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磷酸铵盐中和尾气的氨吸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62486发布日期:2022-07-15 21:40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磷酸铵盐中和尾气的氨吸收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磷酸铵盐中和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磷酸铵盐中和尾气的氨吸收设备。


背景技术:

2.磷酸铵盐生产工艺的化学反应原理为磷酸与氨气或氨水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磷酸一铵或磷酸二铵,实际反应过程中,通入反应槽的氨气会有极少量因反应、吸收不完全而易散进入中和尾气,需通过尾气氨吸收工艺将中和尾气中的氨气充分吸收,确保放空的尾气中氨氮含量低于环保要求的排放指标,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对尾气中的氨气吸收越充分,该生产工艺环保等级越高,生产成本中的液氮消耗指标越低,经济效益越好。传统的尾气氨吸收工艺一般采用“尾气—洗涤塔内酸雾洗涤吸收—气液分离—放空”的处理流程,该处理方式存在的缺陷是:气相与喷雾液滴仍有极少未充分混合反应或吸收,导致放入空气中的氨氮含量控制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磷酸铵盐中和尾气的氨吸收设备,可有效控制空气中的氨氮含量。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磷酸铵盐中和尾气的氨吸收设备,包括洗涤塔、酸液喷洒装置、文氏管反应器和气液分离罐;洗涤塔的气液混合出口通过所述文氏管反应器接入气液分离罐的气液混合入口,洗涤塔与文氏管反应器之间接入有导流泵,气液分离罐的排气孔处通过导风管接入有引风机,气液分离罐的出液口处连接有集液容器;所述酸液喷洒装置通过喷液管和通液管分别接入洗涤塔和文氏管反应器。
6.优选的,所述集液容器与所述酸液喷洒装置一体设置,构成酸液循环装置;集液容器作为酸液喷洒装置的供酸源,通过第一抽水泵和第二抽水泵分别与喷液管和通液管导通连接。
7.优选的,所述集液容器上设置有注液口和排液口。
8.优选的,所述洗涤塔、气液分离罐和引风机安装于所述集液容器的顶部,且洗涤塔底部与集液容器连通。
9.优选的,所述集液容器上还布设有气体导向管,气体导向管与引风机的出口处密封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洗涤塔的塔身呈圆柱形,塔身的轴心与集液容器的顶部垂直;塔身的顶部设置有圆锥导流结构,洗涤塔的进气口设置于圆锥导流结构的顶部。
11.优选的,所述喷液管包括一根主流管和至少两根支流管,左右直流管沿洗涤塔的轴向上下间隔设置;支流管的一端与主流管密封导通连接,支流管的另一端径向穿过洗涤塔的塔身,并延伸至塔身的轴心处。
12.优选的,所述支流管处于洗涤塔内部的一端设置有喷头。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1)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洗涤塔和文氏管反应器,实现对含氨尾气中氨气的双重吸收,利用文氏管反应器结构特点,提高酸物液滴与气体间的相对速度,实现氨气的充分吸收,具有可靠的除氨效果,放空尾气中氨氮含量远低于传统吸收法,更加环保。
15.2)本技术方案通过将集液容器与所述酸液喷洒装置一体设置,实现了酸液的循环使用,确保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运行,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将相应装置设置于集液容器上,以集液容器作支撑,既迎合了本技术方案中的流体流向,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16.3)本技术方案中的洗涤塔可为含氨尾气与酸液提供足够的接触时间,喷液管的布设结构极大限度的确保了洗涤塔内酸性环境的均匀性以及酸液与含氨尾气接触的均匀性。
17.4)通过设置喷头,使喷出的酸液呈雾滴形态,以增大酸液与含氨尾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氨气的溶解效率,进一步提高除氨质量。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中:
20.1、洗涤塔;1.1、塔身;1.2、圆锥导流结构;1.3、进气口;1.4、气液混合出口;2、酸液喷洒装置;2.1、第一抽水泵;2.2、第二抽水泵;2.3、喷液管;2.31、主流管;2.32、支流管;2.33、喷头;2.4、通液管;3、文氏管反应器;4、气液分离罐;4.1、气液混合入口;4.2、排气孔;4.3、出液口;5、导流泵;6、导风管;7、引风机;8、集液容器;9、注液口;10、排液口;11、气体导向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1
24.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磷酸铵盐中和尾气的氨吸收设备,作为本技术方案一种基本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包括洗涤塔1、酸液喷洒装置2、文氏管反应器3和气液分离罐4;洗涤塔1的气液混合出口1.4通过所述文氏管反应器3接入气液分离罐4的气液混合入口4.1,洗涤塔1与文氏管反应器3之间接入有导流泵5,气液分离罐4的排气孔4.2处通过导风管6接入有引风机7,气液分离罐4的出液口4.3处连接有集液容器8;所述酸液喷洒装置2通过喷液管2.3和通液管2.4分别接入洗涤塔1和文氏管反应器3。
25.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启动酸液喷洒装置2,酸液喷洒装置2通过向洗涤塔1中喷洒酸
液,同时向文氏管反应器3中注入酸液;然后从洗涤塔1的顶部导入中和含氨尾气,酸液喷洒装置2在洗涤塔1内部创造了酸性条件,在经过洗涤塔1后,尾气中的但部分氨气溶于酸液中,洗涤塔1中的酸液直接流入酸液喷洒装置2中或者随尾气进入文氏管反应器3。优选的,洗涤塔1中的酸液是直接流入酸液喷洒装置2中,即,洗涤塔1的底部需与酸液喷洒装置2导通,如此一来,基本只有尾气进入文氏管反应器3,尾气中剩余的少量氨气溶于文氏管反应器3中的酸液中,具体的,尾气先进入文式管的收缩段,再进入喉管段,与安装于喉管中部的文丘里喷嘴处的高压酸雾充分混合吸收,余气再通过扩散管排除。文氏管反应器3中的酸液随尾气进入气液分离罐4,经过气液分离罐4气液分离处理后,尾气通过气液分离罐4的排气孔4.2排出,并在引风机7与带风管的配合作用下排入空气;气液分离罐4中的酸液通过出液口4.3流入集液容器8中。
26.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洗涤塔1和文氏管反应器3,实现对含氨尾气中氨气的双重吸收,利用文氏管反应器3结构特点,提高酸物液滴与气体间的相对速度,实现氨气的充分吸收,具有可靠的除氨效果,放空尾气中氨氮含量远低于传统吸收法,更加环保。
27.实施例2
28.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磷酸铵盐中和尾气的氨吸收设备,作为本技术方案一种基本的实施方式,即实施例1中,集液容器8与所述酸液喷洒装置2一体设置,构成酸液循环装置;集液容器8作为酸液喷洒装置2的供酸源,通过第一抽水泵2.1和第二抽水泵2.2分别与喷液管2.3和通液管2.4导通连接。本技术方案通过将集液容器8与所述酸液喷洒装置2一体设置,实现了酸液的循环使用,确保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运行,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将相应装置设置于集液容器8上,以集液容器8作支撑,既迎合了本技术方案中的流体(尾气、酸液以及气液混合物)流向,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29.进一步的,集液容器8上设置有注液口9和排液口10,待需要更换酸液时,打开排液口10,排出集液容器8中的酸液,然后关闭排液口10,打开注液口9,从注液口9向集液容器8中注入新的酸液。
30.进一步的,洗涤塔1、气液分离罐4和引风机7安装于所述集液容器8的顶部,且洗涤塔1底部与集液容器8连通。如此一来,便实现了洗涤塔1中的酸液直接流入酸液喷洒装置2,尽可能的使通过气液混合出口1.4的只有尾气(少量酸液可以忽略不计);确保尾气中含有的少量氨气在文氏管反应器3中充分溶解。
31.实施例3
32.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磷酸铵盐中和尾气的氨吸收设备,作为本技术方案一种基本的实施方式,即实施例2中,集液容器8上还布设有气体导向管11,气体导向管11与引风机7的出口处密封连接,可通过气体导向管11所以调节设备的排气方向,为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供便利。
33.进一步的,洗涤塔1的塔身1.1呈圆柱形,塔身1.1的轴心与集液容器8的顶部垂直;塔身1.1的顶部设置有圆锥导流结构1.2,洗涤塔1的进气口1.3设置于圆锥导流结构1.2的顶部。基于此,喷液管2.3包括一根主流管2.31和至少两根支流管2.32,左右直流管沿洗涤塔1的轴向上下间隔设置;支流管2.32的一端与主流管2.31密封导通连接,支流管2.32的另一端径向穿过洗涤塔1的塔身1.1,并延伸至塔身1.1的轴心处。本技术方案中的洗涤塔1可为含氨尾气与酸液提供足够的接触时间,喷液管2.3的布设结构极大限度的确保了洗涤塔1
内酸性环境的均匀性以及酸液与含氨尾气接触的均匀性。
34.进一步的支流管2.32处于洗涤塔1内部的一端设置有喷头2.33,使喷出的酸液呈雾滴形态,以增大酸液与含氨尾气的接触面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