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管道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7843发布日期:2020-05-22 22:05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管道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管道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是综合反应容器,根据反应条件对反应釜结构功能及配置附件的设计。从开始的进料-反应-出料均能够以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完成预先设定好的反应步骤,对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力学控制(搅拌、鼓风等)、反应物/产物浓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严格的调控。

如图1所示,现有的反应釜结构一般由釜体、传动装置和搅拌装置组成。在反应过程,将反应温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尤为重要,温度对成品起到关键作用。现有的反应釜缺少一种便于调控温度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管道反应釜,能够解决现有的反应釜缺少一种便于调控温度的装置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型管道反应釜,在所述反应釜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温控管道、第二温控管道和第三温控管道,所述第一温控管道在所述反应釜的顶部环绕所述反应釜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温控管道在所述第一温控管道下方环绕所述反应釜设置,所述第三温控管道在所述第二温控管道下方环绕所述反应釜设置,所述第一温控管道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温控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温控管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温控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温控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泵体,所述第一温控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循环池,所述第一温控管道的内径设置为d1,所述第二温控管道的内径设置为d2,所述第三温控管道的内径设置为d3,d1>d2≥d3。

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反应釜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导温突起,所述第一导温突起沿所述反应釜的内周侧壁延伸,所述第一导温突起和所述第一温控管道对应设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反应釜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导温突起,所述第二导温突起沿所述反应釜的内周侧壁延伸,所述第二导温突起和所述第二温控管道对应设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反应釜的内壁设置有第三导温突起,所述第三导温突起沿所述反应釜的内周侧壁延伸,所述第三导温突起和所述第三温控管道对应设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温控管道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温控管道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温控管道沿水平方向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反应釜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竖直管道和第二竖直管道,所述第一竖直管道的上端和所述第一温控管道连通,所述第一竖直管道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温控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竖直管道的上端和所述第二温控管道连通,所述第二数值管道的下端和所述第三温控管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管道反应釜,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设置的第一温控管道,能够在反应釜的顶部对反应釜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是升温也可以是降温,通过设置的第二温控管道,能够在反应釜的中部对反应釜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是升温也可以是降温,通过设置的第三温控管道,能够在反应釜的底部对反应釜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是升温也可以是降温。

用于调控温度的高温液体或者低温液体依次通过第三温控管管道、第二温控管道和第一温控管道,由于d1>d2≥d3,因此用于调控温度的高温液体或者低温液体可以在第一温控管道内停留的时间大于在第二温控管道或第三温控管道内停留的时间,从而大幅提高对反应釜温度的控制能力。

第一导温突起、第二导温突起、和第三导温突起能够分别将第一温控管道、第二温控管道和第三温控管道的温度直接传递至反应釜内部,并增加和反应釜内内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温控管道、第二温控管道和第三温控管道对反应釜内部温度的调控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反应釜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新型管道反应釜,在所述反应釜9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温控管道1、第二温控管道2和第三温控管道3,所述第一温控管道1在所述反应釜9的顶部环绕所述反应釜9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温控管道2在所述第一温控管道1下方环绕所述反应釜9设置,所述第三温控管道3在所述第二温控管道2下方环绕所述反应釜9设置,所述第一温控管道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温控管道2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温控管道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温控管道3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温控管道3的另一端连接有泵体,所述第一温控管道1的另一端连接有循环池,所述第一温控管道1的内径设置为d1,所述第二温控管道2的内径设置为d2,所述第三温控管道3的内径设置为d3,d1>d2≥d3。

通过设置的第一温控管道1,能够在反应釜9的顶部对反应釜9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是升温也可以是降温,通过设置的第二温控管道2,能够在反应釜9的中部对反应釜9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是升温也可以是降温,通过设置的第三温控管道3,能够在反应釜9的底部对反应釜9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是升温也可以是降温。

用于调控温度的高温液体或者低温液体依次通过第三温控管管道、第二温控管道2和第一温控管道1,由于d1>d2≥d3,因此用于调控温度的高温液体或者低温液体可以在第一温控管道1内停留的时间大于在第二温控管道2或第三温控管道3内停留的时间,从而大幅提高对反应釜9温度的控制能力。

为了提高第一温控管道1对反应釜9内部温度的调控能力,在所述反应釜9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导温突起11,所述第一导温突起11沿所述反应釜9的内周侧壁延伸,所述第一导温突起11和所述第一温控管道1对应设置。第一导温突起11能够将第一温控管道1的温度直接传递至反应釜9内部,并增加和反应釜9内内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温控管道1对反应釜9内部温度的调控能力。

为了提高第二温控管道2对反应釜9内部温度的调控能力,在所述反应釜9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导温突起21,所述第二导温突起21沿所述反应釜9的内周侧壁延伸,所述第二导温突起21和所述第二温控管道2对应设置。第二导温突起21能够将第二温控管道2的温度直接传递至反应釜9内部,并增加和反应釜9内内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二温控管道2对反应釜9内部温度的调控能力。

为了提高第三温控管道3对反应釜9内部温度的调控能力,在所述反应釜9的内壁设置有第三导温突起31,所述第三导温突起31沿所述反应釜9的内周侧壁延伸,所述第三导温突起31和所述第三温控管道3对应设置。第三导温突起31能够将第三温控管道3的温度直接传递至反应釜9内部,并增加和反应釜9内内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三温控管道3对反应釜9内部温度的调控能力。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温控管道1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温控管道2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温控管道3沿水平方向设置。

为了使得第一温控管道1、第二温控管道2和第三温控管道3能够更加均匀的调控反应釜9内的温度,在所述反应釜9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竖直管道4和第二竖直管道5,所述第一竖直管道4的上端和所述第一温控管道1连通,所述第一竖直管道4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温控管道2连通,所述第二竖直管道5的上端和所述第二温控管道2连通,所述第二数值管道的下端和所述第三温控管道3连通。

其他未描述结构参照实施例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