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1780发布日期:2022-09-21 03:2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注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点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胶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可穿戴类电子产品的组装过程中,通常需要点胶工序。在点胶过程中,当胶筒内的胶用完之后需要更换胶筒或向胶筒内注胶。目前,普遍采用手动更换胶筒或者注胶的方式,但是,手动更换胶筒或者注胶极易碰撞胶筒的点胶针头,造成点胶针头变形报废,并且,手动更换胶筒或者注胶过程耗时长,效率低,且人工劳动强度大。也有采用电动马达或电子传感器进行自动注胶的方式,但是,采用电动马达或电子传感器注胶的方式成本高且有漏电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注胶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手动更换胶筒或者注胶方式易造成点胶针头且效率低,或者采用电动马达或者传感器注胶的方式成本高等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注胶装置,所述注胶装置包括:
5.储胶罐,所述储胶罐内存储有胶体;
6.胶筒,所述胶筒开设有进胶口,且所述胶筒连接有点胶针头,所述进胶口通过一输胶管与所述储胶罐连通;
7.浮动杆,所述浮动杆设置于所述胶筒内,所述浮动杆开设有进胶槽,所述浮动杆能漂浮于所述胶体上并能相对所述胶筒升降,以使所述进胶槽将所述进胶口与所述胶筒内腔连通,或者使所述进胶槽与所述进胶口错位布置且所述浮动杆将所述进胶口封堵。
8.优选地,所述胶筒的顶壁开设有通孔,所述浮动杆的上端伸出所述通孔,且所述浮动杆的外壁与所述胶筒的侧壁滑动接触配合;所述胶筒的侧壁开设有所述进胶口,所述浮动杆的外壁开设有所述进胶槽。
9.优选地,所述浮动杆的下端设置有浮头,所述浮头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浮动杆的横截面积。
10.优选地,所述浮头为球形浮头。
11.优选地,所述胶筒包括筒体和胶管,所述筒体的顶部具有所述顶壁,所述进胶口开设于所述筒体上;所述筒体的底部与所述胶管的顶部连通,所述胶管的底部连接有所述点胶针头,且所述胶管的体积由上至下呈渐缩设置。
12.优选地,所述胶管呈圆锥形胶管。
13.优选地,所述进胶槽的尺寸大于所述进胶口的尺寸。
14.优选地,所述进胶槽为沿竖向延伸的条形槽。
15.优选地,所述储胶罐内设置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将所述储胶罐的内腔分割为相互独立的进气腔和储胶腔,且所述升降板的外缘与所述储胶罐的内壁滑动接触配合,所述
进气腔与外部加压设备连通,所述储胶腔内存储有所述胶体并通过所述输胶管与进胶口连通。
16.优选地,所述进气腔和所述储胶腔分设于升降板的上下两侧,所述储胶罐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输胶管连通的出胶口,所述储胶罐的顶部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一进气管与所述外部加压设备连通。
1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注胶装置可在胶筒少胶或缺胶时,通过浮动杆与胶筒及其内腔内胶体的配合实现多次自动注胶过程,简单方便,易于实现,且无需手动更换胶筒或者注胶,节省时间,提高注胶效率,同时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并且,采用本实用新型注胶装置无需在胶筒少胶或缺胶时更换胶筒,不会对胶筒的点胶正头造成碰撞,保护点胶针头不受损坏。另外,本实用新型注胶装置可替代现有采用电动马达或电子传感器进行自动注胶的方式,成本低,且不存在漏电风险。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注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注胶装置中进胶口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注胶装置中进胶口关闭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号说明:
23.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注胶装置22点胶针头10储胶罐23筒体11进气口24胶管12升降板25顶壁13进气腔251通孔14储胶腔26侧壁15出胶口30浮动杆16进气管31进胶槽20胶筒32浮头21进胶口40输胶管
24.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7.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8.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注胶装置100。
29.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注胶装置100包括储胶罐10、胶筒20和浮动杆30,其中,储胶罐10内存储有胶体;胶筒20开设有进胶口21,且胶筒20连接有点胶针头22,胶筒20通过点胶针头22实现对产品的点胶过程。进胶口21通过一输胶管40与储胶罐10连通;浮动杆30设置于胶筒20内,浮动杆30开设有进胶槽31,浮动杆30能漂浮于胶体上并能相对胶筒20升降,以使进胶槽31将进胶口21与胶筒20内腔连通,或者使进胶槽31与进胶口21错位布置且浮动杆30将进胶口21封堵。
30.具体地,浮动杆30设置于胶筒20内,胶筒20内腔内的胶体为浮动杆30提供浮力,浮动杆30则漂浮于胶筒20内的胶体,当胶筒20内胶体减少,浮动杆30则相对胶筒20下降,进胶槽31则随着胶筒20的下降而下降,直至胶体减少至缺胶,即需要注胶时,进胶槽31则下降至与进胶口21对接,并将进胶口21与胶筒20内腔连通,如图2所示。此时,储胶罐10内的胶体可通过输胶管40从进胶口21进入胶筒20内腔内。胶筒20内腔内的胶体随着注胶过程的进行逐渐增多,使得漂浮于胶体上的浮动杆30随着注胶的进行逐渐上升,进胶槽31则随着胶筒20的上升而上升,直至进胶槽31上升至进胶口21的上方,且进胶槽31与进胶口21错位布置,此时,浮动杆30则将进胶口21封堵,如图3所示,以阻止继续注胶,胶筒20内的胶体达到需求量,实现自动注胶过程。可以理解地,当胶筒20内再次少胶或缺胶时,则重复上述动作即可实现自动注胶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可实现多次自动注胶过程,简单方便,易于实现。
31.本实施例注胶装置100可在胶筒20少胶或缺胶时,通过浮动杆30与胶筒20及其内腔内胶体的配合实现多次自动注胶过程,简单方便,易于实现,且无需手动更换胶筒20或者注胶,节省时间,提高注胶效率,同时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并且,采用本实施例注胶装置100无需在胶筒20少胶或缺胶时更换胶筒20,不会对胶筒20的点胶正头造成碰撞,保护点胶针头22不受损坏。另外,本实施例注胶装置100可替代现有采用电动马达或电子传感器进行自动注胶的方式,成本低,且不存在漏电风险。
32.如图1至图3所示,胶筒20的顶壁25开设有通孔251,浮动杆30的上端伸出通孔251,且浮动杆30的外壁与胶筒20的侧壁26滑动接触配合;胶筒20的侧壁26开设有进胶口21,浮动杆30的外壁开设有进胶槽31。
33.通过在胶筒20顶壁25上开设给供浮动杆30穿过的通孔251,使得通孔251在浮动杆30升降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导向作用,还可以为浮动杆30提供上升空间,结构设计合理。另外,浮动杆30的外壁与胶筒20的侧壁26滑动接触配合,则进一步为浮动杆30的升降起到导向作用,利于浮动杆30平稳地升降,即利于浮动杆30平稳地上下浮动,进而利于浮动杆30的
进胶槽31准确地与进胶口21对接或错位,提高自动注胶的准确性。
34.在一实施例中,浮动杆30的下端设置有浮头32,浮头32的横截面积大于浮动杆30的横截面积,使得浮头32的横截面积相对浮动杆30变大,增大与胶筒20内胶体的接触面积,利于实现浮头32及浮动杆30的上下浮动。进一步地,浮头32为球形浮头32,结构简单,易于制作,且球形浮头32更易漂浮在胶筒20内的胶体上。
35.在一实施例中,胶筒20包括筒体23和胶管24,筒体23的顶部具有顶壁25,进胶口21开设于筒体23上;筒体23的底部与胶管24的顶部连通,胶管24的底部连接有点胶针头22,且胶管24的体积由上至下呈渐缩设置。
36.顶部将筒体23的顶部封闭,不仅防止溢胶,又可通过开设于其上的通孔251对浮动杆30的升降起到导向作用。进胶口21开设于筒体23上,利于与浮动杆30的进胶槽31对接或错位,实现自动注胶过程。点胶针头22连接于胶管24的底部,利于实现点胶过程。并且,胶管24的体积由上至下呈渐缩设置,即胶管24的体积由上至下逐渐缩小,可利于胶筒20内的胶体集中至胶管24内并向点胶针头22供胶,进而利于点胶针头22点胶。
37.进一步地,胶管24呈圆锥形胶管24,圆锥形胶管24的体积由上至下变化均匀,可使得胶管24为点胶针头22匀速供胶,提高点胶针头22的点胶均匀性,进而提高点胶质量。
38.在一实施例中,进胶槽31的尺寸大于进胶口21的尺寸。在进胶槽31下降至于进胶口21对接的位置时,由于进胶槽31的尺寸大于进胶口21的尺寸,进胶口21可不受浮动杆30的遮挡,利于提高注胶的顺畅性。
39.在一实施例中,储胶罐10内设置有升降板12,升降板12将储胶罐10的内腔分割为相互独立的进气腔13和储胶腔14,且升降板12的外缘与储胶罐10的内壁滑动接触配合,进气腔13与外部加压设备连通,储胶腔14内存储有胶体并通过输胶管40与进胶口21连通。进一步地,进气腔13和储胶腔14分设于升降板12的上下两侧,储胶罐10的底部开设有与输胶管40连通的出胶口15,储胶罐10的顶部开设有进气口11,进气口11通过一进气管16与外部加压设备连通。
40.如图1所示,在注胶过程中,外部加压设备可向进气腔13提供0.3mpa的气压,使得升降板12相对储胶罐10下降,进而将储胶腔14内的胶体下压至输胶管40内,以通过输胶管40及进胶口21向胶筒20内快速供胶,提高注胶效率。并且,进气腔13和储胶腔14分别设于升降板12的上下两侧,出胶口15开设于储胶管24的底部,利于出胶。开设于储胶罐10的顶部的进气口11则通过一进气管16与外部加压设备连通,以便在外部加压设备加压过程中下压升降板12,实现快速出胶过程。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注胶装置100仅通过外部加压设备压缩空气即可实现自动注胶过程,无需其他动力源,结构简单,易于制作。
4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