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51104发布日期:2023-03-22 10:41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灌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


背景技术:

2.灌胶机又称涂胶机,点胶机,打胶机等,是专门对流体进行控制,并将液体点滴、涂覆、灌封于产品表面或产品内部的自动化机器,使其达到密封、固定、防水等作用的设备,一般使用的多为双组份胶水。主要用于产品工艺中的胶水、油以及其他液体的粘接、灌注、涂层、密封、填充,自动化灌胶机能够实现点、线、弧、圆等不规则图形的灌胶。
3.灌胶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胶水的流动性,使灌胶更加流畅,一般都会在料桶上设置加热机构,但是,经加热机构加热的胶体在通过管体流入混胶阀门的过程中,存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胶体温度降低,无法有效保证胶体的流动性,从而影响灌胶质量,降低企业生产效率的问题。
4.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
6.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7.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包括a料桶、b料桶、混胶阀和保温组件,所述a料桶上设置有a料管,所述a料管的活动端与混胶阀贯通连接,所述b料桶上设置有b料管,所述b料管的活动端与混胶阀贯通连接;
8.所述保温组件包括设置在a料桶和b料桶外部的壳体,所述壳体与a料桶之间、所述壳体与b料桶之间形成注有水的腔,所述腔的内部设置有加热件;
9.所述保温组件还包括第一保温管和第二保温管,所述第一保温管缠绕在a料管、b料管和混胶阀上、两端分别插入两个腔中,所述第二保温管上设置有循环泵、两端分别与两个腔贯通连接。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保温管位于a料桶外部的一端位于腔的上部,所述第一保温管位于b料桶外部的一端位于腔的下部。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位于所述混胶阀与所述b料桶之间的第一保温管分为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缠绕b料管并插入b料桶外部的腔中,所述第二支管的活动端与第二保温管贯通连接,第二保温管与第二支管连接处位于循环泵与b料桶之间;
12.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对混胶阀保温的气体屏蔽层组件;
14.所述气体屏蔽层组件包括套设在混胶阀外部的进气管,进气管的两端连通,所述进气管的上端与外部气源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内部设置有热源件,所述进气管的下端贯通连接有若干个喷头,若干个喷头喷出的气体形成气体屏蔽层。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热源件为第一保温管的一部分,所述第一保温管
由进气管内侧插入进气管内部至少环绕一圈后由进气管的外侧伸出,形成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热源件上设置有数量至少为一个的散热片,其中一个所述散热片与进气管的内壁连接;
17.所述散热片的一端插入热源件的内部,所述散热片上开设有通孔。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喷头之间设置有软管并通过软管连接,所述进气管的下方设置有调节喷头角度的调节组件。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套设在混胶阀外部的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与进气管连接,所述第一筒体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槽体,喷头置于第一槽体的内部,所述喷头连接有轴;
20.所述支撑板上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贯通连接有第二筒体,所述轴延伸至第二筒体的内部并通过连接件与第二筒体连接。
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连接件包括螺帽和大头螺钉,所述螺帽与轴连接,所述大头螺钉贯穿所述第二筒体上开设的第二槽体与螺帽螺纹配合。
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3.本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中,腔内部的热水对a料桶和b料桶内部的胶体进行加热,流经第一保温管的热水对a料管、b料管和混胶阀内部的胶体进行加热,本发明的保温组件中,第一保温管缠绕在a料管、b料管和混胶阀的设置,使经热水加热的胶体在流经a料管、b料管、混胶阀的过程中被保温,有效保证胶体的流动性,保证灌胶质量与生产效率;
24.气体屏蔽层组件的设置,将混胶阀包裹在气体屏蔽层的内部,对外部冷气进行隔绝,增加对混胶阀内部胶体的保温效果;混胶阀设置在气体屏蔽层的内部,可对第一保温管无法覆盖到的灌胶口进行保温,避免灌胶口处与外部空气接触,胶体温度降低,造成灌胶口处胶体堆积的情况;
25.进气管套设在混胶阀上的设置,对气体屏蔽层的上端进行封堵,使气体屏蔽层的内部形成一个保温室,缠绕在混胶阀上的第一保温管散发的热量充斥其中,提高对混胶阀的保温效果;
26.调节组件的设置,可以对喷头的安装角度进行调节,使喷头喷出的气体朝向灌胶口处,使气体屏蔽层的下端封闭,形成上下端都封闭的保温室,提高对混胶阀的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述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图2中局部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图3中进气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图3中调节组件俯视示意图;
32.图6为图5中a结构放大示意图;
33.图7为图5中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a料桶1;a料管101;b料桶2;b料管201;混胶阀3;保温组件4;壳体401;加热件402;第一保温管403;第一支管4031;第二支管4032;第二保温管404;循环泵405;气体
屏蔽层组件5;进气管501;喷头502;软管503;散热片504;调节组件6;第一筒体601;支撑板602;第一槽体603;轴604;侧板605;第二筒体606;第二槽体607;螺帽608;大头螺钉609。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7.实施例1
3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包括a料桶1、b料桶2、混胶阀3和保温组件4,a料桶1上设置有a料管101,a料管101的活动端与混胶阀3贯通连接,b料桶2上设置有b料管201,b料管201的活动端与混胶阀3贯通连接;
39.保温组件4包括设置在a料桶1和b料桶2外部的壳体401,壳体401上设置有注水口,壳体401与a料桶1之间、壳体401与b料桶2之间形成注有水的腔,腔的内部设置有加热件402,加热件402可设置为加热丝等;
40.保温组件4还包括第一保温管403和第二保温管404,第一保温管403缠绕在a料管101、b料管201和混胶阀3上、两端分别插入两个腔中,第二保温管404上设置有循环泵405、两端分别与两个腔贯通连接。
41.本发明中,加热件402对腔内部的水进行加热,在循环泵405的作用下,腔内部的热水由a料桶1处,经第一保温管403处(a料管101、混胶阀3、b料管201)、b料桶2处、第二保温管404处流入a料桶1的外部,形成循环水路,流动方向如图1的箭头所示;
42.腔内部的热水对a料桶1和b料桶2内部的胶体进行加热,流经第一保温管403的热水对a料管101、b料管201和混胶阀3内部的胶体进行加热,本发明的保温组件4中,第一保温管403缠绕在a料管101、b料管201和混胶阀3的设置,使经热水加热的胶体在流经a料管101、b料管201、混胶阀3的过程中被保温,有效保证胶体的流动性,保证灌胶质量与生产效率。
43.如图1所示,为适应温度较高的水密度小,向上运动的特性,第一保温管403位于a料桶1外部的一端位于腔的上部,对位于上部的温度较高的水进行抽取,提高对a料管101、b料管201和混胶阀3的保温性能,
44.第一保温管403位于b料桶2外部的一端位于腔的下部的设置,将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后温度较低的水直接输入腔的下部,节省水自身向下运动的时间。
45.实施例2
46.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其与实施例1的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位于混胶阀3与b料桶2之间的第一保温管403分为第一支管4031和第二支管4032,第一支管4031缠绕b料管201并插入b料桶2外部的腔中,第二支管4032的活动端与第二保温管404贯通连接,第二保温管404与第二支管4032连接处位于循环泵405与b料桶2之间;
47.第一支管4031和第二支管4032上均设置有阀门,阀门的设置,控制第一支管4031、第二支管4032的开启或关闭。
48.本发明中,通过将第一保温管403分为第一支管4031和第二支管4032的设置,使流经a料桶1处、第一保温管403处、第一支管4031处、第二保温管404处流入a料桶1的外部的水为第一循环水路,流经a料桶1处、第一保温管403处、第二支管4032处、第二保温管404处流入a料桶1的外部的水为第二循环水路,第一循环水路对b料桶2、b料管201进行加热、保温,第二循环水路不对b料桶2、b料管201进行加热、保温;
49.本发明中,使用第一循环水路,两个腔内部的任一加热件402进行工作时,对a料桶1、b料桶2中的胶体都进行加热,适应两种胶体都需要加热的情况;使用第二循环水路,a料桶1外部的加热件402进行工作时,对a料桶1中的胶体进行加热,b料桶2中的胶体不进行加热,适应一种胶体需要进行加热、一种胶体不需要进行加热的情况;两个腔内部的加热件402都不进行工作,对a料桶1、b料桶2中的胶体都不加热,适应两种胶体都不需要进行加热的情况;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启动保温组件4,适用范围广,可有效节约能源。
50.实施例3
51.引申实施例2,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其与实施例2的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3、4所示,一种具备保温功能的灌胶装置,还包括对混胶阀3保温的气体屏蔽层组件5;
52.气体屏蔽层组件5包括套设在混胶阀3外部的进气管501,进气管501的两端连通,进气管501的上端与外部气源连通,进气管501的内部设置有热源件,进气管501的下端贯通连接有若干个喷头502,若干个喷头502喷出的气体形成气体屏蔽层,气体运动方向如图3中的箭头所示,气体屏蔽层的横截面可为首尾相连的任意形状。
53.热源件的设置,使经进气管501由喷头502喷出的气体为热气,将混胶阀3包裹在气体屏蔽层的内部的设置,对外部冷气进行隔绝,增加对混胶阀3内部胶体的保温效果;混胶阀3设置在气体屏蔽层的内部,可对第一保温管403无法覆盖到的灌胶口进行保温,避免灌胶口处与外部空气接触,胶体温度降低,造成灌胶口处胶体堆积的情况;
54.进气管501套设在混胶阀3上的设置,对气体屏蔽层的上端进行封堵,使气体屏蔽层的内部形成一个保温室,缠绕在混胶阀3上的第一保温管403散发的热量充斥其中,提高对混胶阀3的保温效果。
55.如图3所示,热源件为第一保温管403的一部分的设置,对循环水路进行充分利用,不需增设其他的热源,第一保温管403作为热源件进行使用时,在需要对b料桶2中的胶体进行加热时,启动b料桶2外部的加热件402,保证b料桶2、b料管201内胶体的加热效果,第一保温管403由进气管501内侧插入进气管501内部至少环绕一圈后由进气管501的外侧伸出,形成第一支管4031和第二支管4032。
56.如图3、4所示,热源件上设置有数量至少为一个的散热片504,散热片504的设置,使热源件上的热量快速散发至进气管501中,对热源件上的热量进行充分的利用,其中一个散热片504与进气管501的内壁连接,使散热片504固定在进气管501的中且不与进气管501的内壁连接,保证热源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散热片504的一端插入热源件的内部的设置,直接与热源件内部的热源接触,提高热传递的效率,散热片504上开设有通孔的设置,降低散热片504对空气流动的影响,同时增大散热片504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57.如图3、5、6、7所示,进气管501和喷头502之间设置有软管503并通过软管503连接,满足喷头502安装角度改变的需求,进气管501的下方设置有调节喷头502角度的调节组件6。
58.调节组件6的设置,可以对喷头502的安装角度进行调节,使喷头502喷出的气体朝向灌胶口处,使气体屏蔽层的下端封闭,形成上下端都封闭的保温室,提高对混胶阀3的保温效果。
59.如图5、6、7所示,调节组件6包括套设在混胶阀3外部的第一筒体601,第一筒体601与进气管501连接,第一筒体601连接有支撑板602,支撑板602上开设有第一槽体603,喷头502置于第一槽体603的内部,喷头502连接有轴604;支撑板602上连接有侧板605,侧板605贯通连接有第二筒体606,轴604延伸至第二筒体606的内部并通过连接件与第二筒体606连接。
60.连接件包括螺帽608和大头螺钉609,螺帽608与轴604连接,大头螺钉609贯穿第二筒体606上开设的第二槽体607与螺帽608螺纹配合。
61.调节组件6中,喷头502置于第一槽体603的内部,通过大头螺钉609、螺帽608、轴604带动喷头502转动到位后,将大头螺钉609在螺帽608中转动,至与第二筒体606相抵,对喷头502的位置进行固定,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连接件设置在轴604的上方,避免在相邻的喷头502之间距离较小导致不方便对连接件进行操作的问题。
6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如若存在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