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气液混合腔体的SCR还原剂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53816发布日期:2023-01-24 23:47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有气液混合腔体的SCR还原剂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设有气液混合腔体的scr还原剂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脱硝的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设有气液混合腔体的scr还原剂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2.scr即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在西欧和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氨催化还原法是应用得最多的技术。scr脱硝工艺的原理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还原剂(液氨)与烟气中的复氮氧化物反应天生无害的氮和水,从而去除烟气中的nox。选择性是指还原剂nh3和烟气中的nox发生还原反应,而不与烟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3.scr还原剂喷射装置在适用时需要进行固定,但是由于scr还原剂喷射装置中管道与喷头需要对准合适位置,而现有scr还原剂喷射装置上的管道上的固定点为固定的,从而在有些安装架等机构上安装时不方便进行,这样安装时就需要在装架等机构上开设新的安装孔后才能进行安装,从而有些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出一种设有气液混合腔体的scr还原剂喷射装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设有气液混合腔体的scr还原剂喷射装置问题。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设有气液混合腔体的scr还原剂喷射装置,包括管体,管体上固定安装有喷头,管体上固定套接有两组限位环,管体上活动套接有两个旋转管,两个旋转管前后两侧分别与四个限位环贴合,两个旋转管上均固定安装有竖板,两个竖板右侧均设置有活动板,两个竖板与两个活动板上均开设有固定槽,两组限位环中每组前面的限位环上均设置有螺栓。
6.优选的,两组所述限位环中每组前面的限位环上均开设有四个圆槽,每个圆槽内均设有固定管,每个固定管上均固定安装有两个支撑块,每个支撑块分别与每个圆槽内侧壁固定连接。
7.优选的,每个所述固定管内侧壁均设置有螺纹,每个螺栓分别与每个固定管螺纹连接,管体上活动套接有两个移动环,两个移动环上均固定贯穿有挤压管。
8.优选的,每个所述挤压管上均开设有两个卡槽,每个螺栓分别与每个挤压管活动连接,每个挤压管上均活动套接有拉簧,每个拉簧分别与两个移动环固定连接,每个拉簧的后端分别与两组限位环中每组前面的限位环固定连接。
9.优选的,每个所述拉簧上均活动套接有伸缩管,每个伸缩管的前端分别与两个移动环固定连接,每个伸缩管的后端分别与两组限位环中每组前面的限位环固定连接。
10.优选的,两个所述竖板右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条,每个固定条上均活动贯穿有旋转杆,每个旋转杆分别与每个活动板固定连接,两个竖板右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条。
11.优选的,每个所述连接条上均开设有连接槽,每个连接槽内均活动连接有滑条,每个滑条上均固定安装有垫板,每个垫板上均开设有通槽。
12.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条下侧均固定安装有弧形条,两个活动板右侧均开设有弧形槽,两个活动板下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条,两个旋转管前端均开设有环形槽,每个环形槽内均固定安装有摩擦环。
13.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4.1、本发明中通过旋转两个旋转管就可以带动两个竖板来回旋转,从而可以方便用户根据安装处的调整两个竖板的位置进行安装装置,然后利用固定件穿过固定槽后就可以将装置进行固定,然后利用螺栓固定两个旋转管就可以将管体进行固定,从而可以方便用户安装在不同安装处。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图1中管体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图2中旋转管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发明图3中连接条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图2中移动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发明图2中限位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管体;2、喷头;3、连接槽;4、固定管;5、支撑块;6、圆槽;7、竖板;8、连接条;9、垫板;10、通槽;11、固定槽;12、伸缩管;13、螺栓;14、移动环;15、限位环;16、旋转管;17、滑条;18、固定条;19、旋转杆;20、弧形条;21、弧形槽;22、活动板;23、限位条;24、摩擦环;25、环形槽;26、挤压管;27、拉簧;28、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1
25.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设有气液混合腔体的scr还原剂喷射装置,包括管体1,管体1上固定安装有喷头2,管体1上固定套接有两组限位环15,管体1上活动套接有两个旋转管16,两个旋转管16前后两侧分别与四个限位环15贴合,两个旋转管16上均固定安装有竖板7,两个竖板7右侧均设置有活动板22,两个竖板7与两个活动板22上均开设有固定槽11,两组限位环15中每组前面的限位环15上均设置有螺栓13,通过旋转两个旋转管16就可以带动两个竖板7来回旋转,从而可以方便用户根据安装处的调整两个竖板7的位置进行安装装置,然后利用固定件穿过固定槽10后就可以将装置进行固定,然后利用螺栓13固定两个旋转管16就可以将管体1进行固定,从而可以方便用户安装在不同安装处,两组限位环15中每组前面的限位环15上均开设有四个圆槽6,每个圆槽6内均设有固定管4,每个固定管4上均固定安装有两个支撑块5,每个支撑块5分别与每个圆槽6内侧壁固定连接,每个固定管4内侧壁均设置有螺纹,每个螺栓13分别与每个固定管4螺纹连接,管体1上活动套
接有两个移动环14,两个移动环14上均固定贯穿有挤压管26,每个挤压管26上均开设有两个卡槽28,每个螺栓13分别与每个挤压管26活动连接,每个挤压管26上均活动套接有拉簧27,每个拉簧27分别与两个移动环14固定连接,每个拉簧27的后端分别与两组限位环15中每组前面的限位环15固定连接,通过向前移动两个移动环14就可以方便拉扯每个拉簧27,同时可以带动每个挤压管26向前移动,这样就可以旋转移动两个旋转管18进行调整位置,当调整到合适位置用松开两个移动环14,这样就可以通过拉簧27的回弹带动移动环14向后移动,从而可以使每个挤压管26向后移动方便挤压两个旋转管16,从而可以将两个旋转管16进行简单固定,当需要进行加固时可以通过旋转螺栓13与对应的固定管4进行螺纹连接,然后通过螺栓13挤压旋转管16进行固定旋转管16,从而可以在用户进行安装时更加方便便捷,每个拉簧27上均活动套接有伸缩管12,每个伸缩管12的前端分别与两个移动环14固定连接,每个伸缩管12的后端分别与两组限位环15中每组前面的限位环15固定连接,通过伸缩管12可以方便保护每个拉簧27,从而可以避免拉簧27受到外界的影响损坏,同时可以避免工作人员避免被拉簧27刮伤,这样就可以在保护拉簧27的同时保护工作人员。
26.本实施例中,第一步:通过旋转两个旋转管16就可以带动两个竖板7来回旋转,从而可以方便用户根据安装处的调整两个竖板7的位置进行安装装置,然后利用固定件穿过固定槽10后就可以将装置进行固定,然后利用螺栓13固定两个旋转管16就可以将管体1进行固定,从而可以方便用户安装在不同安装处。
27.第二步:通过向前移动两个移动环14就可以方便拉扯每个拉簧27,同时可以带动每个挤压管26向前移动,这样就可以旋转移动两个旋转管18进行调整位置,当调整到合适位置用松开两个移动环14,这样就可以通过拉簧27的回弹带动移动环14向后移动,从而可以使每个挤压管26向后移动方便挤压两个旋转管16,从而可以将两个旋转管16进行简单固定,当需要进行加固时可以通过旋转螺栓13与对应的固定管4进行螺纹连接,然后通过螺栓13挤压旋转管16进行固定旋转管16,从而可以在用户进行安装时更加方便便捷。
28.第三步:通过伸缩管12可以方便保护每个拉簧27,从而可以避免拉簧27受到外界的影响损坏,同时可以避免工作人员避免被拉簧27刮伤,这样就可以在保护拉簧27的同时保护工作人员。
29.实施例2
30.如图2~图4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两个竖板7右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条18,每个固定条18上均活动贯穿有旋转杆19,每个旋转杆19分别与每个活动板22固定连接,两个竖板7右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条8,每个连接条8上均开设有连接槽3,每个连接槽3内均活动连接有滑条17,每个滑条17上均固定安装有垫板9,每个垫板9上均开设有通槽10,两个连接条8下侧均固定安装有弧形条20,两个活动板22右侧均开设有弧形槽21,两个活动板22下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条23,两个旋转管16前端均开设有环形槽25,每个环形槽25内均固定安装有摩擦环24,通过旋转移动两个活动板22使两个活动板22分别与两个连接条8贴合,同时两个弧形条20分别与两个弧形槽21活动连接,这样就可以使两个活动板22上的固定槽11与点板9上的通槽10连通,从而可以利用垫板9与固定槽11进行固定安装装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安装角度,这样就可以增加装置的适用位置,当不使用本方法进行安装时可以抽出垫板9,从而避免垫板9阻挡限制装置安装。
31.本实施例中,通过旋转移动两个活动板22使两个活动板22分别与两个连接条8贴
合,同时两个弧形条20分别与两个弧形槽21活动连接,这样就可以使两个活动板22上的固定槽11与点板9上的通槽10连通,从而可以利用垫板9与固定槽11进行固定安装装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安装角度,这样就可以增加装置的适用位置,当不使用本方法进行安装时可以抽出垫板9,从而避免垫板9阻挡限制装置安装。
32.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