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9128发布日期:2019-07-10 10:54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液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液混合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液混合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水污染在广度、深度和频度上均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70%的河流、湖泊和水质都受到各种污染物的影响。

近年来,人类已经意识到水污染带来的巨大威胁,水污染的治理也迫在眉睫,经过各种水治理尝试后,现发现向水中输送含有氧气的微小气泡,能为水中的自净功能带去能量,水的自净功能是十分复杂的,是水体中各种菌类、微生物等物质,通过在水体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把进入水体中的污染源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清洁化。

把生成的微小气泡导入到水体的技术,可用于众多领域,包括:养殖水体的增氧,湖泊、河道水污染的治理,农作物的灌溉用水,鲜活水产品的运输,工业污水的处理等方面。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将生成的微小气泡导入到水体,增强水的自净能力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液混合器,包括导流管、受流器、进液管和进气管,所述导流管上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受流器设置在导流管内部,所述受流器一端与出液口相连,所述受流器内部开设有供液体流过的腔体,所述进气管穿入到导流管内部并从受流器腔体背离出液口的一端伸入到受流器腔体内,所述进液管与导流管相连。

优选的,进气管靠近受流器一端设置为按照与受流器端口的距离由远至近逐渐增大的锥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受流器内部的腔体,按照与出液口的距离由远至近依次设置为进水区、混流区、保压区、射流区。

优选的,所述进水区的直径不变或者按照与出液口的距离由远至近逐渐减小。

优选的,按照与出液口的距离从远至近,所述混流区的直径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保压区的直径保持不变。

优选的,按照与出液口的距离从远至近,所述射流区的直径逐渐增加。

优选的,按照与出液口的距离从远至近,所述射流区的直径逐渐增加。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内部开设有供气体流通的通气管,所述柱状结构内部的通气管的直径比锥形结构内部的通气管的直径大,所述导流管与进气管相连面为半球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流管的半球状面上设置有往导流管内侧延伸的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导流管和受流器之间,所述挡板和受流器中心轴线平行。

本实用新型装置中的液体从进液管进入导流管内时,首先会沿着导流管内壁和受流器外壁之间的区域螺旋流动,继而当液体到达受流器与进气管重叠的端口时,会沿着进气管和受流器之间(重叠区域)的缝隙进入受流器内部,液体流经重叠区域时,由于进气管外壁与受流器内壁形成锥体面,并且锥体面的面积逐步减少,故液体的压力升高,当液体流过重叠区域时,面积增加,此时液体的压力降低,形成负压,与外部相通的气管中的气体,则会由于负压被“吸入”气体,由于受流器内壁的结构会让流过气管的液体在受流器内部螺旋前进,被“吸入”的气体在混流区不断受到螺旋前进的液体的剪切作用和液体压力作用下被切割成小气泡,混在液体中形成稳定的气液混合物,最终气液混合物流经保压区和射流区,从出液口被释放。本实用新型装置只需通过进液管向导流管内输入液体,无需额外动力,即可自动产生负压通过进气管“吸入”气体,简单方便,便于操作,能耗小,且其溶解的气泡体积小,能够有效提高气体溶解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气液混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进气管;2、通气管;3、导流管;4、进水区;5、受流器;6、混流区;7、保压区;8、进液管;9、出液口;10、射流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液混合器,包括导流管3、受流器5、进液管8和进气管1,所述导流管3上设置有出液口9,所述受流器5设置在导流管3内部,所述受流器5一端与出液口9相连,所述受流器5内部开设有供液体流过的腔体,所述进气管1穿入到导流管3内部并从受流器5腔体背离出液口9的一端伸入到受流器5腔体内,所述进液管8与导流管3相连。从进液管的液体进入导流壳内时,会沿着壳内壁螺旋流动,当液体流过进气管和受流器重叠区域时,液体可以流通的横截面面积增加,此时液体的压力降低,形成负压,与外部相通的气管中的气体,则会由于负压被“吸入”气体,由于受流器内壁的结构会让流过气管的液体在受流器内部螺旋前进,被“吸入”的气体在螺旋前进的液体是不断受到液力的剪切作用和液体压力作用下被切割成小气泡,混在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气泡直径被释放。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进气管1靠近受流器5一端设置为按照与受流器5端口的距离由远至近逐渐增大的锥形结构。该锥形结构的设置,使受流体和进气管之间流体可以通过的横截面逐渐减小,进一步增加液压,从而进一步增加压强差,提高进气管吸气效率,能够有效提高溶解气体。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受流器内部的腔体,按照与出液口9的距离由远至近依次设置为进水区4、混流区6、保压区7、射流区10。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进水区4的直径不变。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按照与出液口9的距离从远至近,所述混流区6的直径逐渐减小。混流区的直径逐渐减小,使液体和气体混合更加均匀。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保压区7的直径保持不变。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按照与出液口9的距离从远至近,所述射流区10的直径逐渐增加。设置射流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出水时的压力逐渐减弱,混在水中的气体小气泡进一步裂变,变成更细小的小气泡,混合液中的小气泡在射流区不断的裂变,在出口时会形成稳定的气泡直径被释放在液体中。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进气管1远离受流器5一端设置为柱状结构。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进气管1内部开设有供气体流通的通气管2,所述柱状结构内部的通气管2的直径比锥形结构内部的通气管2的直径大。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导流管3与进气管1相连面为半球状结构。

实施例2

一种气液混合器,包括导流管3、受流器5、进液管8和进气管1,所述导流管3上设置有出液口9,所述受流器5设置在导流管3内部,所述受流器5一端与出液口9相连,所述受流器5内部开设有供液体流过的腔体,所述进气管1穿入到导流管3内部并从受流器5腔体背离出液口9的一端伸入到受流器5腔体内,所述进液管8与导流管3相连。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进气管1靠近受流器5一端设置为按照与受流器5端口的距离由远至近逐渐增大的锥形结构。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受流器内部的腔体,按照与出液口9的距离由远至近依次设置为进水区4、混流区6、保压区7、射流区10。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进水区4的直径不变。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按照与出液口9的距离从远至近,所述混流区6的直径逐渐减小。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保压区7的直径保持不变。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按照与出液口9的距离从远至近,所述射流区10的直径逐渐增加。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进气管1远离受流器5一端设置为柱状结构。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进气管1内部开设有供气体流通的通气管2,所述柱状结构内部的通气管2的直径比锥形结构内部的通气管2的直径大,所述导流管3与进气管1相连面为半球状结构。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导流管3的半球状面上设置有往导流管3内侧延伸的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导流管3和受流器5之间,所述挡板和受流器5中心轴线平行。

工作原理:

液体从进液管进入导流管内时,首先会沿着导流管内壁和受流器外壁之间的区域螺旋流动,继而当液体到达受流器与进气管重叠的端口时,会沿着进气管和受流器之间(重叠区域)的缝隙进入受流器内部,液体流经重叠区域时,由于进气管外壁与受流器内壁形成锥体面,并且锥体面的面积逐步减少,故液体的压力升高,当液体流过重叠区域时,面积增加,此时液体的压力降低,形成负压,与外部相通的气管中的气体,则会由于负压被“吸入”气体,由于受流器内壁的结构会让流过气管的液体在受流器内部螺旋前进,被“吸入”的气体在混流区不断受到螺旋前进的液体的剪切作用和液体压力作用下被切割成小气泡,混在液体中形成稳定的气液混合物,最终气液混合物流经保压区和射流区,从出液口被释放。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