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88343发布日期:2022-07-09 09:21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


背景技术:

2.生活污水中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远远超过自然分解能力,污泥处理一直是各地环保部门面临的难题,蚯蚓处理城市污泥简单,管理方便,并且对能源的消耗小,运营成本低,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积极着手研究和推广。
3.目前采用蚯蚓处理污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处理后的污泥和蚯蚓混合在一起,难以对蚯蚓进行捕捉分离,使得蚯蚓难以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使用时便于将蚯蚓进行分离,直接将蚯蚓箱取出即将蚯蚓取出且处理后的污泥则由底部的滤板留存在处理箱内;底部还设置有分离盒便于将个别通过滤板留存在处理箱内的蚯蚓进行二次分离,从而便于将漏出的蚯蚓二次分离,防止有蚯蚓同污泥一同被处理,从而便于将蚯蚓分离进行循环使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包括底板、污泥粉碎箱、处理箱、分离盒和污泥收集盒;所述底板通过支架固定安装有处理箱,所述处理箱的一侧连通有污泥粉碎箱,所述污泥粉碎箱通过固定板固定安装在处理箱的侧壁上;
6.所述分离盒的顶部设置有箱盖,所述箱盖的底部通过固定柱固定连接有蚯蚓箱,所述蚯蚓箱的顶部开口,且底部固定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蚯蚓箱内放置有蚯蚓;
7.所述处理箱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将处理箱的底部开口进行开启和闭合的开关组件;
8.所述污泥收集盒固定放置在底板上,所述分离盒滑动设置在污泥收集盒上且分离盒的出口伸入到污泥收集盒的入口内;所述分离盒位于所述开关组件打开后形成的开口的正下方。
9.进一步地,所述处理箱的侧壁上斜向设置有进料管口,所述处理箱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位于进料管口的上侧。
10.进一步地,所述污泥粉碎箱的顶部设置有进料斗,所述污泥粉碎箱内部设置有粉碎组件,所述污泥粉碎箱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固定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固定插设在处理箱的进料管口内,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在处理箱的侧壁上且将出料口固定卡设。
11.进一步地,所述蚯蚓箱位于所述出料管口的下侧,所述蚯蚓箱的外壁与处理箱的内壁相贴合设置,所述蚯蚓箱的顶部侧壁上开设有斜面槽,所述斜面槽紧邻出料管口设置且位于出料管口的底部。
12.进一步地,所述粉碎组件包括六个带有搅拌齿的搅拌轴、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伺
服电机和传送齿带;六个所述搅拌轴分为两组相平行的转动设置在污泥粉碎箱内,且两端均贯穿所述污泥粉碎箱设置,所述搅拌轴的两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伺服电机固定安装在污泥粉碎箱的侧壁上,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通过传送齿带与第一组搅拌轴端部的一个从动齿轮和第二组搅拌轴端部的一个从动齿轮同时连接;搅拌轴远离伺服电机的一端的从动齿轮中,每水平设置的三个从动齿轮之间通过同一个传动齿带进行啮合连接,从而形成传动关系。
13.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左转板、右转板和用于将左转板与右转板拉持转动的拉持组件,所述拉持组件设置有两组,且对称固定在底板上;
14.所述左转板和右转板相对称且分别转动设置在处理箱的侧壁上,所述左转板和右转板接口处相互卡设固定;所述左转板和右转板的底壁上均设置有第三转杆,所述拉持组件包括气缸、横杆、过渡转杆和第三转杆;所述气缸固定安装在底板上,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横杆,所述横杆和第三转杆通过过渡转杆转动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处理箱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内部开口的挡板,所述挡板的顶部朝向内开口处设置有斜面,所述挡板设置在开关组件的上侧且位于蚯蚓箱的下侧。
16.进一步地,所述污泥收集盒的顶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两侧对称设置有滑槽,所述分离盒的底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滑槽内,所述分离盒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分离盒的底部设置有漏斗式的滤料口,所述滤料口贯穿分离盒的底壁插设在通孔内。
17.进一步地,所述箱盖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拉手,所述分离盒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拉手。
18.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9.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使用时便于将蚯蚓进行分离,从而重复利用。
20.2、本实用新型在污泥处理完后直接将蚯蚓箱取出,即将蚯蚓取出且处理后的污泥则由底部的滤板留存在处理箱内。
21.3、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分离盒便于将个别通过滤板留存在处理箱内的蚯蚓进行二次分离,从而便于将漏出的蚯蚓二次分离,防止有蚯蚓同污泥一同被处理,从而便于将蚯蚓分离进行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的主视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的左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的右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的剖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中蚯蚓箱的剖视图;
27.图6是图5中a-a剖视图;
28.图中:
29.1-底板;
30.2-污泥粉碎箱,21-进料斗,22-粉碎组件,221-搅拌轴,222-主动齿轮,223-从动齿轮,224-伺服电机,225-传送齿带,23-出料口,24-出料管;
31.3-处理箱,31-进料管口,32-通气孔,33-挡板;
32.4-分离盒,41-滑块,42-过滤网,43-滤料口,44-第二拉手;
33.5-污泥收集盒,51-通孔,52-滑槽;
34.6-支架;7-固定板;
35.8-箱盖,81-第一拉手,82-固定柱;
36.9-蚯蚓箱,91-过滤板,92-斜面槽;
37.10-开关组件,101-左转板,102-右转板,103-拉持组件,1031-第三转杆,1032-气缸,1033-横杆,1034-过渡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39.实施例:
40.参照图1到图4,一种蚯蚓处理生活污泥的装置,包括底板1、污泥粉碎箱2、处理箱3、分离盒4和污泥收集盒5;底板1通过支架6固定安装有处理箱3,处理箱3的一侧连通有污泥粉碎箱2,污泥粉碎箱2通过固定板7固定安装在处理箱3的侧壁上;设置污泥粉碎箱2用于将污泥粉碎以便于在处理箱3内被处理后顺利经过滤板排出,分离盒4用于将污泥进行过滤从而将内部的蚯蚓分离出来,污泥收集盒5用于收集由分离盒4过滤分离出来的污泥,以便于统一进行处理;
41.分离盒4的顶部设置有箱盖8,箱盖8的底部通过固定柱82固定连接有蚯蚓箱9,蚯蚓箱9的顶部开口,且底部固定设置有过滤板91,蚯蚓箱9内放置有蚯蚓;设置箱盖8用于将分离盒4进行盖合,从而保持内部黑暗的环境,另外便于与蚯蚓箱9进行连接以便于将蚯蚓箱9进行放置和固定,蚯蚓箱9的底部设置有过滤板91,便于将蚯蚓与污泥进行分离,放置蚯蚓穿过蚯蚓箱9,方便将蚯蚓限制在蚯蚓箱9内,从而实现蚯蚓与污泥的分离;即使有部分蚯蚓通过过滤滤板91与污泥混在一起,也可以通过底部的分离盒4进行分离,从而将蚯蚓有效地与污泥分开,实现重复利用;
42.处理箱3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将处理箱3的底部开口进行开启和闭合的开关组件10;污泥收集盒5固定放置在底板1上,分离盒4滑动设置在污泥收集盒5上且分离盒4的出口伸入到污泥收集盒5的入口内;分离盒4位于开关组件10打开后形成的开口的正下方;设置开关组件10用于处理箱3的底部进行开合,当蚯蚓在对污泥进行处理时,开关组件10闭合将处理箱3的底部开口封死,从而防止污泥从处理箱3内卸出;当污泥被处理完毕后,直接将开关组件10打开,从而处理箱3的底部打开,此时污泥可以直接由处理箱3卸入到分离盒4内,可以通过拉动分离盒4从而将污泥与蚯蚓进行分离,污泥直接落到底部的污泥收集盒5内被统一处理,蚯蚓则存留在分离盒4内,取出后可再次利用。
43.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4,处理箱3的侧壁上斜向设置有进料管口31,处理箱3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32,通气孔32位于进料管口31的上侧。设置通气孔32用于保持处理箱3内的空气流通,以便于蚯蚓的正常生长,设置进料管口31用于于污泥粉碎箱2进行连接,从而进料,以便于蚯蚓对污泥进行处理。
44.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污泥粉碎箱2的顶部设置有进料斗21,污泥粉碎箱2内部设置有粉碎组件22,污泥粉碎箱2底部设置有出料口23,出料口23固定连接有出料管24,出
料管24固定插设在处理箱3的进料管口31内,固定板7固定安装在处理箱3的侧壁上且将出料口23固定卡设。粉碎组件22用于将由进料斗21倒入的污泥进行粉碎,以便于蚯蚓进行处理,防止结块,进入到处理箱3内后以便于通过过滤板91顺利排出。
45.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到图6,蚯蚓箱9位于进料管口31的下侧,蚯蚓箱9的外壁与处理箱3的内壁相贴合设置,蚯蚓箱9的顶部侧壁上开设有斜面槽92,斜面槽92紧邻进料管口31设置且位于进料管口31的底部。设置斜面槽92便于进料管口31在进料时污泥正常倾倒,防止在蚯蚓箱9的顶部囤积,便于正常使用。
46.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粉碎组件22包括六个带有搅拌齿的搅拌轴221、主动齿轮222、从动齿轮223、伺服电机224和传送齿带225;六个搅拌轴221分为两组相平行的转动设置在污泥粉碎箱2内,且两端均贯穿污泥粉碎箱2设置,搅拌轴221的两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223,伺服电机224固定安装在污泥粉碎箱2的侧壁上,伺服电机224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222,主动齿轮222通过传送齿带225与第一组搅拌轴221端部的一个从动齿轮223和第二组搅拌轴222端部的一个从动齿轮223同时连接;主动齿轮222通过同一个传送齿带225带动相连接的两个搅拌轴221同时进行转动,三个从动齿轮223之间通过同一个传动齿带225进行啮合连接,从而形成传动关系,此设计使得同一组的搅拌轴222通过传送齿带225同时转动,进而可以实现由一个伺服电机224带动运行。其中,伺服电机224用于带动主动齿轮222转动,主动齿轮222通过传送齿带225带动其中两个搅拌轴222同时进行转动,该两个搅拌轴222则通过传送齿带225带动与其平行设置的其他搅拌轴222转动,最终实现同时转动,进而搅拌齿相互移动,从而对污泥进行搅拌,实现粉碎功能。
47.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开关组件10包括左转板101、右转板102和用于将左转板101与右转板102拉持转动的拉持组件103,拉持组件103设置有两组,且对称固定在底板1上;
48.左转板101和右转板102相对称且分别转动设置在处理箱3的侧壁上,左转板101和右转板102接口处相互卡设固定;左转板101和右转板102的底壁上均设置有第三转杆1031,拉持组件103包括气缸1032、横杆1033、过渡转杆1034和第三转杆1031;气缸1032固定安装在底板1上,气缸103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横杆1033,横杆1033和第三转杆1031通过过渡转杆1034转动连接。在使用时,气缸1032下降带动横杆1033下降,从而带动过渡转杆1034下降和相对转动,进而左转板101和右转板102打开,可以将处理箱3内的污泥卸出到分离盒4内,当全部卸完后,气缸1032上升再次带动左转板101和右转板102闭合,从而将处理箱3的底部开口关闭,可以再次进行污泥处理。
49.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处理箱3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内部开口的挡板33,挡板33的顶部朝向内开口处设置有斜面,挡板33设置在开关组件10的上侧且位于蚯蚓箱9的下侧。设置挡板33将开关组件10与处理箱3转动连接的位置进行遮挡,从而防止污泥将转动部位进行堵塞,防止后期转动增阻,便于正常使用和提高使用寿命。
50.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污泥收集盒5的顶壁上开设有通孔51,通孔51两侧对称设置有滑槽52,分离盒4的底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滑块41,滑块41滑动设置在滑槽52内,将分离盒4与污泥收集盒5滑动设置,便于滑动产生晃动力从而便于将污泥快速进行过滤,分离盒4内设置有过滤网42,便于将污泥进行过滤,分离盒4的底部设置有漏斗式的滤料口43,滤料口43贯穿分离盒4的底壁插设在通孔51内,便于将污泥准确落入到污泥收集盒5内,从而
防止污泥外撒。
51.在本实施例中,箱盖8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拉手82,分离盒4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拉手44。设置第一拉手82便于将箱盖8取下,设置第二拉手4,便于拉动分离盒4进行滑动,从而产生晃动力从而将污泥进行过滤分离,进入到底部的污泥收集盒5内进行收集。
5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
53.使用前:
54.首先,将气缸1032升降从而将左转板101和右转板102闭合从而将处理箱3的底部开口关闭;
55.其次,将分离盒4的滑块41卡入到污泥收集盒5的滑槽52内,将污泥收集盒5放置在底板1上,使分离盒4的开口位于开关组件10形成的开口的正下方;
56.最后将装有蚯蚓的蚯蚓箱9放入到处理箱3内,且使用箱盖8将处理箱3盖合。
57.在使用时:
58.首先,将待处理的污泥由进料斗21倒入到污泥粉碎箱内,在粉碎组件22的作用下污泥被搅碎后通过出料管24和进料管口31进入到处理箱3内,之后由蚯蚓箱9内的蚯蚓进行处理;
59.其次,处理结束后,手拉第一拉手81件箱盖8以及蚯蚓箱9连带内部的蚯蚓取出,更换一部分新的蚯蚓以进行下一次使用;底部的污泥则通过开关组件10件处理箱3的底部开口打开,从而将污泥写入到底部的分离盒4内;
60.再次,污泥在分离盒4的过滤网42的作用下进行分离,污泥进入到污泥收集盒5内,分离出来的蚯蚓则遗留在过滤网42上,将过滤网上的蚯蚓回收再利用;
61.最后,将污泥收集盒5中的污泥集中处理,可进行再一次污泥处理。
62.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使用时便于将蚯蚓进行分离,从而重复利用。在污泥处理完后直接将蚯蚓箱取出,即将蚯蚓取出且处理后的污泥则由底部的滤板留存在处理箱内。还设置有分离盒便于将个别通过滤板留存在处理箱内的蚯蚓进行二次分离,从而便于将漏出的蚯蚓二次分离,防止有蚯蚓同污泥一同被处理,从而便于将蚯蚓分离进行循环使用
6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