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台式喷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08615发布日期:2021-10-27 18:3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台式喷泉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园林景观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浮台式喷泉装置。


背景技术:

2.喷泉是一种满足观赏需要的人工景观,它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喷泉装置包括设置在喷泉池池底的水泵,以及连接在水泵出水口上的喷泉出水管。当水泵启动后,喷泉池内的水将被水泵吸入,然后从喷泉出水管处喷出而形成喷泉。
3.传统的喷泉装置虽然结构简单,但由于水泵和喷泉出水管多是直接固定在喷泉池的池底,工人难以根据喷泉池内水位的高低来灵活调整水泵和喷泉出水管的高度,这将极大地影响喷泉装置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方便工人根据喷泉池内水位的高低来灵活调整水泵和喷泉出水管的高度,确保喷泉装置的正常使用,本技术提供一种浮台式喷泉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浮台式喷泉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浮台式喷泉装置,包括底板、位于底板上方的升降板,以及设置在升降板上的水泵和喷泉出水管;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四条呈十字形分布的滑槽,每条滑槽内均滑动嵌设有滑块,滑块和升降板之间铰接有用于带动升降板上下移动的连接杆;底板上还设有驱动四个滑块同时收拢或同时张开的驱动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通过驱动组件来控制四个滑块同时收拢或同时张开,连接杆的一端不仅会随着对应的滑块同步发生滑动,还会绕着与滑块的铰接点发生旋转,连接杆的另一端也将绕着与升降板的铰接点发生旋转,四根连接杆的倾斜角度将同时变小或变大,四根连接杆便可向上顶起升降板或者向下降落升降板,从而调整了水泵和喷泉出水管的高度。本方案方便了工人根据喷泉池内水位的高低来灵活调整水泵和喷泉出水管的高度,有效确保了喷泉装置的正常使用。
8.优选的,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滑槽内且与滑槽长度方向相同的螺纹杆,螺纹杆穿过对应滑槽内的滑块并与滑块螺纹配合;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用于同步旋转四根螺纹杆的转动件。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通过转动件来同步旋转四根螺纹杆,在螺纹的牵引作用下,四个滑块将在对应的滑槽发生滑移,四个滑块便可实现同时收拢或同时张开。驱动组件的结构设计巧妙,可操作性强,大大方便了工人的操作。
10.优选的,转动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底板上的第一锥齿轮、固定套设在螺纹杆上且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以及设置在底板上用于旋转第一锥齿轮的电机。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启动电机来旋转第一锥齿轮,在第一锥齿轮和四个第二锥齿轮的啮合作用下,四根螺纹杆便可同步发生旋转。转动件不仅节约了装置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同时在操作上也十分简单,为工人的作业带来了方便。
12.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包括一端铰接在滑块上的外杆,以及滑动嵌设在外杆内的内杆,内杆远离外杆的一端铰接在升降板上,且外杆的转动轴线和内杆的转动轴线平行;外杆上设有用于锁定内杆位置的锁定机构。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大幅度或更精准地调整水泵和喷泉出水管的高度时,工人取消锁定机构对内杆的位置锁定,紧接着便可抓住升降板来抬升它或降落它,内杆将随着升降板的移动而伸出外杆或缩入外杆,因此过程是全程手动,故工人可根据需要来大幅度或更精准地调整升降板、水泵和喷泉出水管的高度,这大大提升了浮台式喷泉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性。当水泵和喷泉出水管处于合适的高度上后,工人再通过锁定机构来锁定内杆的位置即可。
14.优选的,锁定机构包括开设在外杆上且连通外杆内外侧壁的通孔、开设在内杆靠近通孔一侧壁上的多个螺纹孔,多个螺纹孔沿内杆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多个螺纹孔随着内杆的滑动将逐一正对通孔;锁定机构还包括穿过通孔并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的螺栓。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泵和喷泉出水管处于合适的高度上后,工人再略微地移动升降板来让通孔对准最近的螺纹孔,紧接着将螺栓穿过通孔并旋入螺纹孔内,内杆和外杆的相对位置便可被螺栓锁定,锁定机构的结构简单,方便了工人的操作。若是要重新滑动内杆,工人再将螺栓旋出螺纹孔即可,操作上一样十分方便。
16.优选的,所述升降板上固定连接有供手部抓持的把手。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为工人上下移动升降板、水泵和喷泉出水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施力部位,大大方便了工人调整升降板、水泵和喷泉出水管的高度。
18.优选的,所述滑块上滚动嵌设有与滑槽内壁抵接的滚珠。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可减小滑块在滑移时所受的摩擦阻力,使滑块在滑槽内的滑移更加顺畅,从而让升降板的上下移动更加顺利。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1.1.滑槽、滑块、连接杆和驱动组件的设置,方便了工人根据喷泉池内水位的高低来灵活调整水泵和喷泉出水管的高度,有效确保了喷泉装置的正常使用;
22.2.外杆、内杆和锁定机构的设置,使工人可根据需要来大幅度或更精准地调整升降板、水泵和喷泉出水管的高度,提升了浮台式喷泉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性;
23.3.滚珠的设置,可让升降板的上下移动更加顺利。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底板和升降板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升降板;3、水泵;4、喷泉出水管;5、滑槽;6、滑块;7、滚珠;8、连接杆;81、外杆;82、内杆;9、螺纹杆;10、第二锥齿轮;11、第一锥齿轮;12、电机;13、通孔;14、螺纹孔;15、螺栓;1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参照图1,一种浮台式喷泉装置,包括平放在喷泉池池底的圆形底板1、位于底板1
正上方且呈水平状态的圆形升降板2,以及安装在升降板2上表面的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水泵3通过电线与电源连接。工人启动水泵3后,喷泉池内的水将被水泵3吸入,最终从喷泉出水管4喷出而形成喷泉。
29.参照图1和图2,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四条与底板1半径方向相同的滑槽5,四条滑槽5呈十字形分布在底板1的上表面。每条滑槽5内均嵌设有一个滑块6,滑块6可沿对应滑槽5的长度方向滑移,且四个滑块6到底板1圆心的距离均相等。每个滑块6上均滚动嵌设有与滑槽5槽底抵接的滚珠7,滚珠7用以减小滑块6在滑移时所受的摩擦阻力。每个滑块6与升降板2之间均铰接有一根倾斜的连接杆8,四根连接杆8与升降板2下表面的铰接点绕着升降板2的圆心均匀分布。每条滑槽5内均转动连接一根与对应滑块6螺纹配合的螺纹杆9,螺纹杆9的长度方向与对应滑槽5的长度方向一致。四根螺纹杆9靠近底板1圆心的一端上均固定套设有第二锥齿轮10,底板1的圆心处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一锥齿轮11,第一锥齿轮11与四个第二锥齿轮10均保持啮合,底板1的圆心上还安装有用于旋转第一锥齿轮11的电机12,电机12通过电线与电源连接。其中的第一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0和电机12组成了用于同步旋转四根螺纹杆9的转动件;螺纹杆9和转动件组成了用于驱动四个滑块6同时收拢或同时张开的驱动组件。当需要提升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的高度时,工人启动电机12来旋转第一锥齿轮11,在第一锥齿轮11和四个第二锥齿轮10的联动作用下,四根螺纹杆9便会同步发生旋转,再在螺纹的牵引下,四个滑块6将同时朝向底板1的边缘发生滑动,连接杆8的下端将随着对应的滑块6同步移动,并绕着与对应滑块6的铰接点旋转,连接杆8的上端将绕着与升降架的铰接点旋转,连接杆8与水平面的夹角逐渐变大,连接杆8便会带动升降板2、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上升。若是要降低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的高度,工人再控制电机12来反向旋转第一锥齿轮11,在第一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0和螺纹杆9的共同作用下,连接杆8与水平面的夹角逐渐变小,连接杆8便会带动升降板2、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下降。
30.连接杆8包括铰接在滑块6上且横截面呈方环状的外杆81,以及滑动嵌设在外杆81内部的内杆82,内杆82远离外杆81的一端铰接在升降板2的下表面,外杆81的转动轴线和内杆82的转动轴线保持平行。外杆81远离滑块6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圆形的通孔13,内杆82靠近通孔13的一表面上开设有多个螺纹孔14,多个螺纹孔14沿内杆82的长度方向等间隔排列,内杆82相对外杆81发生滑移时,内杆82上的多个螺纹孔14将逐一与通孔13保持正对。外杆81上还设有一个穿过通孔13并旋入螺纹孔14内的螺栓15。升降板2的两端上均固定连接有把手16。工人抓住把手16即可抬升或降落升降板2、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工人可借此来大幅度或更精准地调整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的高度,当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位于合适的高度上后,工人再略微地移动升降板2来让最近的螺纹孔14对准通孔13,紧接着将螺栓15穿过通孔13并旋入相应的螺纹孔14内,螺栓15将会对外杆81和内杆82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定,从而让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维持在合适的高度。若要重新手动调整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的高度,工人旋出螺纹孔14内的螺栓15即可。
31.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提升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的高度时,工人启动电机12来旋转第一锥齿轮11,在第一锥齿轮11和四个第二锥齿轮10的联动作用下,四根螺纹杆9便会同步发生旋转,再在螺纹的牵引下,四个滑块6将同时朝向底板1的边缘发生滑动,连接杆8的下端将随着对应的滑块6同步移动,并绕着与对应滑块6的铰接点旋转,连接杆8的上端将绕着与升降架的铰接点旋转,连接杆8与水平面的夹角逐渐变大,连接杆8便会带
动升降板2、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上升。若是要降低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的高度,工人再控制电机12来反向旋转第一锥齿轮11,在第一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0和螺纹杆9的共同作用下,连接杆8与水平面的夹角逐渐变小,连接杆8便会带动升降板2、水泵3和喷泉出水管4下降。
32.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