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罐及漆包线涂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0980发布日期:2019-05-11 01:4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储液罐及漆包线涂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的液面或流动的固态材料料面的指示或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储液罐及漆包线涂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生产中常使用非接触的方式检测物料的液位,然而非接触的检测方式由于不接触被检测流体,时常出现检测不准确甚至检测失灵的现象。

在漆包线涂覆装置中,当涂覆盒内润滑油用完或接近用完时,漆包线表面涂覆效果就非常差,严重影响漆包线的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准确且稳定地检测液位的储液罐。

储液罐,储液罐包括罐体和位置感应装置,位置感应装置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的转动具有第一极限位置;第一主体上设有接近开关,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能感应到第二主体;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离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不能感应到第二主体;第一主体固设于罐体的内壁上,第二主体置于罐体的内腔中,且第二主体能悬浮于内腔中的液体中;或,第二主体固设于罐体的内壁上,第一主体置于罐体的内腔中,且第一主体能悬浮于内腔中的液体中。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储液罐的设置和结构设计,将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固设于罐体的内壁上,第二主体(或第一主体)能悬浮于罐体内腔的液体中,第二主体(或第一主体)随着液面高度的变化而相对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转动,当液量充足时,第二主体(或第一主体)在液体悬浮力的作用下始终相对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接近开关能够被触动;当液量不足时,第二主体(或第一主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转动离开第一极限位置,接近开关不能被触动;继而能够通过检测接近开关的开合状态来检测储液罐的液量;由于本实用新型储液罐的位置感应装置在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触动接近开关,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具有较好的液位检测能力,液位检测准确稳定。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主体包括第一端面,第二主体包括第二端面,接近开关设于第一主体的靠近第一端面的一端,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相对。

由上可见,将接近开关设于靠近第一端面的一端,并采用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相对的方式靠近并触发接近开关,接近开关的感应面积大,使得接近开关更容易感应到第二主体的靠近,有利于提升位置感应装置的感应灵敏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主体包括第一伸出部,第一伸出部与第二主体铰接。

由上可见,为第一主体设置第一伸出部,且第一伸出部与第二主体铰接,这就使得在第一主体相对第二主体转至除第一极限位置的其它位置时,第一主体的主体部分能够与第二主体间隔较远的距离,避免出现接近开关误感应的现象;并且,在第一主体相对第二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主体的主体部分能够靠近第二主体,触动接近开关,实现位置感应的目的;提升位置感应装置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伸出部的侧壁与第二主体抵接。

由上可见,第一伸出部的侧壁与第二主体抵接,限制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继续转动,使有继续转动趋势的第二主体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便于接近开关感应稳定;此外第一伸出部的侧壁与第二主体抵接,能避免靠近第一端面的一端与第二主体接触和碰撞,有利于接近开关稳定的工作,避免接近开关被碰撞损坏。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主体包括第二伸出部,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二伸出部的侧壁与第一主体抵接。

由上可见,同第一伸出部与第二主体抵接一样,第二伸出部与第一主体抵接也能使有继续转动趋势的第一主体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便于接近开关感应。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二主体相对于第一主体在过第一轴线的竖直平面的同侧转动。

由上可见,这样第二主体在重力或悬浮力的作用下相对第一主体的转动方向唯一,有利于接近开关的布置和液位的检测。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还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提示装置和位置感应装置,电源、提示装置与接近开关通过导线连成回路。

由上可见,当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的状态改变,继而引起控制电路回路的状态改变(由导通变为断开,或由断开变为导通),并由提示装置发出(或不发出)提示信号,工作人员感知提示装置发出的提示信号来判断第二主体是否相对第一主体转至了第一极限位置,检测可靠。

再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还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提示装置、接触器和位置感应装置,接触器与接近开关通过导线串联为第一支路,提示装置与接触器的触点串联为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并联后与电源连通。

由上可见,当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的状态改变,继而引起第一支路的状态改变(由导通变为断开,或由断开变为导通),并通过接触器和接触器的触点作用引起第二支路的状态改变,引起提示装置发出(或不发出)提示信号,最终由工作人员感知提示装置发出的提示信号来判断第二主体是否相对第一主体转至了第一极限位置,检测可靠。

又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还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回路和提示回路,控制回路包括第一电源、接触器及位置感应装置,第一电源、接触器及接近开关串联;提示回路包括第二电源、提示装置及接触器的触点,第二电源、提示装置及接触器的触点串联。

由上可见,当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的状态改变,继而引起控制回路的状态改变(由导通变为断开,或由断开变为导通),并通过接触器和接触器的触点作用引起提示回路的状态改变,引起提示装置发出提示信号,最终由工作人员感知提示装置发出的提示信号来判断第二主体是否相对第一主体转至了第一极限位置,检测可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能准确稳定地检测涂覆液量、涂覆质量持续良好的漆包线涂覆装置。

漆包线涂覆装置,包括涂覆盒和前述任一项的储液罐,罐体的内腔与涂覆盒的内腔连通,罐体的内腔中的液面与储液罐的内腔中的液面相平。

由上可见,由于采用前述的储液罐,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漆包线涂覆装置能够通过检测接近开关的开合状态来检测储液罐的液量,避免漆包线涂覆装置因涂覆盒的液量低而涂覆效果变差,保证漆包线涂覆装置能持续有效涂覆作业;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储液罐的位置感应装置在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触动接近开关,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具有较好的液位检测稳定性和灵敏度;此外,通过设置与涂覆盒内腔连通的储液罐来检测涂覆盒的液面情况,能够避免涂覆作业带来液面不稳定的情况,保证对液面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漆包线涂覆装置能持续有效涂覆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一的位置感应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四;

图6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三的示意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三的示意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一的控制电路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五的控制电路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实施例六的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储液罐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5及图10,本实施例的储液罐包括罐体3和位置感应装置,位置感应装置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2,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的转动具有第一极限位置;第一主体1上设有接近开关4,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4能感应到第二主体2;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离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4不能感应到第二主体2;第一主体1固设于罐体3的内壁上,第二主体2置于罐体3的内腔中,且第二主体2能悬浮于内腔中的液体中。将第一主体1固设于罐体3的内壁上,第二主体2能悬浮于罐体3内腔的液体中,第二主体2随着液面高度的变化而相对第一主体1转动,第二主体2在液体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下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4能够被触动;当第二主体2在液体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下相对第一主体1转动离开第一极限位置(如图1),接近开关4不能被触动;液面高低引起液体对第二主体2的浮力变化,浮力变化引起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的转动,继而引起第二主体2相对于第一主体1的位置变化;例如参见图2,当液体完全淹没第二主体2时,第二主体2所受液体浮力明显大于重力,第二主体2在浮力的作用下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参见图1,当液体低于位置感应装置时,第二主体2几乎不受液体浮力,因此第二主体2在重力的作用脱离第一极限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检测接近开关4的开合状态来检测储液罐的液量。

悬浮于液体中的第二主体2由于受储液罐中液体波动的影响,可能导致第二主体2相对于第一主体1的位置关系不稳定,然而由于液量充足或液量不足而导致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由于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不能转过第一极限位置,即使出现液面波动第二主体2也能相对第一主体1保持于第一极限位置,因此,设置在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触动接近开关4,能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具有较好的液位检测稳定性和可靠度。

请参照图3,作为优选,接近开关4设于固设于罐体3的内壁上的第一主体1上。由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铰接,不与罐体3固定的第二主体2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将接近开关4设于固设于罐体3上的第一主体1上,有利于对接近开关4的保护,也有利于接近开关4与外界电路连接。

优选地,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铰接于第一轴线,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的转动具有第二极限位置,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在第一极限位置(如图2)与第二极限位置(如图1)之间转动 ,且第一极限位置及第二极限位置位于过第一轴线的竖直平面的同侧,第二主体2相对于第一主体1在该竖直平面的同侧转动。由于第二主体2是在悬浮力与重力的作用下相对第一主体1转动,而悬浮力与重力都在竖直方向上,若将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分设于该竖直平面的两侧,则第二主体2的转动方向(正转或反转)将可能出现两种可能,不利于接近开关4的布置;因此设置第二主体2相对于第一主体1在该竖直平面的同侧转动,这样第二主体2在重力或悬浮力的作用下相对第一主体1的转动方向唯一,有利于接近开关4的布置和液位的检测。

可选择地,位置感应装置在罐体3上的安装方式有多种,可以是第二主体2在液量充足时在液体悬浮力的作用下保持于第一极限位置(参见图2),在液量不足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离开第一极限位置最终到达第二极限位置(参见图1);也可以是第二主体2在液量充足时在悬浮力的作用下脱离第一极限位置最终到达第二极限位置(参见图4),在液量不足时在重力的作用下保持于第一极限位置(参见图5);相较图1及图2的安装方式,图4及图5的安装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图1及图2 的安装方式下,接近开关4在液量充足时感应到第二主体2,在液量不足时感应不到第二主体2,可以为控制电路设置在接近开关4感应不到第二主体2时发出低液位报警;而在图4及图5的安装方式下,接近开关在液量不足时感应到第二主体2,在液量充足时感应不到第二主体2,可以为控制电路设置在接近开关4感应到第二主体2时发出低液位报警,两种安装方式均能实现对储液罐液位的感知和检测。

由于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铰接,在允许的转动范围内,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的位置关系随着外力变化,然而,在很多检测条件下,外力施加并不稳定(例如储液罐中的液体波动),在此情况下第二主体2不能相对第一主体1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位置,因此如果在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动的范围内随意确定检测位置,容易出现接近开关4时而能感应到、时不能检测到的现象,影响位置感应装置对外力感应的稳定性;设置在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触发接近开关4,使得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后即使有受力波动,第二主体2也不能转过第一极限位置,使得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能很好的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有利于接近开关4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检测可靠。

应当注意的是,接近开关4可以设为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闭合,处于其它位置时断开;也可以设为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断开,处于其它位置时闭合,只需要接近开关4的状态在第一极限位置时与在其它位置时不同即可。

第一主体1包括第一端面11,第二主体2包括第二端面21,接近开关4设于第一主体1的靠近第一端面11的一端,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相对。将接近开关4设于第一主体1的靠近第一端面的一端,并采用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相对的方式靠近并触发接近开关4,接近开关4的感应面积大,使得接近开关4更容易感应到第二主体2的靠近,有利于提升位置感应装置的感应灵敏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请参照图3,作为优选,第一主体1包括第一伸出部12,第一伸出部12与第二主体2铰接。为第一主体1设置第一伸出部12,且第一伸出部12与第二主体2铰接,这就使得在第一主体1相对第二主体2转至除第一极限位置的其它位置时,第一主体1的主体部分能够与第二主体2间隔较远的距离,避免出现接近开关4误感应的现象;并且,在第一主体1相对第二主体2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主体1的主体部分能够靠近第二主体2,引起接近开关4的状态改变,实现位置感应的目的;提升位置感应装置的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伸出部12自第一端面11伸出,后述的这样有利于第一主体1的结构简单和外观简洁。

请参照图2,作为优选,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伸出部12的侧壁与第二主体2抵接。第一伸出部12的侧壁与第二主体2抵接,限制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继续转动,使有继续转动趋势的第二主体2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便于接近开关感应。

请参照图2,优选地,第一伸出部12上设有朝向第二主体2弯折的折弯部13,第二主体2与折弯部13铰接;折弯部13的设置便于第一伸出部12既能与第二主体2铰接,又能在第一主体1到达第一极限位置时与第二主体2抵接。

第一伸出部12与第二主体2的铰接方式多样,可选择地,可以在第二主体2上设置凸部,第一伸出部12与凸部铰接,在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伸出部12的侧壁抵接至第二主体2的侧壁上;或者,在第二主体2上设置朝第一端面11延伸的凹槽,第一伸出部12与凹槽的侧壁铰接,在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伸出部12的侧壁抵接至凹槽中;或者,第一伸出部12设为两根,两折弯部13分别铰接于第二主体2的两侧,在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伸出部12的侧壁地处置第二主体2的侧壁上;或者,第一伸出部12设为两根,且为两根第一伸出部12各设一折弯部13,两折弯部13分别铰接于第二主体2的两侧,在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伸出部12的侧壁地处置第二主体2的侧壁上。

请参照图10,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提示装置5和位置感应装置,电源、提示装置5与接近开关4通过导线连成回路。当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4的状态改变,继而引起控制电路回路的状态改变(由导通变为断开,或由断开变为导通),并由提示装置5发出提示信号,工作人员感知提示装置5发出的提示信号来判断第二主体2是否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了第一极限位置,检测可靠。

可选择地,提示装置5可以是喇叭、显示器、报警灯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液位高度设置不同的提示装置5。

储液罐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储液罐,第二主体2包括第二伸出部22,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二伸出部22的侧壁与第一主体1抵接。同第一伸出部12与第二主体2抵接一样,第二伸出部22与第一主体1抵接也能使有继续转动趋势的第一主体1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便于接近开关感应。

图4所示的第二伸出部22为自第二端面21伸出,然而这只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这样第二主体的结构更加简洁,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伸出部22也可以从第二主体2的其他部位伸出。

储液罐实施例二的其余部分同储液罐实施例一。

储液罐实施例三:

请参照图7和图8,本实施例的储液罐,第二主体2固设于罐体3的内壁上,第一主体1置于罐体3的内腔中,且第一主体1能悬浮于内腔中的液体中。如图7所示,当液量不足时,第一主体1在重力作用下相对第二主体2转至第二极限位置;如图8所示,当液量充足时,第一主体1在液体悬浮力作用下相对第二主体2转至第一极限位置,第一伸出部12的侧壁与第二伸出部2抵触。

储液罐实施例三的其余部分同储液罐实施例一。

储液罐实施例四:

请参照图9,本实施例的储液罐,第二主体2固设于罐体3的内壁上,第一主体1置于罐体3的内腔中,且第一主体1悬浮于内腔中的液体中,第二主体2还包括第二伸出部22。当液量不足时,第一主体1在重力作用下相对第二主体2转至第一极限位置,第一主体1抵触至第二伸出部22上;当液量充足时,第一主体1在液体悬浮力的作用下相对第二主体2脱离第一极限位置。

储液罐实施例四的其余部分同储液罐实施例一。

储液罐实施例五:

请参照图11,本实施例的储液罐,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提示装置5、接触器6和位置感应装置,接触器6与接近开关4通过导线串联为第一支路8,提示装置5与接触器6的触点7串联为第二支路9,第一支路8与第二支路9并联后与电源连通。当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4的状态改变,继而引起第一支路8的状态改变(由导通变为断开,或由断开变为导通),并通过接触器6和接触器6的触点7作用引起第二支路9的状态改变,引起提示装置5发出提示信号,最终由工作人员感知提示装置5发出的提示信号来判断第二主体2是否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了第一极限位置,检测可靠。

由于提示装置5的种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而具体选用,一些提示装置5(例如提示装置为报警灯、报警响铃)通电时第二支路9中可能产生较大电流,而接近开关4的工作电流较低,若将接近开关4与第二支路9串联可能导致接近开关4被烧坏,因此通过接触器6设置互相关联的设第一支路8和第二支路9有利于保证检测正常以及保证用电安全。

储液罐实施例五的其余部分同储液罐实施例一。

储液罐实施例六:

请参照图12,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回路10和提示回路11,控制回路10包括第一电源、接触器6及位置感应装置,第一电源、接触器6及接近开关4串联;提示回路11包括第二电源、提示装置5及接触器6的触点7,第二电源、提示装置5及接触器6的触点7串联。当第二主体2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接近开关4的状态改变,继而引起控制回路10的状态改变(由导通变为断开,或由断开变为导通),并通过接触器6和接触器6的触点7作用引起提示回路11的状态改变,引起提示装置5发出提示信号,最终由工作人员感知提示装置5发出的提示信号来判断第二主体2是否相对第一主体1转至了第一极限位置,检测可靠。

由于提示装置5的种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而具体选用,一些提示装置5(例如提示装置为报警灯、报警响铃)通电时提示回路11中可能产生较大电流,而接近开关4的工作电流较低,若将接近开关4与提示回路11串联可能导致接近开关4被烧坏,因此通过接触器6设置互相关联的控制回路10和提示回路11有利于保证检测正常以及保证用电安全。

储液罐实施例六的其余部分同储液罐实施例一。

漆包线涂覆装置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漆包线涂覆装置包括涂覆盒,还包括上述的储液罐,罐体的内腔与涂覆盒的内腔连通,罐体的内腔中的液面与储液罐的内腔中的液面相平。由于采用前述的储液罐,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漆包线涂覆装置能够通过检测接近开关的开合状态来检测储液罐的液量,避免漆包线涂覆装置因涂覆盒的液量低而涂覆效果变差,保证漆包线涂覆装置能持续有效涂覆作业;并且本实施例的漆包线涂覆装置中位置感应装置在第二主体相对第一主体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触动接近开关,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罐具有较好的液位检测稳定性和灵敏度;此外,通过设置与涂覆盒内腔连通的储液罐来检测涂覆盒的液面情况,能够避免涂覆作业带来液面不稳定的情况,保证对液面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漆包线涂覆装置能持续有效涂覆作业。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