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32840发布日期:2020-08-11 22:11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化工生产中尾气成分复杂,按照环保体系要求,生产车间尾气要集中排放,所有尾气汇集到一起通过处理后排放,可通过吸收方式进行回收的尾气,生产尾气直接经各车间的尾气汇总管通入尾气吸收塔,往往会因混合不均匀难以达到理想的吸收效果,从而需要新增尾气处理装置,增大设备投资和人力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尾气混合吸收功能的尾气吸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包括尾气吸收塔、尾气混合装置和尾气冷凝器,所述尾气混合装置设于尾气吸收塔底部,所述尾气冷凝器设于尾气吸收塔顶部,所述尾气吸收塔内设有气体分布板、填料装填层和吸收液分布器,所述气体分布板设于尾气混合装置的上方且靠近尾气混合装置设置,所述填料装填层设于气体分布板上部,所述吸收液分布器设于尾气吸收塔顶部,所述尾气吸收塔外壁设有吸收液入口管、尾气出口管、吸收液出口管和凝液回流管,所述吸收液入口管连接于吸收液分布器,所述凝液回流管一端设于尾气吸收塔上部,所述吸收液出口管设于气体分布板下方,所述凝液回流管另一端设于尾气冷凝器底部,所述尾气出口管一端设于尾气吸收塔顶部,所述尾气出口管的另一端设于尾气冷凝器上,所述尾气冷凝器外壁设有冷媒入口管、冷媒出口管和气体外排管。

进一步地,所述尾气混合装置为中空塔型结构腔体,所述尾气混合装置外壁等角度设有尾气进料口,所述尾气进料口为切向入口且进口方向一致,尾气经尾气进料口切向进入尾气混合装置,经过直径变化加大气体返混程度,有利于气体均匀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尾气混合装置上设有伞状吸收液挡板,所述吸收液挡板与尾气混合装置之间等角度设有支撑杆,防止吸收液进入尾气混合装置,同时可以让混合气体通过进入上层吸收层。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装填层上设有除沫器,可有效降低雾沫夹带,降低尾气冷凝器的负荷。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液分布器为中空圆台型腔体且底部设有吸收液分布孔,所述吸收液分布孔呈圆环形设置,所述吸收液分布孔由外围至内呈减小趋势且同一圆环上的吸收液分布孔直径相等,采用此结构,内侧的液滴较小,外侧液滴较大,小液滴有利于强化对尾气的吸收效果,大液滴有利于吸附内层小液滴,可快速沉降,有利于强化吸收效果同时降低尾气夹带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取得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使用方便,通过塔状的尾气混合装置增大尾气返混程度,强化尾气混合过程,通过外大内小的吸收液分布孔结构,强化强化吸收效果并降低尾气夹带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吸收液分布孔分布示意图。

其中,1、尾气吸收塔,2、尾气混合装置,3、尾气冷凝器,4、气体分布板,5、填料装填层,6、吸收液分布器,7、吸收液入口管,8、尾气出口管,9、吸收液出口管,10、凝液回流管,11、冷媒入口管,12、冷媒出口管,13、气体外排管,14、尾气进料口,15、吸收液挡板,16、支撑杆,17、除沫器,18、吸收液分布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特征或连接关系没有进行详细描述的部分均为采用的现有技术。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包括尾气吸收塔1、尾气混合装置2和尾气冷凝器3,所述尾气混合装置2设于尾气吸收塔1底部,所述尾气冷凝器3设于尾气吸收塔1顶部,所述尾气吸收塔1内设有气体分布板4、填料装填层5和吸收液分布器6,所述气体分布板4设于尾气混合装置2的上方且靠近尾气混合装置2设置,所述填料装填层5设于气体分布板4上部,所述吸收液分布器6设于尾气吸收塔1顶部,所述尾气吸收塔1外壁设有吸收液入口管7、尾气出口管8、吸收液出口管9和凝液回流管10,所述吸收液入口管7连接于吸收液分布器6,所述凝液回流管10一端设于尾气吸收塔1上部,所述吸收液出口管9设于气体分布板4下方,所述凝液回流管10另一端设于尾气冷凝器3底部,所述尾气出口管8一端设于尾气吸收塔1顶部,所述尾气出口管8的另一端设于尾气冷凝器3上,所述尾气冷凝器3上设有冷媒入口管11、冷媒出口管12和气体外排管13。

所述尾气混合装置2为中空塔型结构腔体,所述尾气混合装置2外壁等角度设有尾气进料口14,所述尾气进料口14为切向入口且进口方向一致。

所述尾气混合装置2上设有伞状吸收液挡板15,所述吸收液挡板15与尾气混合装置2之间等角度设有支撑杆16。

所述填料装填层5上设有除沫器17。

所述吸收液分布器6为中空圆台型腔体且底部设有吸收液分布孔18,所述吸收液分布孔18呈圆环形设置,所述吸收液分布孔18由外围至内呈减小趋势且同一圆环上的吸收液分布孔18直径相等。

具体使用时,从吸收液入口管7连续通入吸收液,润湿填料装填层5,冷媒入口管11通入冷媒,一定时间后,从底部的尾气进料口14引入尾气,经尾气混合装置2混合后,从吸收液挡板15与尾气混合装置2之间的间隙流出,经气体分布板4分布后,在填料装填层5中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吸收,吸收液流经气体分布板4,落入尾气混合装置2与尾气吸收塔1之间的内壁间隙内,从吸收液出口管9排出,尾气流经填料装填层5后经除沫器17降低雾沫夹带量后经尾气出口管8进入尾气冷凝器3,进一步地降低气体夹带量后从气体外排管13流入下一处理工序,尾气冷凝产生的凝液经凝液回流管10流入尾气吸收塔1内,降低吸收液消耗。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尾气吸收塔、尾气混合装置和尾气冷凝器,所述尾气混合装置设于尾气吸收塔底部,所述尾气冷凝器设于尾气吸收塔顶部,所述尾气吸收塔内设有气体分布板、填料装填层和吸收液分布器,所述气体分布板设于尾气混合装置的上方且靠近尾气混合装置设置,所述填料装填层设于气体分布板上部,所述吸收液分布器设于尾气吸收塔顶部,所述尾气吸收塔外壁设有吸收液入口管、尾气出口管、吸收液出口管和凝液回流管,所述吸收液入口管连接于吸收液分布器,所述凝液回流管一端设于尾气吸收塔上部,所述吸收液出口管设于气体分布板下方,所述凝液回流管另一端设于尾气冷凝器底部,所述尾气出口管一端设于尾气吸收塔顶部,所述尾气出口管的另一端设于尾气冷凝器上,所述尾气冷凝器上设有冷媒入口管、冷媒出口管和气体外排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混合装置为中空塔型结构腔体,所述尾气混合装置外壁等角度设有尾气进料口,所述尾气进料口为切向入口且进口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混合装置上设有伞状吸收液挡板,所述吸收液挡板与尾气混合装置之间等角度设有支撑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装填层上设有除沫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液分布器为中空圆台型腔体且底部设有吸收液分布孔,所述吸收液分布孔呈圆环形设置,所述吸收液分布孔由外至内呈减小趋势且同一圆环上的吸收液分布孔直径相等。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包括尾气吸收塔、尾气混合装置和尾气冷凝器,所述尾气混合装置设于尾气吸收塔底部,所述尾气冷凝器设于尾气吸收塔顶部,所述尾气吸收塔内设有气体分布板、填料装填层和吸收液分布器,所述气体分布板设于尾气混合装置的上方且靠近尾气混合装置设置,所述填料装填层设于气体分布板上部,所述吸收液分布器设于尾气吸收塔顶部。本实用新型属于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使用方便,可有效提高吸收效率的尾气混合吸收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代会利;闫庆余;郭帅;孙新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间瀛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9
技术公布日:2020.08.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