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用汇流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47869发布日期:2022-05-17 13:58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用汇流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用汇流导流装置
1.本技术是申请名称为“一种多级旋流管束除雾筒”的分案申请,其申请日为2020年8月1日,申请号为202021599394.4。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炉烟气处理过程中管束除尘除雾用汇流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3.除雾器是湿法脱硫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湿法洗涤烟气脱硫系统能否连续可靠运行。管束式除尘除雾器通常由多个管束除尘除雾筒连接而成,除雾筒包括多级旋流器和汇流导流装置,脱硫烟气经过旋流器时产生离心运动,高速气流中的细小雾滴、尘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与气体分离沿着除雾筒内壁下流而实现气体除尘除雾。
4.现有管束除尘除雾筒,旋流器的叶片数量和倾角是固定(见图1和图2),当设置多层旋流器除雾时,因下层气流中尘、雾含量高,分离的雾滴厚、大雾滴多,上层气流中雾滴薄、小雾滴多,导致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容易出现捕获液滴被气流二次夹带的问题,分离效果不好。而且,气流在上行的过程中,产生压降,导致上行气流减速,也会影响了气液离心分离的效果。
5.现有的汇流导流装置为对称设计的贯通的双漏斗状结构(见图1),上下漏斗等体积设计,中间连接部位直径缩小为增速器,使用时,下部为汇流环,上部为导流环,导流环与汇流环的端面直接接触而形成增速器。高速气流通过时,出现汇流环难以控制液膜厚度、导流环出现捕获液滴被二次夹带的问题,从而影响到除尘除雾器的效果。
6.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使用除雾器对保证湿法洗涤烟气脱硫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用汇流导流装置,满足烟气脱硫除尘除雾实现超低排放的目的。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级旋流管束除雾筒,包括管束筒体,汇流导流装置,至少两级旋流器;
9.所述管束筒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所述管束筒体内从下往上依次同轴间隔设置所述一级旋流器、汇流导流装置和二级旋流器;
10.所述一级旋流器和二级旋流器均包括中心轴,叶片和旋流套环;
11.所述叶片围绕中心轴成环形排列、倾斜安装于中心轴上,所述旋流套环通过所述叶片与所述中心轴固定并同轴连接;
12.所述叶片为螺旋桨式倾斜的叶片结构,所述叶片所在平面与所述中心轴线间形成倾角为锐角;所述一级旋流器叶片平面与中心轴线间倾角,小于所述二级旋流器叶片平面
与中心轴线间倾角。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管束筒体内还设置有三级旋流器,所述三级旋流器设置在所述二级旋流器的上方,在所述三级旋流器和所述二级旋流器之间还设置有汇流导流装置。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叶片倾角为20-40
°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一、二和三级旋流器的叶片倾角分别为25
°
、28
°
和30
°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旋流器的叶片数量沿气流方向依次增加。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一、二和三级旋流器的叶片分别为15片、18片和20片。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一、二和三级旋流器的所述叶片、中心轴和旋流套环为一体成型结构。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一、二和三级旋流器的所述叶片与所述中心轴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旋流套环套设固定在所述叶片外周,所述叶片端部与所述旋流套环套内壁接触部位通过粘胶或焊接固定。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旋流器与所述管束筒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所述旋流器与所述管束筒体上相对位置钻3-4内螺纹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优选地,在所述旋流器与所述管束筒体上相对于中心轴线对称等间隔布置内螺纹孔。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管束筒体包括同轴设置的上筒体、下筒体和对接环,所述上筒体、下筒体嵌套入对接环中,所述上筒体、下筒体通过筒体接触端面密封连接,所述上筒体、下筒体和对接环接触部位通过密封件密封,优选为通过塑料焊接密封。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一级和二级旋流器的叶片通过右旋式和/或左旋式与所述中心轴连接。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一级、二级和三级旋流器的叶片通过右旋式和/或左旋式与所述中心轴连接。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一级旋流器的叶片通过右旋式与所述中心轴连接,所述二级旋流器的叶片通过左旋式与所述中心轴连接。
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一级和二级旋流器的叶片通过右旋式与所述中心轴连接,所述三级旋流器的叶片通过左旋式与所述中心轴连接。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汇流导流装置为两端开口、中间缩径、内壁光滑的中空筒体,包括汇流环、导流环和增速器。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增速器为高度为10-100mm的增速环,位于所述汇流环和所述导流环中间,所述增速器与所述汇流环和所述导流环之间连接部位,通过圆弧过渡连接。
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增速环为圆筒结构,所述增速环出口端开口直径等于其入口端开口直径。
3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增速环为文丘里型筒体结构,所述增速环出口端开口直径小于其入口端开口直径。
3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汇流环和导流环相对于所述增速环为对称漏斗状结构。
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汇流环和导流环相对于所述增速环为不对称漏斗状结构,所述汇流环高度大于所述导流环高度,和/或,所述汇流环入口端开口直径大于所述导流环出口端开口直径。
3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导流环的入口端开口直径为所述汇流环入口端开口直径的50%-70%,优选为60%。
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导流环沿出口端到进口端的内壁上开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深度为1-4mm。
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导流槽为横截面为圆弧形的条形槽或与气流旋流方向一致的螺旋形槽。
3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所述导流环的内壁上等间隔均匀分布3-8条所述导流槽。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导流槽从所述导流环出口端沿所述汇流导流装置的内壁向下穿过所述增速环延申至所述汇流环入口端。
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汇流导流装置安装在所述管束筒体的旋流器上方,优选直接与所述旋流器端面对接。
3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汇流导流装置与所述管束筒体通过固定件连接,优选为通过螺栓连接,更优选地,在所述汇流导流装置与所述管束筒体上相对位置的圆周上钻3-4内螺纹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更优选地,在所述汇流导流装置汇流环与所述管束筒体上相对于所述管束筒体中心轴线对称等间隔布置所述内螺纹孔。
4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多级旋流管束除雾筒,包括管束筒体,汇流导流装置,旋流器,均采用耐腐蚀的材质制备,优选为pp。
4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2.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多级旋流器设计,并调整旋流器叶片平面与中心轴线间倾角,可以改变除雾筒体内通过的脱硫烟气气流速度,加速除雾筒体上端的气流在通过旋流器时的离心速度,实现烟气中雾滴的分层脱除。其中,一级旋流器的叶片倾角较小,利于大液滴尽量在管束除雾筒体的下层离心除去,而二级和三级旋流器的叶片倾较逐渐增大,加大了气流通过的阻力,变向加速通过气流的离心速度,从而加速除去气流中的小液滴,利于小液滴在在管束除雾筒体的上层离心除去。
43.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多级旋流器设计,并调整旋流器叶片数量,可以改变除雾筒体内通过的脱硫烟气气流速度,加速除雾筒体上端的气流在通过旋流器时的离心速度,实现烟气中雾滴的分层脱除。其中,一级旋流器叶片数少,利于大液滴尽量在管束除雾筒体的下层离心除去,消除大液滴,而二级和三级旋流器的叶片数逐渐增加,加大了气流通过的阻力,变向加速通过气流的离心速度,从而加速除去气流中的小液滴,利于小液滴在在管束除雾筒体的上层离心除去。旋流器叶片数随着气流上升逐渐增加,可以在确保除雾达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压降损失,便于气体排放。
44.3)本实用新型,一、二和三级旋流器的叶片倾角分别设计为25
°
、28
°
和30
°
,同时,一、二和三级旋流器的叶片分别设置为15片、18片和20片,同时调整叶片倾角和叶片数量,
能充分发挥旋流器的离心脱液作用,同时尽量减少气流压降损失,便于净化后烟气排放。
45.4)本实用新型,多级旋流管束除雾筒,包括管束筒体、汇流导流装置、旋流器均采用pp材质,便于现场安装时组装、安装、密封处理快捷,旋流器通过叶片、中心轴、旋流套环为一体成型,便于规模化生产和安装,生产效率高。
46.5)本实用新型,在旋流器、汇流导流装置与管束筒体上相对于中心轴线对称布置内螺纹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旋流器与管束筒体、汇流导流装置与管束筒体,既保持了除尘除雾筒体的稳定运行,又方便了现场施工安装。
47.6)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现场湿法脱硫塔内除尘除雾要求,通过同轴设置的上筒体、下筒体和对接环进行组装管束筒体,可实现除雾效果,达到排放要求。
48.7)本实用新型,一级和二级旋流器的叶片通过右旋式与中心轴连接,三级旋流器的叶片通过左旋式与中心轴连接,通过改变除雾筒体出气端的旋流器的叶片旋转方向,从而强制气流改变气流旋转方向,可以起到气流扰流作用引发上层气流中包含的小液滴加速从气流中离心分离,从而提高除尘除雾效果。
49.8)本实用新型,导流环的内壁上开设深度为1-4mm、3-8条均匀分布的导流槽,气流中的液滴能够被导流槽截留,防止出现筒体内壁上液膜厚度过大的问题,避免了烟气流的二次夹带;导流槽的旋转方向与通过的气流旋流方向一致,导流槽从导流环出口端向下穿过增速器延申至汇流环入口端,一方面为从除雾筒体上端分离出的雾滴和冲洗水能快速通过导流槽顺利顺流而下,同时,避免了气流的二次夹带,另外,还能降低对旋流气流的阻力,有利于高速离心气流在流经导流槽时截留形成的液膜快速散水、脱水,除尘除雾效果好。
50.9)本实用新型,将汇流环和导流环设计为不对称结构,汇流环高度大于导流环高度,汇流环入口开口直径大于所述导流环出口开口直径,可以延长离心气流与汇流环内壁间的接触面和接触时间,从而,有利于液体分离,提高除尘除雾效果。增速环与汇流环与导流环之间连接部位,通过圆弧过渡连接,便于分离出的液体沿着汇流导流装置内壁顺利顺流而下,同时,避免了气流的二次夹带,除尘除雾效果好。
51.10)本实用新型,导流环的内壁上开设深度为1-4mm、3-8条均匀分布的导流槽,导流槽的旋转方向与通过的气流旋流方向一致,导流槽从导流环出口端向下穿过增速器延申至汇流环入口端,一方面为从除雾筒体上端分离出的雾滴和冲洗水能快速通过导流槽顺利顺流而下,同时,避免了气流的二次夹带,另外,均匀分布的导流槽还能防止出现筒体内壁上液膜厚度过大的问题,除尘除雾效果好。
52.11)本实用新型,采用多级管束筒体串联的方式,在方便安装、加工的同时,可以根据现场客户脱除要求,延长管束筒体的高度,保证气流在管束内的停留时间,确保脱除的效率。
附图说明
53.图1现有技术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结构示意图;
54.图2现有技术旋流器结构示意图;
55.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结构示意图;
56.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的叶片右旋式旋流器结构示意图;
57.(d-d旋流器沿过中心轴线纵向剖面)
58.图5图4中旋流器沿过中心轴线纵向d-d剖面结构示意图;
59.(e-e旋流器中心轴线在叶片和旋流套环内壁连接部位的投影线)
60.图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的叶片左旋式旋流器结构示意图;
61.图7本实用新型的叶片左旋和右旋式旋流器叶片与中心轴连接关系对比示意图;
62.(1-1:叶片右旋俯视图,1-2为1-1中心轴与叶片连接部位示意图
63.2-1:叶片左旋俯视图,2-2为1-1中心轴与叶片连接部位示意图)
64.图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级旋流结构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结构示意图;
65.图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结构示意图;
66.图1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结构示意图;
67.图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用汇流导流装置俯视图;
68.(b-b:汇流导流装置沿中心轴线纵向剖面线)
69.图12图11中汇流导流装置俯视图a处局部放大侧面示意图;
70.图13图11中汇流导流装置b-b剖面示意图;
71.图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用汇流导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72.图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用汇流导流装置俯视图。
73.图中:管束筒体1;下筒体11;上筒体12;对接环13;筒体接触端面14;密封件15;汇流导流装置2;汇流环21;导流环22;增速器23;汇流环入口211;汇流环出口212;导流环入口221;导流环出口222;导流槽223;旋流器3;中心轴31;叶片32;旋流套环33;螺栓34;投影线e-e与叶片和旋流套环内壁连接部位之间的夹角35;中心轴与叶片连接部位36;一级旋流器301;二级旋流器302;三级旋流器303。
具体实施方式
7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5.在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时,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所表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相关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地描述,实施方式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
77.实施方式1
78.图3-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一种三级旋流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结构及相关旋流器结构示意图。
79.如图3所示,开口直径d=400mm、壁厚0.5cm的管束除尘除雾筒体,包括管束筒体1,汇流导流装置2,一级旋流器301,二级旋流器302和三级旋流器303;管束筒体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管束筒体1内从下往上依次同轴间隔设置一级旋流器301、汇流导流装置2、
二级旋流器302、汇流导流装置2、三级旋流器303。在实施方式1中,各级旋流器的叶片32数量沿气流方向依次增加,一、二和三级旋流器的叶片数量分别为15片、18片和20片。
80.如图3所示,汇流导流装置2为两端开口的内壁光滑的筒体,包括汇流环21、导流环22和增速器23,是通过一体成型而制备。在本实施方式1中,汇流环21和导流环22相对于增速器23为对称的两端开口的漏斗状结构,汇流环21和导流环22通过漏斗状结构的缩径部位连接,缩径部位开孔直径为汇流环21入口直径的60%,缩径部位自然形成增速器23。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导流装置2安装在旋流器上方,优选直接与旋流器套环端面对接。
81.如图4所示,一级、二级和三级旋流器均包括中心轴31、叶片32和旋流套环33;叶片32围绕中心轴31成环形排列、倾斜安装于中心轴31上,旋流套环33通过叶片32与中心轴31固定并同轴连接。为便于加工和安装,一、二和三级旋流器的叶片32、中心轴31和旋流套环33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流器3与管束筒体1上相对位置,相对于中心轴线对称钻3-4内螺纹孔,通过螺栓34固定连接,既方便现场施工,又能满足除雾筒体的稳定运行。
82.如图5所示,叶片32为螺旋桨式倾斜的叶片结构,叶片32所在平面与中心轴线间形成倾角(即叶片倾角)为锐角。为便于示意,在图5中,e-e为旋流器中心轴线在叶片32和旋流套环33内壁连接部位的投影线,β为投影线e-e与叶片32和旋流套环33内壁连接部位之间的夹角35,该夹角和叶片32所在平面与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倾角相等,因此,可以用β表示叶片倾角。一级旋流器301的叶片倾角为25
°
,二级旋流器302的叶片倾角为28
°
,三级旋流器303的叶片倾角为30
°

83.在实施方式1中,还通过改变旋流器3的叶片旋转方向,通过右旋式或左旋式与中心轴31连接,通过对上升通过旋流器3的离心气流进行扰流,从而达到加速气液分离,尤其是小液滴分离目的。如图3所示,一级旋流器301、二级旋流器302的叶片32通过右旋式与中心轴31连接,三级旋流器303的叶片32通过左旋式与中心轴31连接。图4和图6分别示意性表示了两种不同叶片旋转方式的旋流器安装在除雾筒体上的整体效果。图7对这两种不同叶片旋转方式的旋流器的叶片32与中心轴31间的连接部位36的相对位置关系给与了对比,叶片旋转方式不同,可以改变气流的旋转方向,达到强制扰流、分离小液滴的目的。
84.在本实施方式1中,汇流导流装置2与管束筒体1通过螺栓连接(图3中未画出),在汇流导流装置2与管束筒体1上相对位置上相对于中心轴线对称钻3-4内螺纹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连接固定方式与旋流器3和管束筒体1的固定方式类似。
85.在实施方式1中,多级旋流管束除雾筒,包括管束筒体1,汇流导流装置2,旋流器3,均采用耐腐蚀的pp材质制备,可满足批量生产、现场模块化组装、劳动强度低、符合烟气脱硫环境的工况要求。
86.实施方式2
87.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一种三级旋流结构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结构示意图。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是主要有如下方面:
88.如图8所示,管束筒体1包括同轴设置的上筒体12、下筒体11和对接环13。上筒体12、下筒体11嵌套入对接环13中,上筒体12、下筒体11通过筒体接触端面14采用密封胶连接,上筒体12、下筒体11和对接环13接触部位通过密封件15密封,本实施方式2中,密封件15为塑料焊接密封。现场安装时,将上筒体12、下筒体11中的旋流器3和汇流导流装置2按照设
计要求安装好,再将对接环13套设在下筒体11的上端,通过螺栓(图中没有画出)固定,下筒体11的上端面涂抹一层密封胶,然后,将上筒体12套入对接环13中,通过螺栓(图中没有画出)固定,最后,在上筒体12、下筒体11和对接环13接触部位通过塑料焊接密封。
89.在本实施方式2中,管束筒体1采用上筒体12和下筒体11拼接组装,可以根据现场需要,灵活调整除雾筒体的高度,达到气液分离的效果。另外,通过分段组装,也便于生产和运输、现场安装方便。
90.实施方式3
91.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示意图。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是,增速器结构不同。在实施方式3中,增速器23为圆筒结构,设置为高度10-100mm的增速环,导流环22和汇流环21为对称设计的漏斗状,增速环上开口直径与导流环22入口直径相同,增速环下开口直径与汇流环21出口直径相同,增速环与汇流环21和导流环22的连接部位通过圆弧过渡连接。
92.将增速器扩展为10-100mm的增速环,可以更好发挥对通过的气流的整形作用,有利于气液分离。
93.实施方式4
9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用汇流导流装置结构示意图。与实施方式3相比,这种实施方式的差别主要在汇流导流装置2结构不同。
95.如图10所示,汇流环21和导流环22相对于增速器23为不对称结构,增速器23设置为高度100mm的文丘里型增速环,导流环22和汇流环21为非对称设计的漏斗状。增速环上开口直径小于增速环下开口直径,增速环与汇流环21和导流环22的连接部位通过圆弧过渡连接,汇流环21入口开口直径与导流环22出口开口直径相同。
96.将增速器扩展为100mm的文丘里型增速环,除可以更好发挥对通过的气流的整形作用外,还可以起到进一步加速通过气流的上升速度,增加气流中雾滴与增速环内壁间的碰撞机会,延长离心气流与增速环内壁间的接触面和接触时间,从而,有利于液体分离,提高除尘除雾效果。
97.实施方式5
98.图11-13示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用汇流导流装置结构及局部放大示意图。与实施方式4相比,这种实施方式的差别主要在汇流导流装置2结构不同。
99.首先,如图11所示,在导流环22的内壁上按照均匀、等间隔设置3条条状导流槽223,如图12所示,导流槽深度为2mm,导流槽为横截面为圆弧形,如图13所示,导流槽223从导流环22内壁的导流环出口222延申到导流环入口221,并沿着汇流导流装置2的内壁继续向下穿过增速环的内壁,经过汇流环21的出口端212延申至汇流环21的入口端211。这种设计能加快分离出的雾滴沿着导流槽顺流而下,避免和减少了雾滴的二次夹带问题。另外,均匀分布的导流槽还能防止出现筒体内壁上液膜厚度过大的问题,除尘除雾效果好。
100.其次,汇流环21高度大于导流环22高度,汇流环21入口端211开口直径大于导流环22出口端222开口直径。这种设计能起到充分汇流气流、加速气流离心分离液体的作用。
101.实施方式6
102.图14-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的一种管束除尘除雾筒体用汇流导流装置结构
示意图。与实施方式5相比,这种实施方式的差别主要在汇流导流装置2的导流槽223结构不同。
103.在实施方式6中,在导流环22的内壁上均匀、等间隔开设4条螺旋状的导流槽223,导流槽深度为4mm,螺旋的旋转方向与通过的气流旋流方向一致,导流槽223从导流环22内壁的导流环出口222延申到导流环入口221。
104.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烟气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105.来自锅炉燃烧后的烟气,在经过脱硝处理后,先经过布袋静电除尘、引风机引风、再进入脱硫塔进行湿法脱硫处理后形成带有一定尘和雾的脱硫烟气,脱硫烟气进入除雾器进一步除尘和除雾处理,而本实用新型的管束除雾筒就是这一关键处理单元。
106.脱硫烟气进入管束除雾筒体后,先经一级旋流器301的旋转叶片32进行旋流,形成离心旋流上升气流,气流中的大雾滴在离心运动中被脱除,一部分在叶片32上形成雾滴流回脱硫塔,另一部分继续上升到汇流导流装置2的内壁上凝结,顺内壁而下流入脱硫塔。气流中未被分离的小液滴则继续上升,经过增速器23或增速环进一步加速、导流环22进一步整形后,进入二级旋流器302、三级旋流器303进行离心分离,经过三级旋流分离后,湿法脱硫烟气中的尘和雾基本能够脱除干净,满足企业超低排放的要求。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的湿法脱硫烟气,经测量,脱硫塔出口烟气雾滴浓度在冬季时可降低至75mg/nm3以下、在夏季时可降低至25mg/nm3以下,烟尘浓度采用抽取式测量方法可降低至5mg/nm3以下、采用折光反射式测量方法可降低至10mg/nm3以下。
10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