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60040发布日期:2022-02-08 02:54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静态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混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静态混合器。


背景技术:

2.静态混合器中废气与添加剂的混合过程依靠物理作用来完成,它是借助流体管路中多种结构规则的构件,使通过的含尘气体和添加剂不断的进行小股合流并使气流旋转,进而混合均匀,结构上由碳钢板制成,内焊混合部件。
3.市面常见静态混合器产品一般由左、右扭转的螺旋片组焊而成,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紊流,从而影响气流混合效率,混合单元的螺旋片结构会引起添加剂的颗粒随着气流在混合器内部旋转,对混合器内表面造成磨损,静态混合器内部混合单元设计过于繁琐,螺旋片生产时尺寸较难控制,且这种结构会造成压损过大,从而导致使用能耗大并且不可同时混合多种添加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静态混合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静态混合器,包括混合器筒身,所述混合器筒身两端设置有进气端与出气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混合器筒身进气端与出气端外壁的用于接入管道的外接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混合器筒身外壁用于吊装的吊耳及设置于吊耳内壁的吊装孔;固定连接在混合器筒身内壁侧且靠近出气端一侧的支架板,所述支架板朝向混合器筒身进口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混合导流的混料组件。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外接组件包括两组安装法兰,两组所述安装法兰分别固定连接在混合器筒身进气端及出气端外壁,两组所述安装法兰内壁均设置有螺栓固定孔。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混料组件包括第一扰流板、两组第二扰流板、两组第三扰流板、第四扰流板、第五扰流板及多组反向分散片,所述第一扰流板、两组第二扰流板、两组第三扰流板、第四扰流板、第五扰流板及多组反向分散片均固定连接在支架板朝向混合器筒身进口端的一端,所述第一扰流板、两组第二扰流板、两组第三扰流板、第四扰流板、第五扰流板朝向支架板的一端内壁均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扰流板、两组第二扰流板、两组第三扰流板、第四扰流板、第五扰流板均通过卡槽与支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扰流板、两组第二扰流板、两组第三扰流板、第四扰流板、第五扰流板远离支架板的一端均设置有一组或多组正向分散片。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多种所述反向分散片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第三扰流板、第四扰流板远离支架板的一端且分别位于相邻的两组正向分散片之间。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多种所述正向分散片与多组反向分散片朝向混合器筒身进气端的侧壁之间夹角
为八十度。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多组所述正向分散片、反向分散片均为三角形且顶角远离支架板,所述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第四扰流板、第五扰流板上的正向分散片及多组反向分散片形成顶角的两条侧边之间夹角均为五十一度,所述第三扰流板居中一组正向分散片形成顶角的两条侧边之间夹角均为五十一度,所述第三扰流板上另两组正向分散片形成顶角的两条侧边之间夹角为四十八度。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该静态混合器,结构简单,内部混料组件由多组设置有正向、反向分散片的扰流板及支架板交叉焊接组成,兼备导流分料的功能,这种结构不会造成过大压损,从而带来低能耗;
18.2、该静态混合器,交叉结构能不间断的切割含添加剂的气流,降低颗粒物对静态混合器本体的磨损;
19.3、该静态混合器,能够高效注入的各种添加剂,瞬间完成混合,节约混合时间;
20.4、该静态混合器,可以同时注入多种添加剂;
21.5、该静态混合器,相比以往螺旋叶片式结构,加工简单且尺寸容易控制,安装后基本无需维修,即无维护保养费;
22.6、该静态混合器,配有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安装法兰,可以采用管道式连接安装,节约安装空间,投资小。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态混合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态混合器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态混合器的整体结构仰视剖面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态混合器的第一扰流板结构展开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态混合器的第二扰流板结构展开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态混合器的第三扰流板结构展开示意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态混合器的第四扰流板结构展开示意图;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态混合器的反向分散片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态混合器的第五扰流板结构展开示意图。
32.图例说明:
33.1、混合器筒身;2、安装法兰;3、吊耳;4、吊装孔;5、螺栓固定孔;6、支架板;7、第一扰流板;8、第二扰流板;9、第三扰流板;10、第四扰流板;11、反向分散片;12、第五扰流板;13、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参照图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态混合器:包括混合器筒身1,混合器筒身1两端设置有进气端与出气端;固定连接在混合器筒身1进气端与出气端外壁的用于接入管道的外接组件;固定连接在混合器筒身1外壁用于吊装的吊耳3及设置于吊耳3内壁的吊装孔4,通过吊耳3及吊装孔4,可以通过吊装设备将装置本体吊起后运输至安装位置;固定连接在混合器筒身1内壁侧且靠近出气端一侧的支架板6,支架板6与混料组件形成交叉的结构,支架板6朝向混合器筒身1进口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混合导流的混料组件。
36.外接组件包括两组安装法兰2,两组安装法兰2分别固定连接在混合器筒身1进气端及出气端外壁,两组安装法兰2内壁均设置有螺栓固定孔5,通过两组安装法兰2,可以采用管道式连接安装,节约安装空间,投资小。
37.混料组件包括第一扰流板7、两组第二扰流板8、两组第三扰流板9、第四扰流板10、第五扰流板12及多组反向分散片11,第一扰流板7、两组第二扰流板8、两组第三扰流板9、第四扰流板10、第五扰流板12及多组反向分散片11均为钢板材质,第一扰流板7、两组第二扰流板8、两组第三扰流板9、第四扰流板10、第五扰流板12及多组反向分散片11均固定连接在支架板6朝向混合器筒身1进口端的一端,第一扰流板7、两组第二扰流板8、两组第三扰流板9、第四扰流板10、第五扰流板12朝向支架板6的一端内壁均设置有卡槽13,第一扰流板7、两组第二扰流板8、两组第三扰流板9、第四扰流板10、第五扰流板12均通过卡槽13与支架板6固定连接,第一扰流板7、两组第二扰流板8、两组第三扰流板9、第四扰流板10、第五扰流板12远离支架板6的一端均设置有一组或多组正向分散片,多种反向分散片11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扰流板7、第二扰流板8、第三扰流板9、第四扰流板10远离支架板6的一端且分别位于相邻的两组正向分散片之间,多种正向分散片与多组反向分散片11朝向混合器筒身1进气端的侧壁之间夹角为八十度,多组正向分散片、反向分散片11均为三角形且顶角远离支架板6,第一扰流板7、第二扰流板8、第四扰流板10、第五扰流板12上的正向分散片及多组反向分散片11形成顶角的两条侧边之间夹角均为五十一度,第三扰流板9居中一组正向分散片形成顶角的两条侧边之间夹角均为五十一度,第三扰流板9上另两组正向分散片形成顶角的两条侧边之间夹角为四十八度,正向分散片与反向分散片11的交叉结构能不间断的切割含添加剂的气流,降低颗粒物对静态混合器本体的磨损,加速混合,且该结构制造简单,焊接式尺寸控制较为容易,后期使用中基本无维护费用。
38.工作原理:设置的吊耳3及吊装孔4,可以通过吊装设备将装置本体吊起后运输至安装位置,通过两组安装法兰2及螺栓固定孔5,可以采用管道式连接安装,节约安装空间,投资小,支架板6与混料组件形成交叉的结构以及正向分散片与反向分散片11形成的交叉结构能不间断的切割含添加剂的气流,降低颗粒物对静态混合器本体的磨损,加速混合,且该结构制造简单,焊接式尺寸控制较为容易,后期使用中基本无维护费用。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