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28460发布日期:2020-12-25 12:00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引用

本申请是非临时申请,在此要求于2018年7月2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62/711,297和于2018年12月2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62/610,092的优先权,这些临时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整体引用结合在此。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系统。

例如,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涉及使用至少一种在samirsofer等人发明的美国专利6,916,630中公开的生物材料的空气净化系统,该专利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此。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可设有连续或间歇流反应器。所采用的技术是从goldberg的螺旋反应器技术(美国专利4,689,302)派生出来的,该专利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此。该现有技术声称,在壁表面内设有生物溶液并处于朝向罐的底部区域的区域内的水溶液中的通道壁之间对流的流体(液体或气体)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产生了期望的效果或产品。通道越窄越长,相互作用和反应完成的机会就越多。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空气净化系统,该空气净化系统配置为提供一种安全且高效的空气净化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设有至少一个空气净化系统,该空气净化系统包括配置为容纳生物试剂的反应器或容器。为了产生这种效果,壁中的含有溶解的生物试剂的水收集通过的气流中的杂质,并通过重力作用将它们带到下面的溶解试剂池中,在溶解试剂池中,试剂继续对杂质发挥作用。有时,必须清洁整个装置,以去除固化和冷凝的残留物。为了减小足够长的通道的空间,可使用多个壳体,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选择螺旋设计。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使用泵将含有试剂的溶液从下部收集箱移动至竖直外芯管上方的多孔集管。排气风扇向下抽吸空气,使其经过竖直收集壁的外侧,并通过排气口排出。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气风扇可沿一个方向运转,以产生负压溶液。在负压溶液中,风扇设置在容器的排气口附近,并沿一个方向运转,以在容器内产生负压,从而抽吸容器内的空气。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风扇在运转时可沿相反方向旋转,其中风扇朝向抽吸容器内的空气的入口布置,从而驱动容器内的空气并将现有空气推出到容器外。

通过手动重新填充处理容器来替换在过程中收集的水蒸气。通过定期添加浓缩试剂来保持试剂浓度。通过定期清洁整部机器来清除废物。

在至少一个改进实施例中,可设有液位控制和阀控供水。气流和水循环与第一种应用非常相似。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增加水收集能力,以减少水损失和对新水的需求。对这一过程的控制使得所述装置还可作为房间加湿器或除湿器。在作为除湿器的情况下,在出气口处动态地捕集过多的水分,并且使之冷凝并回到机器的水流中。释放到房间中的水分量是通过热、机械或电气方式控制的。

或者,可对室内空气进行水分收集,并通过重力或泵驱动过程将收集的水分返回到机器中(图3b)。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使用自然收集方法保持废物控制。生物溶液是饱和的,其中过量的物质分散在水溶液中,并且该生物溶液比水重。这会导致多余的物质自然沉降,这些物质不受扰动地留在储罐底部。

另一种收集方法涉及化学处理,以使不受扰动的物质凝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凝结物会形成一种类似明胶的物质,随后可从罐底移除这种物质。

或者,可在沉淀区上方放置一个水平粗筛,以进一步减少沉淀物质的任何移动。该筛子作为一种捕集物质的暗礁,随后可移除捕集的物质。

径向百叶板或其它形式的机械封闭装置附接到废物层的壁上,并手动或自动控制以进行封闭,以辅助清洁过程。

为了移除最底部的物质,在壳体底部或底部附近设置至少一个阀控出口。在百叶板关闭且泵出口从上向下切换的情况下,可形成加压液流,以将废浆液从出口排出。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生物溶液处理之前和/或之后进行的紫外线处理为处理的空气提供额外的病毒防护。必须小心确保生物溶液处理不暴露在紫外线下。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和/或空气净化过程可应用在分区暖通空调系统中,以在多个房间出口处提供清洁空气,作为加热和空气调节过程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可结合到暖通空调系统中,从而在净化空气的同时还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至少有一个表面形成为由波状设计或波状表面形成的波状容器。

在所有这些设计中,机器的尺寸和形状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仍然可使用上述处理。处理器/主板和电子元件可适于使用生物试剂和水的其它空气净化机器,所述生物试剂和水配置为吸引空气中的颗粒。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的详细说明并结合公开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但是应理解,附图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所有附图中,相似的标号代表相似的元件:

图1是空气净化系统的侧视图;

图2是沿a-a线截取的空气净化系统的侧视截面图;

图3是空气净化系统的侧视截面图;

图4是空气净化系统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外罩;

图5是空气净化系统在移除外罩之后的侧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系统在移除盖和波状容器之后的侧视图;

图7是移除盖和波状容器之后的侧视图,并示出了外罩;

图8是示出顶部和底部以及浮子传感器系统和流体转移系统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流体转移系统的端侧透视图;

图10是空气净化系统顶部的俯视图;

图11是空气净化系统在移除顶盖之后的俯视图;

图12是空气净化系统的俯视图,其中显露出了百叶板;

图13是空气净化系统的顶部托盘的侧视透视图;

图14是设置在溢流道下方的环形板的视图;

图15是所述装置在移除顶部之后的视图;

图16是在移除顶部之后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时的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外罐的侧视图;

图18是在移除外罐之后外罩和内筒的视图;

图19是空气净化器的仰视图;

图20是空气净化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透视分解图;

图21是图20的实施例的底侧透视分解图;

图22是图20的实施例的俯视分解图;

图23是图20的实施例的侧视分解图;

图24是图20的实施例的侧视分解图;

图25是沿竖直平面截取的装置的侧视截面图;

图26是在不同于图25的深度处截取的另一个侧视截面图;

图27是在不同于图26的深度处截取的另一个侧视截面图;

图28是沿图27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装置的截面图;

图29是沿图27中的纵线430i截取的截面图;

图30a是外罩或外皮的透视图;

图30b是外罩或外皮的另一个透视图;

图31a是顶盖的透视图;

图31b是顶盖的另一个透视图;

图32a是印刷电路板壳体的透视图;

图32b是印刷电路板壳体的另一个透视图;

图33是印刷电路板壳体的俯视图;

图34a是触摸屏的第一侧的透视图;

图34b是触摸屏的另一侧的透视图;

图35a是印刷电路板的第一侧的透视图;

图35b是印刷电路板的另一侧的透视图;

图36a是进气口的侧视透视图;

图36b是进气口的仰视透视图;

图37a是进气口的仰视图;

图37b是进气口的侧视图;

图37c是进气口的俯视透视图;

图38a是顶部托盘的俯视透视图;

图38b是顶部托盘的侧视图;

图38c是顶部托盘的俯视图;

图39是顶部托盘的透视图;

图40a是底部托盘的俯视透视图;

图40b是底部托盘的俯视透视图;

图40c是底部托盘的另一个俯视透视图;

图41a是风扇的俯视透视图;

图41b是风扇的俯视透视图;

图42是主罐的俯视透视图;

图43a是主罐的侧视截面图;

图43b是主罐的另一个侧视截面图;

图43c是主罐的俯视图;

图44是外芯管的侧视透视图;

图45a是外芯管的侧视图;

图45b是外芯管的侧视图;

图45c是外芯管的俯视图;

图45d是外芯管的侧视图;

图46是内芯管的侧视图;

图47a是内芯管的侧视图;

图47b是内芯管的另一个侧视图;

图47c是内芯管的俯视图;

图48是外管罩的透视图;

图49是流体传感系统的透视图;

图50a是管道的侧视透视图;

图50b是管道的侧视x光视图;

图51是进水口的侧视透视图;

图52a是电磁阀的侧视图;

图52b是电磁阀的侧视x光视图;

图53是限流器的侧视图;

图54a是泵的侧视图;

图54b是管道的侧视x光视图;

图55是底部的透视图;

图56是装置的透视图;

图57是装置的仰视透视图;

图58是装置的仰视图;

图59是装置的俯视图;

图60是装置的侧视图;

图61是装置的第二个侧视图;

图62a是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2b是图62a的实施例的仰视透视图;

图62c是图62a的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62d是图62a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3是图62a的实施例在移除面板之后的侧视透视图;

图64是图63的实施例的透视分解图;

图65是图63的实施例的顶部正面透视截面图;

图66是图63的实施例在移除外皮和芯件之后的俯视透视分解图,;

图67a是图63的实施例在移除外皮和芯件之后的顶部侧视透视图;

图67b是图67a的实施例的侧视透视图;

图67c是图67a所示的实施例的另一个侧视透视图;

图67d是图67a的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68a是图63所示的实施例的底部部分的仰视透视图;

图68b是图68a所示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9是图63的实施例的正面透视截面图;

图70是图63的实施例的正视截面图;

图71a是图70中的视图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71b是速联电接头的视图;

图72a是图63的实施例的另一个侧视截面图;

图72b是托盘的侧视分解图;

图72b是托盘的透视分解图;

图73是图63的实施例的另一个侧视截面图;

图74是盖和托盘的分解图;

图75是托盘和与托盘相关联的垫圈的分解图;

图76是托盘的仰视图;

图77a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的侧视透视图;

图77b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芯件的侧视透视图;

图77c是另一个芯件的侧视透视图;

图78a示出了彼此嵌套布置的芯件的侧视透视图;

图78b示出了容器和彼此嵌套布置的芯件的俯视图;

图79示出了液位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80示出了液位传感器的另一个侧视图;

图81是液位传感器的不同液位的侧视图;

图82a是第一托盘的视图;

图82b是第二托盘的视图;

图83是图82a和82b的两个托盘彼此叠置的视图;

图84是布置在外容器内的两个托盘的视图;

图85a是托盘的底盖的视图;

图85b是底盖托盘的一种替代设计;

图85c是托盘的顶盖的视图;

图86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开放侧视图;

图87是图86的实施例的开放侧视图;

图88a是另一个实施例的开放侧视图;

图88b是图88a的实施例的另一个视图;

图89a是另一个实施例的开放侧视图;

图89b是另一个实施例的视图;

图90是用于本发明的底部部分的滚动轴承的俯视透视图;

图91是滚动轴承的分解图;

图92是组装好的滚动轴承的侧截面图;

图93是滚动轴承的分解图,其中示出了滚珠轴承;

图94是控制面板的俯视图;和

图95是控制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框图;

图96a是控制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框图;

图96b是与传感器和其它电子部件通信的控制器的示意性框图;

图97是网络布局的示意性框图;

图98a是使用一个实施例的hvac系统的布局图;

图98b是沿相反方向工作的hvac系统的布局图;

图99是就地清洁系统的侧视图;

图100是用于填充一个实施例的第一个流程图;

图101是用于填充和监测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流程图;

图102是用于清洁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空气净化装置210的前视透视图,该空气净化装置210具有顶部220以及带有外罩230的主体。

图2示出了该空气净化装置210的侧视截面图,其中示出了顶部220、具有盖230的主体、联接至顶部220的风扇225、以及具有沿着浮动传感轴241设置的多个浮子传感器242、244、246和248的液位传感器装置240。浮子传感器242、244、246和248可在浮动传感轴241上上下滑动。该空气净化装置210包括多个同心筒体。例如,设有外罩或壳体或罩230、以及波状的基本上为圆柱形的容器260,该容器具有波浪状或波状形式的溢流道。此外,还设有布置在波状滴落表面60内的中心圆筒形容器250。如图所示,在邻近顶部220的位置设有风扇225。风扇225配置为通过邻近顶部220的进气口233.1和233.2抽吸空气。空气然后沿着波状容器260流入中心圆柱形容器250周围的中心区域,然后再从顶部220流出。该气流在空气净化装置210内提供循环空气。流体型水溶液沿着空气的方向移动,净化溶液逆着气流向下流动。净化溶液中的水沿着波状容器260向下流动。空气与净化溶液的相互作用清除了空气中的颗粒物质、生物物质或任何其它杂质。波状容器260的波状表面配置为使得从顶部220滴落的净化溶液与该表面相互作用,与该表面结合并在该表面上形成涂层。波状容器260防止净化溶液仅仅自由地下落到底部。该视图示出了箭头261和263,这些箭头示出了水沿着波状容器60的内表面流动的方向。

图3示出了另一个视图,该视图也是侧视截面图。该侧视截面图示出了纵轴230i和横轴230ii。纵轴230i表明壳体或罩230是一个细长的圆筒,其长度大于其宽度。但是,也可使用任何适当的尺寸。

横轴230ii横贯纵轴230i延伸。

在风扇225上方设有顶部格栅222。风扇225沿箭头251和252的方向通过入口(参见图3)将空气吸入主体。空气经由箭头253和254沿着波状容器260流向底部299,然后在中心筒250周围被向上抽吸。空气如箭头255和256所示卷绕,然后经由箭头257流出壳体,流过风扇225并流出格栅222。该视图还示出了基本上沿着纵轴230i延伸的液位感测系统240。液位感测系统240配置为检查系统中的水位,从而在需要添加更多的水或更多的净化溶液时发出信号。

图4示出了空气净化装置210的侧视图,其中外罩270遮盖净化溶液转移系统290(参见图6)。

图5示出了所述装置的侧视图,其中未示出盖30。在该视图中,示出了顶部220、底部299、以及具有波状部分269的波状容器260。这些波状部分被示为形成在波状容器260内的波浪表面。外罩270被示为邻近该波状容器260延伸,但是在该波状容器260的外部。外罩270从底部延伸到顶部220。如上所示,波状容器260的波状部分配置为捕获下落的流体,并配置为防止下落的流体从装置的顶部220完全落到底部299。

图6示出了空气净化装置210的侧视图,其中未示出外罩270和盖230。此外,也未示出波状容器260。该视图示出了中心筒250、另一个外筒282和净化溶液转移系统290。净化溶液转移系统290包括延伸管或通道291、过滤器294、以及第二分配出口296。在空气净化装置210的底部299附近还设有入口298。包括水净化成分(例如bioxx)的净化溶液通过入口298沿着波状容器260的外部上升,然后被分配到波状容器260内。净化溶液然后沿着波状容器260的内表面向下流向底部299。

图7示出了所述装置的侧视图,其中未示出盖230和波状容器260。外罩270被示为遮盖净化溶液转移系统290。因此,该视图示出了净化溶液转移系统290,该系统290配置为在中心筒50外但在外罩270内沿纵向从底部299向顶部220向上延伸。

图8是所述装置的侧视图,其中未示出外罩以及中心筒250和波状容器260。该视图示出了具有沿着轴241布置的多个浮子传感器242、244、246和248的液位感测系统240。还示出了净化溶液转移系统290。净化溶液转移系统290包括延伸管或通道291、第一分配出口295以及第二分配出口296。还设有朝向该净化溶液转移系统290的上部区域布置的过滤器294。如上所述,流体从腔室的底部区域向上流经入口298,流过管道或通道291,向上流过过滤器294,然后从出口295和296流出。然后,流体流入溢流道224,在溢流道224中沿着波状容器260的内侧表面向下流动。

图9是所述装置的端视图,其中示出了具有入口98以及从底部299向顶部220延伸的管道或通道291的净化溶液转移系统90。还示出了风扇225以及环形捕集盘227。

图10是所述装置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具有遮盖表面221和百叶板区域229的顶部220。该百叶板区域允许空气在风扇225的驱动作用下流过(参见图9)。

图11是在遮盖表面221移除之后所述装置的俯视图。该视图示出了百叶板区域229以及位于百叶板区域上方的盖板223。该视图还示出了外罩270。

图12示出了在盖板223移除之后所述装置的俯视图。该视图示出了溢流道224,该溢流道224包括形成在环形溢流道中的多个孔。溢流道224具有设置在其中的多个孔,这些孔允许流体向下流入所述装置。该视图还示出了遮盖净化溶液转移系统290的外罩270。

图13示出了溢流道224,该溢流道224包括形成侧壁的外环224.1、内平环224.2、设置在溢流道224中的多个孔224.4、侧支架224.6和突出部224.7。溢流道224接收净化溶液,然后将该净化溶液散布在圆环224.2周围和通孔224.4中,使得净化溶液较均匀地滴落到波状容器260上。侧支架224.6配置为接收来自净化溶液转移系统90的流体,尤其是来自出口295和296的流体。

图14示出了在空气净化装置210中布置在溢流道224下方的环形捕集器227。该环形捕集器227配置为捕集净化溶液,然后将其传送到波状容器60上。

图15是所述装置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位于盖230外部的外罩270。还示出了溢流道260以及中心筒250。还示出了液位传感器240以及通道开口322和324,这些通道开口配置为允许流体在这些开口中向上或向下流动,例如以通过风扇(例如风扇225)抽吸流过系统的空气或流过系统的净化溶液的形式流动。

图16示出了另一个视图,其中示出了中心筒250、液位传感器240、外罩270、内通道开口326、外通道开口322以及通道开口324。

图17示出了波状容器260的透视图。该波状溢流道具有多个波浪状或波状表面,包括第一内表面262、另一个表面264、以及另一个表面266。这些变化的波峰和波谷形成不均匀的捕集器,该捕集器配置为捕集从溢流道224和环形捕集器227落下的下落净化溶液。

图18是外罩230和中心筒250的侧透视图。该视图还示出了风扇225和液位传感器240。

图19示出了空气净化系统的仰视图,其中示出了底部299和中心板311。该视图示出了外罩270和入口298。

图20是包括空气净化装置410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分解图。空气净化装置410包括顶部420、外皮430、主罐450、外芯管460和内芯管470。主罐450的外芯管460和内芯管之中的每一个都呈波状或波浪状。外皮430和底部499联接至主罐450。

包括外管盖480的导管联接至外罩或外皮430,其中外罩480配置为遮盖供水子组件481。外管盖480包括主体部分480.1、以及用于供电和供水的入口480.2和480.3。供水子组件481的入口联接至入口480.2。还设有配水子组件490。底部499联接至主罐450和外皮430。净化溶液转移系统490配置为将流体(例如水和生物试剂)从主罐450的底部部分朝顶部420泵送至主罐450的上部。主罐450、外芯管460和内芯管470之中的每一个的表面。

图21示出了图20的空气净化装置410的实施例的侧视分解图,其中示出了顶部420、以及具有狭槽或通道430.1的外皮430。狭槽或通道430.1布置在与导管或外管盖480相邻的位置。在该视图中,示出了具有凹部或壳体453的主罐450,该凹部或壳体453配置为接收供水子组件481的至少一部分(参见图1)。此外,还设有外芯管460、内芯管470和流体传感系统440、以及配水子组件(即,净化溶液转移系统)490。顶部部分420包括印刷电路板壳体422和顶盖421,其中该印刷电路板壳体422安装在顶盖421内。顶盖421配装在进气口427的顶部,并且至少部分地配装在进气口427内,而进气口427配装在顶部托盘432和底部托盘434的顶部,并且至少部分地配装在顶部托盘432和底部托盘434内。顶部托盘432和底部托盘434联接在一起以形成一系列流体通道,以将从主罐450的底部泵送和/或移动到顶部部分的流体分配到顶部420中。

图22示出了空气净化装置410的分解透视图,其中示出了主罐450、外管460、内管470和顶部部分420,还示出了底部499。

图23示出了图20的实施例的侧视分解图,其中示出了顶部420、外皮430、罐450、具有朝外的空气通道462的外芯管460、以及具有朝内的空气通道472的内芯管470。

图24示出了图20的实施例的侧视分解图,其中示出了具有顶部420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顶盖421、容纳触摸面板423和印刷电路板(pcb)424的印刷电路板壳体422。还设有进气口427、以及顶部和底部托盘432和434。风扇425被示为联接至底部托盘434。

还示出了具有狭槽或通道430.1的外皮430。狭槽或通道430.1配置为被外管盖480遮盖。在外皮430内设置有外芯管460,该外芯管460具有两个进气口462和464。内芯管470也具有两个进气口472和474。

图25是空气净化装置410的横截面图。该视图示出了顶部420,该顶部420联接至包括外皮430和主罐450的主体部分。主罐450具有主体,该主体的形状基本上为波浪状或波状设计,具有交替布置的外部部分451和内部部分452。这些交替的外部和内部部分沿着纵轴430i交替布置,并且相对于横轴430ii处于不同的深度。该横截面图还示出了进气口开口,其中示出了空气流动模式431a和431b,这些模式示出了空气通过进气口427流入系统。还示出了彼此联接的顶部和底部托盘432和434。箭头439.1和439.3示出了流体从底部托盘434向下流入主罐450的内侧。此外,箭头439.2和439.4还示出了来自该壳体的另一侧的流体。

图26示出了另一个横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外皮430、主罐450、外芯管460和内芯管470。该视图示出了顶部和底部托盘432和434。顶部和底部托盘432和434在结合时形成通道或管道,该通道或管道允许流体在温和压力下在其中流动。该通道或管道被示为通道433.1和433.2,并形成围绕整个装置的圆形或环形管。流体被迫流出这些通道,到达托盘432和434的内部或外部区域。如上所述,主罐450包括外部部分451和内部部分452,使得流体可沿这些外部和内部部分向下流动,而不是自由下落到罐的底部部分。此外,外芯管460包括沿着纵轴430i以某种模式交替布置的外部部分461和内部部分463。因此,相对于横轴430ii,外部部分461与内部部分463的深度不同。此外,沿着内芯管470设有外部部分471和内部部分473。这些外部和内部部分471和473分别沿着纵轴430i以某种模式延伸,并且相对于横轴430ii处于不同的深度。因此,流体沿着主罐450、外芯管460和内芯管470的这些壁的流动由主罐450下方的箭头439.3和439.4示出。流体在这些不同深度的壁上流动,因此流体不会自由下落到底部。箭头469.1和469.4示出了流体沿着外芯管460的外壁向下流动。箭头469.2和469.3示出了流体沿着外芯管460的内壁向下流动。此外,箭头479.1和479.2示出了流体沿着内芯管470的外壁向下流动。

图27示出了一个类似的横截面图,其中示出了纵轴430i和横轴430ii。此外,还示出了顶部托盘432和底部托盘434、以及用于流体路径的通道433.1和433.2。

图28示出了沿着图27所示的截面线a-a截取的顶部420的仰视图。该视图示出了底盖434,该底盖434具有允许空气流过的气孔427。还示出了从顶部托盘432延伸出来的突出部或凸缘432.9。该突出部或凸缘432.9配置为接收外管盖480的顶部部分。此外,还示出了印刷电路板壳体422上的百叶板422.4。这些百叶板422.4配置为在流体(例如空气)流出壳体的中央芯件时允许该流体从壳体流出。因此,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风扇425(参见图20)运转以在壳体内产生负气压的情况下,流入壳体的空气向下流过气孔435并围绕外芯管460和内芯管470流动,然后流出并向上流过百叶板422.4。在一个替代实施例中,风扇425反向运转,从而在壳体内产生正气压,将空气通过百叶板422.4吸入,并使空气向下流过壳体的中心,围绕内芯管470流动,围绕外芯管460流动,然后通过进气口427流出。

图29示出了沿横轴430ii截取的横截面图。该横截面图示出了罐450、外管460和内管470。箭头示出气流在开始时流过气孔435(参见图28),然后围绕外芯管460流动,通过进气口462和464,然后围绕内芯管470流动。空气然后流过进气口472和474。现在处于装置的中心区域的空气然后流出并向上通过或经过百叶板422.4,并流出系统。但是,采用这种设计,空气与主罐450的内表面、外芯管46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以及内芯管47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接触。

图30a和30b更详细地示出了外皮430。其中示出了沿着外皮430的纵轴延伸的狭槽或通道430.1。外皮430可由任何适当的材料制成,例如但不限于金属、塑料、木材、复合材料或任何其它适当的材料。外皮430也可以是任何适当的形状。

图31a和31b示出了盖421的透视图。盖421包括顶盖部分421.1。此外,还设有通道部分421.2。通道部分421.2基本上是圆筒形的,并配置为接收印刷电路板壳体422。此外,还设有用于接收螺钉的螺钉孔。

图32a和32b是印刷电路板壳体422的透视图。印刷电路板壳体422包括外缘422.1、碗部或壳体部分422.2。在碗部422.2内还设有螺钉孔422.3,在该螺钉孔422.3中可拧入螺钉,以将印刷电路板壳体422固定到盖421上。碗部422.2成形为空气动力学的碗状,以使流过装置的空气偏转并通过或穿过百叶板422.4。图33示出了上述印刷电路板壳体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散布在多个百叶板开口之间的百叶板臂422.5。

图34a和34b示出了触摸屏423的俯视图和仰视图。在图34a的俯视图中,示出了顶面423.1。在图34b的仰视图中,示出了底面423.2。

图35a和35b示出了具有第一侧424.1和第二侧424.2的印刷电路板(pcb)424。在第二侧上设有连接器424.3。连接器424.3配置为连接至容纳在装置内的传感器或连接至与印刷电路板424通信的其它部件。印刷电路板424耦合至触摸屏423并与之通信。触摸屏423和印刷电路板424都容纳在印刷电路板壳体422内。印刷电路板424在本质上是一个控制器,该控制器至少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以微处理器424.5作为例子示出的微处理器。微处理器424.5配置为运行至少一个程序,该程序根据由包括多个不同浮子传感器的流体感测系统440提供的读数来控制两个不同预设高度之间的流体填充。与控制器相关联的其它部件可包括与微处理器(例如微处理器424.5)通信的至少一个存储器。此外,控制器可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收发器,使得控制器可与外部部件通信,例如电磁阀、风扇、泵、液位传感器和任何其它适当的传感器。

图36a和36b示出了进气口427的透视图和仰视图。进气口427包括底部部分427.1和顶部部分427.2。底部部分427.1和顶部部分427.2都具有配置为以空气动力学方式接收进入系统的空气的曲面接口。

图37a示出了进气口427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容纳在底部部分427.1内的滤网427.3。图37b示出了包括底部部分427.1和顶部部分427.2的进气口427的侧视图。

图37c是与图37a相反的视图,其中示出了内圆筒表面427.4,同时还包括底部部分427.1和顶部部分427.2。采用这种设计,空气流入进气口427的一侧,并通过滤网427.3,进入壳体或主罐450。

图38a示出了顶部托盘432的俯视透视图,图38b示出了顶部托盘432的侧视图,图38c示出了顶部托盘432的俯视图。图39示出了该顶部托盘的三维透视图。这些视图示出了主体部分432.1、外缘部分432.2和进气口432.3,该进气口432.3形成为散布在主体部分432.1周围的圆孔。流体入口432.4配置为在其中接收流体。螺纹连接器432.5伸入到进气口432.3中。此外,通道盖432.6与底部托盘434上的相应通道盖共同形成流体路径433.1和433.2。此外,还设有流体开口432.8。顶部托盘432上的突出部或凸缘配置为接收外管盖480的顶部部分。

图40a、40b和40c示出了底部托盘434。底部托盘434包括外缘部分434.1、主体部分434.2、以及与顶部托盘432上的进气口432.3相匹配的进气口434.3。流体开口434.4配置为接收进料管,例如管484。当顶部托盘432和底部托盘434联接在一起时,流体开口434.4背靠流体入口432.4。螺纹开口434.5伸入到进气口432.3中。通道盖434.6背靠通道盖434.6。内圆柱形轴434.7基本上垂直于主体部分434.2的延伸部分延伸。流体孔434.8位于通道盖434.6的径向外侧。流体孔434.9位于通道盖434.6的径向内侧。圆柱形轴434.7包括外缘434.10和多个螺纹孔,这些螺纹孔配置为固定风扇,例如风扇425。

处于底部托盘434顶部的流体由泵491供给,泵491通过净化溶液转移系统490向上泵送流体。流体通过管493并进入流体入口434.4。流体在中等压力下沿着流体路径433.1和433.2围绕通道盖434.6和432.6流动。然后流体溢流到主体部分432.2上,并被主体部分432.1遮盖。流体越过外缘部分434.1流到主罐450的内表面上,并通过孔434.8流到外芯管46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还通过孔434.9沿着内芯管470的外表面流动。采用这种设计,底部托盘434将流体分布在系统周围的不同罐或管道460和470的至少四(4)个不同的壁或侧面上。

图41a和41b示出了包括风扇壳体425.1的风扇425。该风扇壳体包括螺纹孔425.2,该螺纹孔425.2配置为通过螺钉(未示出)联接至印刷电路板壳体422的底部。螺纹孔425.5配置为使用配装到螺纹孔434.1中的螺钉将风扇425联接至凸缘434.10。风扇425包括电机425.3和叶片425.4。此外,还设有线路425.6形式的电输入和控制输入。

图42示出了主罐450的透视图,该主罐450包括配置为接收来自供水子组件481的部件的凹部或壳体453。图43a、43b、43c还示出了主罐450的视图,其中示出了内部部分和外部部分451和452以及内表面和外表面450.1和450.2。设有配置为从供水子组件481接收水的孔450.3。还设有底部部分450.4,该底部部分450.4配置为与底部499结合。

图44是外芯管460的透视图,该外芯管460包括主体部分467、进气口462和464、以及外部部分461和内部部分463。还设有顶端465和底端466。在主体部分467上还有内表面467.1和外表面467.2。芯管460还包括主体部分461上的内侧和外侧467.1和467.2。这些特征还在图45a-45d中更详细地示出。

图46和图47a-47d示出了内芯管470,该内芯管470包括主体部分477,该主体部分477具有外部部分471和内部部分473以及进气口472和474。进气口在内芯管470上向内延伸。设有顶端475和底端476以及主体部分477。主体部分477还具有外表面477.1和内表面477.2。

图48是外管盖480的示意图,该外管盖480包括主体部分480.1、以及分别位于底端480.4附近的水和电开口480.2和480.3。

图49是流体感测系统440的透视图,该流体感测系统440包括沿着轴441可滑动地布置的浮子传感器442、443、445和446。沿着这些轴还设有塞件444、447和448。塞件444、447和448可以是传感器的形式,在与浮子442、443、445和446接触时,传感器发出信号,表明流体在主罐内处于预定高度。流体感测系统配置为确定主罐450内的流体高度。虽然这是一个特定类型的流体感测系统,但是也可使用其它类型的流体感测系统,例如沿着主罐450的外部布置的电容传感器。该流体感测系统440与印刷电路板424通信,尤其是与印刷电路板424的微处理器424.5通信,使印刷电路板424上的计算机部件能知道系统中的液位。该系统可编程为允许液位下降到预定水平,然后定期地再次填充。或者,该系统可按更短的时间间隔再次填充液罐。

图50a和50b示出了管484的侧视图,所述管484包括端部484.1和484.2以及主体部分484.3。管484用于供水子组件481,并且管484在设计上与用于净化溶液转移系统490的管493(图24)相同。

图51示出了弯管进水口482,该弯管进水口482包括第一进水端482.1、弯管部分482.2、以及配置为连接至管道484的顶端482.3。该进水口482位于管484的底端。但是,沿着管484还布置有电磁阀483。电磁阀483包括沿进水口布置的多个电磁阀元件483.3和483.5,以便有选择性地限制流入主罐450的水流。电磁阀元件483.3和483.5包括各自的电磁阀致动器483.2和483.4。流体从一端483.1流入,从另一端483.6流出,以允许流体流入系统。

图53示出了限流器485的侧视透视图。限流器485具有主体部分485.1和两个端部485.2和485.3。该限流器在主体部分485.1内包括节流阀,并且配置为在流入量过高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减缓流入系统的水流。限流器485位于管484上的电磁阀上方。

图54a和54b包括泵491,该泵491包括泵体491.1、入口端491.3和出口端491.2。出口端配置为联接至相关联的管493。泵491的结构与泵492类似,泵492是位于主罐450的底部区域处的循环泵,并配置为有选择性地使主罐450底部的流体循环。泵491配置为接收流体,并将该流体通过管道493向上泵送到托盘432和434上,以进行配水。泵492用于破碎流体中的任何凝结物,并使该凝结物在主罐450的底部区域处循环。

图55是底部499的透视图。底部499包括外缘499.1、突出部或凸缘499.2、基部499.3和中心区域499.4。凸缘499.2配置为接收外管盖480,该外管盖480安置在凸缘499.2中。

图56是装置410的侧视顶部透视图,而图57是装置410的侧视底部透视图。图58是装置410的仰视图,而图59是装置410的俯视图。图60是装置410的第一侧视图,其中另一侧是相同的,而图61是装置410的另一个侧视图。

最终,该系统设计为在流入和流出的空气与水基净化溶液之间产生尽可能多的相互作用,从而从空气中清除微粒、离子或其它杂质,然后将空气以尽可能干净的状态从装置排出。

图62a是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而图62b是图62a的实施例的仰视透视图;图62c是图62a的实施例的仰视图;图62d是图62a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在此实施例500中,设有联接在一起的主体部分520、顶部510和底部540。空气过滤系统的这个实施例还包括进气口514和凸起的顶盖512。图63是该实施例500的侧视透视图,其中在主体部分520中设有外皮522和细长的盖524。细长的盖524和外皮522形成该装置的外壳体。细长的盖524内部设有水和电入口系统530。该系统530包括速联水入口532和速联电接头531。在进水口532附近和上方设有双电磁截止阀533。该阀门533通过支架534固定到主体上。另一个支架534.1遮盖在进水系统上。另一个支架534.2用于将进水管537联接至主体,并管理引入系统的任何电缆。

进水口532配置为连接至标准的家庭或商业建筑供水系统。因此,若双电磁阀533处于打开位置,则在管线或进水管537中有足够的环境压力驱动水沿容器的侧面向上流动并进入系统。此外,系统的电输入可以是任何适当的电输入形式,但是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是足以运转电磁阀、处理系统、风扇以及设置在系统内的一个或多个循环泵的直流低压输入。

图64是实施例500在外皮522移除之后的俯视分解透视图。该外皮522具有配置为接收水和电入口系统的狭槽开口523。细长的盖524配装在该狭槽开口523上。此外,如该分解图所示,设有容器550,该容器550具有波浪状表面或波状表面,当该装置竖直布置时,该表面具有竖直向下延伸的凸面和凹面。芯件552和554同心地布置在容器550内。芯件552的直径比芯件554的直径大。容器550和这些芯件的顶端基本上是敞开的,容器550的底端是封闭的,芯件552和554的底端是敞开的。此外,芯件552具有开口553,而芯件554具有开口555。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这些芯件不是一直延伸到底部,而是留下基本上敞开的底端。

在所述的两端设有顶部510和底部540。顶部510和底部540封闭容器550,以将流体保持在内部。底部540可焊接到容器550上,或者通过粘合剂和密封剂联接到容器550上。如图所示,水和电入口系统530联接至底部540,泵560和562联接至底部540,浮子液位传感器570也联接至底部540。泵560是提升循环泵,它将水溶液从容器的底部循环到容器的顶部,基本上一直到托盘580(参见图65)。该泵560通过立管566泵送流体,立管566的一端连接至泵560,另一端连接至托盘580。图62示出了以径向或圆形方式使流体围绕容器循环的循环泵。此外,还设有浮子液位传感器570,该浮子液位传感器570包括多个浮子572,这些浮子572浮动到不同的液位,并指示容器550内的液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储存在容器内的流体可以仅是水。但是,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该流体可以是如上所述的水和bioxx溶液。

图65是图63的实施例的顶部正面横截面透视图。在该视图中示出了顶部510,该顶部510具有顶面515、以及围绕触摸屏和其它电气部件590布置的顶盖环512。顶盖环512在顶面515上方延伸。该顶盖环512配置为防止物品停留在排气口513上。它位于顶盖下方。在顶盖下面布置有托盘580。托盘580位于容器550内和外皮内,但在芯件552和554的上方。容器550以及芯件552和554之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波状表面,例如各自的表面551、552.1和554.1,这些表面径向向内延伸,以捕获下落的溶液。芯件554具有进气口555.1和555.2。这些进气口设计为接收通过进气口格栅517供入进气口514的空气(参见图69)。浮子液位传感器装置570具有独立的浮子液位传感器572和573。风扇576位于径向内侧区域中,并联接至托盘582的下部区域582.9。在该视图的底部示出了底部540。

图66是所述装置的分解图,该装置包括顶面515,该顶面515配置为容纳顶环512和排气装置513。排气装置513配置为向上倾斜,以防止在其上放置扁平物品,从而避免影响这些材料的排气。多个电子控制部件590(包括触摸屏592)配置为对中心区域513.1内的部件进行设置。这些电子部件可形成控制器,至少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控制器包括微处理器,例如微处理器594.1。可设有触摸屏592、以及带有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微处理器594.1)的主板594。此外,耦合至主板的部件有存储器594.2、配置为连接至至少一条通信线和/或电源线的多个针脚594.3、以及配置为与计算机网络进行外部通信的至少一个收发器594.4。此外,还设有至少一个附加环595,该附加环595配置为在这些电子部件被存储在中心区域513.1中时包住这些电子部件。这些部件由向内延伸的电缆539供电,电缆539将来自水和电入口系统530的电力馈送到电气控制部件590。此外,还示出了联接至底部540的泵560和562。因此,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可包括微处理器594.1、存储器594.2和至少一个收发器594.4,以与泵、传感器、风扇和阀门等外部部件通信。

图67a是图63的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其中示出了顶部510、顶面515以及电气部件590和顶环512。此外,还设有立管566以及水和电入口系统530。在底部设有联接至底部540的泵560。在芯件552中示出了进气口553.1和553.2。在图67b中,示出了双电磁阀533和进水口532。在图67c中示出了循环泵562,而在图67d中示出了底部540。

图68a和68b示出了底部540,其中示出了泵560和562以及水和电入口系统的至少一部分。这些相应的泵通过支架联接至底部540。

图69示出了所述装置的另一个侧截面图,其中示出了盖板591、触摸屏592和主板594。在部件附近还设有凸起的顶环512。这些部件位于碗状容器597内,该容器位于出气口513附近。出气口513是凸起的格栅,它配置为排出由风扇576分散的空气。示出了环形进气口514,其中空气通过具有格栅的进气口517流入。此外,还示出了托盘580的横截面图,该托盘580包括托盘582和托盘583。还示出了位于进气口517附近的电联接器539。注水口537.1被示为穿过容器550。该注水口537.1从水立管537伸入。在芯件552和554内,在容器550的中心区域内设有液位传感器570。在液位传感器570上方设有风扇576。风扇576位于中央芯件部分582.9中,该部分形成风扇576的圆柱形座。托盘582和583彼此安置在一起,以形成中心管或通道584,该中心管或通道584在内芯554与外芯552之间在容器550周围的圆环内供水。中心管或通道584用作流体供给管,它将包括bioxx和水的流体溶液基本上均匀地分配到芯件852和854的壁上以及容器550的内壁上。例如,在下部托盘582中设有不同的溢流口或开口,包括溢流到容器550的内壁上的溢流口582.1。溢流口582.1是下部托盘582的外边缘。此外,在托盘582中还设有一个开口,该开口包括开口582.6(参见图76),其中该开口582.6用于向外芯552溢流,形成溢流路径582.2和582.3,以允许流体分别流过外芯552的外表面和外芯552的内表面。此外,还设有附加的溢流路径582.4,该溢流路径582.4用于向内芯554的外表面溢流。该溢流路径由图76所示的开口582.7形成。

图70示出了所述装置的侧截面图,其中示出了位于容器550外的外皮522。外芯552和内芯554在容器550内彼此同心地布置。内芯554具有通气孔555.1和555.2。在容器550和外芯552之间设有泵560。液位传感器570位于内芯554内。液位传感器570包括传感器571和572、联接至容器550底部的基座573、以及用于连接至电缆或电子部件590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端574。所示的电子部件包括顶盖591、触摸屏592和主板594。在容器的底端设有相对于芯件552和554开放的开放区域555.9。此外,支架561朝向容器550的底部布置,该支架561配置为将外芯552与内芯554隔开。此外,在底部540与容器550之间设有壳体区域,该壳体区域配置为容纳轴承(参见图90),其中在侧向转动所述装置时,该轴承允许底部540旋转,从而形成围绕容器550下方旋转的可旋转轮。

图71a示出了所述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放大图,其中示出了位于底部托盘582上方的顶部托盘583。还示出了允许流体流出的溢流口582.1以及溢流口582.2、582.3和582.4和通道584。

图71b示出了速联电接头539的放大图。该速联电接头包括基于针脚的连接基座539.3,该连接基座539.3配置为接收具有针脚539.4和相对的连接片539.5的针束539.2。针脚539.4配置为配装在连接基座539.3的针脚开口内。这些连接片539.5配置为连接至容器内的附加接线。该速联接头539允许从容器的其余部分移除顶盖(例如顶部部分510),而无需断开复杂的接线。

图72a示出了位于容器550内的速联电接头的倒置截面图,其中示出了连接基座539.3、针束539.2和盖539.1。还示出了配置为接收来自速联接头539的接线的圆环539.5。然后可将接线分配至内部电气部件。

图72b示出了托盘580,该托盘580包括顶部托盘583和底部托盘582。底部托盘582具有充液接头582.8以及侧壁582.9中的狭缝。顶部托盘583配装在底部托盘582上方,并通过螺钉固定在底部托盘582上。

图72c示出了两个托盘580的透视图,包括顶部托盘583和底部托盘582。顶部托盘583具有通道盖583.1,该通道盖583.1遮盖底部托盘582中的相应底部通道以形成通道584。此外,顶部托盘583具有顶盖583.2,该顶盖583.2用于接收速联电接头539。顶部托盘583具有开口583.3,该开口583.3配置为在电缆从速联接头539伸入时接收电缆。

图73示出了包括容器550、外芯552和内芯552的侧截面图。通气口553.1和553.2被示为从外芯552径向向外延伸。此外,通气口555.1和555.2被示为向内延伸到允许空气在其中流动的中心区域。该视图中所示的箭头示出了空气从进气口514流入容器550与外芯552之间的区域,进入通气口553.1和553.2,围绕内芯554流动,然后通过通气口555.1和555.2进入中心区域的模式。然后,空气被风扇576抽吸流过风扇区域,并从通气口513排出。在空气被抽吸流过容器时,它与沿着容器550、外芯552和内芯554的壁倾泻或滴落的由水和bioxx或其它生物试剂构成的生物溶液相互作用。空气与生物试剂的这种相互作用产生了从空气中吸取杂质然后与生物试剂一起沉降的离子型清洁效果。在容器550的底部设有支架561,该支架561配置为耦合至芯件552和554,以将这些芯件稳定在容器550的底部上方。

图74是顶盖510的分解图,顶盖510包括位于托盘580(包括顶部托盘583和底部托盘582)顶部的顶盖通气部分519。此外,还示出了风扇576,该风扇576具有附接在其顶部的中心通道577。该中心通道577可用于接收任何适当的电缆。

图75示出了带有垫圈586以及配装在通气孔583.4之间的环或垫圈585的底部托盘582。通道584配置为通过孔584.1分配生物试剂,孔584.1允许流体生物试剂沿着底部托盘582的顶面流动并越过边缘或溢流口582.1。通气孔583.4由垫圈585密封,该垫圈585作为o形圈,并位于顶部托盘583与底部托盘582之间。附加的垫圈587用于允许顶盖的其余部分(包括通气部分519(参见图74))位于顶部托盘583的顶部。

图76示出了底部托盘582的仰视图。该底部托盘具有溢流口582.1和多个孔582.6,所述溢流口582.1配置为允许生物试剂向下流到容器550的内表面上,所述多个孔582.6配置为允许生物试剂通过从外芯552两侧的顶部溢流而围绕外芯552的外表面和外芯552的内表面向下流动。这些孔与通道584流体连通。此外,孔582.7向内倾斜,从而还允许流体朝着内芯554的外表面向下流动。这些孔582.7径向向内倾斜,使得流体在流动时溅入内芯的外表面的侧部区域。

图77a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透视图。在此实施例中,设有外部容器601以及具有开口606的外芯604和具有相对的开口609的内芯608。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类似,但是所述容器和芯件不是波浪形的,而是具有沿着圆柱横截面延伸的基本上平坦或平直的侧面。

图78a示出了两个芯件的透视图,这些芯件包括芯件604和芯件608。芯件604包括开口606,而芯件608包括相对布置的开口609。图78b示出了具有两个芯件604和内芯608的外容器601的俯视图。开口606和609彼此相对隔开,这导致气流围绕芯件流动,使得空气首先流过开口606,然后围绕内芯608流动,随后进入开口609以到达中心区域,在该中心区域中,空气被风扇(未示出)抽出。

图79示出了液位传感器620,该液位传感器620可包括电容传感器622、电感传感器624和/或光学传感器626中的任何一种。图80示出了浮子液位传感器622,该浮子液位传感器622具有不同的浮子622.1和622.2,这些浮子如上所示上下浮动至不同的液位。还可设有电感传感器624和/或电或光传感器626,以获得失效安全液位的进一步读数。图81示出了传感器可读取的不同液位。例如,根据预设图表629,这些不同的传感器可读取多达10个不同的液位,以产生表明是否给罐补充水或生物溶液的更精确的读数。

图82a示出了部分托盘640,该托盘包括平坦表面部分641和多个孔642。该托盘允许流体流过孔642并向下流到较低的液位。该托盘640位于图82b所示的第二托盘上方。第二托盘646也包括多个孔648和表面647。托盘640和托盘646的孔的形状类似于辐条,从中心区域向外辐射。图83示出了彼此叠置的两个托盘640和646,它们的孔相对于彼此偏移,从而孔642相对于孔648偏移,因而流体从一个托盘向下流动,溢流到下托盘的表面上,然后最终通过下托盘的孔向下流动。

例如,如图84所示,设有位于托盘640和646上方的顶部托盘660和下部托盘650(参见图85a和85b)。生物试剂从相应的芯件604和608的侧面向下溢流,从而生物试剂从芯件604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以及芯件608的外表面流下。试剂在到达托盘640时积聚在表面上,然后通过孔642向下流动,最终到达托盘646的表面647。然后,试剂停留在表面647上,直到积累到足以通过孔648流到较低的液位。这两组不同的托盘使得不同液位的生物试剂基本上彼此分开。例如,即使生物试剂的液位高于均匀托盘640,也可通过由托盘640和托盘646形成的不同液位使任何微粒彼此分离。

图85a和85b示出了可在所述系统中用于向系统分配生物试剂的底部托盘。例如,在图85a中,示出了底部托盘650,该底部托盘650包括表面651,具有允许空气从中流过的多个气孔642。所示的护盖653遮盖电缆,图中还示出了配置为允许水向上流动并从中通过的供水口654。设有多个外周孔656,这些孔配置为允许生物试剂沿着外容器的内表面向下流动。多个孔657配置为允许生物试剂沿着外芯604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向下流动。此外,开口658配置为还允许生物试剂沿着内芯606的外表面向下流动。因此,该托盘配置为在按上述替代实施例中公开的方式将生物试剂供应到托盘中时分配生物试剂。

图85b示出了另一种下部托盘670。该下部托盘670包括进气孔671以及用于接收生物试剂的流体端口672。流过托盘表面674的生物试剂供应至外流体孔675。然后,从外孔供应至相关联的容器(例如容器601)的内表面。另一组孔676配置为向外芯604的顶部供应生物试剂,从而使生物试剂从外芯604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溢流。此外,孔603配置为允许生物试剂沿着内芯608的外表面向下流动。图85c示出了顶部托盘或盖660,该顶部托盘或盖660具有气孔662、盖663和用于接收流体入口的凸起盖部分。顶部托盘或盖660配置为配装在底部托盘650上方。

图86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的侧剖视图。在此实施例700中,公开了一种基本上为矩形或正方形的设计,这种设计允许将所述装置配装到较小的空间内,例如在公寓或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例如,示出了大致为矩形的壳体702。该壳体702配置为形成用于容纳生物试剂同时为泵704提供空间的容器。设有配置为接收生物试剂的流体入口706,其中泵704配置为通过管709向上泵送试剂,并使试剂通过顶部部分710中的开口711流出。然后,流体处于托盘部分712上(参见图87),在该部分上,流体生物试剂沿着前表面708向下流动(参见图86和87)。该前表面可以是有纹理的表面,例如具有凸起713或轮廓714,这种凸起713或轮廓714产生用于沿着壁708的表面分散水流的轮廓表面。图87示出了流动箭头,其中向上的虚线箭头表明空气流动,而实线箭头表明流体向下流动。此外,还示出了风扇722以及用于接收壳体中的气流的进气口。采用这种设计,气流与液流反向运动,从而增强了气流与液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88a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该视图示出了主体或壳体702,该主体或壳体702具有上部进气口723以及附加的气流壁725。利用这个附加的气流壁,进气口723允许空气通过围绕壁725的顶部部分流入,然后围绕壁725流动,随后返回壁725与壁708之间的通道,其中箭头726和727表示气流流出容器。同时,流体被泵送至托盘712,然后在托盘712处沿着壁708向下溢流,并与流过壳体的反向运动的空气相互作用。附图标记728表示下部区域,在该下部区域中,流体生物试剂聚集在容器的底部。类似地,图88b示出了图88a中所示的部件,但是该视图示出了流体按照箭头729a和729b流动。

因此,采用这种设计,在进入的气流和沿着与气流相反的方向落下的倾泻液流之间有显著的相互作用。气流和相向运动的生物试剂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导致两者之间的离子相互作用,这导致在空气通过壳体时对空气进行净化。

图89a示出了基本上为矩形的设计,其中示出了具有壳体712a的第一实施例,该壳体712a具有泵704a、立管709a和分配出口711a。还设有沿第一方向倾斜的多个接收托盘715a和沿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二组接收托盘。泵704a将生物试剂或净化溶液泵送至分配出口711a。生物试剂从第一托盘715a向下流到第二托盘715b,倾泻到壳体712a的底部区域。在生物试剂流动的这段时间内,气流沿横向移动,如横向箭头所示,该箭头横向于沿不同托盘向下延伸的液流箭头延伸。横向于生物试剂液流移动的横向气流在空气与流体生物试剂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导致空气净化。

图89b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其中示出了壳体712b,该壳体712b具有允许空气流入壳体的通气口710a。空气被设置在壳体712b的顶部区域的风扇722抽吸。壳体具有多个托盘715a和715b,这些托盘允许如上所述的生物试剂倾泻。但是,该实施例使气流沿基本上与生物试剂液流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导致彼此交错的流动空气和流动的水相互作用。

图90公开了基本上为圆形或环形的轴承800,该轴承800配置为在底部部分540与容器550之间的壳体区域541内联接至底部部分,例如底部部分540(参见图70)。图91示出了轴承800的分解图,该轴承800包括旋转脚夹810、联接器816或螺杆,这些部件配置为将轴承保持架820夹紧到壳体830上。旋转夹包括配置为接收一个或多个滚珠轴承的外滚道812,而轴承保持架820还包括配置为与滚道812相对地形成并允许至少一个滚珠轴承在其中移动的内滚道822。

图92示出了轴承800的横截面图,该轴承800包括夹紧到壳体830上从而将轴承保持架820固定在其中的夹子810。在此视图中,凹形滚道812和822结合以形成圆柱形横截面的滚道818,该滚道818配置为在其中容纳至少一个滚珠轴承。图93示出了轴承800的另一个分解图,其中示出了壳体830、旋转轴承保持架820、具有滚道812和联接器816或螺杆的夹子810、以及至少一个滚珠轴承840。采用这种设计,在容器550旋转到其侧面(例如旋转到底部540的边缘)时,所述装置以偏离竖直方向大约20度或更大的角度倾斜,轴承允许底部540相对于容器550旋转,从而使装置更易运输。该轴承800也可与任何上述实施例结合使用。

图94示出了触摸屏592的俯视图,其中该触摸屏具有多个不同的部分或部件。例如,表面902具有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是指示是否需要填充罐的指示区域904。另一个区域906是指示罐是否已满的发光区域。另一个区域908用作通/断开关,而区域912和914用于指示风扇速度级别。例如,区域912指示风扇是否处于夜间模式并以第一速度级别运转,而区域914指示风扇是否处于第二速度级别。可使用风扇选择按钮916来选择风扇的级别。区域910可用于选择是自动填充罐还是手动填充罐。例如,在选择自动填充罐的情况下,只有在浮子液位传感器570指示液位低于预定液位时,才会有选择性地开启双电磁阀533。区域918指示所述装置是否需要检修,而区域920和922指示所述装置是处于自动填充模式还是处于手动填充模式。区域924用作biox指示器,以告知用户向水溶液中添加更多的生物试剂。区域926用作配置为指示泵是否正在运转的泵指示器。

图95示出了上述实施例的计算机相关部件的布局。例如,示出了主板594,该主板594包括微处理器594.1、存储器594.2、针脚594.3和收发器594.4,其中所有这些部件在主板594上耦合在一起。微处理器594.1配置为处理与预定液位、相关联的泵560和562的流量以及来自外部传感器的读数相关的信息。泵的液位、温度和流量的预定值存储在存储器594.2中。针脚594.3允许与外部部件通过直接接线通信,并与其中的任何电源线直接接线通信。收发器594.4配置为与外部传感器940和944以及传感器946通信。这些传感器可以是温度传感器940、湿度传感器944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传感器946的形式。其它替代传感器也可配置为与主板594上的部件通信。此外,服务器950配置为通过有线通信(通过经由针脚594.3的通信)或经由收发器594.4的无线通信与主板594通信。然后可将从装置获取并存储在存储器594.2中的数据传送至服务器950,以便随后存储和处理。分别与上述空气净化实施例中的任何一个相关联的多个外部计算机组件可与一个或多个服务器950通信,以注册这些装置的操作参数、整体环境空气质量和性能。

图96a示出了一个替代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以下部件:主板1001以及处理器1002,该处理器1002可以是微处理器的形式。此外,还设有存储器1004,该存储器1004可以是eeprom、ram或rom或闪存的形式。存储器1004配置为向微处理器1002馈送指令。电源1006配置为向主板1001供电。提供给主板1001的电力配置为给所有其它附加部件供电。此外,还设有通信装置或芯片1008,该通信装置或芯片1008配置为以无线或有线方式与附加的部件通信,例如与附加的传感器或其它附加计算装置通信。通信芯片1008可通过wifi或蜂窝通信进行通信。此外,还设有gps芯片1009,该gps芯片1009配置为定位电子装置在区域中的位置。gps芯片1009允许定位这些系统之中的每一个的地理位置。由所述系统中的传感器获得的信息可传送至微处理器1002,并且该信息以及gps芯片1009的位置信息然后可传送至其它服务器,例如pc1030、智能手机1032和服务器1034之中的任何一种。

图96b示出了与传感器(例如浮子液位传感器)通信的计算机系统1000的配置。其它传感器也可与该计算机系统通信,包括可配置为读取水或流体温度的流体或水温度传感器1020。另一个传感器1022可包括配置为读取空气温度的空气传感器。另一个传感器1024可包括配置为测量离开净化器的空气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

图97示出了计算机1000以及其它远程服务器的分布式计算环境。例如,计算机1000配置为通过蓝牙与本地pc(例如pc1030)通信,或者与本地智能电话(例如智能电话1032)通信。或者,计算机1000也可直接与服务器1034通信,该服务器1034然后可处理信息并与其它设备(例如本地个人计算机(pc)1030或智能电话1032)通信。

图98a和98b示出了系统210和500是如何结合到包括空气处理器1100的分区或空间hvac系统中的。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210、500可沿着进气管1102布置在空气处理器1100的进气口附近。此时,空气可通过流出管1104离开空气处理器1100。或者,如图98b所示,空气处理器1100可位于系统210、500的上游,其中系统210、500位于邻近流出管1104的空气处理器1100的流出口附近。

图99示出了就地清洗(cip)系统的另一个视图。这种就地清洗系统用于在难以迁移商业和工业生物反应器装置来清除其内容物的情况下对这些装置进行清洗。上述情况可能是因装置的尺寸较大、安装位置或设施的本地偏好和/或协议而导致的。

cip组件1050设计为使生物溶液再循环并滤除已被捕获的任何污泥或微粒,从而实现对积聚的已消解和未消解物质的充分清理。

所述cip包括多个部件,包括便携式推车1051和支架组件1052、变速喷射泵1054、袋式过滤器组件1056、吸入管线1058和排出软管1059。

图100是用于基本确定是否用更多流体溶液(例如水)填充容器的流程图。例如,在步骤1中,微处理器(例如上述的微处理器424.5、594.1或1002之中的任何一个)与上述的液位传感器240、570或620之中的任何一个协作以确定容器中的水位或液位。接下来,在步骤2中,若微处理器确定液位过低,则微处理器可有选择性地开启电磁阀533,并允许流体(例如水)流入容器。接下来,在步骤3中,微处理器和液位传感器可确定水位。若水位已达到或超过容器中的预定液位,则微处理器可在步骤4中有选择性地关闭电磁阀。接下来,在步骤5中,控制器(例如微处理器)然后可继续检测容器中的水位或液位,然后返回到步骤2,并且,若控制器确定容器中需要更多的流体,则会开启电磁阀。

图101示出了用于控制所述装置的过程的流程图,该过程包括读取任何外围传感器以及控制泵、风扇和电磁阀。例如,在这个过程中,控制器由微处理器(例如微处理器424.5、594.1和1002)控制。这些微处理器之中的任何一个可控制液位传感器240、570或520、温度传感器940或1022、湿度传感器944或1024、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传感器946、或其它有害气体传感器之中的任何一个。

例如,在步骤10中,包括控制器(微处理器和任何适当的存储器)的系统与适当的水位传感器通信,以确定水位。接下来,在步骤11中,控制器使用上述温度传感器之中的任何一个来确定环境空气温度。接下来,在步骤12中,控制器通过与voc传感器通信来确定是否存在挥发性化合物及其量。接下来,在步骤13中,控制器与湿度传感器通信,以确定控制器附近的湿度。接下来,控制器与至少一个泵通信,例如泵491、492、560、562、704和704a之中的任何一个。该控制器读取以下特征之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泵的温度、电机的转速、以及流量。这是为了确定泵是否正常运转。如果泵因流体很粘稠或有重颗粒而承受很大负荷,那么控制器可关闭泵以保护泵电机。控制器然后可通知用户:应清除罐或容器内的颗粒物质,然后才能恢复泵的使用。此外,控制器可读取风扇的转速,该风扇可以是风扇225、425、576或722之中的任何一个。接下来,在步骤16中,控制器可有选择性地开启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电磁阀533,以允许水或其它类似的溶液或化合物在其中流动。这些电磁阀可以是电磁阀533之中的任何一个,它们有选择性地允许水在家用环境压力下流入壳体。

此外,根据由相关控制器所读取的是否存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环境温度和可能的湿度的信息,控制器可在步骤17中改变相关风扇的风扇速度,或者在步骤18中改变流体泵送速率,以在空气与生物试剂溶液或净化溶液之间产生更多的相互作用。若对泵速和风扇的更改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则控制器还可发出信号,要求添加额外的生物试剂,以增加溶解的生物试剂与流过液体试剂的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速率。

但是,若控制器读取到泵正在承受很大载荷,则控制器可发出信号,要求清洗并检修容器,以从容器和泵中清除额外累积的颗粒物质,以便泵更有效地运转。

图102示出了就地清洗系统(cip)的流程。例如,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在步骤101中,系统确定清洗的日期和时间,这可使用微处理器1002来完成。接下来,在步骤102中,用户可在预定的清洗前24小时向生物反应器中添加预定量的促凝剂。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该促凝剂可以是硫酸铝。接下来,在步骤103中,系统可允许该装置用泵(例如泵560)将促凝剂再循环30-60秒。

接下来,在步骤104中,系统可关闭生物反应器,并使得絮凝剂对污染物进行凝结,并使絮凝物沉淀到罐的底部。

接下来,在步骤105中,系统配置为将生物反应器静置24小时,以使絮凝物沉淀。此外,在步骤106中,用户可将新的袋式过滤器插入到cip过滤器组件中。接下来,在步骤107中,用户可将抽吸杆插入到罐的底部。在步骤108中,用户可将该装置插接至110v电源。接下来,在步骤109中,用户可开启cip装置。接下来,在步骤110中,用户可使cip装置对水进行再循环,直到所有沉淀的污染物被去除并且水是洁净的,并在生物反应器罐底部四处移动抽吸杆,以抽吸沉淀的物质。此外,在步骤111中,用户可移除过滤器并弃置。这样可就地彻底清洗系统,而不会使设备停运过长时间。

在所有这些设计中,机器的尺寸和形状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仍然可使用上述处理。处理器/主板和电子元件可适于使用生物试剂和水的其它空气净化机器,所述生物试剂和水配置为吸引空气中的微粒。

因此,虽然在上文中仅说明并示出了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但是应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能够做出各种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