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锥形螺旋轴的固液分离机、制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6281发布日期:2020-05-29 12:3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锥形螺旋轴的固液分离机、制条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带有锥形螺旋轴的固液分离机、制条机。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螺旋轴送料的固液分离机,其中螺旋轴的中心轴为直径均匀相等的螺杆,中心轴上均匀布置螺旋叶片,螺旋轴外周从进料端到出料端安装过滤腔体。但是,采用这种结构的固液分离机存在不容易蓄积压力,造成含水率降不下来。

现有技术往往采用在出口端的螺旋叶片的螺距减少来增大挤压力,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污泥的减容增压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出现物料堆积在螺旋轴上不容易排出等问题。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720897153.x公开了一种叠螺式锥形螺旋压榨送料系统,其螺旋轴的中心轴的直径从进料端到出料端逐渐增大,而螺旋叶片的轴径(从螺旋叶片外边沿到螺旋轴中心的距离)保持不变。这种结构的压榨送料系统由于锥形螺旋轴与叠螺筛网形成一个空间由大转小的通道,形成挤压力,达到压榨效果。但是,这种结构的压榨送料系统采用的是单螺旋轴,挤压力仍然有限,不能解决物料堆积在螺旋轴上不容易排出的问题,即使采用双螺旋轴,则两螺旋轴的螺旋叶片距离较远,不能实现相互刮擦,容易堵塞。

中国发明专利201810223477.4公开了一种锥形双螺旋轴输送给料机,其中螺旋轴的中心轴直径是从入口端到出口端逐渐减小的,螺旋叶片的轴径从入口端到出口端也是逐渐减小的。这种结构的锥形双螺旋轴输送给料机是用来送料的,是用来卸压,而不是用来加压的,两螺旋轴的螺旋叶片距离较远,不能实现相互刮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物料含水率的固液分离机,并且能实现挤压成型出料。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持续、稳定、顺畅排料的制条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之一来解决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方案之一:

一种带有锥形螺旋轴的固液分离机,包括过滤腔体和贯穿于过滤腔体内的螺旋轴,

所述螺旋轴至少有一处为锥形螺旋轴结构;

从进料端到出料端,所述锥形螺旋轴结构为:螺旋轴的中心轴逐渐变粗,成倒锥形结构;而设置在该中心轴上的螺旋轴叶片的轴径从进料端到出料端逐渐变小,成锥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轴为两根或两根以上,相邻两螺旋轴并排紧挨设置,推送方向一致,每个所述螺旋轴中心轴上的螺旋轴叶片与相邻螺旋轴的中心轴靠近,刮除并推进物料。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螺旋轴结构设置在靠近出料端的过滤腔体末端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腔体的末端设置一压缩部腔体,所述锥形螺旋轴结构设置在所述压缩部腔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部腔体的尾端部固定在所述出料端所在的支撑板上;所述压缩部腔体整体呈圆筒状,其内设置一锥形腔体,所述锥形螺旋轴结构的螺旋轴叶片的外周与该锥形腔体的内壁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部腔体的尾端部伸出所述出料端设在出泥箱内;所述压缩部腔体的尾端部呈锥形,所述锥形螺旋轴结构的螺旋轴叶片的外周与所述压缩部腔体的尾端部的内壁相匹配;所述压缩部腔体的尾端部的端口被封闭,所述压缩部腔体的尾端部的底部设有孔隙,形成物料排出通道。

进一步,所述压缩部腔体的首端部为圆筒状,其内设置一锥形腔体,所述锥形螺旋轴结构的螺旋轴叶片的外周与该锥形腔体的内壁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部腔体的首端部为锥形,所述锥形螺旋轴结构的螺旋轴叶片的外周与所述压缩部腔体的内壁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之二来解决技术问题之二:

技术方案之二:

一种带有锥形螺旋轴的制条机,包括进料口、外壳体、和贯穿于所述外壳体内的螺旋轴;所述螺旋轴末端或整根为锥形螺旋轴结构;

所述锥形螺旋轴结构为:螺旋轴的中心轴逐渐变粗,成倒锥形结构;而设置在该中心轴上的螺旋轴叶片的轴径从进料端到出料端逐渐变小,成锥形结构。

所述外壳体呈锥形;所述锥形螺旋轴结构的螺旋轴叶片的外周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相匹配;

所述外壳体的尾端被封闭;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有孔隙,形成物料排出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轴为两根或两根以上,相邻两螺旋轴并排紧挨设置,推送方向一致,每个所述螺旋轴中心轴上的螺旋轴叶片与相邻螺旋轴的中心轴靠近,刮除并推进物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固液分离机的锥形螺旋轴结构提高了腔体内压力,缩短滤液排出腔体的路径,加大物料的铺开面积,最终进一步降低含水率,并且也能实现条状出料。2、本实用新型制条机的锥形螺旋轴结构能让物料以条状排出,增加物料的表面积,为后续的物料干化工序提供优质的原料。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固液分离机,包括过滤腔体(图未示)和贯穿于过滤腔体内的螺旋轴1,螺旋轴1为并排设置的两根。在过滤腔体的末端与出料端2之间设置一压缩部腔体3。螺旋轴1的末端处(即压缩部腔体3内)设置一锥形螺旋轴结构4,该锥形螺旋轴结构4为:螺旋轴1的中心轴41逐渐变粗,成倒锥形结构;而设置在该中心轴41上的螺旋轴叶片42的轴径从进料端(图未示)到出料端2逐渐变小,成锥形结构。压缩部腔体3呈锥形,锥形螺旋轴结构4的螺旋轴叶片42的外周与压缩部腔体3的内壁相匹配。

相邻两螺旋轴1并排紧挨设置,推送方向一致,每个螺旋轴中心轴上的螺旋轴叶片与相邻螺旋轴的中心轴靠近,刮除并推进物料。

出料端2所在的支撑板21之后的出泥箱22内依次设置有背压固定片5、单边背压固定片6、两背压板7。在两背压板7的作用下,物料从出料端2出料进入出泥箱22。

工作过程:物料在过滤腔体内的螺旋轴的螺旋叶片的推进下,液体从过滤腔体的滤缝中流出,固体从出料端2出料。物料进行到压缩部腔体3内部时,由于锥形螺旋轴结构4和锥形压缩部腔体3的作用下,挤压力增大,大大降低了物料的含水率。

第二实施例:

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固液分离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压缩部腔体3为筒状体。对于某些物料来说,筒状体的压缩部腔体3可以更好地蓄积压力,以便降低含水率。

而对于另一些物料来说,容易在螺旋轴的末端形成堵塞,则需要更大地挤压力,那么,可以在压缩部腔体3内设置一锥形腔体8,锥形腔体8的内壁与锥形螺旋轴结构4的螺旋轴叶片42的外周相匹配。锥形腔体8从出料端2插入压缩部腔体3内,锥形腔体8的外边沿81卡在出料端2外,固定在出料端2所在的支撑板21上。

第三实施例:

如图5和图6所示,一种可实现条状出料的固液分离机,包括过滤腔体(图未示)和贯穿于过滤腔体内的螺旋轴1,螺旋轴1为并排设置的两根。相邻两螺旋轴1并排紧挨设置,推送方向一致,每个螺旋轴中心轴上的螺旋轴叶片与相邻螺旋轴的中心轴靠近,刮除并推进物料。

在过滤腔体的末端设置一压缩部腔体3,压缩部腔体3整体呈锥形,压缩部腔体3的尾端部伸出所述出料端2设在出泥箱22内。

压缩部腔体3的尾端部是一锥形套9,该锥形套9的一端固定在出料端2所在的支撑板21上,另一端通过一密封板10封闭。

两螺旋轴1位于锥形压缩部腔体3内的部分为锥形螺旋轴结构4;该锥形螺旋轴结构4为:螺旋轴1的中心轴41逐渐变粗,成倒锥形结构,而设置在该中心轴41上的螺旋轴叶片42的轴径从进料端(图未示)到出料端2逐渐变小,成锥形结构。

锥形螺旋轴结构4的螺旋轴叶片42的外周与压缩部腔体3的内壁相匹配。

锥形套9为可拆卸的两片式结构。锥形套9的底部设有孔隙91,形成物料排出通道。孔隙91可以是细长的长条形,从该孔隙91中挤出的物呈片状,增加了物料的表面积,为后续的物料干化工序提供优质的原料。

工作过程:物料在过滤腔体内的螺旋轴1的螺旋叶片的推进下,液体从过滤腔体的滤缝中流出,固体从锥形套9的底部出料。物料进行到压缩部腔体3内部时,由于锥形螺旋轴结构4、锥形压缩部腔体3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物料更顺畅地推出;并且,本实施例排出的物料呈片状,增加了物料的表面积,为后续的物料干化工序提供优质的原料。

第四实施例:

如图7和图8所示,一种带有锥形螺旋轴的制条机,包括进料口13、外壳体11和贯穿于外壳体11内的螺旋轴1,该螺旋轴1为并排设置的两根。两相邻两螺旋轴1并排紧挨设置,推送方向一致,每个螺旋轴中心轴上的螺旋轴叶片与相邻螺旋轴的中心轴靠近,刮除并推进物料。

两螺旋轴1为锥形螺旋轴结构4,所述锥形螺旋轴结构4的具体结构为:中心轴41逐渐变粗,成倒锥形结构,而设置在该中心轴41上的螺旋轴叶片42的轴径从进料端到出料端逐渐变小,成锥形结构。

外壳体11呈锥形,锥形螺旋轴结构4的螺旋轴叶片42的外周与所述外壳体11的内壁相匹配。

外壳体11的底部设有孔隙91,形成物料排出通道。孔隙91可以是细长的长条形,从该孔隙91中挤出的物料呈片状,增加了物料的表面积,为后续的物料干化工序提供优质的原料。

进料口13可以是锥形进料斗,也可以是物料输送泵的排出口作为进料口13直接连接到外壳体11。

工作过程:前期经过固液分离工序的物料从进料口13进入外壳体11,在外壳体11内的两螺旋轴1的螺旋叶片42的推进下,由于锥形螺旋轴结构4和外壳体11的共同作用下,挤压力增大,物料呈片状从外壳体11的底部排出,增加了物料的表面积,为后续的物料干化工序提供优质的原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用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