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4468发布日期:2023-01-24 22:12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反应釜。


背景技术:

2.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
3.现有的反应釜内部的搅拌设备一般只能够进行水平搅拌,导致部分反应原料容易沉积在反应釜内部,极大的影响了反应釜的反应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现有的反应釜内部的搅拌设备一般只能够进行水平搅拌,导致部分反应原料容易沉积在反应釜内部,极大的影响了反应釜的反应效率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反应釜。
5.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反应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高效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继电器,所述继电器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贯穿所述反应釜本体,所述搅拌轴与所述反应釜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轴上固定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顶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端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上套设有螺纹环,所述螺纹环与所述螺纹杆相螺接,所述螺纹环的周侧对称设有两个竖直搅拌板,两个所述竖直搅拌板与所述螺纹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竖直搅拌板相邻一侧与所述搅拌轴的外表面滑动接触。
7.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用时,用户将原料导入至反应釜本体内腔中,然后启动电机,通过电机带动固定连接于电机输出端上的搅拌轴在反应釜本体内部转动,对反应釜本体内腔中的物料进行水平方向搅拌,在搅拌轴转动的过程中,搅拌杆与搅拌轴同步转动,并推动位于螺纹杆两侧的竖直搅拌板与搅拌轴同步转动,使竖直搅拌板在螺纹环的螺纹作用下沿螺纹杆的高度方向移动,对反应釜本体内腔中的物料进行搅拌,当竖直搅拌板沿螺纹杆移动至螺纹杆的端部时,启动继电器,通过继电器带动搅拌轴反向转动,从而带动搅拌轴上的竖直搅拌板反向移动,通过竖直搅拌板反复沿螺纹杆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对反应釜本体内腔中的物料进行竖直方向搅拌,尽量避免了传统的反应釜内部的搅拌设备一般只能够进行水平搅拌,导致部分反应原料容易沉积在反应釜内部,极大的影响了反应釜的反应效率的问题。
8.可选的,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底部高度低于所述电机的底部高度。
9.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反应釜本体的底部设置支撑腿,用于将反应釜本体支撑至合适的高度,方便用户在反应釜本体底部安装电机。
10.可选的,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底部设有排料管,所述排料管贯穿所述反应釜本体,所
述排料管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腔相连通,所述排料管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排料管固定连接。
11.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反应釜本体的底部设置排料管,用于将反应后的物料通过排料管导出,在排料管上设置第一阀门,用于控制排料管与反应釜本体内部的连通状况。
12.可选的,所述搅拌轴与所述反应釜本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轴承,所述密封轴承与所述反应釜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搅拌轴的底端通过所述密封轴承与所述反应釜本体转动连接。
13.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搅拌轴与反应釜本体的连接处设置密封轴承,用于提高搅拌轴与反应釜本体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14.可选的,所述搅拌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搅拌杆均呈c状结构,两个所述搅拌杆的其中一端与所述搅拌轴固定连接,所述搅拌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螺纹杆转动连接。
15.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搅拌杆的另一端与螺纹杆转动连接,设置两个搅拌杆用于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的物料进行水平搅拌,同时能够通过两个搅拌杆带动竖直搅拌板竖直方向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的物料进行搅拌。
16.可选的,所述反应釜本体的顶部周侧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反应釜本体的上方设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周侧转动连接有滑管,所述滑管底部滑动连接有卡环,所述滑管通过所述卡环与所述卡板相卡接。
17.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设置卡板、卡环和顶盖,使顶盖通过卡环卡接在反应釜本体周侧固定连接的卡板上,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方便用户对顶盖进行安装和拆卸工作。
18.可选的,所述滑管的内腔中固定连接有拉簧,所述拉簧的外端与所述卡环位于所述滑管内腔中的一端固定连接。
19.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卡环与滑管的连接处设置拉簧,使用户可通过拉动拉簧伸长,调节卡环的底部高度,方便用户将卡环套设在卡板上,对顶盖进行卡接密封工作。
20.可选的,所述顶盖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贯穿所述顶盖,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腔相连通,所述排气管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阀门。
21.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设置排气管用于排出反应釜本体内腔中反应产生的气体,尽量避免反应釜本体内腔中的气压过大,导致反应釜本体出现损坏的问题。
22.综上所述,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23.本技术通过搅拌轴、搅拌杆、竖直搅拌杆和螺纹环等结构间的配合设置,当用户通过电机带动搅拌杆对反应釜本体内腔中的物料进行水平搅拌时,搅拌杆能够推动竖直搅拌板环绕螺纹杆转动,使螺纹环在螺纹作用下带动竖直搅拌板沿螺纹杆的高度方向移动,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的物料进行竖直方向的搅拌,尽量避免了现有的反应釜内部的搅拌设备一般只能够进行水平搅拌,导致部分反应原料容易沉积在反应釜内部,极大的影响了反应釜的反应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电机、搅拌轴、螺纹杆、搅拌杆和竖直搅拌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滑管、卡环和拉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反应釜本体;2、支撑腿;3、排料管;4、第一阀门;5、电机;6、密封轴承;7、继电器;8、搅拌轴;9、搅拌杆;10、螺纹环;11、竖直搅拌板;12、卡板;13、顶盖;14、连接板;15、转轴;16、滑管;17、卡环;18、拉簧;19、排气管;20、第二阀门;21、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请参阅图1-3,一种高效反应釜,包括用于供物料进行反应的反应釜本体1。反应釜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5,反应釜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支撑腿2的底部高度低于电机5的底部高度。在反应釜本体1的底部设置支撑腿2,用于将反应釜本体1支撑至合适的高度,方便用户在反应釜本体1底部安装电机5。
30.电机5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控制电机5转动方向的继电器7,继电器7与电机5电性连接。电机5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具有对物料进行搅拌作用的搅拌轴8,搅拌轴8贯穿反应釜本体1,搅拌轴8与反应釜本体1转动连接。搅拌轴8与反应釜本体1的连接处设有密封轴承6,密封轴承6与反应釜本体1固定连接,搅拌轴8的底端通过密封轴承6与反应釜本体1转动连接。在搅拌轴8与反应釜本体1的连接处设置密封轴承6,用于提高搅拌轴8与反应釜本体1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31.搅拌轴8上固定连接有对反应釜本体1内部物料进行水平搅拌的搅拌杆9,搅拌杆9顶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21,螺纹杆21的顶端与反应釜本体1内壁固定连接。螺纹杆21的外表面上套设有螺纹环10,螺纹环10与螺纹杆21相螺接。螺纹环10的周侧对称设有两个竖直搅拌板11,两个竖直搅拌板11与螺纹环10固定连接。两个竖直搅拌板11相背一侧滑动连接在对应的搅拌杆9上,且两个竖直搅拌板11上开设有多个圆形通孔。
32.反应釜本体1的顶部周侧固定连接有卡板12,反应釜本体1的上方设有顶盖13,顶盖13的周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4,连接板14上设有转轴15,转轴15与连接板14转动连接,转轴15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滑管16,滑管16底部滑动连接有卡环17,卡板12与滑管16和卡环17所围成的空腔相适配,通过拉伸和摆动卡环17,将卡环17套设在卡板12上,可以将卡环17与卡板12相卡接。设置卡板12、卡环17和顶盖13,使顶盖13通过卡环17卡接在反应釜本体1周侧固定连接的卡板12上,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方便用户对顶盖13进行安装和拆卸工作。
33.使用时,用户将原料导入至反应釜本体1内腔中,然后启动电机5,通过电机5带动固定连接于电机5输出端上的搅拌轴8在反应釜本体1内部转动,对反应釜本体1内腔中的物料进行水平方向搅拌,在搅拌轴8转动的过程中,搅拌杆9与搅拌轴8同步转动,并推动位于螺纹杆21两侧的竖直搅拌板11与搅拌轴8同步转动,使竖直搅拌板11在螺纹环10的螺纹作用下沿螺纹杆21的高度方向移动,对反应釜本体1内腔中的物料进行搅拌。当竖直搅拌板11沿螺纹杆21移动至螺纹杆21的端部时,启动继电器7,通过继电器7带动搅拌轴8反向转动,从而带动搅拌轴8上的竖直搅拌板11反向移动,通过竖直搅拌板11反复沿螺纹杆21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对反应釜本体1内腔中的物料进行竖直方向搅拌,尽量避免了传统的反应釜内部的搅拌设备一般只能够进行水平搅拌,导致部分反应原料容易沉积在反应釜内部,极大的影响了反应釜的反应效率的问题。
34.参照图1,反应釜本体1的底部设有排料管3,排料管3贯穿反应釜本体1,排料管3与
反应釜本体1内腔相连通,排料管3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阀门4,第一阀门4与排料管3固定连接。在反应釜本体1的底部设置排料管3,用于将反应后的物料通过排料管3导出,在排料管3上设置第一阀门4,用于控制排料管3与反应釜本体1内部的连通状况。
35.参照图1,搅拌杆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搅拌杆9均呈c状结构,两个搅拌杆9的其中一端与搅拌轴8固定连接。搅拌杆9的另一端与螺纹杆21转动连接,设置两个搅拌杆9用于对反应釜本体1内部的物料进行水平搅拌,同时能够通过两个搅拌杆9带动竖直搅拌板11竖直方向对反应釜本体1内部的物料进行搅拌。
36.参照图3,滑管16的内腔中固定连接有拉簧18,拉簧18的外端与卡环17位于滑管16内腔中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卡环17与滑管16的连接处设置拉簧18,使用户可通过拉动拉簧18伸长,调节卡环17的底部高度,方便用户将卡环17套设在卡板12上,对顶盖13进行卡接密封工作。
37.参照图1,顶盖1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气管19,排气管19贯穿顶盖13,排气管19与反应釜本体1内腔相连通,排气管19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阀门20。设置排气管19用于排出反应釜本体1内腔中反应产生的气体,尽量避免反应釜本体1内腔中的气压过大,导致反应釜本体1出现损坏的问题。
38.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用户将原料导入至反应釜本体1内腔中,然后启动电机5,通过电机5带动固定连接于电机5输出端上的搅拌轴8在反应釜本体1内部转动,对反应釜本体1内腔中的物料进行水平方向搅拌,在搅拌轴8转动的过程中,搅拌杆9与搅拌轴8同步转动,并推动位于螺纹杆21两侧的竖直搅拌板11与搅拌轴8同步转动,使竖直搅拌板11在螺纹环10的螺纹作用下沿螺纹杆21的高度方向移动,对反应釜本体1内腔中的物料进行搅拌,当竖直搅拌板11沿螺纹杆21移动至螺纹杆21的端部时,启动继电器7,通过继电器7带动搅拌轴8反向转动,从而带动搅拌轴8上的竖直搅拌板11反向移动,通过竖直搅拌板11反复沿螺纹杆21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对反应釜本体1内腔中的物料进行竖直方向搅拌,尽量避免了传统的反应釜内部的搅拌设备一般只能够进行水平搅拌,导致部分反应原料容易沉积在反应釜内部,极大的影响了反应釜的反应效率的问题。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