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胎防水卷材浸涂工艺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95229发布日期:2020-04-21 22:2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胎防水卷材浸涂工艺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有胎防水卷材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有胎防水卷材浸涂工艺及系统。



背景技术:

沥青防水卷材是指以沥青材料、胎料和表面撒布防黏材料等制成的成卷材料,又称油毡,常用于张贴式防水层。沥青防水卷材包括有胎卷材和无胎卷材。凡是用厚纸或玻璃丝布、石棉布、棉麻织品等胎料浸渍石油沥青制成的卷状材料,称为有胎卷材;将石棉、橡胶粉等掺入沥青材料中,经碾压制成的卷状材料称为辊压卷材即无胎卷材。沥青防水卷材成本低,拉伸强度和延伸率低,温度稳定性差,高温易流淌,低温易脆裂;耐老化性较差,使用年限短,属于低档防水卷材。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俗称改性沥青油毡,以玻纤毡、聚酯毡、黄麻布、聚乙烯膜、聚酯无纺布、金属箔或者两种复合材料为胎基,以掺量不少于10%的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改性沥青、氧化沥青为浸涂材料,以粉状、片状、粒状矿质材料、合成高分子薄膜、金属膜为覆面材料制成的可卷曲的片状类防水材料。由于沥青本身的低软化点、高针入度和低温脆性等固有缺点,在利用它作为防水材料时,限制了使用范围。在沥青中添加了高分子聚合物改性后,大大改善了上述性能,使其耐候性、感温性(高温特性、低温柔性)、及与基底龟裂的适应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使用这种改性沥青制成的防水材料从过去的“重、厚、长、大”的时代进入到“轻、薄、短、小”的工业化时代成为现实和可能。

无论是未经改性的有胎沥青防水卷材还是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都属于有胎防水卷材,这类防水卷材的生产工艺通常是在无纺布等胎基布上浸涂沥青,再对浸涂了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使沥青夯实于胎基布上。

申请号为201821253146.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的浸涂装置,其采用压辊组对浸涂了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压辊组6竖直方向从下到上包括传动辊61、挤压定辊62和挤压动辊63。虽然能够起到挤压胎基布的作用,但是由于传动辊61、挤压定辊62和挤压动辊63设置在同一竖直平面,挤压的作用点位于相邻两道辊中偏下设置的那道辊的最高点,挤压时被挤压出来的沥青将会向挤压点两侧流淌,偏下设置的那道辊上没有被胎基布覆盖的一侧的辊面将会被流淌下来的沥青粘附,造成粘辊,当沥青黏度较大时,还会影响对后续胎基布的挤压,造成挤压后的胎基布表面出现明显的坑洼,最终导致成品出现气泡、表面白点的现象,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挤压装置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有胎防水卷材浸涂工艺,解决挤压时出现粘辊的现象,避免因此造成成品不合格。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有胎防水卷材浸涂工艺,对胎基布浸涂沥青以制备所述有胎防水卷材,将沥青涂覆于胎基布表面或将胎基布浸入沥青中以使沥青覆盖胎基布表面,然后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

本发明摒弃传统工艺中在竖直方向上对胎基布进行挤压即挤压作用力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方式,即挤压作用力呈倾斜状态,因此被挤压的胎基布在挤压作用点/线/面附近的部分也呈倾斜状态,挤压作用点/线/面两侧的胎基布在位置关系呈一侧偏上一侧偏下的关系,被挤压而跑向两侧的沥青均能够被胎基布重新接收而不会粘附到起挤压作用的设备上,从而避免成品因此出现气泡、表面白点、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等缺陷。

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进行两次挤压,胎基布的正反面在所述两次挤压过程中的朝向相反,使得挤压后得到卷材或预浸卷材的正反两面受力平均,不易翘曲,表面更为平整。前面提到挤压作用力呈倾斜状态,被挤压的胎基布在挤压作用点/线/面附近的部分也呈倾斜状态,因此胎基布的正反两面必然一面倾斜朝上另一面倾斜朝下,所以这里的朝向相反不是位置关系的绝对相反,而应该理解为:如果胎基布正面在第一次挤压中倾斜朝上,则在第二次挤压中倾斜朝下;反之亦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有胎防水卷材浸涂系统,包括用于盛放沥青并为胎基布浸涂沥青的浸涂池和设置于浸涂池上方并对浸涂了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挤压装置,所述挤压装置包括至少两道挤压辊,相邻两道挤压辊的转动轴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胎基布在浸涂池浸涂沥青后从相邻两道挤压辊的下侧穿进相邻两道挤压辊之间的夹缝。

相邻两道挤压辊对穿过其间的胎基布形成挤压作用,每道挤压辊对胎基布起挤压作用的地方成为一条挤压作用线,本发明将相邻两道挤压辊的转动轴设置在不同的竖直平面内,使得挤压作用线偏离位置偏下的挤压辊的最高点,挤压辊在挤压作用线处的切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以相邻两道挤压辊的转动轴所在平面为分界面,在分界面的上侧(即相邻两道挤压辊的上侧)相邻两道挤压辊之间形成一道具有承接作用的凹槽,挤压胎基布时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上侧冒出时将被凹槽接纳,不会沿着辊面流淌导致出现粘辊现象。而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下侧(即相邻两道挤压辊的下侧)冒出时将向下低落或沿辊面向下流淌,但由于挤压辊一般会沿胎基布走料方向转动,流经辊面的沥青将不断被胎基布重新吸收,不会在辊面上停留太长时间,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粘辊的问题,从而避免成品因此出现气泡、表面白点、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等缺陷。

对于黏度较高的沥青,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下侧冒出并沿辊面向下流淌时,可能还来不及被重新吸收就粘附于挤压辊上。为此,相邻两道挤压辊的转动轴也不在同一水平面内,每相邻两道挤压辊之间从位置关系上看包括上辊和下辊,胎基布从远离上辊一侧进料并从下侧穿进上辊与下辊之间的夹缝。因此,从下侧穿进夹缝的胎基布的进料侧包裹着下辊,流淌下来的沥青将落在未经该挤压辊挤压的胎基布上,不会粘附到挤压辊上,进一步防止沥青粘辊,尤其是沥青黏度较高时,被挤出的沥青重新落在未经该挤压辊挤压的胎基布上,既能够有效防止粘辊,又不会因为重新落在胎基布上的沥青而致表面不平,挤压效果更佳,能够更好地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减少设备维护的次数,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

所述挤压装置包括三道挤压辊,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一辊、第二辊和第三辊,胎基布从远离第二辊一侧进料,然后先从下侧穿过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的夹缝,再从下侧穿过第二辊与第三辊之间的夹缝,因此胎基布在这三道挤压辊中分别进行正反两面的两次挤压,使得挤压后得到卷材或预浸卷材的正反两面受力平均,不易翘曲,表面更为平整。

对于胎基布在浸涂池的具体浸涂方式,本发明提供了如下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还包括设置于挤压装置一侧且至少部分伸入浸涂池中与沥青接触的涂覆辊,胎基布从远离挤压装置的涂覆辊一侧进入浸涂系统且依次经过涂覆辊和挤压装置后离开浸涂系统,涂覆辊转动过程中将浸涂池中的沥青往上带并涂覆于经过涂覆辊的胎基布下表面。本方案中,胎基布无需进入浸涂池中的沥青中,跨过涂覆辊并在此过程中保持与涂覆辊的有效接触即可,跨过涂覆辊时胎基布的下表面将被覆上沥青,最终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半胎防水卷材。优选地,所述涂覆辊的表面为沙面结构,有助于涂覆辊转动过程中更好地将沥青往上带,从而更好地保证胎基布能够被覆上厚度符合要求的沥青层。

第二种方案,还包括至少部分伸入浸涂池中沥青中的浸覆辊,胎基布进入浸涂系统后从浸覆辊的一侧伸入浸涂池然后从浸覆辊的另一侧伸出,再经过挤压装置挤压后离开浸涂系统。本方案中,胎基布需要完全进入浸涂池中的沥青,在此过程中浸覆辊作用是将胎基布压向沥青中使其被完全浸润,最终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全胎防水卷材。优选地,所述浸覆辊为空心结构,空心结构的浸覆辊转动的时候能够起到搅动浸涂池中沥青的作用,保证沥青的均匀性,同时,空心结构的浸覆辊占用的绝对空间较小,从而提高浸涂的有效容纳空间,有利于促进设备的小型化。优选地,所述浸覆辊可升降伸入浸涂池中,清洗浸涂池时可以使浸覆辊上升,便于后期维护或维修。优选地,包括两道相距设置的浸覆辊和一对预压辊,胎基布经过其中一道浸覆辊后经由预压辊预压再经过另一道浸覆辊,然后进入挤压装置挤压,使得胎基布能够被浸透,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浸涂效果。

第三种方案,所述浸涂系统包括涂覆辊和浸覆辊,所述涂覆辊设置于浸涂池远离挤压装置的一侧,浸覆辊设置于涂覆辊与挤压装置之间。本方案是上述两种方案的综合,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涂覆方式或浸覆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浸涂方式。涂覆辊设置在浸涂池的一侧,胎基布进入浸涂系统时先经过涂覆辊,无论是否选择涂覆方式,涂覆辊都能够对胎基布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胎基布刮到浸涂池边缘,严重时可导致胎基布变形,尤其是采用浸覆方式时更有可能刮擦到浸涂池边缘。分别针对涂覆辊及浸覆辊的优选方案可参考上述两种方案中的优选方案。

实际上,为了保证胎基布在浸涂系统中顺利行进,上述各种辊,包括但不限于挤压辊、涂覆辊、浸覆辊、预压辊基本上保持相互平行。所述浸涂池池底垂直各辊辊轴的竖直截面呈v字形,减少浸涂池死角,使得进入浸涂池中的沥青能够被有效利用,降低浸涂池容量,使得沥青不会在浸涂池中停留太久就能够被有效利用,进而提高最终产品的性能,也能够促进沥青中的沉淀在重力作用下流向v字形池底的最低处。v字形浸涂池池底的最低处设有排出口,可以及时排出浸涂池中的沥青沉淀物,还能够进一步推动沥青中的沉淀流向v字形池底的最低处,或者清洗浸涂池时排出清洗污水。所述涂覆辊、浸覆辊、挤压装置偏离v字形池底最低处所在竖直平面设置,防止浸涂池中的沉淀被覆上胎基布;优选涂覆辊、浸覆辊分别设置在v字形池底最低处所在竖直的两侧,进一步减少浸涂池死角,降低浸涂池容量,促进沥青被及时有效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沉淀的形成。所述浸涂池的池底和池壁均设置有加热膛管,保证沥青的流动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摒弃传统工艺中在竖直方向上对胎基布进行挤压即挤压作用力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方式,即挤压作用力呈倾斜状态,因此被挤压的胎基布在挤压作用点/线/面附近的部分也呈倾斜状态,挤压作用点/线/面两侧的胎基布在位置关系呈一侧偏上一侧偏下的关系,被挤压而跑向两侧的沥青均能够被胎基布重新接收而不会粘附到起挤压作用的设备上,从而避免成品因此出现气泡、表面白点、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有胎防水卷材浸涂工艺的挤压示意图。

图2是有胎防水卷材浸涂工艺的示意图。

图3是双辊挤压有胎防水卷材浸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挤压装置的挤压示意图。

图5是三辊挤压有胎防水卷材浸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挤压装置的挤压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3有胎防水卷材浸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4有胎防水卷材浸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5有胎防水卷材浸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挤压作用力f,胎基布a,浸涂池100,池底110,排出口111,池壁120,加热膛管130,挤压装置200,挤压辊210,上辊210a,下辊210b,第一辊211,第二辊212,第三辊213,支架220,驱动机构221,涂覆辊310,浸覆辊320,预压辊330。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于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有胎防水卷材浸涂工艺,对胎基布浸涂沥青以制备所述有胎防水卷材,将沥青涂覆于胎基布表面或将胎基布浸入沥青中以使沥青覆盖胎基布表面,然后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

本实施例摒弃传统工艺中在竖直方向上对胎基布进行挤压即挤压作用力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方式,即挤压作用力呈倾斜状态,因此被挤压的胎基布在挤压作用点/线/面附近的部分也呈倾斜状态,挤压作用点/线/面两侧的胎基布在位置关系呈一侧偏上一侧偏下的关系,被挤压而跑向两侧的沥青均能够被胎基布重新接收而不会粘附到起挤压作用的设备上,从而避免成品因此出现气泡、表面白点、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等缺陷。

如图2所示,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进行两次挤压,胎基布的正反面在所述两次挤压过程中的朝向相反,使得挤压后得到卷材或预浸卷材的正反两面受力平均,不易翘曲,表面更为平整。前面提到挤压作用力呈倾斜状态,被挤压的胎基布在挤压作用点/线/面附近的部分也呈倾斜状态,因此胎基布的正反两面必然一面倾斜朝上另一面倾斜朝下,所以这里的朝向相反不是位置关系的绝对相反,而应该理解为:如果胎基布正面在第一次挤压中倾斜朝上,则在第二次挤压中倾斜朝下;反之亦然。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一种有胎防水卷材浸涂系统,包括用于盛放沥青并为胎基布浸涂沥青的浸涂池100和设置于浸涂池100上方并对浸涂了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挤压装置200。

所述挤压装置200包括至少两道挤压辊210,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转动轴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胎基布在浸涂池100浸涂沥青后从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下侧穿进相邻两道挤压辊210之间的夹缝。如图4所示,相邻两道挤压辊210对穿过其间的胎基布形成挤压作用,每道挤压辊210对胎基布起挤压作用的地方成为一条挤压作用线,本实施例将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转动轴设置在不同的竖直平面内,使得挤压作用线偏离位置偏下的挤压辊210的最高点,挤压辊210在挤压作用线处的切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以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转动轴所在平面为分界面,在分界面的上侧(即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上侧)相邻两道挤压辊210之间形成一道具有承接作用的凹槽,挤压胎基布时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上侧冒出时将被凹槽接纳,不会沿着辊面流淌导致出现粘辊现象。而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下侧(即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下侧)冒出时将向下低落或沿辊面向下流淌,但由于挤压辊210一般会沿胎基布走料方向转动,流经辊面的沥青将不断被胎基布重新吸收,不会在辊面上停留太长时间,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粘辊的问题,从而避免成品因此出现气泡、表面白点、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等缺陷。

对于黏度较高的沥青,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下侧冒出并沿辊面向下流淌时,可能还来不及被重新吸收就粘附于挤压辊210上。为此,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转动轴也不在同一水平面内,每相邻两道挤压辊210之间从位置关系上看包括上辊210a和下辊210b,胎基布从远离上辊210a一侧进料并从下侧穿进上辊210a与下辊210b之间的夹缝。因此,从下侧穿进夹缝的胎基布的进料侧包裹着下辊210b,流淌下来的沥青将落在未经该挤压辊210挤压的胎基布上,不会粘附到挤压辊210上,进一步防止沥青粘辊,尤其是沥青黏度较高时,被挤出的沥青重新落在未经该挤压辊210挤压的胎基布上,既能够有效防止粘辊,又不会因为重新落在胎基布上的沥青而致表面不平,挤压效果更佳,能够更好地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减少设备维护的次数,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的挤压装置200以三道挤压辊210为例,如图5所示,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一辊211、第二辊212和第三辊213,胎基布从远离第二辊212一侧进料,然后先从下侧穿过第一辊211与第二辊212之间的夹缝,再从下侧穿过第二辊212与第三辊213之间的夹缝。如图6所示,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下侧(即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下侧)冒出时将向下低落或沿辊面向下流淌,对于第一辊211与第二辊212的挤压而言,由于胎基布从远离第二辊212一侧进料,从下侧穿进夹缝的胎基布的进料侧包裹着第一辊211,流淌下来的沥青将落在未经第一辊211与第二辊212挤压的胎基布上,不会粘附到第一辊211上,进一步防止沥青粘辊,尤其是沥青黏度较高时,被挤出的沥青重新落在未经第一辊211与第二辊212挤压的胎基布上,同理,对于第二辊212与第三辊213的挤压,未经第二辊212与第三辊213挤压的胎基布的进料侧则包裹着第二辊212,流淌下来的沥青将落在未经第二辊212与第三辊213挤压的胎基布上,不会粘附到第二辊212上,进一步防止沥青粘辊,尤其是沥青黏度较高时,被挤出的沥青重新落在未经第一辊211与第二辊212挤压的胎基布上,既能够有效防止粘辊,又不会因为重新落在胎基布上的沥青而致表面不平,挤压效果更佳,能够更好地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减少设备维护的次数,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三辊挤压相对于双辊挤压更具有优势,胎基布在这三道挤压辊210中分别进行正反两面的两次挤压,使得挤压后得到卷材或预浸卷材的正反两面受力平均,不易翘曲,表面更为平整。

所述挤压装置200还包括支架220,所述第一辊211和第三辊213分别连接于支架220内侧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第二辊212连接于支架220内侧的侧壁。所述第一辊211和第三辊213分别升降连接于支架220内侧的底部和顶部,使用时可以根据卷材的性能要求分别调整第一辊211、第三辊213的高度从而调整三道挤压辊210之间起挤压作用的夹缝之间的间距,任意相邻挤压辊210之间的间距可以随意调整。更优选地,所述支架220底部设有驱动第一辊211作升降运动的驱动机构221,所述支架220顶部设有驱动第三辊213作升降运动的驱动机构221,更为精准方便地调整三道挤压辊210之间起挤压作用的夹缝之间的间距。除了本实施例采用的前述方案外,还可以有另一种方案:所述第二辊212可移动连接于支架220内侧的侧壁,使用时可以根据卷材的性能要求使第二辊212水平位移从而调整三道挤压辊210之间起挤压作用的夹缝之间的间距,只需要调整第二辊212的位置即可同时调整三道挤压辊210之间位置关系。

优选地,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转动轴所在平面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80°;更优选地,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转动轴所在平面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60°。相邻两道挤压辊210的转动轴所在平面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宜过小,否则相邻两道挤压辊210之间形成的具有承接作用的凹槽可能接纳不了所有被挤出并从分界面上侧冒出的沥青;夹角也不宜过大,否则即便从下侧穿进夹缝的胎基布的进料侧包裹着下辊210b,被挤出并从分界面下侧冒出的沥青也有可能直接低落到处于更低位置的其他挤压辊210上;夹角的大小与沥青的黏度、密度、浸涂与挤压量息息相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试。

相邻两道挤压辊210之间形成挤压胎基布的挤压作用线,所述挤压作用线与挤压辊210转动轴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50~150m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如图7所示,还包括设置于挤压装置200一侧且至少部分伸入浸涂池100中与沥青接触的涂覆辊310,胎基布从远离挤压装置200的涂覆辊310一侧进入浸涂系统且依次经过涂覆辊310和挤压装置200后离开浸涂系统,涂覆辊310转动过程中将浸涂池100中的沥青往上带并涂覆于经过涂覆辊310的胎基布下表面。本方案中,胎基布无需进入浸涂池100中的沥青中,跨过涂覆辊310并在此过程中保持与涂覆辊310的有效接触即可,跨过涂覆辊310时胎基布的下表面将被覆上沥青,最终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半胎防水卷材。优选地,所述涂覆辊310的表面为沙面结构,有助于涂覆辊310转动过程中更好地将沥青往上带,从而更好地保证胎基布能够被覆上厚度符合要求的沥青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如图8所示,还包括至少部分伸入浸涂池100中沥青中的浸覆辊320,胎基布进入浸涂系统后从浸覆辊320的一侧伸入浸涂池100然后从浸覆辊320的另一侧伸出,再经过挤压装置200挤压后离开浸涂系统。本方案中,胎基布需要完全进入浸涂池100中的沥青,在此过程中浸覆辊320作用是将胎基布压向沥青中使其被完全浸润,最终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全胎防水卷材。优选地,所述浸覆辊320为空心结构,空心结构的浸覆辊320转动的时候能够起到搅动浸涂池100中沥青的作用,保证沥青的均匀性,同时,空心结构的浸覆辊320占用的绝对空间较小,从而提高浸涂的有效容纳空间,有利于促进设备的小型化。优选地,所述浸覆辊320可升降伸入浸涂池100中,清洗浸涂池100时可以使浸覆辊320上升,便于后期维护或维修。优选地,包括两道相距设置的浸覆辊320和一对预压辊330,胎基布经过其中一道浸覆辊320后经由预压辊330预压再经过另一道浸覆辊320,然后进入挤压装置200挤压,使得胎基布能够被浸透,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浸涂效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如图9所示,还包括涂覆辊310和浸覆辊320,所述涂覆辊310设置于浸涂池100远离挤压装置200的一侧,浸覆辊320设置于涂覆辊310与挤压装置200之间。本方案是上述两种方案的综合,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涂覆方式或浸覆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浸涂方式。涂覆辊310设置在浸涂池100的一侧,胎基布进入浸涂系统时先经过涂覆辊310,无论是否选择涂覆方式,涂覆辊310都能够对胎基布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胎基布刮到浸涂池100边缘,严重时可导致胎基布变形,尤其是采用浸覆方式时更有可能刮擦到浸涂池100边缘。分别针对涂覆辊310及浸覆辊320的优选方案可分别参考实施例3和实施例4。

为了保证胎基布在浸涂系统中顺利行进,上述各种辊,包括但不限于挤压辊210、涂覆辊310、浸覆辊320、预压辊330基本上保持相互平行。所述浸涂池100池底110垂直各辊辊轴的竖直截面呈v字形,减少浸涂池100死角,使得进入浸涂池100中的沥青能够被有效利用,降低浸涂池100容量,使得沥青不会在浸涂池100中停留太久就能够被有效利用,进而提高最终产品的性能,也能够促进沥青中的沉淀在重力作用下流向v字形池底110的最低处。v字形浸涂池100池底110的最低处设有排出口111,可以及时排出浸涂池100中的沥青沉淀物,还能够进一步推动沥青中的沉淀流向v字形池底110的最低处,或者清洗浸涂池100时排出清洗污水。所述涂覆辊310、浸覆辊320、挤压装置200偏离v字形池底110最低处所在竖直平面设置,防止浸涂池100中的沉淀被覆上胎基布;优选涂覆辊310、浸覆辊320分别设置在v字形池底110最低处所在竖直的两侧,进一步减少浸涂池100死角,降低浸涂池100容量,促进沥青被及时有效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沉淀的形成。所述浸涂池100的池底110和池壁120均设置有加热膛管130,保证沥青的流动性。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