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速磨煤机石子煤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55327发布日期:2020-06-09 21:39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速磨煤机石子煤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磨煤机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速磨煤机石子煤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在的火力发电站中,通常需要使用到磨煤机对燃料煤进行研磨加工,而在磨煤机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石子煤,石子煤虽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并不适用于火力发电站的锅炉使用,所以通常会通过磨煤机的排渣出口将石子煤直接排出,然后在下方通过移动煤斗接取后移动至其他地方堆放,但是现有的磨煤机在石子煤排放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大量的扬尘和碎料漏出,十分影响工作环境,同时排渣通道在使用过程中十分容易堵塞,不便于装置的频繁检修和清理。

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中速磨煤机石子煤排放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中速磨煤机石子煤排放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磨煤机石子煤排放时容易造成扬尘影响环境,不便于频繁检修和清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速磨煤机石子煤排放装置,包括磨煤机本体和移动煤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磨煤机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渣出口,且排渣出口的下方设置有导料斗,所述导料斗的底部设置有下料槽,且下料槽的侧下方设置有第一下料通道,所述第一下料通道的侧面设置有第二下料通道,且第一下料通道和第二下料通道的上端均设置有活动闸板,并且活动闸板的侧面设置有电磁阀闸,所述第一下料通道和第二下料通道的下端均设置有封闭下料仓,且封闭下料仓的外侧设置有观察窗,所述封闭下料仓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喷淋口,且喷淋口的上方连接有喷淋水管,所述移动煤斗位于封闭下料仓的正下方,且移动煤斗的底部设置有移动轮,并且移动轮的下方设置有限位活动轨。

优选的,所述下料槽和导料斗为一体化结构,且下料槽的底部为漏斗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下料通道和第二下料通道倾斜布置。

优选的,所述活动闸板分别位于第一下料通道和第二下料通道与下料槽的连接处,且活动闸板的侧表面和活动闸板的底部斜面相互平行。

优选的,所述封闭下料仓的下端和移动煤斗的上端相互吻合,且移动煤斗底部的移动轮呈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限位活动轨的径向中轴线和封闭下料仓的中轴线相互重合,且移动煤斗和限位活动轨之间通过移动轮构成可滑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设置有第一下料通道和第二下料通道,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配合活动闸板和电磁阀闸使用,可以便于控制石子煤物料从第一下料通道和第二下料通道中进行双通道下落,便于装置排放通道的不停机检修和清理,同时可以在装置正常运行时通过第一下料通道和第二下料通道的交替使用方便封闭下料仓内的下料降尘,避免物料的泄露,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2、设置有和移动煤斗配合的封闭下料仓,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配合限位活动轨使用,可以便于移动煤斗移动至封闭下料仓下方配合封闭下料仓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进行下料,同时配合喷淋口的喷水降尘,可以有效减少装置下料过程中的扬尘飞散和泄露,有助于改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料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磨煤机本体;2、排渣出口;3、导料斗;4、下料槽;5、第一下料通道;6、第二下料通道;7、活动闸板;8、电磁阀闸;9、封闭下料仓;10、观察窗;11、喷淋口;12、喷淋水管;13、移动煤斗;14、移动轮;15、限位活动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请参阅图1-4,本实施例中的中速磨煤机石子煤排放装置,包括磨煤机本体1、排渣出口2、导料斗3、下料槽4、第一下料通道5、第二下料通道6、活动闸板7、电磁阀闸8、封闭下料仓9、观察窗10、喷淋口11、喷淋水管12、移动煤斗13、移动轮14、限位活动轨15。

磨煤机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渣出口2,且排渣出口2的下方设置有导料斗3,导料斗3的底部设置有下料槽4,且下料槽4的侧下方设置有第一下料通道5,第一下料通道5的侧面设置有第二下料通道6,且第一下料通道5和第二下料通道6的上端均设置有活动闸板7,并且活动闸板7的侧面设置有电磁阀闸8,第一下料通道5和第二下料通道6的下端均设置有封闭下料仓9,且封闭下料仓9的外侧设置有观察窗10,封闭下料仓9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喷淋口11,且喷淋口11的上方连接有喷淋水管12,移动煤斗13位于封闭下料仓9的正下方,且移动煤斗13的底部设置有移动轮14,并且移动轮14的下方设置有限位活动轨15。

本实施例中,下料槽4和导料斗3为一体化结构,且下料槽4的底部为漏斗形结构,便于磨煤机本体1排出的石子煤在下料槽4和导料斗3中引导下落。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料通道5和第二下料通道6倾斜布置,且第一下料通道5和第二下料通道6的下端均设置有封闭下料仓9,便于石子煤物料的双通道下落。

本实施例中,述活动闸板7分别位于第一下料通道5和第二下料通道6与下料槽4的连接处,且活动闸板7的侧表面和活动闸板7的底部斜面相互平行,便于对物料通过第一下料通道5和第二下料通道6进行分开控制。

本实施例中,封闭下料仓9的下端和移动煤斗13的上端相互吻合,且移动煤斗13底部的移动轮14呈对称分布,便于移动煤斗13在封闭下料仓9下对物料进行接取,减少扬尘扩散。

本实施例中,限位活动轨15的径向中轴线和封闭下料仓9的中轴线相互重合,且移动煤斗13和限位活动轨15之间通过移动轮14构成可滑动结构,便于移动煤斗13在封闭下料仓9下方的配合移动。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新型中速磨煤机石子煤排放装置时,首先将装置的电源和电网相互连接,根据图1-4所示,将喷淋水管12的外部供水管道相互连接即可开始使用,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将移动煤斗13沿限位活动轨15移动至封闭下料仓9下方,磨煤机本体1产生的石子煤可以从排渣出口2进入导料斗3中,而第一下料通道5和第二下料通道6上的活动闸板7在电磁阀闸8的控制下依次进行循环开启和关闭,使得物料可以沿下料槽4和活动闸板7从第一下料通道5或第二下料通道6落入封闭下料仓9中的移动煤斗13内,在一侧移动煤斗13装满后该侧活动闸板7关闭,另一侧活动闸板7打开进行排料,方便依次循环将移动煤斗13移出,避免物料散落在外,同时可以通过喷淋口11起到喷淋降尘的作用,减少装置使用时对工作环境的影响,同时在装置的检修清理过程中可以对单侧活动闸板7进行关闭,便于依次对两侧的第一下料通道5和第二下料通道6进行清理,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