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及清洗瓶的更换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169880发布日期:2023-02-04 02:20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及清洗瓶的更换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垃圾处理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及清洗瓶的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2.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贝壳、蟹壳、生蚝壳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
3.因厨余垃圾易腐烂,产生异味,也会加剧微生物的滋生,垃圾填埋场的产气和渗滤液的析出,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因此,人们研制出了厨余垃圾处理机,通过处理机对厨余垃圾的处理作用,有效粉碎厨余垃圾,因此,厨余垃圾处理机深受人们喜爱,但垃圾处理器在对厨房垃圾进行粉碎处理后,都要对垃圾处理器的内部进行清洗,而在清洗时,就需要用到水与清洗液,而在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的垃圾处理器在清洗时,往往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4.第一种方式:人们直接将清洗液倒入至垃圾处理器内,采用该种方式,是纯手工操作的,不方便人们操作;
5.第二种方式:采用自动进液设备将清洗液与水通入至垃圾处理器内,采用该种方式是能实现将清洗液自动通入至垃圾处理器内,但大多数的自动进液设备是设置在垃圾处理器的外部,例如公开号为2021217688813的一种厨余垃圾粉碎机的清洗系统以及图1所示,其包括机座的一侧开设有排屑口,所述排屑口内活动插设有用于改变排屑口排水速度的控水组件,机盖可拆卸连接于机座上,所述机盖上连接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一端连接有清洁组件,所述三通阀的另一端连接有进水组件,可见将清洗系统设置在外部无疑会增大该垃圾处理器的占用空间,不方便放置,同时,也影响该垃圾处理器的美观感。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方便使用且占用空间少的隐藏式出液结构及清洗瓶的更换方法。
7.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包括:
8.机壳,所述机壳内部的底端插设有清洗瓶;
9.至少两个限位件,设于机壳内,所述限位件可将清洗瓶卡在机壳内;
10.抽液组件,设于机壳的内部,所述抽液组件可将清洗瓶内的清洗液抽吸至垃圾处理器内。
11.在上述的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中,所述抽液组件包括三通阀、第一泵体以及第二泵体,所述三通阀的一端与第一泵体连通,所述三通阀的另一端与第二泵体连通。
12.在上述的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中,所述三通阀上还设有与垃圾处理器内部连通的进液管,所述第一泵体上设有抽吸管,所述抽吸管插入至清洗瓶内,所述第二泵体上设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与进液管均穿出机壳的底部。
13.在上述的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中,所述清洗瓶上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环槽,所述限位件可卡进第一环槽内。
14.在上述的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中,每个所述限位件均包括电磁阀、设于电磁阀上的阀杆以及设于机壳内的第一触发开关,所述第一触发开关与电磁阀电连接。
15.在上述的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中,所述阀杆的一端可卡进第一环槽内,所述第一触发开关与清洗瓶的顶部接触。
16.在上述的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中,所述阀杆的端部设有弹片,所述弹片上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一环槽的内壁底端设置呈倾斜向下,所述凸起部可插入至第一环槽内。
17.在上述的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中,每个所述限位件均包括蜗轮与蜗杆,所述蜗轮与蜗杆啮合,所述蜗杆的一端上设有卡块,所述卡块可插入至第一环槽内。
18.在上述的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中,所述机壳内设有用于安装蜗轮的轮壳,所述蜗轮活动设于轮壳的内部。
19.一种更换清洗瓶的方法,包括:
20.步骤s1、当清洗瓶内清洗液使用完后,限位件松开清洗瓶;
21.步骤s2、清洗瓶受重力作用,自动从机壳的底部掉出;
22.步骤s3、将新的清洗瓶通过机壳的底部插进至机壳内,与此同时,抽液组件的一端伸入至清洗瓶的内部;
23.步骤s4、当清洗瓶插入至机壳的预设深度时,各个限位件同时将清洗瓶卡住。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1、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将抽液组件以及清洗瓶均位于机壳内,便可有效扩增该垃圾处理器的周围空间,也即有效减少该垃圾处理器的占用空间,并能有效提高该垃圾处理器美观感。
26.2、在本发明中,当清洗瓶内的清洗液用完且需要更换清洗瓶时,人们只需控制控制限位件将清洗瓶松开,此时的清洗瓶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其自动从机壳的底部掉出,此后,人们只需要将新的清洗瓶重新通过机壳的底部插入至机壳内,且当清洗瓶插入至一定深度后,两个限位件再次将清洗瓶卡住,与此同时,抽液组件的一端插入至清洗瓶内,以使得抽液组件能够继续抽吸清洗瓶内的清洗液,并将该清洗液输送至垃圾处理器的内部。
27.3、在更换清洗瓶的过程中,用完清洗液的清洗瓶是通过限位件与其自身的重力将其从机壳的内部底端排出的,在此过程中,不用人工去手扶清洗瓶,如此,不仅有效提高人们更换清洗瓶的效率,而且还极大缩减人力,其次,也方便人们使用。
28.4、在本发明中,人们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出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中的其中一种限位件,以满足人们对不同垃圾处理器的选择。
29.5、通过上述的清洗瓶的更换方法,便可实现自动将清洗瓶从垃圾处理器的内部自动排出,如此,方便人们操作,此外,通过该方法也能从侧面体现出,将抽液组件以及清洗瓶设置在机壳内的方案是合理的。
附图说明
30.图1是垃圾处理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32.图3是实施例二中的机壳底部、抽液组件、限位件以及清洗瓶的组装图。
33.图4是机壳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实施例一与实施例四中的清洗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是实施例三中的限位件与清洗瓶的组装图。
36.图7是实施例四中的限位件与清洗瓶的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38.实施例一
39.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一种隐藏式出液结构包括机壳100、清洗瓶200、限位件300以及抽液组件400。
40.机壳100内部的底端插设有清洗瓶200,至少两个限位件300设于机壳100内,所述限位件300可将清洗瓶200卡在机壳100内,抽液组件400设于机壳100的内部,所述抽液组件400可将清洗瓶200内的清洗液抽吸至垃圾处理器内,在使用该垃圾处理器时,因抽液组件400以及清洗瓶200均位于机壳100内,便可有效减少该垃圾处理器的周围空间,并能有效提高该垃圾处理器美观感;当清洗瓶200内的清洗液用完且需要更换清洗瓶200时,人们只需控制该垃圾处理器的控制系统(图中未标注),控制系统控制限位件300将清洗瓶200松开,此时的清洗瓶200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其自动从机壳100的底部掉出,此后,人们只需要将新的清洗瓶200重新通过机壳100的底部插入至机壳100内,且当清洗瓶200插入至一定深度后,两个限位件300再次将清洗瓶200卡住,与此同时,抽液组件400的一端插入至清洗瓶200内,以使得抽液组件400能够继续抽吸清洗瓶200内的清洗液,并将该清洗液输送至垃圾处理器的内部。
41.抽液组件400包括三通阀410、第一泵体420以及第二泵体430,所述三通阀410的一端与第一泵体420连通,所述三通阀410的另一端与第二泵体430连通,三通阀410上还设有与垃圾处理器内部连通的进液管411,所述第一泵体420上设有抽吸管421,所述抽吸管421插入至清洗瓶200内,所述第二泵体430上设有抽水管431,所述抽水管431与进液管411均穿出机壳100的底部,第一泵体与三通阀之间通过连通管412连接,工作时,控制第一泵体420与第二泵体430运转,以使得第一泵体420能够通过抽吸管421将清洗瓶200内清洗液抽吸至三通阀410内,第二泵体430能够通过抽水管431将外接水源抽吸至三通阀410内,此后,清洗液与水在三通阀410内混合,并通过进液管411输送至垃圾处理器的内部,以实现抽液组件400对清洗液与水的抽吸功能。
42.清洗瓶200上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环槽210,所述限位件300可卡进第一环槽210内,所述抽吸管421靠近清洗瓶200的一端穿过清洗瓶200的瓶口并且竖直插入至清洗瓶200内。
43.在机壳100的底部开设有穿孔110,该穿孔110位于清洗瓶200的正下方,更换清洗瓶200时,清洗瓶200穿过还穿孔110,并进入至机壳100内,其次,在更换清洗瓶200的过程中,用完清洗液的清洗瓶200是通过限位件300与其自身的重力将其从机壳100的内部底端排出的,在此过程中,不用人工去手扶清洗瓶200,如此,不仅有效提高人们更换清洗瓶200
的效率,而且还极大缩减人力,其次,也方便人们使用。
44.在安置时,人们只需将该垃圾处理器的机壳放置于带漏孔的桌子上,并且该漏孔恰好位于穿孔的正下方,以供清洗瓶穿过,便可完成该垃圾处理器的安置。
45.实施例二
4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是限位件300的第一种结构。
47.每个所述限位件300均包括电磁阀310、设于电磁阀310上的阀杆311以及设于机壳100内的第一触发开关312,所述第一触发开关312与电磁阀310电连接,所述阀杆311的一端可卡进第一环槽210内,所述第一触发开关312与清洗瓶200的顶部接触,电磁阀310与实施例一中的控制系统电连接,两个阀杆311以清洗瓶200的中心轴向对称,在更换清洗瓶200的过程中,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阀310动作,以使得阀杆311从第一环槽210内移出,如此,两个阀杆311将不再卡住清洗瓶200,此时的清洗瓶200受重力作用,直接从穿孔110掉出,此后,人们需要将新的清洗瓶200通过穿孔110插入至机壳100内,且当清洗瓶200的顶部与第一触发开关312接触时,即清洗瓶200的第一环槽210与阀杆311位于同一平面上时,第一触发开关312触发信号并传递给电磁阀310,电池阀驱动阀杆311移动,直至阀杆311的一端伸进第一环槽210内,如此,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阀杆311便会将清洗瓶200卡住,以使得人们撤去外力时,清洗瓶200不能从机壳100的底部掉出,此后,抽吸管421便可顺利抽吸清洗瓶200内的清洗液。
48.实施例三
49.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限位件300的第二种结构。
50.每个所述限位件300均包括电磁阀310、设于电磁阀310上的阀杆311以及设于机壳100内的第一触发开关312,所述第一触发开关312与电磁阀310电连接,阀杆311的端部设有弹片320,所述弹片320上设有凸起部321,所述凸起部321可插入至第一环槽210内,其中,凸起部321的底面设置有倾斜面321a,两个凸起部321以清洗瓶200的中心轴向对称,在更换清洗瓶200的过程中,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阀310动作,以使得阀杆311向远离第一环槽210方向移动,因弹片320与阀杆311连接,使得两个凸起部321也随阀杆311同步移动,如此,凸起部321将不再卡住清洗瓶200,此时的清洗瓶200受重力作用,直接从穿孔110掉出,当清洗瓶200掉出后,控制系统再次控制电磁阀310工作,以使得电磁阀310带动阀杆311以及弹片320复位,此后,人们需要将新的清洗瓶200通过穿孔110插入至机壳100内,在此过程中,清洗瓶200的瓶身与凸起部321的倾斜面321a之间具有挤压力,使得弹片320受力变形,以使得清洗瓶200的瓶身能够顺利从两个凸起部321之间穿过,且当清洗瓶200的第一环槽210与两个凸起部321位于同一平面上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凸起部321便会受弹片320的弹力作用,卡进清洗瓶200的第一环槽210内,以将清洗瓶200卡住,如此,人们撤去外力时,清洗瓶200不能从机壳100的底部掉出,此后,抽吸管421便可顺利抽吸清洗瓶200内的清洗液。
51.第一环槽210的内壁底端设置呈倾斜向下,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以使得弹片320的凸起部321能够顺利卡进第一环槽210内。
52.实施例四
53.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是限位件300的第三种结构。
54.每个所述限位件300均包括蜗轮(图中未标注)、蜗杆330以及设于机壳100内的第二触发开关340,在机壳100内还设有用于驱动蜗轮转动的电机(图中未标注),实施例一中
的控制系统以及第二触发开关340均与电机电连接,所述蜗轮与蜗杆330啮合,所述蜗杆330的一端上设有卡块331,所述卡块331可插入至第一环槽210内,两个蜗杆330以清洗瓶200的中心轴向对称,机壳100内设有用于安装蜗轮的轮壳350,所述蜗轮活动设于轮壳的内部,在更换清洗瓶200的过程中,控制系统控制电机带动蜗轮转动,因蜗杆330与蜗轮啮合,使得蜗杆330带动卡块331相对轮壳移动,直至卡块331从第一环槽210内移出,如此,两个卡块331将不再卡住清洗瓶200,此时的清洗瓶200受重力作用,直接从穿孔110掉出,此后,人们需要将新的清洗瓶200通过穿孔110插入至机壳100内,且当清洗瓶200的顶部与第二触发开关340接触时,即清洗瓶200的第一环槽210与两个卡块331位于同一平面上时,第二触发开关340触发信号并传递给电机,电机驱动蜗轮转动,直至卡块331插入至第一环槽210内,如此,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凸块便会将清洗瓶200卡住,以使得人们撤去外力时,清洗瓶200不能从机壳100的底部掉出,此后,抽吸管421便可顺利抽吸清洗瓶200内的清洗液。
55.实施例五
56.本实施例是实施例一中隐藏式出液结构所对应的一种清洗瓶的更换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57.步骤s1、当清洗瓶内清洗液使用完后,人们需要操控该垃圾处理器的控制系统,以控制各个限位件同时工作,使得各个限位件松开清洗瓶,也即,此时的清洗瓶不再被限位件卡住且仅受到重力作用;
58.步骤s2、清洗瓶受重力作用,自动从机壳的穿孔掉出;
59.步骤s3、将新的清洗瓶通过机壳的穿孔插进至机壳内,与此同时,抽液组件的抽吸管也伸入至清洗瓶的内部;
60.步骤s4、当清洗瓶插入至机壳的预设深度时,即,当第一触发开关或第二触发开关与清洗瓶的顶部接触或者弹片的凸起部卡入至第一环槽内时,两个阀杆将清洗瓶卡住或者两个卡块将清洗瓶卡住或者两个凸起部将清洗瓶将清洗瓶卡住,此后,人们撤去作用在清洗瓶上的作用力,抽液组件便可顺利抽吸清洗瓶内的清洗液。
61.通过上述的清洗瓶的更换方法,便可实现自动将清洗瓶从垃圾处理器的内部自动排出,如此,方便人们操作,此外,通过该方法也能从侧面体现出,将抽液组件以及清洗瓶设置在机壳内的方案是合理的。
62.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63.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5.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