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净水器和净水器制水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37910发布日期:2019-04-05 22:47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净水器和净水器制水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净水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净水器和净水器制水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净水领域为了保障水质安全,通常采用反渗透膜元件进行过滤,通过在反渗透膜的浓水侧加压使得水分子进入纯水侧,杂质被过滤在反渗透膜的浓水侧,从而起到净水的效果。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则通过在中心管周围形成净水流道,净水流道中的原水经过反渗透膜过滤最终进入中心管形成纯水,而净水流道中的原水则逐渐形成浓水。沿着净水流道的水流方向,原水不断浓缩形成浓水,tds值逐渐升高,污垢不断聚集,浓水端出现结垢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净水器和净水器制水控制方法,以改善浓水端结垢问题。

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包括元件本体,所述元件本体设有相互套设的原水流道和纯水流道,所述原水流道中的水在流向出口的过程中能逐渐通过反渗透膜渗入所述纯水流道,所述原水流道的入口为原水进水口,所述原水流道的出口为浓水出口,所述原水流道的侧壁设有辅助进水孔,所述辅助进水孔位于靠近所述浓水出口的一端。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使用过程中原水从所述原水进水口进入所述原水流道,原水流道中的水在流向出口的过程中逐渐渗透过反渗透膜进入纯水流道,从而原水流道中的原水不断浓缩,tds值不断升高。外界水源则通过所述辅助进水孔不断向所述原水流道中注水,从而对所述原水流道中的浓水进行稀释排出,减少浓水端结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原水进水口和所述辅助进水孔均设置在所述元件本体的端面,所述浓水出口设置在所述元件本体的圆柱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进水孔为多个,多个辅助进水孔沿所述原水流道的水流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进水孔沿原水流道水流方向上的长度为1cm~10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进水孔的口径小于所述原水进水口的口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元件本体的两个端面均设有所述原水进水口和所述辅助进水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原水进水口设置在所述元件本体的圆柱侧面,所述浓水出口和所述辅助进水孔均设置在所述元件本体的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元件本体包括中心管和卷绕在中心管上的净水膜片组,所述原水流道和所述纯水流道均设置在所述净水膜片组中,所述中心管上与所述净水膜片组对应的位置设有纯水进水孔,所述纯水流道通过所述纯水进水孔与所述中心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净水膜片组包括依次叠加的纯水导流网、反渗透膜片和原水导流网,所述纯水导流网与所述反渗透膜片之间形成所述纯水流道,所述原水导流网与所述反渗透膜片之间形成所述原水流道。

一种净水器,包括上述的卷式反渗透膜元件。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净水器,采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卷式反渗透膜元件,通过辅助进水孔的设置对原水流道中的浓水进行稀释,从而改善浓水端的结垢情况。

一种净水器制水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制水指令,用于控制原水从原水进水口进入原水流道,浓水从浓水出口流出原水流道,稀释水从辅助进水孔进入原水流道,其中所述辅助进水孔位于靠近所述浓水出口的一端,所述稀释水能够对浓水端的浓水进行稀释。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净水器制水控制方法,通过发送制水指令,使得在止水的过程中,稀释水能够从辅助进水孔进入原水流道,对浓水端的浓水进行稀释,从而改善浓水端的结垢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卷式反渗透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卷式反渗透膜片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所述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在净水膜片展开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所述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1、元件本体,111、中心管,1111、纯水进水孔,112、净水膜片组,1121、纯水导流网,1122、反渗透膜片,1123、原水导流网,12、原水流道,121、原水进水口,122、浓水出口,123、辅助进水孔,13、纯水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包括元件本体11,所述元件本体11设有相互套设的原水流道12和纯水流道13,所述原水流道12中的水在流向出口的过程中能逐渐通过反渗透膜渗入所述纯水流道13,所述原水流道12的入口为原水进水口121,所述原水流道12的出口为浓水出口122,所述原水流道12的侧壁设有辅助进水孔123,所述辅助进水孔123位于靠近所述浓水出口122的一端。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使用过程中原水从所述原水进水口121进入所述原水流道12,原水流道12中的水在流向出口的过程中逐渐渗透过反渗透膜进入纯水流道13,从而原水流道12中的原水不断浓缩,tds值不断升高。外界水源则通过所述辅助进水孔123不断向所述原水流道12中注水,从而对所述原水流道12中的浓水进行稀释,然后排出,减少浓水端结垢。通过所述辅助进水孔123进入所述原水流道12中的水可以是原水,也可以是纯水,只要其能够对原水流道12中的浓水进行稀释即可。

而具体地,所述元件本体11上的原水进水口121和浓水出口122的位置设置方式可以具有多样性,所述原水进水口121可以设置在所述元件本体11的圆柱侧面,所述浓水出口122和所述辅助进水孔123均设置在所述元件本体11的端面;或者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原水进水口121和所述辅助进水孔123均设置在所述元件本体11的端面,所述浓水出口122设置在所述元件本体11的圆柱侧面。而无论所述原水进水口121和所述浓水出口122的位置如何设置,所述辅助进水孔123只要设置在所述原水流道12上靠近所述浓水出口122的一端即可,如此则可以对浓度渐渐升高的浓水进行稀释。

特别是在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中,在延长原水流道12的情况下,当将浓水出口122设置在圆柱侧面时,浓水腔体较大,流速较慢,高浓度的浓水易在浓水腔析出结晶,而导致浓水端结垢,而所述辅助进水孔123的设置则在保障原水流道12长度的情况下,解决了浓水端结垢的问题。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进水孔123为多个,多个辅助进水孔123沿所述原水流道12的水流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如此,在原水流道12中水流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对浓水进行稀释,进一步提高净水效果。

而以上多个辅助进水孔123的设置既适用于原水进水口121设置在端面,浓水出口122设置在圆柱侧面的情况,也适用于原水进水口121设置在圆柱侧面,浓水出口122设置在端面的情况。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进水孔123沿原水流道12水流方向上的长度为1cm~10cm。若辅助进水孔123的开口过大,则影响能够进行渗透的原水流道12的长度,影响回收效率。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辅助进水孔123的口径小于所述原水进水口121的口径。使得所述原水流道12中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主要受所述原水进水口121的控制。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元件本体11的两个端面均设有所述原水进水口121和所述辅助进水孔123。原水从所述元件本体11的两个端面分别进入所述原水流道12,然后原水在所述原水流道12中前行的过程中渗透后得到的浓水,从所述元件本体11的圆柱侧面流出。

进一步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元件本体11包括中心管111和卷绕在中心管111上的净水膜片组112,所述原水流道12和所述纯水流道13均设置在所述净水膜片组112中,所述中心管111上与所述净水膜片组112对应的位置设有纯水进水孔1111,所述纯水流道13通过所述纯水进水孔1111与所述中心管111连通。最终经过反渗透膜片1122渗透的纯水通过纯水流道13进入所述中心管111,从中心管111流出。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净水膜片组112包括依次叠加的纯水导流网1121、反渗透膜片1122和原水导流网1123,所述纯水导流网1121与所述反渗透膜片1122之间形成所述纯水流道13,所述原水导流网1123与所述反渗透膜片1122之间形成所述原水流道12。即所述纯水导流网1121、反渗透膜片1122和原水导流网1123均卷绕在所述中心管111上,形成所述原水流道12和纯水流道13。所述元件本体11的圆柱端面则通过胶粘的方式密封,形成只有圆柱侧面开口的结构。

进一步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净水器,包括上述的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净水器,采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卷式反渗透膜元件10,通过辅助进水孔123的设置对原水流道12中的浓水进行稀释,从而改善浓水端的结垢情况。

一种净水器制水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制水指令,用于控制原水从原水进水口121进入原水流道12,浓水从浓水出口122流出原水流道12,稀释水从辅助进水孔123进入原水流道12,其中所述辅助进水孔123位于靠近所述浓水出口122的一端,所述稀释水能够对浓水端的浓水进行稀释。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净水器制水控制方法,通过发送制水指令,使得在止水的过程中,稀释水能够从辅助进水孔123进入原水流道12,对浓水端的浓水进行稀释,从而改善浓水端的结垢情况。其中所述稀释水可以是原水,也可以是纯水,只要能够对浓水端的浓水进行稀释即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