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精确控制的用于复溶粉状试剂的移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3469发布日期:2019-07-19 23:12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可精确控制的用于复溶粉状试剂的移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溶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精确控制的用于复溶粉状试剂的移液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学检验科,粉状试剂的复溶(如质控品、定标液、室间质评物质等)占用检验科工作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复溶准确与否也是影响实验室内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多采用移液管加洗耳球的方式吸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进行复溶,操作繁琐,操作人员之间吸取量存在差异,从而引起误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精确控制的用于复溶粉状试剂的移液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精确控制的用于复溶粉状试剂的移液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精确控制的用于复溶粉状试剂的移液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竖立设置一块竖向支板,竖向支板顶部设置一根横梁,横梁的中部掏空并嵌入一个储液腔室,输液腔室下方连接一个手控阀门,手控阀门下方连接移液管;竖向支板上设有一块与其顶部的横梁平行且能够上下移动的托板,托板上设有复溶瓶,所述移液管穿过复溶瓶的瓶口并进入其内部;所述储液腔室顶部开一个竖直向上的气孔并连接一个气囊,储液腔室的上部侧面水平向连通一根通液管,该通液管的另一端接入试剂容器的液面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腔室为透明塑料或玻璃制成,其在横梁下方悬挂的部位呈漏斗形并设有刻度,该刻度以手控阀门所限定的位置为零点。

进一步的,所述通液管为多段连接而成,各段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竖向支板上设有竖向槽,竖向槽内设有位置调节杆,位置调节杆与所述托板连接用于调节托板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竖向槽的一侧上下成排设有不同高度的半圆形缺口形状的半圆形固定槽,所述位置调节杆通过卡入不同高度的半圆形固定槽中确定托板不同的高度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位置调节杆设有便于手握操作的调节手柄。

进一步的,所述试剂容器底部设有用于将其支高的支撑台,支撑台的高度大于试剂容器自身的高度。

进一步的,在所述竖直向上的气孔处设有一个连接管,气孔由该连接管中通过,该连接管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气囊,气囊底部设有与该连接管进行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手控阀门设有阀门控制手柄。

进一步的,在手控阀门打开状态,所述试剂容器经通液管、储液腔室、移液管到达复溶瓶中形成液体试剂流动的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囊在储液腔室内形成一个负压,从而通过通液管从试剂容器吸取液体试剂进入储液腔室中,捏压气囊就可以多次少量吸取试剂到达储液腔室。由于储液腔室为透明材料制成且上面设有刻度,因此在关闭手控阀门的情况下,液体试剂会被暂时留置在储液腔室中,通过观察储液腔室中液面刻度,确定需要的试剂量,然后打开手控阀门将试剂放入复溶瓶中进行复溶。该设计能够精确实现复溶试剂的加入量的控制,从而有效避免出现误差,且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气囊,3-连接管,4-复溶瓶,5-托板,6-调节手柄,7-竖向槽,8-移液管,9-阀门控制手柄,10-手控阀门,11-通液管,12-储液腔室,13-试剂容器,14-竖向支板,15-横梁,16-位置调节杆,17-半圆形固定槽,18-螺纹连接筒,19-支撑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精确控制的用于复溶粉状试剂的移液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效果,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所述,首先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底座1,底座1可以由金属、玻璃、塑料、木质等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重量,能够稳固地平置。底座1结构可以为圆形板或方形板等。可参考台灯座进行设计。

底座1上竖立设置一块竖向支板14,竖向支板14顶部设置一根横梁15。竖向支板14和横梁15都可以为圆柱结构或方形块状等适宜的结构,竖向支板14主要提供对横梁15的支撑,以及用于调节复溶瓶4的放置高度。竖向支板14和横梁可以采用金属、塑料、木质等材料制成,具备一定的刚度,能够对其余部件构成支撑。

横梁15的中部掏空并嵌入一个储液腔室12,输液腔室下方连接一个手控阀门10,手控阀门10下方连接移液管8;储液腔室12也可以置于横梁15外部,通过凹槽卡入。储液腔室12顶部只有一个气孔,其余是封闭的。液体试剂通过设置于其上部的侧面,略低于其顶部。储液腔室12的容积应当大于复溶瓶4复溶所需的最大试剂量,当然,也可以选择多次量取试剂加入的方式。

竖向支板14上设有一块与其顶部的横梁15平行且能够上下移动的托板5,托板5上设有复溶瓶4,移液管8穿过复溶瓶4的瓶口并进入其内部;所述储液腔室12顶部开一个竖直向上的气孔并连接一个气囊2。储液腔室12的上部侧面水平向连通一根通液管11,该通液管11的另一端接入试剂容器13的液面下方,储液腔室12通过气孔与气囊2内部连通,这样捏气囊2再松手时,储液腔室12处会形成一个负压,能够使通液管11从试剂容器13中吸取试剂。

通液管11可以从横梁15中穿过,也可以置于横梁15外部。通液管11从横梁15中穿过时,可以将横梁15设置为中空结构。储液腔室12与横梁15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纹、内嵌、黏贴等方式,也可以加工制成整体结构。通液管11与储液腔室12可以通过连接头进行连接,也可以加工成整体结构。

储液腔室12在横梁15下方悬挂的部位呈漏斗形并设有刻度,该刻度以手控阀门10所限定的位置为零点。通液管11可以为多段连接而成,各段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筒18连接。这样可以方便安装和拆卸。按这样的设计,每段通液管11的两端设有外螺纹,螺纹连接筒18设有匹配的内螺纹。螺纹连接筒18为管筒结构。相应的,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试剂容器13底部设有用于将其支高的支撑台19,支撑台19的高度大于试剂容器13自身的高度。这样,便于将通液管11穿入到试剂容器13中后用支撑台19垫起。

竖向支板14上设有竖向槽7,竖向槽7内设有位置调节杆16,位置调节杆16与托板5连接用于调节托板5的高度。竖向槽7的一侧上下成排设有不同高度的半圆形缺口形状的半圆形固定槽17,所述位置调节杆16通过卡入不同高度的半圆形固定槽17中确定托板5不同的高度位置。位置调节杆16设有便于手握操作的调节手柄6。

优选的,可以在竖直向上的气孔处设有一个连接管3,气孔由该连接管3中通过,该连接管3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气囊2,气囊2底部设有与该连接管3进行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头。也可以将气囊2设计成为与储液腔室12为一体的结构,但是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各部件的安装拆卸和装置的整理保管。

另外,手控阀门10设有阀门控制手柄9。阀门控制手柄9设置在便于操作人员手工操作的位置,可以采用盘式控制手柄或者水龙头等结构。在手控阀门10打开状态,试剂容器13经通液管11、储液腔室13、移液管8到达复溶瓶4中形成液体试剂流动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首先按照图1加工或者组装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复溶瓶4中添加固体试剂后放置在托板5上,将复溶瓶4顶部接入移液管8,通过调节手柄6调节托板5的高度使移液管8下端到达复溶瓶4中适宜的位置,然后将托板5的位置调节杆16卡入该高度附近的半圆形固定槽17中。

移液管8上端连接手控阀门10,阀门控制手柄9设置在便于操作的方位,图中设置在竖向支板14右侧。手控阀门10上方连接储液腔室12,储液腔室12上部侧面连接通液管11,储液腔室12顶部气孔连接气囊2,在图1中气孔位于连接管3中,储液腔室通过气孔与气囊2内部连通。通液管11通过螺纹连接筒18连接另一段弯折的通液管11后,该通液管11向下弯折部分伸入装有液体试剂的试剂容器13中的液体试剂液面下方,试剂容器13顶部通过支撑台19垫起。

在操作前,首先通过阀门控制手柄9关闭手控阀门10,这时捏气囊2沿通液管11向试剂容器13中排出空气,然后松手,储液腔室12的位置出现真空负压,该负压使通液管11从试剂容器13中吸取液体试剂到达储液腔室12,储液腔室12下方的漏斗形结构形成一个临时的储液容器,通过观察储液腔室12的液面刻度判断吸取量,然后再次按捏气囊2继续吸取液体试剂,直至储液腔室12中的液面达到预定位置。当然,也可以在通液管11上也设置阀门,用于关闭通液管11的通道。

储液腔室12中的液面达到预定位置后,打开手控阀门10,将液体试剂放入复溶瓶4中即可进行复溶试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