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苯甲酸的反应釜收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3580发布日期:2019-12-24 21:41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备苯甲酸的反应釜收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苯甲酸制备工艺,尤其涉及一种制备苯甲酸的反应釜收料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苯甲酸制备装置至少包括了一反应釜10和一储罐12。苯甲酸在反应釜内结晶聚集在釜底,当其他液态或气态杂质都在反应釜内排走后,最后工序是将反应釜通过水热或油热的方式升温,将苯甲酸重新热熔排出。为了确保成品苯甲酸的稳定性,重新热熔温度只会略高于其熔点。而连接反应釜和储罐之间的收料管11暴露在普通环境下,维持室温。因此当热熔后的苯甲酸经过收料管后会出现部分结晶残留,影响最终的成品收率。

现有技术中的反应釜外层均具有用于控温的换热流体出口和换热流体入口,一般换热流体自成独立的循环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苯甲酸的反应釜收料装置,以提高成品收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制备苯甲酸的反应釜收料装置,包括储罐,储罐的进料口连接一收料管,所述收料管的另一端用于外接反应釜的排料口;所述的收料管由内之外依次包覆控温层、保温层、缓冲层和壳层,所述的控温层内设有导热盘管;所述的导热盘管两端用于接入反应釜的换热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制备苯甲酸的反应釜收料装置,其优点在于,在收料准备开始的时候,先将导热盘管接入到反应釜的换热循环系统中,使收料管的温度接近反应釜的温度。反应釜排出的熔融苯甲酸会在到达储罐之前均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几乎能避免在收料管出现结晶现象,有效提高了苯甲酸的成品收率。收料管及其外层包覆的各层厚度总和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其他外设部件的铺设,因此导热盘管的尺寸做得较薄。为了避免导热盘管发生碰撞爆裂,需要设置缓冲层进行冲击保护。

优选地,所述的导热盘管一端靠近储罐,用于外接反应釜的换热流体入口;导热盘管另一端靠近反应釜,用于外接反应釜的换热流体出口;导热盘管内的换热介质流动方向与收料管内的流动方向相反。本设置方式可以使熔融苯甲酸在流经收料管全段的过程中均能保持更加稳定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的收料管还包括一同轴布置的金属纤维层,所述的金属纤维层设置在保温层和缓冲层之间。保温层和缓冲层均为非金属材料制成,很容易出现静电。为了避免静电带来的潜在危险,设置金属纤维层可以有效分布游离电荷,使收料管全段均能达到电平衡。

优选地,金属纤维层通过导线与壳层和/或大地连接。再进一步提高安全性,通过导线可以将保温层或缓冲层出现的游离电荷直接排出管外。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苯甲酸制备装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反应釜收料装置的收料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导热盘管和换热循环系统的接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导热盘管和换热循环系统的热循环示意图。

附图标记:10-反应釜、11-收料管、12-储罐;21-控温层、22-导热盘管、23-保温层、24-金属纤维层、25-缓冲层、26-壳层;f-法兰、k-阀门、t-三通。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制备苯甲酸的反应釜收料装置包括储罐12,储罐12的进料口连接一收料管11,所述收料管11的另一端用于外接反应釜10的排料口。所述的收料管11由内之外依次包覆控温层21、保温层23、金属纤维层24、缓冲层25和壳层26,所述的控温层21内设有导热盘管22;所述的导热盘管22两端用于接入反应釜10的换热循环系统。所述的导热盘管22一端靠近储罐12,用于外接反应釜10的换热流体入口;导热盘管22另一端靠近反应釜10,用于外接反应釜10的换热流体出口;导热盘管22内的换热介质流动方向与收料管11内的流动方向相反。

所述的换热循环系统可以在反应釜10的换热流体入口和换热流体出口附近设置三通阀t和阀门k,使导热盘管22能通过法兰f在线接入到换热循环系统中,管路的接入方式可以如图3所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都知晓的接入方式。接入后的热循环方式如图4所示。

通过导热盘管22特有的连接方式,使工作的时候反应釜收料装置能与反应釜10接入到同一个换热循环系统中,保持温度的一致性。排出的熔融苯甲酸不会在管路中结晶残留,有效提高了成品收率。

其中所述的导热盘管22可以由铜管做成。保温层23可以由现有技术中的各种保温材料做成。金属纤维层24可以为cn201710542110.4所公开的一种防静电纺织面料,或其他带有导电纤维的物料填充而成。缓冲层25可以由硅胶材料或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氨基甲酸酯等树脂做成。壳层26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若为金属可直接与金属纤维层24、大地通过导线连接。若壳层26为非金属,则金属纤维层24可以穿过缓冲层25、壳层26后与大地通过导线连接。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