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H调节用污水成套加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12570发布日期:2021-09-29 03:2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pH调节用污水成套加药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ph调节用污水成套加药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h调节用污水成套加药系统。


背景技术:

2.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的ph值是污水水质的重要指标。在日常的污水化验项目中,ph值是作为一个常规性的化验进行的,在污水厂的运行管理中对污水的ph测量,不仅是监测污水水质的重要因素,同时污水的ph也会影响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在污水中的大幅度变化的ph值也是污水作为污染或一些其它环境因素的判断的指标之一。因此,在污水处理时要对污水的ph值进行调整,保证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处理效果。
3.现有的污水ph调节方法是直接向污水中添加调节药剂,采用自然扩散或搅拌的方法来净化污水,自然扩散或搅拌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污水全面接触反应,因此反应效率较低,污水中和处理时间较长。并且该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混合不均匀,造成水质局部ph值变化较大。
4.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ph调节用污水成套加药系统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h调节用污水成套加药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直接向污水中添加调节药剂,采用自然扩散或搅拌的方法来净化污水,自然扩散或搅拌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污水全面接触反应,反应效率较低,污水中和处理时间较长;并且该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混合不均匀,造成水质局部ph值变化较大的技术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ph调节用污水成套加药系统,包括:
8.污水池,所述污水池侧面顶部设有第一出水口,底部设有第一进水口;
9.中转箱,所述中转箱设置在所述污水池旁,且中转箱侧面底部设有第二进水口,顶部设有第二出水口;
10.储药箱,所述储药箱内储存有药剂,且储药箱上设有出药口;
11.三通,
12.循环泵,所述循环泵进口连接所述污水池的第一出水口,出口连接所述三通的一个进口;
13.加药泵,所述加药泵进口连接所述储药箱的出药口,出口连接所述三通的另一个进口;
14.其中,所述三通的出口连接至所述中转箱的第二进水口,所述中转箱的第二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污水池的第一进水口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储药箱内药剂通过加药泵输送至三通,污水池内污水通过循环泵输送至三通,药液与污水混合后进入中转箱,在中转箱内小部分污水与药液充分接触混动形成
高药液浓度污水,中转箱装满后高药液浓度污水通过顶部的第二出水口溢流回到污水池中,实现污水循环,并大大加快药剂扩散速率,减少污水中和时间,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1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8.进一步的,所述污水池底部设有加药管,所述加药管横向固定在污水池底部,且加药管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加药管周面沿长度延伸方向均匀开设有加药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高药液浓度污水通过加药管周面的加药孔均匀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药剂扩散速率,同时在污水池底部形成絮流。
20.进一步的,所述加药孔开设在所述加药管底面。
2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高药液浓度污水朝下排出,并逐渐朝上移动,提高药液扩散行程。
22.进一步的,所述加药泵与所述三通的另一个进口之间设有单向阀。
23.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避免加药泵停止工作时回流。
24.进一步的,所述储药箱内部通过隔板分别成碱药储存区和酸药储存区,所述出药口包括开设在所述碱药储存区的碱药出药口以及开设在所述酸药储存区的酸药出药口,所述碱药出药口和酸药出药口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加药泵的进口连接,且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25.进一步的,所述污水池内插设安装有ph在线检测仪。
2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ph在线检测仪实时检测污水池内ph,便于控制循环泵和加药泵的工作时间和状态。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所示:
30.1、污水池;101、第一出水口;102、第一进水口;
31.2、中转箱;201、第二进水口;202、第二出水口;
32.3、储药箱;301、碱药储存区;302、酸药储存区;303、碱药出药口;304、酸药出药口;
33.4、三通;
34.5、循环泵;
35.6、加药泵;
36.7、加药管;701、加药孔;
37.8、单向阀;
38.9、阀门;
39.10、ph在线检测仪。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1.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上”、“下”、“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h调节用污水成套加药系统,包括污水池1,中转箱2,储药箱3,三通4,循环泵5和加药泵6。
46.污水池1侧面顶部设有第一出水口101,底部设有第一进水口102。
47.中转箱2设置在污水池1旁,且中转箱2侧面底部设有第二进水口201,顶部设有第二出水口202。
48.储药箱3内储存有药剂,且储药箱3上设有出药口。
49.循环泵5进口连接污水池1的第一出水口101,出口连接三通4的一个进口。
50.加药泵6进口连接储药箱3的出药口,出口连接三通4的另一个进口。
51.其中,三通4的出口连接至中转箱2的第二进水口201,中转箱2的第二出水口202通过管道与污水池1的第一进水口102连接。
52.污水池1底部设有加药管7,加药管7横向固定在污水池1底部,且加药管7一端与第一进水口102连通,加药管7周面沿长度延伸方向均匀开设有加药孔701。
53.高药液浓度污水通过加药管7周面的加药孔701均匀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药剂扩散速率,同时在污水池1底部形成絮流。
54.加药孔701开设在加药管7底面,高药液浓度污水朝下排出,并逐渐朝上移动,提高药液扩散行程。
55.加药泵6与三通4的另一个进口之间设有单向阀8,避免加药泵6停止工作时回流。
56.储药箱3内部通过隔板分别成碱药储存区301和酸药储存区302,出药口包括开设在碱药储存区301的碱药出药口303以及开设在酸药储存区302的酸药出药口304,碱药出药
口303和酸药出药口304分别通过管道与加药泵6的进口连接,且管道上设置有阀门9。
57.污水池1内插设安装有ph在线检测仪10。
58.通过ph在线检测仪10实时检测污水池1内ph,便于控制循环泵5和加药泵6的工作时间和状态。
59.本实施例储药箱3内药剂通过加药泵6输送至三通4,污水池1内污水通过循环泵5输送至三通4,药液与污水混合后进入中转箱2,在中转箱2内小部分污水与药液充分接触混动形成高药液浓度污水,中转箱2装满后高药液浓度污水通过顶部的第二出水口202溢流回到污水池1中,实现污水循环,并大大加快药剂扩散速率,减少污水中和时间,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60.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6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6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