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机箱上盖涂装遮蔽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44637发布日期:2022-07-05 22:4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电脑机箱上盖涂装遮蔽治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静电粉末涂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脑机箱上盖涂装遮蔽治具。


背景技术:

2.在电脑机箱的零部件生产中,会进行静电粉末涂装工序。在现有生产过程中,为防止粉末进入零部件内部,需将待加工的电脑机箱零部件进行遮蔽操作。现有的遮蔽操作为:人工将压敏耐高温保护胶带粘贴于需要遮蔽的区域,以达到遮蔽的目的,当零部件遮蔽的位置为平面时,采用此遮蔽方案效果良好。但现有电脑机箱的零部件如机箱上盖,多为异形结构或非平面结构,此时无法通过粘贴高温保护胶带进行有效遮蔽。此外,现有电脑机箱上盖的顶部设置有装配凸台,在进行静电粉末涂装工序时,电脑机箱上盖缺少相应的遮蔽治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电脑机箱上盖涂装遮蔽治具,本装置能够与电脑机箱上盖进行扣合连接,方便进行涂装遮蔽操作。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电脑机箱上盖涂装遮蔽治具包括基板、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第三折弯部和遮蔽结构,所述基板竖直设置,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分别连接于基板的两侧,第三折弯部连接于基板的顶部,第三折弯部上设置有卡接孔,遮蔽结构连接于基板的底部,所述遮蔽结构与第一折弯部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卡槽,所述遮蔽结构与第二折弯部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内壁、第二折弯部的内壁、第三折弯部的内壁和遮蔽结构的内壁合围形成有遮蔽腔,当上盖扣合连接于遮蔽腔时,所述卡接孔用于与上盖顶部的装配凸台卡接,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用于与上盖的底部卡接。
5.进一步地,所述遮蔽结构包括基体和第一侧挡结构,所述基体与基板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侧挡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当第一连接板的内壁与基体的外壁连接,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的顶部连接,且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一折弯部的底部连接时,所述第一侧挡结构形成有第一侧挡腔。
6.进一步地,所述遮蔽结构还包括第二侧挡结构,所述第二侧挡结构包括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当第三连接板的内壁与基体的外壁连接,第四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板的顶部连接,且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弯部的底部连接时,所述第二侧挡结构形成有第二侧挡腔。
7.进一步地,所述遮蔽结构为盒状。
8.进一步地,所述遮蔽结构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槽。
9.进一步地,所述基板的内壁面为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外壁面为第二基准面,所述第一基准面与第二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41
°

10.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外壁面为第三基准面,所述第一基准面与第三基准面之间的夹
角为41
°

11.进一步地,还包括挂件,所述挂件包括第一挂板、第二挂板和第三挂板,所述第一挂板的一端与基板连接,第一挂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挂板的一端连接,第二挂板的另一端与第三挂板连接,第三挂板上设置有挂孔。
12.进一步地,所述基板、第一挂板、第二挂板和第三挂板均为平板,且基板、第一挂板、第三挂板竖直设置,第二挂板水平设置。
13.本实用新型,引入基板、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第三折弯部和遮蔽结构,第三折弯部上设置有卡接孔,遮蔽结构连接于基板的底部,所述遮蔽结构与第一折弯部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卡槽,所述遮蔽结构与第二折弯部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内壁、第二折弯部的内壁、第三折弯部的内壁和遮蔽结构的内壁合围形成有遮蔽腔,当上盖扣合连接于遮蔽腔时,所述卡接孔用于与上盖顶部的装配凸台卡接,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用于与上盖的底部卡接。本实用新型将电脑机箱上盖的内部完全遮蔽,防止了粉末涂装粒子的飞入。
14.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能够大幅提高静电粉末涂装的生产效率,无需逐个进行上盖局部位置的遮蔽,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避免使用高温胶带进行遮蔽操作,涂装完成后不需要进行撕胶工序。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遮蔽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8.图4为基于图3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挂件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电脑机箱上盖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电脑机箱上盖与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第一折弯部;101、第一基准面;11、第二基准面;2、第二折弯部;21、第三基准面;3、第三折弯部;31、卡接孔;4、遮蔽结构;40、基体;41、第一卡槽;42、第二卡槽;431、第一连接板;432、第二连接板;433、第三连接板;434、第四连接板;44、安装槽;51、第一挂板;52、第二挂板;53、第三挂板;530、挂孔;9、上盖;10、基板;200、第一侧挡腔;300、第二侧挡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25.如图1至图2所示,电脑机箱上盖涂装遮蔽治具包括基板10、第一折弯部1、第二折
弯部2、第三折弯部3和遮蔽结构4,所述基板10竖直设置,所述第一折弯部1和第二折弯部2分别连接于基板10的两侧,第三折弯部3连接于基板10的顶部,第三折弯部3上设置有卡接孔31,遮蔽结构4连接于基板10的底部,所述遮蔽结构4与第一折弯部1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卡槽41,所述遮蔽结构4与第二折弯部2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卡槽42,所述第一折弯部1的内壁、第二折弯部2的内壁、第三折弯部3的内壁和遮蔽结构4的内壁合围形成有遮蔽腔,当上盖9扣合连接于遮蔽腔时,所述卡接孔31用于与上盖9顶部的装配凸台卡接,所述第一卡槽41和第二卡槽42用于与上盖9的底部卡接。
26.为克服材料加工时出现应力变形现象,本实用新型可采用1.2mm-1.5mm的镀锌钢板,镀锌钢板可经过激光切割、数控折弯和气保焊工序,成为本涂装遮蔽治具。
27.为明确一种具体结构的遮蔽结构4,所述遮蔽结构4包括基体40和第一侧挡结构,所述基体40与基板10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侧挡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431和第二连接板432,当第一连接板431的内壁与基体40的外壁连接,第二连接板43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431的顶部连接,且第二连接板432的另一端与第一折弯部1的底部连接时,所述第一侧挡结构形成有第一侧挡腔200。
28.进一步地,所述遮蔽结构4还包括第二侧挡结构,所述第二侧挡结构包括第三连接板433和第四连接板434,当第三连接板433的内壁与基体40的外壁连接,第四连接板434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板433的顶部连接,且第四连接板434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弯部2的底部连接时,所述第二侧挡结构形成有第二侧挡腔300。
29.第一侧挡腔200和第二侧挡腔300在局部形成法拉第屏蔽效应,使电力线无法达到工件内部,防止了涂装粒子的飞入。
30.为方便进行遮蔽结构4的结构设计,所述遮蔽结构4可为盒状。
31.为方便对上盖9的底部进行安装,所述遮蔽结构4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槽44。所述安装槽44与上盖9的底部进行适配设置。
32.为加强本涂装遮蔽冶具的遮蔽效果,所述基板10的内壁面为第一基准面101,所述第一折弯部1的外壁面为第二基准面11,所述第一基准面101与第二基准面11之间的夹角为41
°

33.所述第二折弯部2的外壁面为第三基准面21,所述第一基准面101与第三基准面21之间的夹角为41
°

34.本实用新型,通过41
°
夹角形成的v型空间,使在高压静电场下电力线分布减少,不会出现粉末堆积和不上粉的极端现象。
35.为方便本涂装遮蔽冶具进行后期的涂装操作,引入挂件,所述挂件包括第一挂板51、第二挂板52和第三挂板53,所述第一挂板51的一端与基板10连接,第一挂板51的另一端与第二挂板52的一端连接,第二挂板52的另一端与第三挂板53连接,第三挂板53上设置有挂孔530。
36.进一步地,所述基板10、第一挂板51、第二挂板52和第三挂板53均为平板,且基板10、第一挂板51、第三挂板53竖直设置,第二挂板52水平设置。
37.本实用新型,引入基板10、第一折弯部1、第二折弯部2、第三折弯部3和遮蔽结构4,第三折弯部3上设置有卡接孔31,遮蔽结构4连接于基板1的底部,所述遮蔽结构4与第一折弯部1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卡槽41,所述遮蔽结构4与第二折弯部2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第
二卡槽42,所述第一折弯部1的内壁、第二折弯部2的内壁、第三折弯部3的内壁和遮蔽结构4的内壁合围形成有遮蔽腔,当上盖9扣合连接于遮蔽腔时,所述卡接孔31用于与上盖顶部的装配凸台卡接,所述第一卡槽41和第二卡槽42用于与上盖的底部卡接。
38.当上盖9与本涂装遮蔽治具扣合连接后,将其连接的整体随二次吊具一起通过悬链进入喷室,以进行静电粉末喷涂。之后,本涂装遮蔽治具和上盖9一起进入固化炉进行高分子交联反应即涂层固化成膜,待涂装完成后,本涂装遮蔽治具和上盖9经过喷涂线的自然冷却段到达取件工位,取下本涂装遮蔽治具,从而得到遮蔽合格的电脑机箱上盖。
39.本涂装遮蔽治具能够多次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遮蔽成本。在加工角度,本涂装遮蔽冶具能够一体化成型,重复定位精度高,可有效保证后期的遮蔽精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