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量吸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47441发布日期:2019-08-27 21:48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定量吸物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吸料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定量吸物器。



背景技术:

吸物器一般也叫吸液器,是指通过吸液器将容器内的液体吸入,然后再将吸入的液体排出至另外的容器内,比如胶头滴管就是吸液器的一种。

公知的,胶头滴管主要由橡皮乳头和尖嘴玻璃管构成。使用时,通过对橡皮乳头进行挤压,从而将橡皮乳头内的空气从尖嘴玻璃管端排出,再将尖嘴玻璃管的吸液口至于待吸入的液体中,然后松开对橡皮乳头的挤压,此时橡皮乳头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会重新膨胀,直至回复至初始状态,并且在回复时产生吸力,将液体吸入至尖嘴玻璃管内,至最大化吸液后,将尖嘴玻璃管至于所需液体的容器内,再次对橡皮乳头进行挤压,实现将尖嘴玻璃管内的液体排出,其操作非常简单。

目前,由于胶头滴管的吸料量都是通过对橡皮乳头的捏压程度来实现,然而胶头滴管的最大化也只能通过一次性挤压完成,想再吸收更多一些的液体,则必须先将尖嘴玻璃管内的液体进行排除后,才可再次吸入,对于液量需求比较大的的实验来说,需要反复吸料、排料,非常麻琐,且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量吸物器,通过在定量腔的一端连接有设有单向排气阀的吸物球,每一次对吸物球的挤压都可通过单向排气阀实现将吸物球内的空气排出,进而实现吸物球反复产生吸力的效果,从而可使吸物器一次性吸取足够多量的液体,非常方便,且工作效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应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定量吸物器,包括吸物球、定量腔与吸物单元,吸物单元连接于定量腔的一端,吸物球连接于定量腔的另一端,吸物球上设有单向排气阀。

进一步而言,所述吸物球可转动的套于定量腔上端,且吸物球与定量腔(4)之间设有阀门组件一。

进一步而言,所述阀门组件一包括设于吸物球上的通孔一以及设于定量腔上的通孔二,通过转动吸物球实现通孔一与通孔二之间的错位与连通。

进一步而言,所述吸物球与定量腔之间设有转动限位组件。

进一步而言,所述转动限位组件包括设于吸物球上的凸块一以及设于定量腔上的凸块二和凸块三,通过转动吸物球带动凸块一转动于凸块二和凸块三之间。

进一步而言,所述定量腔上端设有连接柱,连接柱上设有螺牙,吸物球可转动的套于连接柱上。

进一步而言,所述吸物单元包括套于定量腔下端的吸物嘴盖,吸物嘴盖上设有进物口。

进一步而言,所述吸物嘴盖可转动的套于定量腔下端,且吸物嘴盖与定量腔之间设有阀门组件二。

进一步而言,所述阀门组件二包括设于吸物嘴盖上的通孔三以及设于定量腔上的通孔四,通过转动吸物嘴盖实现通孔三与通孔四之间的错位与连通。

进一步而言,所述定量腔的外壁上设有容量刻度线。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在定量腔的一端连接有设有单向排气阀的吸物球,每一次对吸物球的挤压都可通过单向排气阀实现将吸物球内的空气排出,进而实现吸物球反复产生吸力的效果,从而可使吸物器一次性吸取足够多量的液体,非常方便,且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整体结构立面图;

图2是实施例一整体结构剖示图;

图3是图2中a位置放大示图;

图4是图1中b位置放大示图;

图5是图2中c位置放大示图;

图6是实施例二单向阀结构示图;

图7是实施例三进物口结构示图。

1.单向排气阀;2.吸物球;20.通孔一;21.凸块一;3.吸物单元;4.定量腔;40.容量刻度线;41.通孔二;42.凸块二;43.凸块三;44.通孔四;5.转动限位组件;6.吸物嘴盖;60.通孔三;7.进物口;8.阀门组件一;9.连接柱;90.螺牙;10.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定量吸物器,包括吸物球2、定量腔4与吸物单元3,吸物单元3连接于定量腔4的一端,吸物球2连接于定量腔4的另一端,吸物球2上设有单向排气阀1。以上所述构成本发明基本结构。

本发明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在定量腔4的一端连接有设有单向排气阀1的吸物球2,每一次对吸物球2的挤压都可通过单向排气阀1实现将吸物球2内的空气排出,进而实现吸物球2反复产生吸力的效果,从而可使吸物器一次性吸取足够多量的液体,非常方便。

传统技术中,当胶头滴管的橡皮乳头膨胀至最大化时(即吸力已用尽),无法再从尖嘴玻璃管吸料,如果还要再吸则必须先将尖嘴玻璃管内的液体排出尖嘴玻璃管后才可进行下一次吸液,否则无法排除橡皮乳头内的气体,操作起来比较繁琐,而本发明则挤压吸物球2可实现将吸物球2内的空气从单向排气阀1内排出,在松开挤压后,吸物球2自然而然产生吸力,所以本发明只需要反复挤压吸物球2工作即可使定量吸物器一次性吸取足够多量的液体,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操作非常方便,且工作效率高。

实际应用中,排液时需要关闭单向排气阀1,使挤压吸物球2时,吸物球2内的气体将定量腔4内液体排出。

更具体而言,所述吸物球2可转动的套于定量腔4上端,且吸物球2与定量腔4之间设有阀门组件一8,阀门组件一8包括设于吸物球2上的通孔一20以及设于定量腔4上的通孔二40,通过转动吸物球2实现通孔一20与通孔二41之间的错位与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排气时,可通过转动吸物球2先将阀门组件一8错位关闭,使定量腔4与吸物球2处于断开状态,避免挤压吸物球2时,一方面可使产生的气体将定量腔4内液体排出定量腔4内,另一方而可使吸物球2内的气体只能通过单向排气阀1排出(直至吸物球2处于完全挤瘪状态);吸料时,再通过转动吸物球2将将阀门组件一8打开,使定量腔4与吸物球2处于连通状态,然后将吸物单元3置于待吸液中,松开对吸物球2的挤压,吸物球2在膨胀过程中产生吸力,将液体从吸物单元3吸至定量腔4内。

实际应用中,当通孔一20与通孔二41之间处于错位闭合时(即定量腔4与吸物球2之间不连通),此时反复挤压吸物球2可使吸物球2内的气体从排气阀1彻底排出,当要吸料时,只需转动吸物球2,使通孔一20与通孔二41连通即可使吸物球2产生的吸力将液体吸入至定量腔4内,操作非常方便。

实际应用中,就算不关闭阀门组件一8,通过反复挤压吸物球2也可实现反复吸料的作用,因为排气时大量的气体主要是通过单向排气阀1排出,而排出的气体与产生的吸力是成正比的,故而就算有少量气体通过定量腔4将少量液体挤出后,反复挤压下,还是会使定量腔4内液体越吸越多。

实际应用中,闭合阀门组件一8还可以起到防止定量吸物器倾斜或倒立时,定量腔4内液体倒液至吸物球2内,进而对吸物球2造成损坏,故可起到对吸物球2的保护作用。

更具体而言,所述吸物球2与定量腔4之间设有转动限位组件5。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转动限位组件5限位吸物球2的转动角度。

更具体而言,所述转动限位组件包括设于吸物球2上的凸块一21以及设于定量腔4上的凸块二42和凸块三43,通过转动吸物球2带动凸块一21转动于凸块二41和凸块三42之间。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凸块二41和凸块三42将凸块一21进行限位,使其只能在凸块二41和凸块三42内转动,进而实现对吸物球2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一中,通孔一20与通孔二41均采用半圆结构,所以凸块二42和凸块三43之间的角度采用180度设置。

更具体而言,所述定量腔4上端设有连接柱9,连接柱9上设有螺牙90,吸物球2可转动的套于连接柱7上。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连接柱9便于吸物球2的连接,同时通过连接柱7上的螺牙90使吸物球2套接时限位于连接柱9上。

实际应用中,吸物球2整体采用橡胶材质制成,套于连接柱7上后可以轴向旋转。

更具体而言,所述吸物单元包括套于定量腔4下端的吸物嘴盖6,吸物嘴盖6上设有进物口7。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吸液时,通过进物口7置于待吸液中。

更具体而言,所述吸物嘴盖6可转动的套于定量腔4下端,且吸物嘴盖6与定量腔4之间设有阀门组件二,阀门组件二包括设于吸物嘴盖6上的通孔三60以及设于定量腔4上的通孔四44,通过转动吸物嘴盖6实现通孔三60与通孔四44之间的错位与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吸料时,通过转动吸物嘴盖6调整通孔三60与通孔四44至连通状态的,当吸完料后,通过转动吸物嘴盖6,使通孔三60与通孔四44之间处于错位闭合状态,这样可以对定量腔4内的液体起到密封作用。

更具体而言,所述定量腔4的外壁上设有容量刻度线40。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在吸料时直观的观察到液体的计量,便于通过吸物球2控制吸料量。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初始时,阀门组件一8为关闭状态,使用时,用手捏扁吸物球2,同时打开单向排气阀1,吸物球2内的气体通过单向排气阀1排出,此时吸物球2变瘪,将定量吸物器的进物口7置于物体中,然后转动吸物球2,阀门组件一8变为打开状态,松开手后,吸物球2复位并产生吸力,此时液体就被吸进定量腔4体内,旋转吸物嘴盖6使进物口7关闭,避免液体流出,再将定量吸物器从液体中取出,排料时再旋转吸物嘴盖6使进物口7打开,用手捏扁吸物球2,定量腔4内的物体就可以从进物口7被排出。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所述阀门组件一8包括单向阀10。

相比实施例一而言,减少了通过转动方式来控制阀门组件一8的开启与闭合动作。

本实施例二除了阀门组件一8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外,其余结构与工作原理皆与实施例一相同,不作重复描述。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所述吸物单元3包括进物口7。

相比实施例一而言,减少了吸物嘴盖6的结构。

本实施例三除了吸物单元3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外,其余结构与工作原理皆与实施例一相同,不作重复描述。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