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水浴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9393发布日期:2020-03-27 13:45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水浴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水浴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水浴除尘器是一种使含尘气体在水中进行充分水浴作用的湿式除尘器。其工作原理为:当具有一定速度的含尘气体经进气管在喷头处以较高速度喷出,对水层产生冲击作用后进入水中,改变了气体的运动方向,而尘粒由于惯性力作用则继续按原来方向运动,其中大部分尘粒与水黏附后留在水中。

传统的水浴除尘器普遍存在除尘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光除尘的速度较慢,除尘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另外,被水过滤掉的粉尘杂质沉积在水浴除尘器底部后,往往清淤过程较为困难,且清淤不干净;而除尘后的水难以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高效水浴除尘装置,解决了除尘效果差、清淤过程难、废水再利用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增设了前序处理装置,在含尘气体进入除尘器本体之前,使得水流与含尘气体在螺旋管内接触,率先对大颗粒杂质进行吸附,使其更加容易沉积至蓄水腔底部。最终达到提高除尘效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储淤室,可将除尘废水初步处理,并将沉积的杂质从排淤口排出,过滤后的废水从排水口排出;由于储淤室的结构设定,避免了气流对沉积杂质的冲击而导致的除尘用水持续浑浊。本实用新型储淤室与除尘器本体之间为可拆装的法兰连接,在除尘装置停用时可对储淤室进行拆除,便于对储淤室进行深层清洁。本实用新型由出水口排出的除尘废水可输送至外部净水装置,净水装置又与外部储水装置连通,所述储水装置与第一入水口和第二入水口连通,以此实现了除尘装置整体的用水循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水浴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器本体和前序处理装置,所述除尘器本体的侧壁上设置第一进口,除尘器本体的顶部设置第一出口,所述前序处理装置的顶部设置第二进口,前序处理装置的底部设置第二出口,且第二出口与第一进口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出口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第一进口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所述第二进口的管道侧壁上连接第一入水口;

所述除尘器本体的底部通过法兰连接有储淤室,所述储淤室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与排淤口;所述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外部净水装置,净水装置又与外部储水装置连通,所述储水装置与第一入水口连通。

含尘气体在本实用新型内的流通路径为:含尘气体从第二进口处进入前序处理装置内部后,从第二出口处输出,再从第一进口处进入除尘器本体内的蓄水腔内,含尘气体与水充分混合后,由蓄水腔过渡至喷淋腔中,最后从除尘器本体顶部的第一出口处排出。

由于第一入水口设置于第二进口的管道侧壁上,当只需要对除尘器本体内部输送除尘用水时,打开第一入水口处的阀门,关闭第二进口的阀门,使外部储水装置从第一入水口处向前序处理装置内提供水,水顺势流入除尘器本体的蓄水腔内;也可以由外部储水装置从第二入水口处直接向除尘器本体内部供水。所述外部储水装置与第一入水口和第二入水口连接的管道上均设有水泵。值得一提的是,应避免在除尘器本体内部无水或缺水的状态下,向水浴除尘装置内通入含尘气体。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储淤室,由于储淤室为单独的可拆装腔室,且蓄水腔的底部为锥形,蓄水腔与储淤室连接处的开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入储淤室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内部,故而当含尘气体不断地输送至蓄水腔内时,气流对已经沉积在储淤室内的颗粒杂质造成的影响很小,避免了气流对沉积杂质的冲击而导致的除尘用水持续浑浊。另外,储淤室上设置有排淤口,可排出储淤室内沉积的杂质,可拆装的法兰连接模式,也便于对储淤室进行深层清洁。

进一步地,所述前序处理装置内部设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的入口端与第二进口连通,所述螺旋管的出口端与第二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加设了前序处理装置,以便在含尘气体进入除尘器本体之前,对含尘气体进行前序处理工作。当含尘气体从第二进口处进入前序处理装置内的螺旋管后,同时开启第一入水口处的阀门,向螺旋管内输送水流;由于螺旋管的特殊结构,使得除尘用水在螺旋管与含尘气体充分接触,大量带走含尘气体内存在的颗粒杂质,又由于水流的持续作用,使得颗粒杂质顺着螺旋管向下冲刷,最终进入除尘器本体内的蓄水腔中。含尘气体在经过前序处理后进入蓄水腔中进行下一步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器本体内部设有蓄水腔和喷淋腔,所述蓄水腔位于喷淋腔的下方,且两者之间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几何中心处设有竖直方向贯穿的通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通气孔用于将含尘气体从蓄水腔内过渡至喷淋腔中。通气孔旁侧设置的挡板,限制了气体的流通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口与蓄水腔连通,且蓄水腔的内壁上还设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度位于第一进口与挡板的边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水位传感器与储淤室侧壁上的出水口处的阀门电性连接,当水位传感器监测到蓄水腔中的水位高于预设标准时,则控制出水口处的阀门开启,以进行排水操作。一般来说,排水操作与进水操作是同时进行的,且应该调整第一入水口和第二入水口处的综合进水量,以控制进水量和排水量相当。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几何中心处的高度至挡板边沿的高度逐渐降低;且挡板上靠近挡板边沿的位置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顶端的竖直位置高度低于通气孔的高度,所述连通管底端的数值为止高度高于水位传感器的高度。

在此水浴除尘装置中,当含尘气体由蓄水腔过渡至喷淋腔时,气体内的含尘比例已经大大降低,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被除掉的颗粒杂质,因此设置了喷淋腔,通过喷洒的细小水雾来带走剩余的颗粒杂质。由于挡板的结构设定,喷洒的水雾会积聚在挡板与除尘器本体的内壁间的三角空间内,当水位高出连通管的顶端时,水会自动通过连通管流入蓄水腔中。又由于连通管的管径较小,加之挡板的结构设定,气流自动向通气孔处运动,气体难以从连通管处逃逸。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腔内设有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第一旋转环,所述第一旋转环的几何中心处设有第二入水口,所述第二入水口连接有至少一个弧形管道,所述弧形管道上设有若干个喷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入水口与储水装置通过管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腔的侧面侧壁和顶面侧壁内设有互相连通的内部空间,所述喷淋腔的顶部侧壁的内部空间设有第二旋转环,且喷淋腔的侧面侧壁的内部空间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第二旋转环边沿,另一端连接第一旋转环边沿;所述第二旋转环的几何中心处设有旋转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喷淋腔内的喷淋效果通过固定在第一旋转环上的喷头实现,第一旋转环的旋转通过第二旋转环的旋转带动,第二旋转环的旋转由旋转电机来实现。已知第一旋转环上的第二入水口处与外部蓄水装置连通,以实现为弧形管道和喷头供水。优选的,第一旋转环上设置四个弧形管道,且弧形管道与第一旋转环组成的组合形状,是以第二入水口处为几何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如此设置使得喷淋的水雾覆盖更均匀,除尘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储淤室与出水口的连接处设有滤网。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水浴除尘装置,增设了前序处理装置,在含尘气体进入除尘器本体之前,使得水流与含尘气体在螺旋管内接触,率先对大颗粒杂质进行吸附,使其更加容易沉积至蓄水腔底部。最终达到提高除尘效果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水浴除尘装置,设置了储淤室,可将除尘废水初步处理,并将沉积的杂质从排淤口排出,过滤后的废水从排水口排出;由于储淤室的结构设定,避免了气流对沉积杂质的冲击而导致的除尘用水持续浑浊。

3.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水浴除尘装置,储淤室与除尘器本体之间为可拆装的法兰连接,在除尘装置停用时可对储淤室进行拆除,便于对储淤室进行深层清洁。

4.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水浴除尘装置,由出水口排出的除尘废水可输送至外部净水装置,净水装置又与外部储水装置连通,所述储水装置与第一入水口和第二入水口连通,以此实现了除尘装置整体的用水循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角度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角度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喷淋装置示意图;

图中,1-除尘器本体、11-第一进口、12-第一出口、13-蓄水腔、14-喷淋腔、15-挡板、16-通气孔、17-水位传感器、18-连通管、2-前序处理装置、21-第二进口、22-第二出口、23-第一入水口、24-螺旋管、3-储淤室、31-出水口、32-排淤口、33-滤网、4-净水装置、5-储水装置、6-喷淋装置、61-第一旋转环、62-第二入水口、63-弧形管道、64-喷头、65-第二旋转环、66-连接杆、67-旋转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下面结合图1、图2、图3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高效水浴除尘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除尘器本体1和前序处理装置2,所述除尘器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第一进口11,除尘器本体1的顶部设置第一出口12,所述前序处理装置2的顶部设置第二进口21,前序处理装置2的底部设置第二出口22,且第二出口22与第一进口11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出口2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第一进口1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所述第二进口21的管道侧壁上连接第一入水口23。

本实用新型加设了前序处理装置2,以便在含尘气体进入除尘器本体1之前,对含尘气体进行前序处理工作。含尘气体在本实用新型内的流通路径为:含尘气体从第二进口21处进入前序处理装置2内部后,从第二出口22处输出,再从第一进口11处进入除尘器本体1内的蓄水腔13内,含尘气体与水充分混合后,由蓄水腔13过渡至喷淋腔14中,最后从除尘器本体1顶部的第一出口12处排出。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所述除尘器本体1的底部通过法兰连接有储淤室3,所述储淤室3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31与排淤口32;所述出水口31通过管道连接外部净水装置4,净水装置4又与外部储水装置5连通,所述储水装置5与第一入水口23连通。

由于储淤室3为单独的可拆装腔室,且蓄水腔13的底部为锥形,蓄水腔13与储淤3连接处的开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入储淤室3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内部,故而当含尘气体不断地输送至蓄水腔13内时,气流对已经沉积在储淤室3内的颗粒杂质造成的影响很小,避免了气流对沉积杂质的冲击而导致的除尘用水持续浑浊。另外,储淤室3上设置有排淤口32,可排出储淤室3内沉积的杂质,可拆装的法兰连接模式,也便于对储淤室3进行深层清洁。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所述前序处理装置2内部设有螺旋管24,所述螺旋管24的入口端与第二进口21连通,所述螺旋管24的出口端与第二出口22连通。

当含尘气体从第二进口21处进入前序处理装置2内的螺旋管24后,同时开启第一入水口23处的阀门,向螺旋管24内输送水流;由于螺旋管24的特殊结构,使得除尘用水在螺旋管24与含尘气体充分接触,大量带走含尘气体内存在的颗粒杂质,又由于水流的持续作用,使得颗粒杂质顺着螺旋管24向下冲刷,最终进入除尘器本体1内的蓄水腔13中。含尘气体在经过前序处理后进入蓄水腔13中进行下一步处理。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2所示,所述除尘器本体1内部设有蓄水腔13和喷淋腔14,所述蓄水腔13位于喷淋腔14的下方,且两者之间设有挡板15,所述挡板15几何中心处设有竖直方向贯穿的通气孔16。

所述第一进口11与蓄水腔13连通,且蓄水腔13的内壁上还设有水位传感器17,所述水位传感器17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度位于第一进口11与挡板15的边沿之间。

所述挡板15几何中心处的高度至挡板15边沿的高度逐渐降低;且挡板15上靠近挡板15边沿的位置设有连通管18,所述连通管18顶端的竖直位置高度低于通气孔16的高度,所述连通管18底端的数值为止高度高于水位传感器17的高度。

在此水浴除尘装置中,当含尘气体由蓄水腔13过渡至喷淋腔14时,气体内的含尘比例已经大大降低,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被除掉的颗粒杂质,因此设置了喷淋腔14,通过喷洒的细小水雾来带走剩余的颗粒杂质。由于挡板15的结构设定,喷洒的水雾会积聚在挡板15与除尘器本体1的内壁间的三角空间内,当水位高出连通管18的顶端时,水会自动通过连通管18流入蓄水腔13中。又由于连通管18的管径较小,加之挡板15的结构设定,气流自动向通气孔16处运动,气体难以从连通管18处逃逸。而水位传感器17与储淤室3侧壁上的出水口31处的阀门电性连接,当水位传感器17监测到蓄水腔13中的水位高于预设标准时,则控制出水口31处的阀门开启,以进行排水操作。一般来说,排水操作与进水操作是同时进行的,且应该调整第一入水口23和第二入水口62处的综合进水量,以控制进水量和排水量相当。

实施例5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喷淋腔14内设有喷淋装置6,所述喷淋装置6包括第一旋转环61,所述第一旋转环61的几何中心处设有第二入水口62,所述第二入水口62连接有至少一个弧形管道63,所述弧形管道63上设有若干个喷头64。

所述第二入水口62与储水装置5通过管道连通。

所述喷淋腔14的侧面侧壁和顶面侧壁内设有互相连通的内部空间,所述喷淋腔14的顶部侧壁的内部设有第二旋转环65,且喷淋腔14的侧面侧壁的内部设有连接杆66,所述连接杆66的一端连接第二旋转环65边沿,另一端连接第一旋转环61边沿;所述第二旋转环65的几何中心处设有旋转电机67。

本实用新型的喷淋腔14内的喷淋效果通过固定在第一旋转环61上的喷头实现,第一旋转环61的旋转通过第二旋转环65的旋转带动,第二旋转环65的旋转由旋转电机67来实现。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旋转环61上设置四个弧形管道63,且弧形管道63与第一旋转环61组成的组合形状,是以第二入水口62处为几何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如此设置使得喷淋的水雾覆盖更均匀,除尘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