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用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7146发布日期:2019-10-09 00:04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除湿用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除湿用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除湿用干燥装置是利用水分吸附剂来制造出低湿度的空气的空调设备。利用除湿用干燥装置将低湿度的空气向室内等供给,由此即使室内等的温度不怎么下降也能够得到舒适性。除湿用干燥装置具备供气用风扇、干燥部、冷却部、加热部、再生用风扇等。

使通过供气用风扇从室外导入的空气向干燥部流动,由此利用干燥部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流经干燥部的空气由干燥部除湿。除湿后的空气由冷却部冷却,向室内流动,从而得到室内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在将干燥部吸附的水分除去而进行再生时,使由加热部干燥后的空气向干燥部流动。使干燥空气流动,由此使干燥部吸附的水分包含于干燥空气而从干燥部除去。通过从干燥部除去水分而使干燥部再生。包含水分的空气通过再生用风扇向室外排气(专利文献1)。

然而,为了利用干燥部充分地吸附水分,需要将干燥部的形状确保得大,从此观点出发还有改良的余地。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09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提供能够小型化的除湿用干燥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结构。

[1]一种除湿用干燥装置,包含通过空气流动而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干燥件,其中,所述干燥件至少具备第一干燥件和第二干燥件,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相应地使所述第一干燥件包含的除湿剂与所述第二干燥件包含的除湿剂的水分的吸附性不同。[2]根据[1]记载的除湿用干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干燥件包含的除湿剂与所述第二干燥件包含的除湿剂相比,在相对湿度高的区域中水分的吸附量大,所述第二干燥件包含的除湿剂与所述第一干燥件包含的除湿剂相比,在与所述相对湿度高的区域相比相对湿度低的区域中水分的吸附量大,所述第一干燥件与所述第二干燥件相比配置在所述空气流动的方向上的上游侧。[3]根据[1]或[2]记载的除湿用干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干燥件包含的除湿剂和所述第二干燥件包含的除湿剂为多孔质的除湿剂,所述第一干燥件包含的多孔质的除湿剂的细孔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干燥件包含的多孔质的除湿剂的细孔直径。[4]根据[1]~[3]中任一项记载的除湿用干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干燥件及所述第二干燥件分别具备:保持所述除湿剂并空出间隔地卷绕成涡卷状的片;及确保所述片的间隔的间隔件。[5]根据[4]记载的除湿用干燥装置,其中,所述间隔件兼作为除湿剂。[6]根据[4]或[5]记载的除湿用干燥装置,其中,所述片为无纺布。[7]根据[4]或[5]记载的除湿用干燥装置,其中,所述片为粘着性片。[8]根据[6]记载的除湿用干燥装置,其中,所述除湿剂包含于所述无纺布的内部。[9]根据[7]记载的除湿用干燥装置,其中,所述除湿剂附着于所述粘着性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除湿用干燥装置,根据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而使第一干燥件包含的除湿剂与第二干燥件包含的除湿剂的水分的吸附性不同。由此,能够将对于高相对湿度的空气的吸附性优异的除湿剂(例如,第一干燥件)配置在上游侧。而且,能够将对于相对湿度低一定程度的空气的吸附性优异的除湿剂(例如,第二干燥件)配置在下游侧。

即,能够利用第一干燥件高效地吸附高相对湿度的空气包含的水分。此外,利用第二干燥件能够高效地吸附相对湿度低一定程度的空气包含的水分。由此,能够利用除湿用干燥装置高效地吸附空气包含的水分,能够实现除湿用干燥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除湿用干燥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除湿用干燥装置中的第一干燥件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除湿用干燥装置中的沿图2的iii-iii的剖视图。

图4是说明将图2的第一干燥件的第一片卷绕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第一干燥件的第一微小除湿剂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第二干燥件的第二微小除湿剂的俯视图,图5(c)是表示第三干燥件的第三微小除湿剂的俯视图。

图6是将图5(a)~5(c)的第一~第三微小除湿剂的细孔直径的大小以频率分布表示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图5(a)~5(c)的第一~第三微小除湿剂的水分的吸附量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a)及8(b)是说明将本发明的除湿用干燥装置后附于一体型的空调装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9(a)及9(b)是说明将本发明的除湿用干燥装置后附于分割型的空调装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除湿用干燥装置10的结构而省略第一微小除湿剂(除湿剂)24、第二微小除湿剂(除湿剂)32及第三微小除湿剂(除湿剂)35的图示。

如图1所示,除湿用干燥装置10设置于使空气流动的流路12的内部13。除湿用干燥装置10具备收容于流路12的内部13的第一干燥件14、第二干燥件16、第三干燥件18。

以下,在流路12中,以配置有第一干燥件14的一侧为上游侧、以配置有第三干燥件18的一侧为下游侧进行说明。

流路12例如形成为截面圆形。流路12能够使高相对湿度的空气以从第一干燥件14的上游侧朝向第一干燥件14的方式如箭头a那样流动。能够使通过了第一干燥件14、第二干燥件16及第三干燥件18的干燥空气如箭头b那样向流路12的下游侧流动。

另外,能够使低相对湿度的空气以从第三干燥件18的下游侧朝向第三干燥件18的方式如箭头c那样流动。能够使通过了第三干燥件18、第二干燥件16及第一干燥件14的高相对湿度的空气如箭头d那样向流路12的上游侧流动。

如图2、图3所示,第一干燥件14具备卷绕(卷缠)成涡卷状的第一片21、在第一片21中大量包含的第一微小除湿剂24、确保第一片21间的间隔s1的除湿剂25。

通过利用除湿剂25确保第一片21间的间隔s1而能够利用间隔s1确保空气的流路。即,除湿剂25兼具作为确保第一片21间的间隔s1的间隔件的作用和作为辅助性的除湿剂的作用。以下,将辅助性的除湿剂25称为第一间隔除湿剂25。

第一片21例如是形成为宽度尺寸t1(参照图4)且包含第一微小除湿剂24的带状的无纺布。第一微小除湿剂24是与第一间隔除湿剂25相比微小的除湿剂。在第一片21的内部22包含多个第一微小除湿剂24,第一间隔除湿剂25以在第一片21之间空出间隔的方式配置。

第一微小除湿剂24和第一间隔除湿剂25例如由水分(水蒸气)的吸附性优异的硅胶等原料形成。在第一片21的无纺布纤维的内部22配置多个第一微小除湿剂24,由此通过并到达无纺布纤维之间的水分由第一微小除湿剂24吸附。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干燥件14的水分的吸附性。

另外,通过配置第一间隔除湿剂25,从而在第一片21卷绕成涡卷状的状态下,利用第一间隔除湿剂25来确保第一片21间的间隔s1。第一间隔除湿剂25也兼具间隔件的作用,由此不需要另行具备间隔件,能实现结构的简化。

这样,通过在第一片21之间配置多个第一间隔除湿剂25,能够在第一片21间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确保空间s1。

另外,第一间隔除湿剂25例如由水分的吸附性优异的硅胶等原料形成。通过将水分的吸附性优异的原料使用于第一间隔除湿剂25,从而除了第一微小除湿剂24对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性之外,能够进一步提高其性能。

第一微小除湿剂24及第一间隔除湿剂25在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外径不同的球状,在表面、内部形成有多个细孔26(也参照图5(a))。通过在第一微小除湿剂24及第一间隔除湿剂25形成多个细孔26,能够将第一微小除湿剂24及第一间隔除湿剂25的表面积确保得大,能够提高水分的吸附性。

第一微小除湿剂24及第一间隔除湿剂25并不局限于球状,也可以使用异形、粉末。

第一间隔除湿剂25的细孔相对于第一微小除湿剂24的细孔26优选为同一尺寸,但即使是细孔径尺寸不同的结构,也可以用作对水分的吸附进行加强的结构。

如图3、图4所示,在第一片21(即,无纺布)的内部载持有多个第一微小除湿剂24。此外,在第一片21之间包含多个第一间隔除湿剂25。通过利用无纺布形成第一片21,能够在第一片21的内部22以稳定的状态保持多个第一微小除湿剂24。

包含多个第一微小除湿剂24的第一片21以一端部21a为中心而卷绕成涡卷状。通过仅将第一片21卷绕成涡卷状的简单的结构而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干燥件14。

另外,第一干燥件14通过将第一片21卷绕成涡卷状而外形形成为主视观察下的圆形形状。由此,能够将第一干燥件14容易地配置于截面圆形的流路12。

返回图1,与第一干燥件14同样,第二干燥件16具备第二片31、第二微小除湿剂32(参照图5(b))、第二间隔除湿剂37。

与第一片21(也参照图2)同样,第二片31卷绕成涡卷状。与第一微小除湿剂24(参照图5(a))同样,第二微小除湿剂32包含于第二片31的内部。与第一间隔除湿剂25同样,第二间隔除湿剂37配置在第二片31间。

第二间隔除湿剂37的细孔相对于第二微小除湿剂32的细孔33优选为同一尺寸,但即使是细孔径尺寸不同的结构,也可以用作对水分的吸附进行加强的结构。

与第一干燥件14同样,第三干燥件18具备第三片34、第三微小除湿剂35(参照图5(c))、第三间隔除湿剂38。

与第一片21(也参照图2)同样,第三片34卷绕成涡卷状。与第一微小除湿剂24(参照图5(a))同样,第三微小除湿剂35包含于第三片34的内部。与第一间隔除湿剂25同样,第三间隔除湿剂38配置在第三片34间。

第三间隔除湿剂38的细孔相对于第三微小除湿剂35的细孔36优选为同一尺寸,但即使是细孔径尺寸不同的结构,也可以用作对水分的吸附进行加强的结构。

第二干燥件16、第三干燥件18是与第一干燥件14同样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第一片21、第二片31、第三片34由无纺布形成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片21、第二片31、第三片34设为粘着性片。

粘着性片是在片的表面涂布有粘结剂的片。在粘着性片的粘结剂附着有多个微小除湿剂,且附着有多个间隔除湿剂。在该状态下,通过将粘着性片卷绕成涡卷状而具有除湿性能,通过确保空气的流路而形成压力损失少的第一干燥件、第二干燥件、第三干燥件。

通过将第一片21、第二片31、第三片34设为粘着性片,能够使多个微小除湿剂、多个间隔除湿剂以稳定的状态保持于片。

如图5(a)所示,作为一例,第一微小除湿剂24是形成为球状且在表面、内部形成有多个细孔26的多孔质的原料。作为第一微小除湿剂24的原料,可列举硅胶、沸石、高分子吸湿剂、多孔质二氧化钛等。

第一微小除湿剂24的细孔26形成为直径d1。以下,将细孔26的直径d1称为“第一细孔直径d1”。

如图5(b)所示,作为一例,第二微小除湿剂32是形成为球状且在表面、内部形成有多个细孔33的多孔质的原料。第二微小除湿剂32利用与第一微小除湿剂24同样的原料形成。第二微小除湿剂32的细孔33形成为直径d2。以下,将细孔33的直径d2称为“第二细孔直径d2”。

如图5(c)所示,作为一例,第三微小除湿剂35是形成为球状且在表面、内部形成有多个细孔36的多孔质的原料。第三微小除湿剂35利用与第一微小除湿剂24同样的原料形成。第三微小除湿剂35的细孔36形成为直径d3。以下,将细孔36的直径d3称为“第三细孔直径d3”。

如图5(a)~图5(c)所示,第一微小除湿剂24的第一细孔直径d1形成得比第二微小除湿剂32的第二细孔直径d2大。第二微小除湿剂32的第二细孔直径d2形成得比第三微小除湿剂35的第三细孔直径d3大。

在图5(a)~5(c)、图6中,说明第一微小除湿剂24、第二微小除湿剂32、第三微小除湿剂35。图6所示的曲线图在纵轴表示频率分布,在横轴表示第一~第三除湿剂24、32、35的各细孔直径d1、d2、d3。虚线所示的曲线图g1表示第一干燥件14包含的第一微小除湿剂24的频率分布。实线所示的曲线图g2表示第二干燥件16包含的第二微小除湿剂32的频率分布。单点划线所示的曲线图g3表示第三干燥件18包含的第三微小除湿剂35的频率分布。

具有第一细孔直径d1的细孔26的第一微小除湿剂24包含于第一干燥件14。具有第二细孔直径d2比第一细孔直径d1小的细孔33的第二微小除湿剂32包含于第二干燥件16。具有第三细孔直径d3比第二细孔直径d2小的细孔36的第三微小除湿剂35包含于第三干燥件1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干燥件的个数并不局限于2个或3个,根据需要可以为4个(第一~第四干燥件)以上。

在图5(a)~5(c)、图7中,说明第一微小除湿剂24、第二微小除湿剂32、第三微小除湿剂35的水分的吸附量。图7所示的曲线图表示在纵轴表示除湿剂的水分吸附量且在横轴取为相对湿度的、除湿剂的吸附水分量的相对湿度依赖特性。虚线所示的曲线图g4表示第一干燥件14包含的第一微小除湿剂24的水分的吸附量与相对湿度的关系。实线所示的曲线图g5表示第二干燥件16包含的第二微小除湿剂32的水分的吸附量与相对湿度的关系。单点划线所示的曲线图g6表示第三干燥件18包含的第三微小除湿剂35的水分的吸附量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如曲线图g4所示,第一微小除湿剂24在相对湿度高的区域e1中,水分的吸附量大。如曲线图g5所示,第二微小除湿剂32在相对湿度为中等程度的区域e2中,水分的吸附量大。如曲线图g6所示,第三微小除湿剂35在相对湿度低的区域e3中也表现出吸附性能,但是水分的吸附量比较少,且即使在相对湿度高的区域中水分的吸附量也不大。在此,相对湿度高的区域e1是相对湿度比曲线图g4与曲线图g5的交点处的相对湿度高的区域。相对湿度低的区域e3是相对湿度比曲线图g5与曲线图g6的交点处的相对湿度低的区域,相对湿度为中等程度的区域e2是e1与e3之间的区域。

由此,在相对湿度高的区域e1中,利用第一微小除湿剂24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由此能够高效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另外,在相对湿度为中等程度的区域e2中,利用第二微小除湿剂32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由此能够高效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此外,在相对湿度低的区域e3中,利用第三微小除湿剂35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由此能够高效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返回图1,在流路12的内部13,第一干燥件14在第二干燥件16的上游侧相邻配置。第二干燥件16在第三干燥件18的上游侧相邻配置。

由此,通过使相对湿度高的空气从流路12的上游侧如箭头a那样流动,从而能够利用第一干燥件14的第一微小除湿剂24高效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通过利用第一干燥件14的第一微小除湿剂24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从第一干燥件14流出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被抑制成中等程度。中等程度的相对湿度的空气从第一干燥件14向第二干燥件16流动。由此,能够利用第二干燥件16的第二微小除湿剂32高效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通过利用第二干燥件16的第二微小除湿剂32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从第二干燥件16流出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被抑制得低一定程度。相对湿度被抑制得低的空气从第二干燥件16向第三干燥件18流动。由此,能够利用第三干燥件18的第三微小除湿剂35高效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由此,能够使从第三干燥件18如箭头b那样流出的空气成为干燥空气。

另一方面,在除去第一微小除湿剂24、第二微小除湿剂32、第三微小除湿剂35吸附的水分的情况下,再生用的低相对湿度的空气(干燥空气)从流路12的下游侧如箭头c那样流动。通过使低相对湿度的空气向第三干燥件18流动,能够使第三微小除湿剂35吸附的水分高效地包含于空气中。即,能够将第三微小除湿剂35吸附的水分高效地除去。

从第三干燥件18流出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被提高一定程度。通过使相对湿度提高了一定程度的空气向第二干燥件16流动,能够使第二微小除湿剂32吸附的水分高效地包含于空气中。即,能够将第二微小除湿剂32吸附的水分高效地除去。

从第二干燥件16流出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被提高为中等程度。通过使相对湿度被提高为中等程度的空气向第一干燥件14流动,能够使第一微小除湿剂24吸附的水分高效地包含于空气中。即,能够将第一微小除湿剂24吸附的水分高效地除去。

从第一干燥件14流出的相对湿度高的空气如箭头d那样向上游侧流动。

由此,能够将第一微小除湿剂24、第二微小除湿剂32、第三微小除湿剂35吸附的水分除去,能够使第一微小除湿剂24、第二微小除湿剂32、第三微小除湿剂35再生为再使用状态。

这样,通过将第一干燥件14、第二干燥件16、第三干燥件18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能够在从相对湿度高的区域至相对湿度低的区域为止的全部区域中高效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即,能够使第一干燥件14、第二干燥件16、第三干燥件18包含的各微小除湿剂24、32、35的水分的吸附性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相应地不同。

由此,与使用了多孔质直径相同的除湿剂的除湿用干燥装置相比,能够使除湿用干燥装置10小型。

接下来,在图8(a)及8(b)、图9(a)及9(b)中,说明除湿用干燥装置10的使用例。

如图8(a)所示,为了以一体型的空调装置50对工厂52的内部53进行除湿,将内部53的相对湿度高的空气向工厂52的外部54排出,并从外部54如箭头e那样取入空气。

为了利用空调装置50从由外部54取入的空气中良好地除去水分,空调装置50的电力消耗量高涨。

如图8(b)所示,将除湿用干燥装置10后附于一体型的空调装置50的上部51,由此向除湿用干燥装置10引导外部54的空气。由此,使引导的空气中的水分由除湿用干燥装置10吸附,能够从空气中除去水分。由此,能够将相对湿度低的干燥空气从除湿用干燥装置10经由空调装置50的配管56向工厂52的内部53吹送。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工厂52的内部53的除湿。

这样,通过将除湿用干燥装置10后附于空调装置50,能够以抑制了电力消耗量的状态提高除湿功能。

如图9(a)所示,空调装置60被分割为室外机61和室内机62。即使是分割型的空调装置60,也与一体型的空调装置50同样,利用空调装置60从外部54如箭头f那样取入空气。

为了利用空调装置60从由外部54取入的空气中良好地除去水分,空调装置60的电力消耗量高涨。

如图9(b)所示,通过将空调装置60分割成室外机61和室内机62,从而室外机61、室内机62与一体型的空调装置50相比减小。由于除湿用干燥装置10被抑制得小型,因此例如在室内机62的上部63能够确保后附除湿用干燥装置10的区域。由此,能够扩宽除湿用干燥装置10的用途。

通过在分割型的空调装置60的上部63后附除湿用干燥装置10,能够将相对湿度低的干燥空气从除湿用干燥装置10经由空调装置60的配管65向工厂52的内部53吹送。由此,仅通过在空调装置60后附除湿用干燥装置10就能够与一体型的空调装置50同样地以抑制了电力消耗量的状态提高除湿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除湿用干燥装置10而具备第一干燥件14、第二干燥件16、第三干燥件18的例子,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可以仅具备第一干燥件14、第二干燥件16。另外,作为除湿用干燥装置10而也可以具备3个以上的干燥件。

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将第一~第三干燥件14、16、18的各片21、31、34卷绕成涡卷状而形成为主视观察下圆形的例子,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将第一~第三干燥件形成为立方状(立方体状)。

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平坦的网(网眼)间夹持除湿剂,将平坦的网在上下方向上空出空气流动的间隔地层叠,由此形成干燥件。

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除湿用干燥装置10固定于流路12的内部13的例子,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将除湿用干燥装置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流路12的内部13。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一~第三干燥件14、16、18的各片21、31、34的内部保持各微小除湿剂24、32、35的例子,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构成为在壳体内将除湿剂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收容,并使流路与壳体连通。通过使空气从流路向壳体内流动而利用空气使壳体内的除湿剂流动,从而使空气均等地与壳体内的除湿剂接触,由此能够利用除湿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第三间隔除湿剂25、37、38兼作为间隔件和除湿剂的例子,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将第一~第三间隔除湿剂25、37、38取代为仅作为间隔件的构件。由此,例如,能够提高第一~第三干燥件14、16、18的设计的自由度。

虽然详细且参照特定的实施形态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而能够施加各种变更或修正的情况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不言自明。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2月2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029020,其内容作为参照而援引于此。

标号说明

10……除湿用干燥装置

14……第一干燥件

16……第二干燥件

18……第三干燥件

21……第一片

23……第一间隔件

24……第一微小除湿剂(除湿剂)

25……第一间隔除湿剂(间隔件)

26、33、36……细孔

31……第二片

32……第二微小除湿剂(除湿剂)

34……第三片

35……第三微小除湿剂(除湿剂)

37……第二间隔除湿剂(间隔件)

38……第三间隔除湿剂(间隔件)

d1~d3…第一~第三细孔直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