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粮脱壳前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60055发布日期:2021-05-25 12:46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原粮脱壳前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原粮脱壳前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原粮脱壳前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原产中国,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广义水稻区别于旱稻;狭义水稻指淡水稻,区别于海水稻等,按稻谷类型,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还有其它分类,水稻一般栽培于水田,无土栽培的是水上稻,水稻一般没有一米高。

由于水稻一般种植在农田内,所以在水稻收割的过程中难免的有尘土混进原粮内部,如果对这些尘土不采取措施处理的话,这样在大米加工的时候就会影响到成品大米的品质,另外,大米加工使用的原粮有的并不是新收的稻谷,可能使用仓库的库存稻谷,产时间的库存可能会导致原粮受潮,进而影响稻米的加工工艺,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乐见的,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原粮脱壳前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粮脱壳前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原粮脱壳前处理装置,包括支撑腿、桁架和、侧板,所述桁架下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桁架上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上安装有自动调节的流量控制装置,两个所述侧板之间安装有松紧可调节的传送装置,所述桁架下部安装有动力装置,两个所述侧板一端安装有具有干燥功能的清灰装置,所述桁架上部搭接有接料盒,且接料盒位于传送带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下料斗、滑槽、闸板、连接板、气缸和红外传感器,所述侧板上表面一端固定连接有下料斗,所述下料斗一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闸板,所述闸板远离下料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侧板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活动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送装置包括第一传送轮、第二传送轮、传送带、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调节槽、紧固座和活动块,两个所述侧板靠近下料斗的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侧板远离下料斗的一端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二传送轮,所述第二转轴两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活动块,所述侧板靠近活动块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紧固座,所述活动块位于紧固座内部,且紧固座与活动块卡接。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主动同步带轮、从动同步带轮、安装架、防护板,所述第一转轴一端固定连接有从动同步带轮,所述桁架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同步带轮,所述主动同步带轮与从动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侧板靠近电机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位于电机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清灰装置包括端板、方孔、风机和电热丝,所述侧板靠近下料斗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短板,所述端板一侧面中部开设有方孔,所述方孔内壁固定连接有电热丝,所述端板远离下料斗的一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风机,且风机出风口位于电热丝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装置通过动力装置提供动力驱使传送装置运转,配合流量控制装置控制原粮下降的速度,在清灰装置的作用下使得原粮内部的灰尘被清理干净,其中动力装置是通过固定在侧板上的电机转动带动主动轮转动,再通过同步带传动,将动力传递到从动轮和与其连接的转轴,从而使得传送带能够平稳的运行,动力装置通过同步带的传动可以获得更高的传动比,并且可以使得装置运行产生的噪音更小,其次流量控制装置通过红外感应器的感应,此处的红外感应器就是市面上常用的对射式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是就是遮挡和不遮挡会发出不同的信号,通过电脑的识别处理作出不同的响应,通过光电传感器可以得知传送带上料的厚度,故可以得知下料的速度,超过设定的值后,控制气缸活动伸长,减小出料口的面积从而控制流量的大小,最后在整个下料的过程中,清灰装置的风机一直工作,在原粮下落的过程中通过吹风,将灰尘与原粮分离开,并且由于电热丝的存在使得吹出的风是热风,类似于生活中使用的电吹风,可以将原粮干燥,去除原粮中含有的过多水分,让原粮更好的进入下一道工序,增加了本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动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力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清灰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腿;2、桁架;3、侧板;4、流量控制装置;401、下料斗;402、滑槽;403、闸板;404、连接板;405、气缸;406、红外传感器;5、传送装置;501、第一传送轮;502、第二传送轮;503、传送带;504、第一转轴;505、第二转轴;506、调节槽;507、紧固座;508、活动块;6、动力装置;601、电机;602、主动同步带轮;603、从动同步带轮;604、安装架;605、防护板;7、清灰装置;701、端板;702、方孔;703、风机;704、电热丝;8、接料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一种原粮脱壳前处理装置,包括支撑腿1、桁架2和侧板3,所述桁架2下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所述桁架2上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侧板3,所述侧板3上安装有自动调节的流量控制装置4,两个所述侧板3之间安装有松紧可调节的传送装置5,所述桁架2下部安装有动力装置6,两个所述侧板3一端安装有具有干燥功能的清灰装置7,所述桁架2上部搭接有接料盒8,且接料盒8位于传送带503正下方。

所述流量控制装置4包括下料斗401、滑槽402、闸板403、连接板404、气缸405和红外传感器406,所述侧板3上表面一端固定连接有下料斗401,所述下料斗401一侧面开设有滑槽402,所述滑槽402内部滑动连接有闸板403,所述闸板403远离下料斗4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404,所述侧板3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气缸405,所述气缸405活动端与连接板404固定连接。

所述传送装置5包括第一传送轮501、第二传送轮502、传送带503、第一转轴504、第二转轴505、调节槽506、紧固座507和活动块508,两个所述侧板3靠近下料斗401的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504,所述第一转轴504上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侧板3远离下料斗401的一端开设有调节槽506,所述调节槽506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转轴505,所述第二转轴505上固定连接有第二传送轮,所述第二转轴505两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活动块508,所述侧板3靠近活动块508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紧固座507,所述活动块508位于紧固座507内部,且紧固座507与活动块508卡接。

所述动力装置6包括电机601、主动同步带轮602、从动同步带轮603、安装架604和防护板605,所述第一转轴504一端固定连接有从动同步带轮603,所述桁架2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电机601,所述电机601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同步带轮602,所述主动同步带轮602与从动同步带轮603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侧板3靠近电机601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防护板605,所述防护板605位于电机601正上方。

所述清灰装置7包括端板701、方孔702、风机703和电热丝704,所述侧板3靠近下料斗401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短板,所述端板701一侧面中部开设有方孔702,所述方孔702内壁固定连接有电热丝704,所述端板701远离下料斗401的一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风机703,且风机703出风口位于电热丝704一侧。

工作原理:本装置通过动力装置6提供动力驱使传送装置5运转,配合流量控制装置4控制原粮下降的速度,在清灰装置7的作用下使得原粮内部的灰尘被清理干净,其中动力装置6是通过固定在侧板3上的电机601转动带动主动同步带轮602转动,再通过同步带传动,将动力传递到从动同步带轮603和与其连接的转轴,从而使得传送带能够平稳的运行,动力装置通过同步带的传动可以获得更高的传动比,并且可以使得装置运行产生的噪音更小,其次流量控制装置4通过红外感应器406的感应,此处的红外感应器406就是市面上常用的对射式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是就是遮挡和不遮挡会发出不同的信号,通过电脑的识别处理作出不同的响应,通过红外感应器406可以得知传送带503上料的厚度,故可以得知下料的速度,超过设定的值后,控制气缸405活动伸长,减小出料口的面积从而控制流量的大小,最后在整个下料的过程中,清灰装置7的风机703一直工作,在原粮下落的过程中通过吹风,将灰尘与原粮分离开,并且由于电热丝704的存在使得吹出的风是热风,类似于生活中使用的电吹风,可以将原粮干燥,去除原粮中含有的过多水分,让原粮更好的进入下一道工序,增加了本装置的实用性。

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