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89150发布日期:2022-03-09 12:24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聚合反应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


背景技术:

2.传统的聚合反应釜一般采用单管道进行导热,效果较差,并且管道直接设置于釜体内部并与物料直接接触,导致管道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外隔板的内壁设置有外盘管,内隔板的外壁设置有内盘管,内部采用双层管道,并且釜体外部设置有外半管,保证釜体内的温度,从而保证聚合效果、提高聚合效率,外盘管和内盘管分别设置于外隔板及内隔板之间,外隔板及内隔板形成加热腔,外盘管和内盘管不直接与物料接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盘管和内盘管的使用寿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包括主体及搅拌机构;
5.所述主体包括釜体及釜盖,所述釜体上表面设置有釜盖,所述釜盖上表面设置有电机座,所述釜盖上表面还设置有进料口及人孔,所述釜体底端设置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底端设置有称重模块,所述釜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出料口,所述釜体内部设置有外隔板及内隔板,所述外隔板及内隔板顶端设置有封板,所述外隔板的内壁设置有外盘管,所述外盘管顶端与外盘管出口相连,所述外盘管底端与外盘管进口相连,所述内隔板的外壁设置有内盘管,所述内盘管顶端与内盘管出口相连,所述内盘管底端与内盘管进口相连,所述釜体底端且位于外隔板及内隔板之间设置有排气口,所述釜体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外半管,所述外半管顶端与外半管进口相连,所述外半管底端与外半管出口相连,所述釜体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支座;
6.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减速电机、主轴、底部搅拌叶及横杆搅拌叶,所述减速电机与电机座相连,所述减速电机与主轴顶端相连,所述主轴设置于釜体内部且底端与支座活动相连,所述主轴底端设置有底部搅拌叶,所述主轴上还设置有若干横杆搅拌叶。
7.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其中,所述封板的外沿与釜体的内壁相连,以固定外隔板和内隔板。
8.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其中,所述外隔板开设有若干通孔以和外盘管及内盘管的端部相配合,用于外盘管和内盘管的穿出。
9.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其中,所述外盘管出口、外盘管进口、内盘管出口、内盘管进口及外半管进口均设置于釜体侧壁,所述外半管出口设置于釜体底部。
10.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其中,所述釜体的侧壁还
设置有温度计口,用于釜体内部温度的监测。
11.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其中,所述釜体底端还设置有采样口,用于采样。
12.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其中,所述外盘管及内盘管分别通过卡扣与外隔板及内隔板相连,实现外盘管和内盘管的固定。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外隔板的内壁设置有外盘管,内隔板的外壁设置有内盘管,内部采用双层管道,并且釜体外部设置有外半管,保证釜体内的温度,从而保证聚合效果、提高聚合效率。
15.(2)外盘管和内盘管分别设置于外隔板及内隔板之间,外隔板及内隔板形成加热腔,外盘管和内盘管不直接与物料接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盘管和内盘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釜体1、釜盖2、电机座3、进料口4、人孔5、支撑腿6、称重模块7、出料口8、外隔板9、内隔板10、外盘管11、外盘管出口12、外盘管进口13、内盘管14、内盘管出口15、内盘管进口16、排气口17、外半管18、外半管进口19、外半管出口20、支座21、减速电机22、主轴23、底部搅拌叶24、横杆搅拌叶25、封板26、温度计口27、采样口28、卡扣29。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两侧”、“一端”、“另一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层管道的聚合反应釜,包括主体及搅拌机构;
21.主体包括釜体1及釜盖2,釜体1上表面设置有釜盖2,釜盖2上表面设置有电机座3,釜盖2上表面还设置有进料口4及人孔5,釜体1底端设置有支撑腿6,支撑腿6底端设置有称重模块7,釜体1的下表面设置有出料口8,釜体1内部设置有外隔板9及内隔板10,外隔板9及内隔板10顶端设置有封板26,封板26的外沿与釜体1的内壁相连,外隔板9的内壁设置有外盘管11,外盘管11顶端与外盘管出口12相连,外盘管11及内盘管14分别通过卡扣29与外隔板9及内隔板10相连,外盘管11底端与外盘管进口13相连,内隔板10的外壁设置有内盘管14,内盘管14顶端与内盘管出口15相连,内盘管14底端与内盘管进口16相连,外隔板9开设有若干通孔以和外盘管11及内盘管14的端部相配合,外盘管出口12、外盘管进口13、内盘管出口15、内盘管进口16及外半管进口19均设置于釜体1侧壁,外半管出口20设置于釜体1底
部,釜体1底端且位于外隔板9及内隔板10之间设置有排气口17,釜体1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外半管18,外半管18顶端与外半管进口19相连,外半管18底端与外半管出口20相连,釜体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支座21,釜体1的侧壁还设置有温度计口27,釜体1底端还设置有采样口28;
22.搅拌机构包括减速电机22、主轴23、底部搅拌叶24及横杆搅拌叶25,减速电机22与电机座3相连,减速电机22与主轴23顶端相连,主轴23设置于釜体1内部且底端与支座21活动相连,主轴23底端设置有底部搅拌叶24,主轴23上还设置有若干横杆搅拌叶25。
23.安装方法及使用原理:首先将外盘管11通过卡扣29固定于外隔板9并使外盘管11的端部穿过外隔板9的通孔,内盘管14通过卡扣29固定于内隔板10并使内盘管14的端部穿过外隔板9的通孔,将外隔板9和内隔板10固定于釜体1内部,随后将外盘管11与外盘管出口12及外盘管进口13相连,将内盘管14与内盘管出口15及内盘管进口16相连,最后盖上封板26并将封板26的外沿与釜体1内壁相连,接着将减速电机22安装于电机座3,再将底部搅拌叶24及横杆搅拌叶25均与主轴23相连,将主轴23顶端与减速电机22相连,最后盖上釜盖2,主轴23底端支撑于支座21,完成安装。使用时,将物料从进料口4送入釜体1内,导热油分别从外盘管进口13、内盘管进口16及外半管进口19进入外盘管11、内盘管14及外半管18,再从外盘管出口12、内盘管出口15及外半管出口20排出,启动减速电机22,通过主轴23带动底部搅拌叶24及横杆搅拌叶25转动,实现搅拌聚合,完成后从出料口8排出。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外隔板9的内壁设置有外盘管11,内隔板10的外壁设置有内盘管14,内部采用双层管道,并且釜体1外部设置有外半管18,保证釜体1内的温度,从而保证聚合效果、提高聚合效率;外盘管11和内盘管14分别设置于外隔板9及内隔板10之间,外隔板9及内隔板10形成加热腔,外盘管11和内盘管14不直接与物料接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盘管11和内盘管14的使用寿命。
24.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25.最后所要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