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渗透膜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97951发布日期:2020-01-31 14:30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渗透膜滤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渗透膜滤芯。



背景技术:

ro反渗透膜孔径小至纳米级,在一定的压力下,水分子可以通过ro膜,而源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无法通过ro膜,从而使可以透过的纯水和无法透过的浓缩水严格区分开来。出水干净的反渗透净水机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然而,目前的常用的反渗透膜滤芯采用的是侧面进水,从另一个侧面出浓水,纯水经反渗透膜片过来后,汇集在中心管内部,从中心管出口流出。这种方式的反渗透膜滤芯进水方向和浓水排出的方向一致,但是膜元件内部流道宽,流程短,导致内部水流速度慢,膜表面容易产生浓差极化现象,水中污染物易在膜表面沉积并污染,降低了膜元件的脱盐率和水通量,最终导致膜元件寿命缩短。同时,在停机时候,净化水容易残留在膜片内部,下次开机时候也不易排净,导致净化水残留时间过长,影响出水水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渗透膜滤芯。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包括中心管和卷绕在中心管外周的反渗透膜片组,所述中心管一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中心管周侧壁上设置有使水流向反渗透膜片组的出水口,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一侧边与中心管侧壁相联接,所述反渗透膜片组上设置有流向其另一侧边的浓水出水水路,所述反渗透膜片组上设置有流向其上端和\或下端的纯水出水水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反渗透膜片组卷绕在中心管后外周的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止水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膜片组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水隔网、第一反渗透膜片、纯水导布、第二反渗透膜片,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及第二反渗透膜片的反面均朝向纯水导布。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中心管集中进水,水量大,均匀分布流进反渗透膜片组,压力损失小,水通量大。

2、原水水流方向无死角,不易结垢。

3、纯水流程短,阻力小,流速快,通量大。

4、纯水直接从其端面大面积排出,无死角,易排空,不会有长时间停留的死水,出水更干净。

5、纯水直接从端面大面积排出,不会在内部兜气,反渗透膜片组制水通量更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出纯水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出纯水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两端出纯水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两端出纯水的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说明书附图,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包括中心管10和卷绕在中心管外周的反渗透膜片组20,所述中心管一端设置有进水口11,所述中心管周侧壁上设置有使水流向反渗透膜片组的出水口12,参考说明书附图,图中绘制的进水口位于中心管的上端部,原水从上端部的进水口流到中心管内,然后从侧边流出,所述反渗透膜片组的一侧边13与中心管侧壁相联接,所述反渗透膜片组上设置有流向其另一侧边14的浓水出水水路21,参考说明书附图,浓水出水水路为横向的,从该反渗透滤芯的周侧流出,所述反渗透膜片组上设置有流向其上端和\或下端的纯水出水水路22,在使用过程中,纯水出水水路的出水口可在反渗透滤芯的端部,可以上端,也可以下端,同样可以上端和下端同时出纯水,具体参考说明书附图。

进一步的,上述反渗透膜片组卷绕在中心管后外周的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止水带30,在一实施例中,在反渗透膜片组出水的那端外周设置止水带。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膜片组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水隔网51、第一反渗透膜片52、纯水导布53、第二反渗透膜片54,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及第二反渗透膜片的反面均朝向纯水导布,当然第一反渗透膜片及第二反渗透膜片可以由一片反渗透膜片的反面面对面对折形成,具体参考说明书附图。

本实用新型中,原水从中心管进入,中心管侧壁上有出水口;之后经该出水口均匀分布地进入反渗透膜片组的表面。经过滤后,从反渗透膜内部,流经纯水导布,从滤芯的上、下端面或者从一个端面流出;没过滤的浓水从滤芯的侧面流出。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