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状布水器及具有其的管道内壁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39360发布日期:2022-05-17 10:50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伞状布水器及具有其的管道内壁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湿法除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伞状布水器及具有其的管道内壁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许多工业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有蒸汽的粉尘,在集尘过程中含有蒸汽的粉尘会严重的粘接在集尘管道的管道内壁,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集尘效率,还会对本领域实施人员的日常清理维护带来很大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伞状布水器,包括伞状喷头、连接件及固定件,所述伞状喷头的伞顶部为锥形直面结构或者锥形弧面结构;所述连接件的中部具有弯折结构,一端与所述伞状喷头的伞尾部可拆卸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为环状结构,适用于固定至水管管壁上,所述伞状喷头的伞尖端适于朝向迎风方向。
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伞状喷头的伞尖端位于环形所述固定件的中心轴线上。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伞状喷头的伞顶部具有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为直角或者钝角。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伞状结构的最外边缘直径大于等于所述固定件的直径。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伞状喷头的伞顶部预设角度为120
°
或 135
°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呈“冂”字形,左侧竖线结构下端与所述固定件可拆卸连接,右侧竖钩结构下端与所述伞状喷头可拆卸连接。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呈“冂”字形,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固定件一体成型制成。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伞状喷头的结构是通过两根或两根以上的连接筋固定在一个螺母上,所述螺母与所述连接件螺栓连接。
11.另一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管道内壁防护结构,包括水管道、集尘管道以及上述任一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的伞状布水器;所述水管垂直穿过所述集尘管道侧壁,所述水管的弯头部分位于所述集尘管道中心轴线上,所述伞状布水器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弯头末端或者靠近末端位置处,所述伞状喷头的伞尖端与所述集尘管道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部分所述伞状喷头的伞顶部伸入至所述水管的出水口内;所述伞状喷头的伞尖端到外边缘的垂直距离与所述集尘管道的管径之比小于1∶5。
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环形结构的固定件安装在水管管壁上,再使用具有弯折结构的连接件将固定件与伞状喷头相连,以使伞状喷头能够安装到水管出水口位置处,不仅如此,弯折结构的连接件能够保证连接部分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并且本技术的伞状布
水器整体结构简单,易于批量化生产加工,并且伞状喷头的伞尖端适于朝向水管内的迎风方向,借助集尘管道内的风力能够把水均匀的扬撒在集尘管道的内壁,形成完整水膜,用以防止管道内壁的粘结现象。
14.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15.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16.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伞状布水器的侧面图;
17.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伞状布水器的安装示意图;
18.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伞状布水器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20.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2.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23.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技术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技术的主旨。
24.如图1-图3所示,该伞状布水器包括:伞状喷头10、连接件20及固定件 30,伞状喷头10的伞顶部为锥面结构,连接件20的中部具有弯折结构,一端与伞状喷头10的伞尾部可拆卸连接,另一端连接至固定件30,固定件30为环状结构,适用于固定至水管40管壁上,伞状喷头10的伞尖端适于朝向迎风方向。
25.在此实施例中,通过环形结构的固定件30安装在水管40管壁上,再使用具有弯折结构的连接件20将固定件30与伞状喷头10相连,以使伞状喷头10能够安装到水管40出水口位置处,不仅如此,弯折结构的连接件20能够保证连接部分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并且本技术的伞状布水器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批量化生产加工,并且伞状喷头10的伞尖端
适于朝向水管40内的迎风方向,借助集尘管道内的风力能够把水均匀的扬撒在集尘管道的内壁,在集尘管道的内壁形成完整水膜,用以防止管道内壁的粘结现象。
26.还需强调的是,连接件20主要起到连接作用,并且连接件20中部的弯折结构能够保证伞状喷头10处于出水口处合理、适宜的位置,并且连接稳定牢靠。
27.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伞状喷头10的伞尖端位于环形固定件30的中心轴线上。
28.在此实施例中,伞状喷头10的顶尖端位于固定件30的中心轴线设置,即在水管40内,更进一步的说,环形结构的固定件30套设在水管40管壁上,其环心位于水管40管壁的中心轴线上,伞尖端位于固定件30的中心轴线上,也就是位于水管40的中心轴线上,便于水流更加均匀、顺利的流向沿伞状喷头 10后的各个方向。
29.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伞状喷头10的伞顶部为锥形直面结构或者锥形曲面结构,伞状喷头10的伞顶部具有预设角度,预设角度为直角或者钝角。
30.在此实施例中,伞状喷头10的伞顶部可以为锥形直面结构或者锥形曲面结构,通常情况下为锥形直面结构或者凹弧面的锥形曲面结构,此两种结构扬撒水的效率更高,从而提高集尘管道内壁水膜的覆盖面积。
31.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伞状喷头10的侧面投影呈等腰三角形。
32.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伞状结构的最外边缘直径大于等于固定件30 的直径。
33.在此实施例中,大于等于固定件30的直径的伞状结构外边缘,在风力作用下,水流在伞状喷头10上的运动轨迹更长,推迟其离开伞状喷头10的时间,以使水流能够更早流到集尘管道的内壁上,从而有效的提高水膜的覆盖面积,需要具体指出的是,伞状喷头10的面积不宜过大,避免造成集尘管道内的风量、集尘等受到影响。
34.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伞状喷头10的伞顶部预设角度为120
°
或 135
°

35.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20呈“冂”字形,左侧竖线结构下端与固定件30可拆卸连接,右侧竖钩结构下端与伞状喷头10可拆卸连接。
36.在此实施例中,伞状喷头10、连接件20与固定件30为分体式的设计,可通过生产加工不同规格的固定件30适配更多尺寸的水管40,也可以设计多种规格,锥形直面、锥形曲面伞顶部的伞状喷头10加以适配,做到自由更换调整,提高了本技术伞状布水器的泛用性。
37.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20呈“冂”字形,连接件20与固定件 30一体成型制成。
38.在此实施例中,一体成型制成的连接件20与固定件30降低了二者连接处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本技术伞状布水器整体的使用寿命并且在生产加工中减少了更多步骤、装配时间等,合理的提高生产效率。
39.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伞状喷头10的结构是通过两根或两根以上的连接筋固定在一个螺母上,螺母与连接件20螺栓连接。
40.另一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管道内壁防护结构,包括水管40道、集尘管道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伞状布水器,水管40垂直穿过集尘管道侧壁,水管40的弯头部分位于集尘管道中心轴线上,伞状布水器可拆卸安装在弯头末端或者靠近末端位置处,伞状喷头10的伞尖端与集尘管道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
41.在此实施例中,通过将伞状喷头10安装在水管40出水口处,且水管40设置在集成
管道内部,伞状喷头10借助风力可以把水均匀的扬撒在集尘管道的内壁上,在集尘管道的内壁形成完整水膜,用以防止管道内壁的粘结现象。
42.更具体的,基于前面任一所述的伞状布水器,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管道内壁防护结构。其中,本技术实施例的管道内壁防护结构内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伞状布水器。通过将前面任一所述的伞状布水器安装到管道内壁防护结构的出水口位置处,借助风力,水管40内的水流从出水口流出后通过该伞状布水器均匀甩至集尘管道的内壁上,多方向的水流形成完整的水膜,防止管道内壁出现粘接现象。
43.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部分伞状喷头10的伞顶部伸入至水管40的出水口内,伞状喷头10的伞尖端到外边缘的垂直距离与集尘管道的管径之比小于1∶5。
44.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