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滤料及滤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9465发布日期:2019-08-09 21:3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双层滤料及滤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烟气过滤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层滤料及滤袋。



背景技术:

目前,袋式除尘器是利用织物制作的袋状过滤元件来捕集含尘气体中固体颗粒物的设备,是一种干式滤尘装置,适用于捕集细小、干燥、非纤维性粉尘。新型滤料和各种形式自动清灰方式的出现,使这种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除尘设备日臻完善,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除尘。

现有技术中的袋式除尘器的过滤材料,强度差,过滤效果不好,化学腐蚀性严重,从而严重影响了除尘器的除尘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滤料及滤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层滤料,包括上滤层、下滤层;

所述上滤层和所述下滤层之间通过连接结点连接;

所述高温覆膜层设置在所述上滤层远离所述下滤层的一侧,且所述高温覆膜层通过所述涂覆层与所述上滤层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滤层包括上层经线和上层纬线;

所述上层经线和所述上层纬线交织设置;

所述下滤层包括下层经线和下层纬线;

所述下层经线和所述下层纬线交织设置;

所述连接结点为所述上层经线上任意位置与所述下滤层上所对应的下层纬线交织的连接点;

和/或,所述连接结点为所述上层纬线上任意位置与所述下滤层上所对应的下层经线交织的连接点。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点设置在所述上滤层和所述下滤层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上滤层、所述下滤层、所述涂覆层和所述高温覆膜层上均设置有过滤孔;

所述下滤层、所述上滤层、所述涂覆层和所述高温覆膜层上的过滤孔的直径依次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涂覆层为PTFE树脂。

进一步的,所述高温覆膜层的材质为PTFE膨化微孔薄膜。

进一步的,所述涂覆层中设置有催化剂。

进一步的,所述催化剂为脱硝催化剂或和/或脱硫催化剂。

进一步的,所述上滤层的材料为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和/或聚四氟乙烯纤维;

和/或,

所述下滤层的材料为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和/或聚四氟乙烯纤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滤袋,其使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双层滤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层滤料及滤袋,将滤料分为了上滤层和下滤层两层结构,根据上下两层的不同作用合理选配滤料材质,在增加了强度的同时,更好的满足工况的使用要求。所述高温覆膜层、涂覆层、上滤层、下滤层形成四级高效过滤,满足粉尘超低排放要求。本实用新型双层滤料过滤精度高、拉伸强度高、使用寿命长,易于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滤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滤料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上滤层;1-1:上层纬线;1-2:上层经线;2:下滤层;2-1:下层纬线;2-2:下层经线;3:连接结点;3-1:第一连接结点;3-2:第二连接结点;4:涂覆层;5:高温覆膜层;6:催化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滤料,包括上滤层1、下滤层2、涂覆层4和高温覆膜层5;所述上滤层1和所述下滤层2之间通过连接结点3连接;所述高温覆膜层5设置在所述上滤层1远离所述下滤层2的一侧,且所述高温覆膜层5通过所述涂覆层4与所述上滤层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滤料设置为四层,分别为上滤层1、下滤层2、涂覆层4和高温覆膜层5。上滤层1和下滤层2之间通过连接结点3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而使得上滤层1和下滤层2之间既具有间隙,又具能够连接在一起,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滤料既能够进行双层过滤,又能够增强滤料的强度;高温覆膜层5通过涂覆层4与上滤层1连接,能够增加上滤层1的耐候性和耐蚀性,进而增加了双层滤料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高温覆膜层5上设置有多个滤孔,通过滤孔的设置不仅能够保证滤料的过滤清灰性能,还能够增加滤料的过滤精度,即通过控制滤孔的大小来实现对过滤精度的控制。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高温覆膜层5为耐高温膜。

高温覆膜层5使用耐高温膜,使得滤料能够在高温的环境下,依然能够进行正常的烟尘过滤,保障了滤料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上滤层1、下滤层2、涂覆层4和高温覆膜层5上均设置有过滤孔;下滤层2、上滤层1、涂覆层4和高温覆膜层5上的过滤孔的直径依次减小。

这样的设置,四层滤料上的过滤孔共同构成一个倒V型过滤体系,且进气端直径小于排气端直径,能够有效实现高精度过滤,避免较大粒度粉尘通过。

这样的设置,能够实现四级高效过滤,满足粉尘超低排放的要求。

在本实施例,连接结点3在上滤层1和下滤层2上均不突出,使得其在上滤层1上表面和下滤层2的下表面均没有显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下滤层2远离上滤层1的一侧还设置有催化剂层6,通过催化剂层6能够使得多层滤料的具有化学过滤的性能,进而提供是过滤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催化剂层6是通过将催化剂熔化或溶解后,将多层滤料在催化剂液体内浸泡,在下滤层2与催化剂充分接触后,将多层滤料从催化剂液体内取出,催化剂冷却或固化后,形成催化剂层6。

在本实用新型中,涂覆层4和高温覆膜层5的材质均为PTFE,即聚四氟乙烯。

PTFE具有较好的耐高温型,其使用工作温度能够达到250℃;也同时具有较好的耐低温性,即使温度下降到-196℃,也可保持5%的伸长率;同时还具有耐腐蚀性,对大多数化学药品和溶剂,表现出惰性、能耐强酸强碱、水和各种有机溶剂;耐候性,有塑料中最佳的老化寿命;高润滑性,PTFE是固体材料中摩擦系数最低者;不粘附特性,PTFE是固体材料中最小的表面张力,不粘附任何物质;无毒害性,PTFE具有生理惰性,作为人工血管和脏器长期植入体内无不良反应;以及电绝缘性,PTFE可以抵抗1500伏高压电。

在本实施例中,涂覆层4在向上滤层1涂抹之前,先经过与催化剂混合,将混合有催化剂的涂覆层4在上滤层1表面进行涂抹,形成涂覆层4,使得涂覆层4具有化学过滤作用。

具体的,催化剂可以是脱硫催化剂,也可以是脱硝催化剂,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催化剂,其只要能够对烟气进行化学过滤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上滤层1包括上层经线1-2和上层纬线1-1;所述上层经线1-2和所述上层纬线1-1交织设置;所述下滤层2包括下层经线2-2和下层纬线2-1;所述下层经线2-2和所述下层纬线2-1交织设置;

所述连接结点3为所述上层经线1-2上任意位置与所述下滤层2上所对应的下层纬线2-1交织的连接点;

和/或,所述连接结点3为所述上层纬线1-1上任意位置与所述下滤层2上所对应的下层经线2-2交织的连接点。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点3可以有两种设置方式,其分别为:

上层经线1-2与下层纬线2-1交织,形成连接结点3,将上滤层1和下滤层2连接在一起,即上接下接结;上层纬线1-1与下层经线2-2交织,形成连接结点3,将上滤层1和下滤层2连接在一起,即下接上接结。

具体的工艺如下:

(一)“下接上”接结组织的绘制及上机要点

1、“下接上”组织的绘制

(1)选择表里组织。

为使织物表层不暴露下层经线2-2,织物反面不暴露上层纬线1-1,故对其各组织有如下要求:表组织应有一定长度的经浮长遮盖下层经线2-2(接结点);里组织的反面应有一定长度的纬浮长(从正面看,里组织横向为连续的经组织点)遮盖上层纬线1-1(接结点);接结组织的接结点要配置在上层经线1-2浮长线的中央。

(2)确定接结组织和里组织的起始点。

(3)计算组织循环数。

(4)标注表下层经线2-2纬序号,并填入表里组织和接结组织。

(5)填入织入下层纬线2-1时上层经线1-2的提升符号。

(二)“上接下”组织的绘制及上机要点

1、“上接下”接结组织的绘制

(1)选择表里组织

为使表面不暴露下层纬线2-1,反面不暴露上层经线1-2,应对其各组织有如下要求:表组织应有一定长度的纬浮长遮盖下层纬线2-1(接结点);里组织的反面应有一定长度的经浮长(从正面看里组织纵向为连续的纬组织点)遮盖上层经线1-2(接结点)。

(2)确定接结组织和里组织的方法

(3)计算组织循环数

(4)标注表、下层经线2-2纬序号,并填入表里组织和接结组织。

(三)联合接结双层组织的绘制及上机要点

联合接结是“下接上”接结和“上接下”接结的联合应用,它具有“下接上”和“上接下”两种接结组织。

具体的设置中,可以只利用上层经线1-2与下层纬线2-1交织形成连接结点3进行连接,也可以是只利用上层纬线1-1与下层经线2-2交织形成连接结点3进行连接,还可以是如图1和图2所示,将两种方式同时使用,即在不同的位置,使用上层经线1-2或上层纬线1-1与下滤层2进行连接,使得上滤层1和下滤层2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避免了单一方向的连接容易脱线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结点3-1的设置方式为上层经线1-2与下层纬线2-1交织形成连接结点;第二连接结点3-2的设置方式为上层纬线1-1与下层经线2-2交织形成连接结点。

第一连接结点3-1和第二连接结点3-2的排列方式也可以进行任意排列,如一排第一连接结点3-1,一排第二连接结点3-2的设置方式,也可以是在同一排中间隔设置第一连接结点3-1和第二连接结点3-2。

需要指出的是,连接结点3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方式,但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方式,其还可以是有其他的连接结点3的设置方式,如还可以是粘接等,也就是说,连接结点3可以是通过纺织等方式进行连接设置,也可以是使用其他结构或装置进行连接形成连接结点3,只要能够通过连接结点3实现上滤层1和下滤层2之间的固定连接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连接结点3设置在所述上滤层1和所述下滤层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将连接结点3设置在了上滤层1和下滤层2之间,其能够有效的避免连接结点3在上滤层1和下滤层2的表面凸显,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

具体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如图1所示,由于双层滤料的每一处位置均是由上层经线1-2、上层纬线1-1、下层经线2-2和下层纬线2-1构成,其交织顺序改变,但不会改变整体的厚度,使得上滤层1和下滤层2的表面会将连接结点3凸显出来。

同时,上层经线1-2与下滤层2中靠近上滤层1的下层纬线2-1交织,如图1和图2所示,此时,由于下层经线2-2的覆盖,使得上层经线1-2不会在下滤层2表面显现出来,同时,下滤层2的下层纬线2-1被上层经线1-2覆盖,也不会在上滤层1的表面显现出来,当上滤层1和下滤层2的材质不相同时,从外表也不会看出。

在本实施例中,双层滤料的双层编织方式如下:

双经双纬结构,即一面由单丝经线形成支撑层,一面由复丝纬线形成复丝过滤层,透气透水不透料,该过滤布表面光滑,耐磨性好,滤饼易脱落,易清洗,提高过滤效率,并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的特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上滤层1的材料为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和/或聚四氟乙烯纤维;

和/或,

所述下滤层2的材料为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和/或聚四氟乙烯纤维。

在本实施例中,双层滤料选用的原料包括但不限于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

在本实施例中,双层滤料的上滤层1可以是单一纤维制成,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混合制成。

同理,在本实施例中,双层滤料的下滤层2也可以是单一纤维制成,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混合制成。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滤层1和下滤层2的材料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相同的,进而使得双层滤料具有组合方式多样的特点,使得其能够对工况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实施例中,通过上滤层1和下滤层2的材料的选择,使得上滤层1和下滤层2均具有耐温耐腐,高强低伸,过滤清灰性好,低阻高效长寿命等显著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烟气过滤领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滤袋,其使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双层滤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上述的双层滤料制作滤袋,能够增加滤袋的过滤效果和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层滤料及滤袋,将滤料分为了上滤层1和下滤层2两层结构,进而在增加了强度的同时,能够进行两次过滤,也增加了过滤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易于推广和应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硫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