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粉尘泄露分散更彻底的污水处理用干粉湿法加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97549发布日期:2019-07-06 11:0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粉尘泄露分散更彻底的污水处理用干粉湿法加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混合机,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气体搅动的混合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趋深入,导致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的状况愈发严峻,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性问题。因此,对于水污染的防治越来越重视,各种污水处理技术不断被开发及应用,其中,混凝沉淀技术发展时间长,至今仍是水处理技术中重要的一环。

混凝沉淀技术是利用混凝剂、絮凝剂对污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混凝剂或絮凝剂通常为粉末状固体,通常需要先与水混合并搅拌形成悬浊液然后用泵输送到混凝沉淀池中。混凝剂或絮凝剂与水的混合通常用到混合搅拌装置,在往该装置中投加混凝剂或絮凝剂时,由于其比表面积大、质轻,容易导致粉尘飞扬,给操作人员带来不便,同时,混凝剂或絮凝剂与水的混合也不太均匀,水里边会存在分散不太彻底的块状的混凝剂或絮凝剂等杂质,这些分散不彻底的块体、杂质容易堵塞输送水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粉尘泄露分散更彻底的污水处理用干粉湿法加药装置,具有干粉投料时不产生粉尘、干粉与水的分散更彻底、不堵泵的优势。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方案一,一种无粉尘泄露分散更彻底的污水处理用干粉湿法加药装置,包括溶药罐、储液腔、气搅装置、排气装置;

溶药罐为有顶部及底部的密闭空腔体,一进水管、一第一主输气管穿过溶药罐顶部进入溶药罐内部,溶药罐侧壁设有一加药溜槽,溶药罐侧壁开有通孔,溶药罐底部设有一排渣口;

储液腔由同轴套装于溶药罐外部的侧壁及与溶药罐底部密封连接的环形底部、与溶药罐侧壁密封连接的环形顶部形成的环形空腔构成,储液腔环形底部设有出液口;

气搅装置包括第一主输气管、连接管、第一分输气管、第二分输气管、喷气嘴,第一分输气管竖直设置于溶药罐内靠近内侧壁处且通过连接管与第一主输气管相连通,第二分输气管盘曲于储液腔底部且其一端穿过溶药罐的侧壁通过连接管与第一主输气管相连通,第一分输气管、第二分输气管上设置有喷气嘴;

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管、风机、水槽,两支位于外部的排气管通过溶药罐顶部及储液腔顶部的孔与溶药罐内部及储液腔内部相连通,且两支排气管在外部合并为一支排气管,在合并后的排气管远离合并点的一端与一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风机的出风口与另一支排气管相连通且该支排气管远离风机的一端向下弯曲通入一水槽的液面中,该水槽底部设置有排水口且该排水口设置有排水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溶药罐,其加药溜槽位于溶药罐侧壁上部高于储液腔顶部外侧面位置且穿过溶药罐侧壁进入溶药罐内部,加药溜槽位于溶药罐内部的口接近进水管位于溶药罐内部的管口且居于其下方;其侧壁的通孔数量大于一个,且通孔在溶药罐侧壁的分布部位位于其侧壁被储液腔包围的部位,在分布通孔的侧壁内侧面衬有过滤网;其进水管口设置有进水管阀;其第一主输气管进气口设置有第一主输气管阀;其排渣口设置有排渣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液腔,在其上部内侧壁高于或等于第一分输气管顶部、低于储液腔环形顶部位置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在其出液口设有出液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气搅装置,其第一分输气管数量大于1支且沿着靠近溶药罐壁内侧的圆环方向均匀竖直分布,且第一分输气管顶部位置低于储液腔顶部位置、底部接近于溶液罐底部内侧面,每支第一分输气管分别通过连接管与第一主输气管相连通且第一分输气管除去与连接管连接部位的其他端口均封闭;其第二分输气管非与连接管相连的一端口封闭;第一分输气管、第二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数量均大于一个且喷气嘴出口设置有止逆塞,第一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间隔设置于其侧壁外侧面上且出气口方向斜向上,第二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设置于其侧壁外侧面的上端面且出气口向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气装置,其排水口通过管道与进水管相连通或通过溶药罐顶部或侧壁上部高于储液腔顶部位置的孔与溶药罐内部连通,且水槽的高度高于其与进水管连通或与溶药罐侧壁连通部位的高度。

方案二,一种无粉尘泄露分散更彻底的污水处理用干粉湿法加药装置,包括溶药罐、储液腔、气搅装置、排气装置;

溶药罐为有顶部及底部的密闭空腔体,一进水管、一第一主输气管穿过溶药罐顶部进入溶药罐内部,进水管位于溶药罐顶部偏离中心位置处,第一主输气管竖直位于溶药罐顶部居中部位且与溶药罐顶部为可转动固定,第一主输气管位于溶药罐顶部外侧部位通过传动皮带与固定于溶药罐顶部且其转轴为竖直方向的电机的转轴连接;溶药罐侧壁设有一加药溜槽,溶药罐侧壁开有通孔,溶药罐底部设有一排渣口;

储液腔由同轴套装于溶药罐外部的侧壁及与溶药罐底部密封连接的环形底部、与溶药罐侧壁密封连接的环形顶部形成的环形空腔构成,储液腔环形底部设有出液口;

气搅装置包括第一主输气管、第二主输气管、连接管、第一分输气管、第二分输气管、喷气嘴,第一分输气管共有两支且竖直分居于第一主输气管两侧且均位于溶药罐内部靠近溶药罐内侧壁处,两支第一分输气管分别通过连接管与第一主输气管相连通,两支第一分输气管、第一主输气管、连接管共平面,且两支第一分输气管及相应的连接管以第一主输气管为对称轴两侧对称;第二分输气管盘曲于储液腔底部且其一端与设置于储液腔内且通过储液腔顶部通往外部的第二主输气管相连接;第一分输气管、第二分输气管上设置有喷气嘴;

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管、风机、水槽,两支位于外部的排气管通过溶药罐顶部及储液腔顶部的孔与溶药罐内部及储液腔内部相连通,且两支排气管在外部合并为一支排气管,在合并后的排气管远离合并点的一端与一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风机的出风口与另一支排气管相连通且该支排气管远离风机的一端向下弯曲通入一水槽的液面中,该水槽底部设置有排水口且该排水口设置有排水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溶药罐,其加药溜槽位于溶药罐侧壁上部高于储液腔顶部外侧面位置且穿过溶药罐侧壁进入溶药罐内部,加药溜槽位于溶药罐内部的口接近进水管位于溶药罐内部的管口且居于其下方;其侧壁的通孔数量大于一个,且通孔在溶药罐侧壁的分布部位位于其侧壁被储液腔包围的部位,在分布通孔的侧壁内侧面衬有过滤网;其进水管口设置有进水管阀;其第一主输气管进气口设置有第一主输气管阀;其排渣口设置有排渣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液腔,在其上部内侧壁高于或等于第一分输气管顶部、低于储液腔环形顶部位置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在其出液口设有出液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气搅装置,其第一分输气管顶部位置低于储液腔顶部位置、底部接近于溶液罐底部内侧面,两支第一分输气管除去与连接管连接部位的其他端口均封闭;其第二分输气管非与第二主输气管相连的一端口封闭;第一分输气管、第二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数量均大于一个且喷气嘴出口设置有止逆塞,第一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间隔设置于其侧壁外侧面上且出气口方向斜向上,第二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设置于其侧壁外侧面的上端面且出气口向上;第二主输气管位于储液腔外部管口处设置有第二主输气管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气装置,其排水口通过管道与进水管相连通或通过溶药罐顶部或侧壁上部高于储液腔顶部位置的孔与溶药罐内部连通,且水槽的高度高于其与进水管连通或与溶药罐侧壁连通部位的高度。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势:

(1)不产生粉尘。加药粉时,装有药粉的袋子口套入加药溜槽口内,随着药粉从加药溜槽口进入溶药罐,药粉立马被进水管加入的水喷淋并落入溶药罐下方,随着药粉的逐渐加入、进水管中水的逐渐注入,大量被喷淋湿的药粉与注入的水在溶药罐下方混合,由于排气装置的作用,溶药罐上部的空间是负压状态,且有流向排气管的气流,即使有少量未被水喷淋湿的干药粉也难以从加药溜槽口飘逸到外部,这些干药粉在负压及流向排气管的气流作用下会进入排气管并在最后进入水槽并溶入水槽中的水中,因此在加药过程中,不会产生粉尘对操作人员造成麻烦;

(2)溶药罐中的药粉与水的分散更彻底。溶药罐中喷气嘴的设置,一种方案是第一分输气管沿着溶药罐底部的圆周方向竖直、均匀、多支、固定设置,且每个输气管上从上到下四周设置有多个喷气嘴,有的喷气嘴斜向上朝着过滤网,有的喷气嘴斜向上朝着溶药罐内部的液体,各个喷气嘴喷出的气流造成“气动搅拌”的效果,且在溶药罐中液体的各个深度产生较多的“气动搅拌”中心,使得药粉与水分散的更彻底,朝着过滤网的喷气嘴喷出的气流带动着水流不断的冲涮着过滤网,使得过滤网不易被堵塞;另一种方案的第一分输气管共设置两支,对称分布于第一主输气管两侧,并在电机带动下,第一主输气管以自己的轴向为转动中心在溶药罐中部进行自转,两侧的第一分输气管在第一主输气管带动下在接近溶药罐内壁的圆周方向上做圆周转动,第一分输气管上设置的喷气嘴在液体中边转动边喷气,达到了多个第一分输气管设置的效果,同时,第一分输气管的转动也产生了机械搅拌的效果,相当于既有“气动搅拌”又有机械搅拌,同样能使得药粉更加彻底的分散在水中;

(3)不堵泵。将药粉的分散及用泵输送两个环节用溶药罐及储液腔分离开,以及过滤网的设置,使得溶药罐中未彻底分散的药粉、杂质不会进入储液腔,只有充分分散后形成的悬浊液才能通过过滤网及溶药罐壁上的通孔从溶药罐流入储液腔中,储液腔中底部设置的喷气嘴使得储液腔中的悬浊液不会发生沉淀,因而使得储液腔中的悬浊液在经过出液口通过泵时不会导致泵堵塞。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从上方俯视顶部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以储液腔顶部内侧面为剖切面去掉上部分后俯视下部分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以储液腔顶部内侧面为剖切面去掉上部分后俯视下部分的示意图。

图中:1-储液腔,2-溶药罐,3-加药溜槽,4-进水管,5-进水管阀,6-第二分输气管,7-第一主输气管阀,8-电机,9-传动皮带,10-第一主输气管,11-喷气嘴,12-出液口,13-出液口阀,14-排渣口,15-排渣口阀,16-通孔,17-第二主输气管,18-液位传感器,19-连接管,20-第二主输气管阀,21-排气管,22-风机,23-水槽,24-排水口,25-排水口阀,26-第一分输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从上方俯视顶部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以储液腔顶部内侧面为剖切面去掉上部分后俯视下部分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处放大示意图。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种无粉尘泄露分散更彻底的污水处理用干粉湿法加药装置,包括溶药罐、储液腔、气搅装置、排气装置;

溶药罐为有顶部及底部的密闭空腔体,一进水管、一第一主输气管穿过溶药罐顶部进入溶药罐内部,溶药罐侧壁设有一加药溜槽,溶药罐侧壁开有通孔,溶药罐底部设有一排渣口;

储液腔由同轴套装于溶药罐外部的侧壁及与溶药罐底部密封连接的环形底部、与溶药罐侧壁密封连接的环形顶部形成的环形空腔构成,储液腔环形底部设有出液口;

气搅装置包括第一主输气管、连接管、第一分输气管、第二分输气管、喷气嘴,第一分输气管竖直设置于溶药罐内靠近内侧壁处且通过连接管与第一主输气管相连通,第二分输气管盘曲于储液腔底部且其一端穿过溶药罐的侧壁通过连接管与第一主输气管相连通,第一分输气管、第二分输气管上设置有喷气嘴;

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管、风机、水槽,两支位于外部的排气管通过溶药罐顶部及储液腔顶部的孔与溶药罐内部及储液腔内部相连通,且两支排气管在外部合并为一支排气管,在合并后的排气管远离合并点的一端与一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风机的出风口与另一支排气管相连通且该支排气管远离风机的一端向下弯曲通入一水槽的液面中,该水槽底部设置有排水口且该排水口设置有排水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溶药罐,其加药溜槽位于溶药罐侧壁上部高于储液腔顶部外侧面位置且穿过溶药罐侧壁进入溶药罐内部,加药溜槽位于溶药罐内部的口接近进水管位于溶药罐内部的管口且居于其下方;其侧壁的通孔数量大于一个且以5毫米的间隔均匀分布,且通孔在溶药罐侧壁的分布部位位于其侧壁被储液腔包围的部位,在分布通孔的侧壁内侧面衬有过滤网;其进水管口设置有进水管阀;其第一主输气管进气口设置有第一主输气管阀;其排渣口设置有排渣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液腔,在其上部内侧壁高于或等于第一分输气管顶部、低于储液腔环形顶部位置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在其出液口设有出液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气搅装置,其第一分输气管数量为8支且沿着靠近溶药罐壁内侧的圆环方向均匀竖直分布,且第一分输气管顶部位置低于储液腔顶部位置、底部接近于溶液罐底部内侧面,每支第一分输气管分别通过连接管与第一主输气管相连通且第一分输气管除去与连接管连接部位的其他端口均封闭;其第二分输气管非与连接管相连的一端口封闭;第一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数量大于1个且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间隔5厘米、在同一高度沿着第一分输气管外表面均匀间隔分布4个,第二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数量大于1个且在第二分输气管侧壁外侧面上端相互间隔5厘米,喷气嘴出口设置有止逆塞,第一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出气口方向斜向上,第二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设置于其侧壁外侧面的上端面且出气口向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气装置,其排水口通过管道与进水管相连通,且水槽的高度高于其与进水管连通部位的高度。

其工作流程如下:

(一)进水。使用时,先打开进水管的进水管阀让进水管进水;

(二)投药。待溶药罐中的液面浸没第一分输气管时,开始从加药溜槽加药粉;

(三)供气。在投药的同时打开第一主输气管阀往气搅装置供气,气源是压缩空气;

(四)排气。在投药、供气的同时启动风机使得排气装置开始工作;

(五)出液。在投药、供气、排气的同时打开出液口阀使得进入储液腔的悬浊液通过出液口经泵抽往混凝沉淀池;

(六)水槽排液。在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观测水槽中的情况:水槽中的水是否由于蒸发减少使得排气管管尾露出水面,如果露出,则需要往水槽中添加水,使得管尾保持被浸没;水槽中的水是否因为溶了排气装置从溶药罐上部抽出的少量干药粉而变的粘稠,如果变粘稠了,则要打开排水口阀将水槽中的浑浊液通过与溶药罐的连接管道排放到溶药罐中,排放完毕后,要及时补充水使得排气管管尾保持浸没在水面下;

(七)排渣。全部工作结束后,清洗溶药罐及储液腔,溶药罐中有较多未被利用的药粉与水形成的粘稠物从被打开的排渣口被清洗水流冲刷而排出,储液腔内少量的不溶物从被打开的出液口被清洗水流冲涮而排出。

液位传感器的作用。储液腔上部的液位传感器在感应到液面上升到其位置时发出报警声并驱动进水管阀(电磁阀)关闭停止进水,投加药粉的操作人员在听到报警声后停止投药,在储液腔内的液面下降到低于液位传感器位置时再次发出报警声并驱动进水管阀(电磁阀)打开恢复进水,投加药粉的操作人员在听到该报警声时可以继续加药。液位传感器的设置,使得储液腔的液面不会到达储液腔环形顶部、也不会使得溶药罐中的液面低于第一分输气管顶部,这样的好处在于,储液腔顶部连接的排气管不会接触到液面把液体抽入排气管道中,溶药罐中的第一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不会露出液面。

排气装置的作用。与溶药罐连接的排气管持续向外抽气,使得溶药罐内上部空间形成负压,使得未被进水管的进水喷淋湿的干药粉不会从加药溜槽口飘逸出而是被排气管产生的负压从排气管被抽出进入水槽中的水体中。另一方面,与溶药罐、储液腔连接的排气管还有一个作用,即,溶药罐、储液腔中的喷气嘴不断的喷出空气,这些空气从上方的液面不断溢出,排气管的设置,使得这些溢出的空气能被及时抽排到外部,特别是对溶药罐而言,还要使得溶液罐上部空间形成负压。

实施例2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以储液腔顶部内侧面为剖切面去掉上部分后俯视下部分的示意图。

如图7、图8所示,一种无粉尘泄露分散更彻底的污水处理用干粉湿法加药装置,包括溶药罐、储液腔、气搅装置、排气装置;

溶药罐为有顶部及底部的密闭空腔体,一进水管、一第一主输气管穿过溶药罐顶部进入溶药罐内部,进水管位于溶药罐顶部偏离中心位置处,第一主输气管竖直位于溶药罐顶部居中部位且与溶药罐顶部为可转动固定,第一主输气管位于溶药罐顶部外侧部位通过传动皮带与固定于溶药罐顶部且其转轴为竖直方向的电机的转轴连接;溶药罐侧壁设有一加药溜槽,溶药罐侧壁开有通孔,溶药罐底部设有一排渣口;

储液腔由同轴套装于溶药罐外部的侧壁及与溶药罐底部密封连接的环形底部、与溶药罐侧壁密封连接的环形顶部形成的环形空腔构成,储液腔环形底部设有出液口;

气搅装置包括第一主输气管、第二主输气管、连接管、第一分输气管、第二分输气管、喷气嘴,第一分输气管共有两支且竖直分居于第一主输气管两侧且均位于溶药罐内部靠近溶药罐内侧壁处,两支第一分输气管分别通过连接管与第一主输气管相连通,两支第一分输气管、第一主输气管、连接管共平面,且两支第一分输气管及相应的连接管以第一主输气管为对称轴两侧对称;第二分输气管盘曲于储液腔底部且其一端与设置于储液腔内且通过储液腔顶部通往外部的第二主输气管相连接;第一分输气管、第二分输气管上设置有喷气嘴;

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管、风机、水槽,两支位于外部的排气管通过溶药罐顶部及储液腔顶部的孔与溶药罐内部及储液腔内部相连通,且两支排气管在外部合并为一支排气管,在合并后的排气管远离合并点的一端与一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风机的出风口与另一支排气管相连通且该支排气管远离风机的一端向下弯曲通入一水槽的液面中,该水槽底部设置有排水口且该排水口设置有排水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溶药罐,其加药溜槽位于溶药罐侧壁上部高于储液腔顶部外侧面位置且穿过溶药罐侧壁进入溶药罐内部,加药溜槽位于溶药罐内部的口接近进水管位于溶药罐内部的管口且居于其下方;其侧壁的通孔数量大于一个且以5毫米的间隔均匀分布,且通孔在溶药罐侧壁的分布部位位于其侧壁被储液腔包围的部位,在分布通孔的侧壁内侧面衬有过滤网;其进水管口设置有进水管阀;其第一主输气管进气口设置有第一主输气管阀;其排渣口设置有排渣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液腔,在其上部内侧壁高于或等于第一分输气管顶部、低于储液腔环形顶部位置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在其出液口设有出液口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气搅装置,其第一分输气管顶部位置低于储液腔顶部位置、底部接近于溶液罐底部内侧面,两支第一分输气管除去与连接管连接部位的其他端口均封闭;其第二分输气管非与第二主输气管相连的一端口封闭;第一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数量均大于一个且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间隔5厘米、在同一高度沿着第一分输气管外表面均匀间隔分布4个,第二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数量大于1个且在第二分输气管侧壁外侧面上端相互间隔5厘米,且喷气嘴出口设置有止逆塞,第一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出气口方向斜向上,第二分输气管上的喷气嘴设置于其侧壁外侧面的上端面且出气口向上,第二主输气管位于储液腔外部管口处设置有第二主输气管阀;

其工作流程如下:

(一)进水。使用时,先打开进水管的进水管阀让进水管进水;

(二)投药。待溶药罐中的液面浸没第一分输气管时,开始从加药溜槽加药粉;

(三)供气。在投药的同时打开第一主输气管阀、第二主输气管阀往气搅装置供气,气源是压缩空气,同时启动电机使得第一主输气管及连带的第一分输气管开始转动;

(四)排气。在投药、供气的同时启动风机使得排气装置开始工作;

(五)出液。在投药、供气、排气的同时打开出液口阀使得进入储液腔的悬浊液通过出液口经泵抽往混凝沉淀池;

(六)水槽排液。在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观测水槽中的情况:水槽中的水是否由于蒸发减少使得排气管管尾露出水面,如果露出,则需要往水槽中添加水,使得管尾保持被浸没;水槽中的水是否因为溶了排气装置从溶药罐上部抽出的少量干药粉而变的粘稠,如果变粘稠了,则要打开排水口阀将水槽中的浑浊液排放掉,排放完毕后,要及时补充水使得排气管管尾保持浸没在水面下;

(七)排渣。全部工作结束后,清洗溶药罐及储液腔,溶药罐中有较多未被利用的药粉与水形成的粘稠物从被打开的排渣口被清洗水流冲刷而排出,储液腔内少量的不溶物从被打开的出液口被清洗水流冲涮而排出。

液位传感器的作用、排气装置的作用同实施例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