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半干法脱硫吸收塔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47273发布日期:2021-11-24 21:10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半干法脱硫吸收塔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脱硫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半干法脱硫吸收塔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2.烧结烟气脱硫净化常采用半干法环流化床工艺,脱硫系统主要利用主抽风机将烧结烟气从入口烟道抽至吸收塔塔底,烟气经吸收塔底部文丘里管加速,脱硫灰在吸收塔塔内旋流状形成循环流化床层,烧结烟气经加速后与流化床层产生激烈的湍动与混合进行脱硫反应。
3.当烧结或脱硫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出现系统保护性停机或被迫憋停,吸收塔内30吨左右的脱硫灰瞬间下落至吸收塔塔底,形成踏床灰9,踏床灰9进入吸收塔下方的入口烟道中,造成堵塞,参见图2所示,在入口烟道1的平放段部分,也会有脱硫灰积累,形成平放段积灰8,不便清理。因烟道堵塞,系统无法马上开机,需将吸收塔塔底部分脱硫灰外排至设备外,待入口烟道1疏通后方可正常开机。塌床灰9和入口烟道1内的平放段积灰8需在系统停机充分冷却后安排人工进行清理。由于吸收塔积料清理为受限空间作业,塔内可能残留有毒有害气体,系统停机后需较长时间降温冷却置换,严重延误开机时间,同时塔内清料时,粉尘浓度较大,对人体健康不利,大量积料清理至现场严重影响现场可视化环境卫生。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半干法脱硫吸收塔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能够快速将吸收塔下的入口烟道中的落灰疏通,减少劳动强度和环境污染,且便于循环利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半干法脱硫吸收塔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用于清理吸收塔下端入口烟道中的落灰,所述入口烟道包括平放段烟道、以及连接平放段烟道和吸收塔的高低段烟道,所述落灰疏通循环装置包括储灰仓、以及积灰反吹机构,所述储灰仓位于高低段烟道下方、并利用进灰通道与高低段烟道下端连通,所述进灰通道中设有开关阀,所述积灰反吹机构包括设置在平放段烟道底部的吹气喷头、以及与吹气喷头相连的反吹气源。
6.进一步地,所述反吹气源包括与吹气喷头相连的高压风机。
7.进一步地,所述积灰反吹机构包括多个吹气喷头,多个吹气喷头沿着平放段烟道长度方向排布、且位于边缘的吹气喷头靠近进灰通道。
8.进一步地,所述吹气喷头沿着距进灰通道从远到近的方向依次吹气。
9.进一步地,所述储灰仓上还设有气喷嘴,所述气喷嘴与循环气源相连,所述储灰仓通过出灰通道与入口烟道相连,所述出灰通道中设有开关阀
10.进一步地,所述储灰仓底部和侧壁上都设置有多个气喷嘴。
11.进一步地,所述循环气源包括气喷嘴相连的高压风机。
12.进一步地,所述储灰仓容积为20-30立方米。
13.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通过设置储灰仓、以及积灰反吹机构,脱硫系统正常工作时,进灰通道中开关阀关闭。当脱硫系统停机后,打开进灰通道中开关阀关闭,在塔底排灰机和重力作用下,存积在高低段烟道中的脱硫灰经过进灰通道进入到储灰仓中,从而可以很好疏通被堵塞的入口烟道;吹气喷头将在平放段烟道中的平放段积灰吹起漂浮,随着烧结烟气带至高低段烟道中,落下后也会进入储灰仓,从而实现将平放段积灰也从排出到储灰仓中。此外,脱硫系统正常工作时,打开吹气喷头可将平放段积灰吹起漂浮,随烧结烟气进入吸收塔,进行循环利用。本发明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快速效地解决脱硫系统停机时入口烟道被堵塞的问题,不需要人工进入操作,减少劳动强度,并且全程落灰收集在储灰仓中,以便于再次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17.元件标号说明
[0018]1ꢀꢀꢀꢀꢀꢀꢀꢀꢀꢀꢀꢀꢀꢀꢀꢀꢀ
入口烟道
[0019]
11
ꢀꢀꢀꢀꢀꢀꢀꢀꢀꢀꢀꢀꢀꢀꢀꢀ
平放段烟道
[0020]
12
ꢀꢀꢀꢀꢀꢀꢀꢀꢀꢀꢀꢀꢀꢀꢀꢀ
高低段烟道
[0021]2ꢀꢀꢀꢀꢀꢀꢀꢀꢀꢀꢀꢀꢀꢀꢀꢀꢀ
储灰仓
[0022]3ꢀꢀꢀꢀꢀꢀꢀꢀꢀꢀꢀꢀꢀꢀꢀꢀꢀ
进灰通道
[0023]4ꢀꢀꢀꢀꢀꢀꢀꢀꢀꢀꢀꢀꢀꢀꢀꢀꢀ
吹气喷头
[0024]5ꢀꢀꢀꢀꢀꢀꢀꢀꢀꢀꢀꢀꢀꢀꢀꢀꢀ
高压风机
[0025]6ꢀꢀꢀꢀꢀꢀꢀꢀꢀꢀꢀꢀꢀꢀꢀꢀꢀ
出灰通道
[0026]7ꢀꢀꢀꢀꢀꢀꢀꢀꢀꢀꢀꢀꢀꢀꢀꢀꢀ
气喷嘴
[0027]8ꢀꢀꢀꢀꢀꢀꢀꢀꢀꢀꢀꢀꢀꢀꢀꢀꢀ
平放段积灰
[0028]9ꢀꢀꢀꢀꢀꢀꢀꢀꢀꢀꢀꢀꢀꢀꢀꢀꢀ
踏床灰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0]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31]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半干法脱硫吸收塔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用于清理疏通吸收塔下端入口烟道1中的落灰,入口烟道1包括平放段烟道11、以及连接平放段烟道11和吸收塔的高低段烟道12,高低段烟道12上端连接吸收塔塔底(附图中未示出),下端与平放段烟道11相连,其中高低段烟道12可以为多种形式,可以为竖直的或者倾斜,也可以是由多段组成,其两端具有高度差能够使高低段烟道12中的脱硫灰能够从上向下滑落,脱硫灰会存积在高低段烟道12下端部分处,参见图2中的踏床灰9。图1和图2仅为高低段烟道12的一个示例,在本示例中,高低段烟道12包括竖直部分和下端的弯折连接部分,弯折连接部分和平放段烟道11相连接,当吸收塔中的脱硫灰进入高低段烟道12时,从竖直部分下落,主要会存积在下端弯折连接部分处。
[0032]
参见图1,本发明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包括储灰仓2、以及积灰反吹机构,储灰仓2位于高低段烟道12下方、并利用进灰通道3与高低段烟道12下端连通,进灰通道3中设有开关阀,积灰反吹机构包括设置在平放段烟道11底部的吹气喷头4、以及与吹气喷头4相连的反吹气源。其中,吹气喷头4主要布置在平放段烟道11容易积灰且不便清除的地方。
[0033]
参见图2,落灰疏通循环装置的工作原理为:脱硫系统正常工作时,进灰通道3中开关阀关闭。当脱硫系统停机后,启动塔底排灰机,打开进灰通道3中开关阀关闭,在塔底排灰机和重力作用下,存积在高低段烟道12中的脱硫灰经过进灰通道3进入到储灰仓2中,从而可以很好疏通被堵塞的入口烟道1;同时,开启吹气喷头4,从反吹气源输出压缩气体经吹气喷头4喷出,将在平放段烟道11中的平放段积灰8吹起漂浮,漂浮的积灰随着烧结烟气带至高低段烟道12中,在高低段烟道12落下后也会进入储灰仓2,从而实现将原本不便清理的平放段积灰8也从排出到储灰仓2中。此外,在脱硫系统正常工作时,也可以间隔的打开吹气喷头4,将平放段积灰8吹起漂浮,随烧结烟气进入吸收塔,进行循环利用。
[0034]
本发明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脱硫系统停机时入口烟道1被堵塞的问题,确保烧结主线和脱硫系统快速开机,不需要人工进入操作,减少劳动强度,并且全程落灰都不需要排放至外部,而收集在储灰仓2中,以便于再次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0035]
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反吹气源包括与吹气喷头4相连的高压风机5。优选地,积灰反吹机构包括多个吹气喷头4,多个吹气喷头4沿着平放段烟道11长度方向排布、且位于边缘的吹气喷头4靠近进灰通道3。如图1中所示,高低段烟道12位于平放段烟道11右侧时,吹气喷头4优选从左至右等距排布,位于最右侧的吹气喷头4靠近进灰通道3。使用时,吹气喷头4作业方式为智能循环脉冲喷吹,具体地,吹气喷头4沿着距进灰通道3从远到近的方向依次吹气,也即图1中从最左到最后吹气喷头4依次吹气,完成一轮吹气工作,间隔一定时间后,在按照相同方式进行下一轮吹气工作,从而科学有效使平放段烟道11中的平放段积灰8流动,将其逐渐清除。
[0036]
作为优选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储灰仓2上还设有气喷嘴7,气喷嘴7与循环气源相连,储灰仓2通过出灰通道6与入口烟道1相连,出灰通道6中设有开关阀。优选地,储灰仓2底部和侧壁上都设置有多个气喷嘴7,循环气源采用高压风机5,通过气管与气喷嘴7相连。当疏通工作完成后,关闭进灰通道3中的开关阀,打开出灰通道6中的开关阀,高压风机5提供压缩空气,经气喷嘴7吹入储灰仓2中,将储灰仓2中的脱硫灰经由出灰通道6吹入入口烟道1中,再进入吸收塔中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脱硫剂的重复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
浪费。其中,储灰仓容积优选为20-30立方米。
[0037]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中的落灰疏通循环装置,可有效地解决入口烟道1被堵塞的问题,并且事故清灰过程全封闭,工作方便快速,减少设备停机时间,降低人工操作强度,且工作过程无落灰无扬尘,降低环境污染;并且可实现脱硫灰的循环利用,因脱硫外排灰为固废,销路前景不佳,处置渠道窄,处理成本高,可适当减少脱硫外排灰量,减小了固废处置压力。
[0038]
综上所述,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有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39]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