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9981发布日期:2019-06-13 15:31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可以实现将建筑垃圾送入对建筑垃圾处理的下一环节,建筑垃圾在倒入进料装置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会对工作环境产生一定的粉尘污染,进而会给附近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

但是,目前,针对上述建筑垃圾在倒入进料装置的时候所产生的粉尘,存在一些不采取任何的处理方式对粉尘进行治理,进而对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人员均造成了危害;大部分都是通过人工手持水管的方式对粉尘进行治理,而手持水管的方式人工在建筑垃圾持续倒入的时候一直托举水管朝向进料装置喷水,会很容易造成人工的疲劳,较不方便,故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具有便于对建筑垃圾倒入料斗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包括:

料斗;所述料斗上端开口;

所述料斗的两侧相对设置有喷水机构;

所述喷水机构包括:

对建筑垃圾倒入所述料斗内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的喷水组件。

实现上述方案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工作状态下,喷水组件自动地对建筑垃圾倒入所述料斗内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介绍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的设定中,通过喷水组件的作用,便于对建筑垃圾倒入料斗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

进一步地,所述喷水组件包括:

喷头;

以及一端与所述喷头相连通的、另一端伸入水源中的水管。

实现上述方案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喷水机构通过水管将水源输送到喷头处,由喷头将水源朝向料斗内喷射,对建筑垃圾倒入料斗所产生的粉尘进行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喷水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喷水组件相连的、竖向布置的驱动组件;所述喷水组件可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升降到高于或低于所述料斗上端开口处。

实现上述方案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当建筑垃圾倒入料斗后,喷水组件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上升到高于料斗的上端开口处,朝向料斗内进行喷水,对粉尘进行治理;当建筑垃圾正在倒入料斗时,喷水组件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下降到低于料斗的上端开口处,喷水组件藏于料斗侧壁的下方,消除了建筑垃圾倒入料斗时碰撞到喷水组件的可能性,延长喷水组件的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喷水机构还包括一端与所述料斗外侧连接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的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与所述料斗外表面连接的、相对与料斗底部平行布置的横杆;

以及与所述横杆远离料斗一侧连接的、竖向垂直所述横杆设置的连接体。

实现上述方案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上述的设定为后续的驱动组件以及喷水组件的安装提供安装位置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竖向转动装配在所述连接体上的丝杆;

与所述水管相焊接的、与所述丝杆螺纹装配的滑块;

设于所述连接体上的、与所述滑块相适配的滑槽;

以及固定于所述连接体上的、驱动所述丝杆正反转的、输出轴与所述丝杆连接的伺服电机。

实现上述方案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伺服电机带动丝杆正反转动,丝杆带动滑块在滑槽内竖向上下滑动,滑块的滑动带动水管的上下升降,进而使喷水组件相对于料斗上端开口进行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喷水机构设有六个,每三个一组,两组分别在所述料斗对立的两侧均匀间隔布置。

实现上述方案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通过多个喷水机构同时作业,使喷水机构对使喷水机构在对建筑垃圾倒入料斗时产生的粉尘治理的效果更为显著。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料斗外表面与所述横杆之间的斜杆,所述斜杆从连接料斗外表面的一端延伸到与横杆连接的一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横杆连接斜杆的平面之间的角度在30-90度之间。

实现上述方案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上述的设定提升了连接组件之间的稳定性能,使喷水组件在上下升降时的稳定性也更佳。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和滑槽均设置为T形或燕尾型。

实现上述方案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上述的设定增强了喷水组件通过驱动组件的作用在上下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喷头与所述水管之间螺纹装配;所述喷头为雾化喷头。

实现上述方案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上述的设定一方面便于喷头的维护以及更换,另一方面增长喷头喷射出的水与建筑垃圾倒入时产生的粉尘之间的接触面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工作状态下,喷水组件自动地对建筑垃圾倒入所述料斗内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介绍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的设定中,通过喷水组件的作用,便于对建筑垃圾倒入料斗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

其二:当建筑垃圾倒入料斗后,喷水组件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上升到高于料斗的上端开口处,朝向料斗内进行喷水,对粉尘进行治理;当建筑垃圾正在倒入料斗时,喷水组件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下降到低于料斗的上端开口处,喷水组件藏于料斗侧壁的下方,消除了建筑垃圾倒入料斗时碰撞到喷水组件的可能性,延长喷水组件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料斗;2、喷水机构;21、喷水组件;211、喷头;212、水管;22、连接组件;221、横杆;222、连接体;223、斜杆;23、驱动组件;231、丝杆;232、滑块;233、滑槽;234、伺服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料斗1以及喷水机构2。

料斗1;料斗1上端开口;

料斗1的两侧相对设置有喷水机构2;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喷水机构2包括:喷水组件21。

喷水组件21对建筑垃圾倒入料斗1内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

工作状态下,喷水组件21自动地对建筑垃圾倒入所述料斗内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介绍的建筑垃圾回收的进料装置的设定中,通过喷水组件21的作用,便于对建筑垃圾倒入料斗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喷水组件21包括:喷头211以及水管212。水管212的一端与喷头211相连通,另一端伸入水源中。喷水机构2通过水管212将水源输送到喷头211处,由喷头211将水源朝向料斗1内喷射,对建筑垃圾倒入料斗1所产生的粉尘进行处理。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喷水机构2还包括:驱动组件23。驱动组件23与喷水组件21相连且竖向布置;所述喷水组件21可在驱动组件23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升降到高于或低于料斗1上端开口处。

当建筑垃圾倒入料斗1后,喷水组件21在驱动组件23的作用下上升到高于料斗1的上端开口处,朝向料斗1内进行喷水,对粉尘进行治理;当建筑垃圾正在倒入料斗1时,喷水组件21在驱动组件23的作用下下降到低于料斗1的上端开口处,喷水组件21藏于料斗1侧壁的下方,消除了建筑垃圾倒入料斗1时碰撞到喷水组件21的可能性,延长喷水组件21的寿命。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喷水机构2还包括:连接组件22。

连接组件22的一端与料斗1外侧连接,另一端与驱动组件23连接;

结合图1和图2所示,连接组件22包括:横杆221以及连接体222。

横杆221与料斗1的外表面连接,相对与料斗1底部平行布置;

连接体222与横杆221远离料斗1一侧连接,竖向垂直横杆221设置。

上述的设定为后续的驱动组件23以及喷水组件21的安装提供安装位置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撑。

结合图2和图3所示,驱动组件23,包括:丝杆231、滑块232、滑槽233以及伺服电机234。

丝杆231竖向转动装配在连接体222上;

滑块232与水管212相焊接,与丝杆231螺纹装配;

滑槽233设置在连接体222上,与滑块232相适配;

伺服电机234固定于连接体222上,驱动丝杆231正反转,输出轴与丝杆231连接。

伺服电机234带动丝杆231正反转动,丝杆231通过螺纹传动带动滑块232在滑槽233内竖向上下滑动,滑块232的上下滑动带动水管212的上下升降,进而使喷水组件21相对于料斗1上端开口进行升降。

喷水机构2设有六个,三个一组,在料斗1对立的两侧均匀间隔布置。通过多个喷水机构2同时作业,使喷水机构2对使喷水机构2在对建筑垃圾倒入料斗1时产生的粉尘治理的效果更为显著;而且均匀间隔布置能够使喷水机构的覆盖的面积更大,更利于对粉尘的治理。

结合图1和图2所示,连接组件22还包括:斜杆223。斜杆223设于所述料斗1外表面与所述横杆221之间,所述斜杆223从连接料斗1外表面的一端延伸到与横杆221连接的一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横杆221连接斜杆223的平面之间的角度在30-90度之间。上述的设定提升了连接组件22之间的稳定性能,使喷水组件21在上下升降时的稳定性也更佳。

滑块232和滑槽233均设置为T形或燕尾型。上述的设定增强了喷水组件21通过驱动组件23的作用在上下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而且使喷水组件21不作业时的固定更为稳定。

喷头211与水管212之间螺纹装配;喷头211为雾化喷头211。上述的设定一方面便于喷头211的维护以及更换,另一方面增长喷头211喷射出的水与建筑垃圾倒入时产生的粉尘之间的接触面积。

以上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