装置23,所述总料管24、第一进料装置22和第二进料装置23设置在第二壳体21内,所述第一进料装置22包括:第三壳体221、第一进料挡球223、第一顶针224、第一密封盖225、第一摇杆226、第一曲柄227,所述第三壳体包括第二进料口222和第二出料口228,所述第一曲柄227中部通过转轴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221内,所述第一摇杆22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曲柄227铰接,所述第一摇杆226的另一端与第一密封盖225一端铰接,第一顶针224固定在第一密封盖225上面中部,所述第一进料挡球223设置在第二进料口222的第一进料管内,第一进料管底部的半径比第二进料口222的半径小,使第一进料挡球223卡在底部不让其漏出去,益生菌原粉从第二进料口222进到第一进料管时,第一曲柄227转动到第一顶针224完全顶到第一进料挡球223最大位移时,益生菌原粉从第一进料挡球223两侧落到第一密封盖225与第三壳体221形成的腔体内,总料管的第一端241与第二出料口228相连接,第一密封盖225有第一顶针224的一面与水平面呈10度,防止益生菌原粉不能全部落入总料管内。所述第一进料装置23包括:第四壳体231、第二进料挡球233、第二顶针234、第二密封盖235、第二摇杆236、第二曲柄237,所述第四壳体包括第三进料口232和第三出料口238,所述第二曲柄237中部通过转轴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第四壳体231内,所述第二摇杆23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曲柄237铰接,所述第二摇杆236的另一端与第二密封盖235一端铰接,第二顶针234固定在第二密封盖235上面中部,所述第二进料挡球233设置在第三进料口232的第二进料管内,第二进料管底部的半径比第三进料口232的半径小,使第二进料挡球233卡在底部不让其漏出去,辅料从第三进料口232进到第二进料管时,第二曲柄227转动到使第二顶针234完全顶到第二进料挡球233最大位移时,辅料从第二进料挡球233两侧落到第二密封盖235与第四壳体231形成的腔体内,总料管的第二端242与第三出料口238相连接。所述第二顶针234与第一顶针长度224不同,第二密封盖235有第二顶针234的一面与水平面呈10度,防止辅料不能全部落入总料管内。所述第二顶针234与第一顶针长度224不同。总料管24、第一进料挡球223、第一顶针224、第一密封盖225、第一摇杆226、第一曲柄227、第二进料挡球233、第二顶针234、第二密封盖235、第二摇杆236、第二曲柄237均采用铝合金材质。

如图3所示第一混合总成3,其包括:第一壳体31、旋转盘33和拨片32,旋转盘33通过旋转轴可旋转的设置在第一壳体31内,拨片32均匀的焊接在旋转盘33上,第一壳体31顶端对称设置有第一进料口311所述第一壳体31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出料口312;所述总料管的第三端243粘接在第一进料口311上。第一壳体31采用不锈钢材质,旋转盘33和拨片32均采用铝合金材质。

如图4所示推料装置4,其设置在第一混合总成3下部,所述推料装置包括:第三壳体41、定块44、滑块42、推杆43、摆杆46和连杆45,所述第三壳体41包括第四进料口411和第四出料口412,所述第一出料口312与所述第四进料口411通过螺钉相连接,所述定块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三壳体41上部内,所述定块44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推杆43穿过通孔,所述推杆43的一端与连杆45的一端铰接,所述推杆43的另一端焊接在固定在所述滑块42的一端,第三壳体41内设置有滑槽,滑块42设置在所述滑槽内,连杆45的另一端与摆杆46的一端铰接,摆杆46的另一端与所述定块44的一端铰接。第三壳体41采用不锈钢材质,定块44、滑块42、推杆43、摆杆46和连杆45均采用铝合金材质。

如图5所示第二混合总成5,其设置在所述第四出料口412处,所述第二混合总成5包括:第四壳体51、第一搅拌件52、第二搅拌件53、第三搅拌件54和第四搅拌件55,所述第四壳体51包括第五进料口511和第五出料口512,所述第五进料口511与所述第四出料口412相连接,所述第一搅拌件52、第二搅拌件53、第三搅拌件54和第四搅拌件55分别通过转轴可旋转的设置在第四壳体51内,第一搅拌件与第二搅拌件相配合,第二搅拌件与第三搅拌件相配合,第三搅拌件和第第三搅拌件和第四搅拌件相配合。第四壳体51采用不锈钢材质,第一搅拌件52、第二搅拌件53、第三搅拌件54和第四搅拌件55均采用铝合金材质。

把益生菌原粉从益生菌原粉进料口放入益生菌原粉桶11桶内,把辅料从上面辅料进料口放入辅料桶12内,益生菌原粉从第二进料口222进入到第一进料管内,第一驱动电机带动第一曲柄227转动,第一曲柄227带动第一摇杆226移动,同时带动第一密封盖225在第三壳体221内向上移动,直至第一顶针224顶到第一进料挡球223时,益生菌原粉从第一进料挡球223两侧落到第一密封盖225与第三壳体221形成的腔体内,直至第一进料挡球223完全离开第一进料管底部最大位移,第一驱动电机带动第一曲柄227继续转动,使第一密封盖225在第三壳体221内向下移动到最低位移时,由于第一密封盖225有第一顶针224的一面与水平面呈10度,使益生菌原粉全部滑入总料管24内。在益生菌原粉从第二进料口222进入到第一进料管内的同时,在辅料从第三进料口232进入到第二进料管内,第二驱动电机带动第二曲柄237转动,第二曲柄237带动第二摇杆236移动,同时带动第二密封盖235在第四壳体231内向上移动,直至第二顶针234顶到第二进料挡球223时,辅料从第二进料挡球233两侧落到第二密封盖235与第四壳体221形成的腔体内,直至第二进料挡球233完全离开第二进料管底部最大位移,由于辅料与益生菌原粉混合比例不同,第二顶针234与第一顶针224长度也不同,第二顶针234与第一顶针224可更换,使辅料与益生菌原粉混合任意比例都可实现,第二驱动电机带动第一曲柄237继续转动,使第二密封盖235在第四壳体231内向下移动到最低位移时,由于第二密封盖235有第二顶针234的一面与水平面呈10度,使辅料全部滑入总料管24内,辅料和益生菌原粉落入总料管24内,从总料管的第三端243出去进入第一混合总成3内,第三驱动电机带动旋转盘33转动,旋转盘33上的拨片32也随之移动,进行辅料和益生菌原粉的第一次搅拌,辅料和益生菌原粉经过拨片32搅拌后从第一出料口312出去,落入推料装置4的滑槽内,第一舵机带动摆杆46转动,摆杆46带动连杆45移动,连杆45带动推杆43移动,推杆43在定块44内移动,使滑块42在滑槽内移动,滑块42推动辅料和益生菌原粉向前移动,移动至从第四出料口412出去进入第二混合总成5内,第四驱动电机带动第一搅拌件52转动,第一搅拌件52带动第二搅拌件53转动,第二搅拌件53带动第三搅拌件54转动,第三搅拌件54带动第四搅拌件55转动,使辅料和益生菌原粉在第一搅拌件52、第二搅拌件53、第三搅拌件54、第四搅拌件55转动中再次进行搅拌,成品混合料从第五出料口512出去。一个混合工序完成,继续循环此工序。由于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第三驱动电机、第四驱动电机和第一舵机同时转动,从而达到混合时间短,混合效率高,可连续操作的特点。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