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液体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的模拟移动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0282发布日期:2019-07-17 06:0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用于液体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的模拟移动床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是用于液体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的模拟移动床系统。



背景技术:

模拟移动床分离技术也称色谱分离技术,该技术工业化最早于60年代出现,由连续逆流循环移动床( TMB )演变而来。其技术原理:在色谱分离中对不同组分进行分离,主要是利用各种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迁移速率不同来完成的,也就是基于固定相(树脂)对被分离两组分的滞留作用差别。模拟移动床分离技术的成熟 ,使其在石油、精细化工、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有模拟移动床使用中,多是通过单一模拟移动床进行分离提取,受单一模拟移动床的制约,为达到理想分离提取效果,整个分离提取时间大幅度延长,分离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模拟移动床使用中,多是通过单一模拟移动床进行分离提取,受单一模拟移动床的制约,为达到理想分离提取效果,整个分离提取时间大幅度延长,分离效率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液体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的模拟移动床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液体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的模拟移动床系统包括由两个以上模拟移动床组成的模拟移动床组,模拟移动床组中的模拟移动床依次排布,位于首位的模拟移动床顶部进液口与进液管连接,位于首位的模拟移动床底部清液出液口与清液输送管连通,位于首位的模拟移动床底部浊液出液口通过导流管与位于第二位的模拟移动床顶部进液口连接。位于第二位的模拟移动床底部清液出液口与清液输送管连通,位于第二位的模拟移动床底部浊液出液口通过导流管与位于第三位的模拟移动床顶部进液口连接,并按此连接方式依次连接至位于末位的模拟移动床。位于末位的模拟移动床顶部进液口通过连接管与上一位模拟移动床的浊液出液口连通,位于末位的模拟移动床底部清液出液口与清液输送管连通,位于末位的模拟移动床底部浊液出液口与回收液输送管连通。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由两个以上模拟移动床组成的模拟移动床组进行液剂的分离提取,将单一模拟移动床分离后的清夜和浊液分开处理,清夜导入清夜输送管,浊液导入下一台模拟移动床进行再次分离提取,大幅提高了整体分离提取效果,解决了现有模拟移动床使用中,多是通过单一模拟移动床进行分离提取,受单一模拟移动床的制约,为达到理想分离提取效果,整个分离提取时间大幅度延长,分离效率降低的问题。

进一步的,模拟移动床本体内设置有布液器和分离膜组,布液器外周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另一端与分离膜组连接。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进液管与分离膜组之间设置布液器,将从进液管进入的待分离提取的液剂进行布液,液剂先进入布液器内,然后逐渐堆积再从与布液器外周连接的连接管输送至分离膜组中进行分离提取,大幅降低了进料不均的几率,延缓了返混现象。

进一步的,连接管包括位于布液器外周中部的水平连接管和位于布液器外周底部的竖直连接管,分离膜组包括环绕布液器四周的环分离膜组和位于布液器正下方的竖直分离膜组,水平连接管一端与位于环分离膜组上部的进液口连接,竖直连接管一端与位于竖直分离膜组顶部的进液口连接。

可选的,模拟移动床本体内还设置有环状集液器,环状集液器位于环分离膜组下方,并通过集液管与环分离膜组底部出液口连通,环状集液器底部出液口与流出管连通,竖直分离膜组底部出液口与导流管连通,导流管和流出管均穿出模拟移动床本体。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将进入布液器的待分离液剂分别倒入环分离膜组和竖直分离膜组中进行多层次分离提取,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从进液管进入布液器中的待分离液剂,先是通过竖直连接管进入竖直分离膜组,随着进液管中倒入的液剂增多,布液器中的液体堆积从水平连接管中输送至环分离膜组。

可选的,布液器四周环绕有六个环分离膜组,布液器正下方设有一个竖直分离膜组,环分离膜组与竖直分离膜组大小相等。

可选的,述布液器底部为圆锥形,布液器与竖直连接管连接处位于圆锥形最低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圆锥形底部的布液器,可以便于布液器中的液剂聚集,从而可以更好的向竖直分离膜组输送。

进一步的,分离膜组内设有多组分离单元,每组分离单元由分离隔板和分离管组成,分离隔板为正六边形,分离管插入分离隔板内。

可选的,分离膜组内还设有多组引流单元,每组引流单元为正六边形,引流单元覆盖在分离单元上,引流单元上设置有引流孔,引流孔与分离管相适配。

可选的,环分离膜组中的分离管管径小于竖直分离膜组中的分离管管径。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在分离膜组中设置由正六边形组成分离隔板,便于快速组合和安装,分离管内设置分离树脂等用于分离液剂的材料。

同时,在分离单元上方设置引流单元,便于实现液剂均匀分布,使之能够从引流孔中流入分离管内。

再则,通过设置管径不一的环分离膜组和竖直分离膜组,实现多层级分离,提高分离提取效果,环分离膜组由于其中分离管的管径小,液剂流动慢,分离效果强能够产生适量清液,竖直分离膜组由于其中分离管的管径大,液剂流动快,分离效果一般能够产生适量浊液并保障整个液体流动速率,浊液导入下一模拟移动床进行再分离,通过分离效果与液体流动速度互补,既提高了整体效率又提高了分离效果。

可选的,模拟移动床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模拟移动床、第二模拟移动床和第三模拟移动床,进液管插入第一模拟移动床中的布液器内,第一模拟移动床中的环状集液器通过导流管与清液输送管连通,第一模拟移动床中的第一竖直分离膜组底部出液口与第一导流管连通;第一导流管上设置有第一水泵,第一导流管另一端插入第二模拟移动床中的布液器内,第二模拟移动床中的环状集液器通过第二流出管与清液输送管连通,第二模拟移动床中的第二竖直分离膜组底部出液口与第二导流管连通;第二导流管上设置有第二水泵,第二导流管另一端插入第三模拟移动床中的布液器内,第三模拟移动床中的环状集液器通过第三流出管与清液输送管连通,第三模拟移动床中的第三竖直分离膜组底部出液口与回收液输送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之一;

1、通过设置由两个以上模拟移动床组成的模拟移动床组进行液剂的分离提取,将单一模拟移动床分离后的清夜和浊液分开处理,清夜导入清夜输送管,浊液导入下一台模拟移动床进行再次分离提取,大幅提高了整体分离提取效果。

2、解决了现有模拟移动床使用中,多是通过单一模拟移动床进行分离提取,受单一模拟移动床的制约,为达到理想分离提取效果,整个分离提取时间大幅度延长,分离效率降低的问题。

3、整个模拟移动床系统分离提取效率提升约30%。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液体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的模拟移动床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模拟移动床结构示意图;

图3为模拟移动床本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模拟移动床本体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布液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分离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7为引流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为模拟移动床本体、101为第一模拟移动床、102为第二模拟移动床、103为第三模拟移动床、2为进液管、3为布液器、4为环分离膜组、401为第一环分离膜组、402为第二环分离膜组、403为第三环分离膜组、5为竖直分离膜组、501为第一竖直分离膜组、502为第二竖直分离膜组、503为第三竖直分离膜组、6为导流管、601为第一导流管、602为第二导流管、7为流出管、701为第一流出管、702为第二流出管、703为第三流出管、8为环状集液器、9为集液管、10为支柱、11为竖直连接管、12为水平连接管、13为分离单元、14为分离隔板、15为分离管、16为引流单元、17为引流孔、18为清液输送管、19为回收液输送管、20为第一水泵、21为第二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能够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

实施例1

用于液体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的模拟移动床系统,包括由两个以上模拟移动床1组成的模拟移动床组,模拟移动床组中的模拟移动床1依次排布,位于首位的模拟移动床1顶部进液口与进液管2连接,位于首位的模拟移动床1底部清液出液口与清液输送管18连通,位于首位的模拟移动床1底部浊液出液口通过导流管与位于第二位的模拟移动床1顶部进液口连接。位于第二位的模拟移动床1底部清液出液口与清液输送管18连通,位于第二位的模拟移动床1底部浊液出液口通过导流管与位于第三位的模拟移动床1顶部进液口连接,并按此连接方式依次连接至位于末位的模拟移动床1。位于末位的模拟移动床1顶部进液口通过连接管与上一位模拟移动床1的浊液出液口连通,位于末位的模拟移动床1底部清液出液口与清液输送管18连通,位于末位的模拟移动床1底部浊液出液口与回收液输送管19连通。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由两个以上模拟移动床组成的模拟移动床组进行液剂的分离提取,将单一模拟移动床分离后的清夜和浊液分开处理,清夜导入清夜输送管,浊液导入下一台模拟移动床进行再次分离提取,大幅提高了整体分离提取效果。解决了现有模拟移动床使用中,多是通过单一模拟移动床进行分离提取,受单一模拟移动床的制约,为达到理想分离提取效果,整个分离提取时间大幅度延长,分离效率降低的问题。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如图2所示,模拟移动床本体1内设置有布液器3和分离膜组,布液器3外周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另一端与分离膜组连接,模拟移动床本体1底部连接有用于支持的支柱10。

使用中,在进液管与分离膜组之间设置布液器,将从进液管进入的待分离提取的液剂进行布液,液剂先进入布液器内,然后逐渐堆积再从与布液器外周连接的连接管输送至分离膜组中进行分离提取,大幅降低了进料不均的几率,延缓了返混现象。解决了现有模拟移动床使用中,通过进液管将待分离提取液剂输入分离膜组中进行分离提取,由于液剂进入时存在不均匀,增大了返混现象,降低了分离效率的问题。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管包括位于布液器3外周中部的水平连接管12和位于布液器3外周底部的竖直连接管11,分离膜组包括环绕布液器3四周的环分离膜组4和位于布液器3正下方的竖直分离膜组5,水平连接管12一端与位于环分离膜组4上部的进液口连接,竖直连接管11一端与位于竖直分离膜组5顶部的进液口连接。

使用中,将进入布液器的待分离液剂分别倒入环分离膜组和竖直分离膜组中进行多层次分离提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从进液管进入布液器中的待分离液剂,先是通过竖直连接管进入竖直分离膜组,随着进液管中倒入的液剂增多,布液器中的液体堆积从水平连接管中输送至环分离膜组。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3,布液器3四周环绕有六个环分离膜组4,布液器3正下方设有一个竖直分离膜组5,环分离膜组4与竖直分离膜组5大小相等。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3,模拟移动床本体1内还设置有环状集液器8,环状集液器8位于环分离膜组4下方,并通过集液管9与环分离膜组4底部出液口连通,环状集液器8底部出液口与流出管7连通,竖直分离膜组5底部出液口与导流管6连通,导流管6和流出管7均穿出模拟移动床本体1。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5,如图5所示,布液器3底部为圆锥形,布液器3与竖直连接管11连接处位于圆锥形最低点。

使用中,设置圆锥形底部的布液器,可以便于布液器中的液剂聚集,从而可以更好的向竖直分离膜组输送。

实施例7

基于实施例2至实施例6任意之一,如图6和图7所示,分离膜组内设有多组分离单元13,每组分离单元13由分离隔板14和分离管15组成,分离隔板14为正六边形,分离管15插入分离隔板14内。分离膜组内还设有多组引流单元16,每组引流单元16为正六边形,引流单元16覆盖在分离单元13上,引流单元16上设置有引流孔17,引流孔17与分离管15相适配。环分离膜组4中的分离管15管径小于竖直分离膜组5中的分离管15管径。

使用中,在分离膜组中设置由正六边形组成分离隔板,便于快速组合和安装,分离管内设置分离树脂等用于分离液剂的材料。在分离单元上方设置引流单元,便于实现液剂均匀分布,使之能够从引流孔中流入分离管内。通过设置管径不一的环分离膜组和竖直分离膜组,实现多层级分离,提高分离提取效果。

实施例8

基于实施例7,如图1所示,模拟移动床1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模拟移动床101、第二模拟移动床102和第三模拟移动床103,进液管2插入第一模拟移动床101中的布液器3内,第一模拟移动床101中的环状集液器8通过第一流出管701与清液输送管18连通,第一模拟移动床101中的第一竖直分离膜组501底部出液口与第一导流管601连通;第一导流管601上设置有第一水泵20,第一导流管601另一端插入第二模拟移动床102中的布液器3内,第二模拟移动床102中的环状集液器8通过第二流出管702与清液输送管18连通,第二模拟移动床102中的第二竖直分离膜组502底部出液口与第二导流管602连通;第二导流管602上设置有第二水泵21,第二导流管602另一端插入第三模拟移动床103中的布液器3内,第三模拟移动床103中的环状集液器8通过第三流出管703与清液输送管18连通,第三模拟移动床103中的第三竖直分离膜组503底部出液口与回收液输送管19连通。

使用中,通过设置的三台模拟移动床完成液剂的分离提取,设置的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能够提高液剂在整个系统中的输送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